第35章飛黃騰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年三十。

  宮中掛滿了燈籠,紅彤彤很是喜慶。

  建武帝難得休息半日,沒有批閱奏摺,換上常服在天麒殿擺宴守歲,長幼嫡庶十二位皇子分坐左右。

  宴廳其樂融融,歡聲笑語。

  到了子時。

  諸皇子三叩九拜,祝父皇萬壽無疆,隨後輪流獻上禮物。

  期間未有什麼暗鬥爭風,建武帝權傾天下,東宮穩固如山,所以諸皇子表面上兄友弟恭。

  輪到十二皇子趙浩,虛歲方才六歲,捧著捲軸走到御案前。

  「這是兒臣聽來的詩,謄寫了幾百遍才滿意,祝父皇龍體安康,壽與天齊。」

  建武帝接過捲軸,打開後見到一首五言絕句。

  聖君享天命,功德高煌煌……

  「寫的不錯。」

  建武帝笑著點頭,不知是誇讚皇子的字,還是說詩寫得好。

  康公公拍馬道:「老奴也聽過這詩,在京中廣為傳唱,據說是北方第一才子所作,正是陛下勵精圖治,才有天下士子虔誠擁護!」

  「你這老倌兒慣會拍馬。」

  建武帝笑道:「浩兒字寫的不錯,看來平日裡是用功了,賜筆墨紙硯,日後再接再厲。」

  趙浩驚喜道:「拜謝父皇。」

  其他皇子面露羨慕,輪番進獻的奇珍異寶,只得了句誇讚,沒有任何實物賜下。

  太子記下了「北方第一才子」,會寫拍馬屁的詩詞,還得了父皇誇讚,或許可以募入東宮做事。

  宴會結束。

  建武帝回到勤政殿,打開捲軸欣賞片刻,忽然問道。

  「朕怎麼不知道,京城出了個北方第一才子?」

  任誰都知道輿論的重要性,而民間的輿論大多掌握在讀書人手中,所以鎮撫司有不少書生密探。

  混入其中打探消息,誰敢對朝廷、對陛下不滿,輕則科舉之路斷絕,重則死於強盜賊人之手。

  「回陛下。」

  康公公收了珍妃的銀子,為趙浩說了吉祥話,自然會調查好詩詞來歷,以及寫詩之人身份背景。

  「此人名喚蘇明遠,本是個落魄書生,雖多有才名,然而性子清高,不願投效,所以連年科舉失利。」

  當今科舉讓世家大族壟斷,不過也給了寒門士子機會,那就是投效。

  持帖拜入世家大族門下,名義上是門客、清客,實則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要一心讀書備戰科考即可。

  世家大族會安排名師指點文章,又會疏通主試考官,榜上有名的概率就高多了。

  近些年科舉南方士子占八成,餘下二成半數是北方大族,再半數是投效大族的士子。

  那些真正身家清白的窮苦書生,幾乎不可能考中。

  建武帝面色如常,眼底閃過寒光:「有些人越來越過分了,科舉是為朝選才,豈能淪為私戶計?」

  康公公不敢置評,世家底蘊深厚鬥不過。

  更何況陛下一心平衡,安穩交接皇位,沒有與世家爭鬥的意思。

  「蘇明遠去年七八月份,外出遊歷途徑涼州,意外發了筆橫財,回到京城後開始大肆寫詩作詞,花錢請其他書生傳播。」

  「名聲起來後印刷詩集,花大價錢請沈祭酒、盧博士做序,一時間名聲大噪,便有了北方第一才子的美名。」

  建武帝微微一怔:「花銀子捧出來的?」

  「陛下聖明。」

  康公公不敢隱瞞:「正因如此,許多讀書人不服,甚至當街嘲諷。不過蘇明遠此人,忠君體國,寫的詩也是如此。」

  「竟是個溜須拍馬的傢伙……」

  建武帝再看那詩句,不似先前順眼,沉吟片刻問道。

  「此人確定與世家大族無牽扯?」

  「確定。」

  康公公說道:「蘇明遠常去崔氏書鋪借書,裡面夥計是鎮撫司探子,親耳聽到他說宰相府烈火烹油,敬而遠之。」

  「不錯,是個看清楚大勢的。」

  建武帝收起捲軸,吩咐道:「擺駕延禧宮,許久不見珍妃,朕有些想念了。」


  康公公躬身領命,暗嘆又有人要飛黃騰達了。

  年後春闈,那蘇明遠定能高中!

  ……

  大年初一。

  無需灑掃庭除。

  李平安煮了百來個餃子,個個皮薄餡大,咬一口呲油水。

  「好吃!」

  自己做了三年飯,曾經靠外賣活著的宅男,也練出了不錯的廚藝。

  吃餃子的時候會想起前世,不過已經沒了悲傷,更不會吃著吃著流淚,只是機械的睹物思人。

  人總得學會習慣。

  吃罷飯慣例練武,先是鐵腿功,然後修煉鐵布衫。

  赤裸著上半身,塗滿鍛骨藥膏,對著木樁咚咚咚碰撞。

  鐵布衫的招式更加簡潔,分為撞、壓、靠、抱四種,或者說是不同角度的撞,擊打錘鍊胸背肌肉。

  「練起來簡單,只是藥膏耗費多了三四倍!」

  「四門武道同修,每天十幾兩銀子,地主家都吃窮了……」

  李平安有時候忍不住想,弄幾個賺錢的配方,改頭換面賣出去,賺幾千兩銀子用於練功。

  尤其在囊中羞澀時,途徑春風樓時,這種想法如野草般滋生。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

  李平安默誦道家清心訣,將危險的想法按下,盤膝打坐修煉大蟾氣。

  種種捷徑,皆為誘惑!

  四門武道逐一練過,時間已經到了晌午。

  李平安正在誦讀道家典籍,聽到敲門聲,開門看到拎著點心盒的李三。

  「平安兄弟,新年大吉。」

  「三哥新年大吉。」

  李平安不知該不該請進門,大過年的來殮屍房,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李家在京城屬於外來戶,又因為做的是陰門行當,歷代都是買的農村媳婦,逢年過節也沒人走動。

  「咱在外邊說會兒話就行。」

  李三也不願沾染晦氣,將點心盒塞到李平安手中。

  「本來打算年後擺桌酒,你嫂子說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咱兩家祖上沾著親,逢年過節必須走動。」

  李平安問道:「三哥的事兒成了?」

  「嘿嘿,果然瞞不過平安兄弟。」

  李三從懷裡掏出個銅牌,上面銘刻百夫長三個字。

  「那兩個賊人作惡多端,朝廷早就下了海捕文書,三司結案後,兵馬司的羅指揮親自給我升了官兒。」

  「恭喜三哥。」

  「感謝平安兄弟。」

  客氣寒暄了幾句,李三告辭,李平安回到殮屍房。

  打開點心盒,發現裡面有一疊銀票,數了數有百五十兩,應該是通緝令獎勵的捉刀銀。

  「嗯,人還算不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