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選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諸葛瞻於營帳之中,身影在搖曳的燭火映照下顯得格外孤寂。他眉頭緊鎖,仿若兩道深壑橫亘於額頭,內心反覆權衡著蜀漢當下岌岌可危的艱難處境。

  那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曹魏大軍,其攻勢之猛,讓他深知僅靠大漢自身的力量,實在難以抵擋。每一絲可能扭轉戰局的希望都在他腦海中飛速閃過,良久,他的眼神中終於閃過一絲決然。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提起筆,筆鋒在竹簡之上落下,沙沙作響,上書阿斗,言辭懇切,力陳利害,字裡行間滿是對大漢命運的憂慮與期望,懇請派遣使者出使東吳,以謀聯合抗魏之策。諸葛瞻心中暗自思忖,此事關乎蜀漢生死存亡,使者人選至關重要,旋即低聲呢喃:「系統,如今派誰去東吳最為合適?」

  系統:「主公稍等……」

  「宗預。此人為不二之選,理由有三。其一,其對東吳情況瞭若指掌。長期活躍於蜀漢政治舞台的他,多次投身於與東吳的外交事務及互動往來。在那一次次的外交風雲際會中,東吳的政治權謀更迭、軍事戰略布局、文化風俗傳承等諸多方面,皆被他盡收眼底,深入探究。

  如此一來,在出使東吳途中,他便能如那經驗老到的舵手,精準掌控航向,巧妙探尋雙方利益契合之處,有力推動聯盟之舟破浪前行。其二,宗預外交才能卓越非凡。身處外交場合,他始終沉穩自若,仿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其機智聰慧更是令人讚嘆,面對東吳拋出的各種突發狀況與複雜難題,皆能以四兩撥千斤之巧勁輕鬆化解。無論是東吳提出的苛刻無理要求,還是暗藏機鋒的言語挑釁,他總能談笑風生間,以精妙絕倫之策巧妙應對,既維護蜀漢利益與尊嚴,又確保雙方關係不至惡化,這般高超外交技巧,堪稱典範。

  其三,他與東吳諸多重要人物締結深厚情誼,私交甚篤,工作往來亦頗為順暢。這些人脈關係,恰似外交征途上的珍貴寶藏,為他出使東吳開闢了平坦通途。憑藉此等關係,他與東吳交流仿若摯友重逢,毫無阻滯,彼此信任與理解得以進一步增進,為聯盟的鞏固與拓展築牢根基。」

  「鄧芝亦堪當此任。其一,他獨具慧眼,能洞察吳蜀聯合之大勢。且其身份超脫於荊州、東州、益州等派系紛爭之外,與東吳亦無過多情感糾葛。

  如此一來,在推動聯盟建立進程中,他可免受個人情感因素干擾,以全然客觀之視角,審時度勢,為兩國修好指明方向。其二,鄧芝口才出眾,言辭犀利且富有感染力,說服能力極強。往昔曾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遊說孫權,使其深刻領悟吳蜀聯合之重大意義與緊迫必要性,終令孫權下定決心與蜀漢議和結盟。

  其遊說之時,言辭懇切,剖析利弊深入淺出,如利刃直抵人心,東吳君臣皆為其所動。其三,鄧芝出使東吳經驗豐富,值得信賴。多次身負使命前往東吳的他,對東吳政治格局變幻、孫權性格特點皆諳熟於心。故而每臨外交風雲變幻之際,他皆能從容應對,依據實際情形靈活調整策略與說辭,其身影於東吳朝堂之上,已然樹立起頗高威望與信譽。此次若再度出使,必能更為順遂,事半功倍。」

  「陳震同樣不可忽視。其一,其忠誠可靠,品性忠純,深得眾人信任。於外交使命之中,此等忠誠宛如堅盾,使其堅定不移地捍衛蜀漢利益。且因深得諸葛亮信任,被委以出使東吳之重任,這份信任亦化作他前行的動力源泉。他定將以對蜀漢的赤膽忠心與對使命的強烈責任感,全力以赴,力求促成吳蜀聯盟。

  其二,陳震溝通協調能力出眾。在與東吳官員將領交往過程中,他總能以平和之心應對複雜外交局面,冷靜理智地處理各類問題,巧妙化解矛盾紛爭,如春風化雨般促進雙方合作。往昔出使經歷中,他已成功圓滿完成使命,為吳蜀聯盟鞏固立下汗馬功勞,其間積累的豐富外交經驗,亦將為此次出使提供有力支撐。」

  諸葛瞻微微頷首,臉上的陰霾散去些許,朗聲道:「好嘞,我知道了,多謝系統提點!

  就決定是你了,宗預!

  言罷,諸葛瞻似是仍有些疑慮,不禁喃喃自語:「東吳鼠輩出兵的概率高嘛?」

  此時,那系統之聲在他腦海中響起:「主公,東吳出兵與否,實難定論。當下曹魏勢大,其鯨吞天下之心昭然若揭,東吳亦深知唇亡齒寒之理,此為其出兵之有利因素。然東吳內部,或有主和之臣,懼戰怯進,擔憂出兵損兵折將,徒耗國力,且東吳向來自保之心頗重,常權衡利弊,計較得失

  。再者,其與我蜀漢雖有聯盟舊誼,卻也不乏猜忌與爭端。但倘若我方能曉以利害,許以重利,且其主君有遠謀卓見,能壓下內部異議,出兵亦非全無可能,概率大致在四成左右。

  歷史上,於公元 263年曹魏遣大軍征伐蜀漢之際,東吳曾施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應對舉措。彼時,大將軍丁奉親率浩浩蕩蕩之大軍,迅猛進逼曹魏南方的關鍵重鎮壽春。

  其戰略意圖昭然若揭,乃是欲以圍魏救趙之精妙謀略,迫使曹魏部分兵力回援,以此舒緩蜀漢所承受的如山重壓。與此同時,將軍留平則馬不停蹄地奔赴南郡,與各方在彼處展開深入商議,精心擘畫由永安方向切入蜀地實施救援之計劃,力求從西線為蜀漢撐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予以其有力的支援。而將軍丁封與孫異亦領命出征,自漢水一線奮勇進軍,直抵漢中,欲從北線為蜀漢解困,使其脫離那深陷的絕境。」

  「然,東吳雖有此等救援之行,卻終究未能扭轉蜀漢覆亡之厄運。究其緣由,首要者當數蜀漢投降之速令人咋舌。東吳才將救援之部署安排妥當,蜀漢之主劉禪便已舉城而降於曹魏,蜀漢於短短三個多月間便宣告覆滅,致使東吳的救援謀劃全然化為泡影,其軍事行動尚未來得及在蜀漢戰局之中掀起些許實質性的波瀾,便已戛然而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