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南下,攻淮!
第476章
一沓信件,林時很快看完。
唯獨一封來自姬玲瓏的私信,林時看得認真,而且捨不得放下。
信上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簡簡單單的告訴林時她懷孕這些日子的變化。
從孕吐寫到孩子成型,再說到孩子已經會在她肚子裡玩耍,伸腳踢她的肚皮。
並且,太醫已經診斷出來,她腹中的孩兒是個男孩,希望林時能抽空取個名字。
看完了姬玲瓏絮絮叨叨的一大堆廢話,林時嘴角不由勾起笑容。
算算時間,姬玲瓏現在距離臨盆,也只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了。
當初他可是承諾過,一定會在孩兒降生之前結束戰事,返回太安城陪伴孩兒降生。
至於姬玲瓏要他給孩子取名字的事情,他倒是沒有放在心上。
姬玲瓏肚子裡的孩兒,是他和姬玲瓏的第一個孩子,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孩子,將來是要繼承這大梁江山的。
他雖然是父親,但取名字這種事情,輪不到他來。
姬氏一群宗老,朝中一干大臣,可都在等著這個孩子出世,因此,這個孩子只能姓姬。
當然,林時倒是不在意孩子姓姬還是姓林。
在他原來的世界之中,孩子隨母姓之人比比皆是。
作為一個接受過新時代新教育的三好青年,他沒有那麼封建的想法。
何況,到了他現在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必用姓氏去爭什么正統。
他只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就行。
思及此,林時收斂了嘴角的笑容,將信件收好,然後提筆開始一封封回信。
等到他寫完一沓回信,諸將也安置好大軍,來到了帥帳之中。
隨手將信件交給親衛,讓他走鎮景司的路子將信傳回太安城,林時便將注意力放在了眼前的一眾將領身上。
隨著流水一般的菜式上桌,林時也不再賣關子,直言道:「諸位,遼東戰事結束,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就是淮南之戰了,待淮南之戰結束,咱們這場滅魏之戰,也差不多到了尾聲,諸位若是有什麼看法,盡可暢所欲言。」
林時這話一出,諸將的表情頓時嚴肅起來。
程名振率先起身,朝林時拱手道:「大帥,淮南局勢與遼東不同,姜琦手上仍有十八萬大軍,單論兵力,可以說與我軍不相上下,且淮南尚有淮河為天險,南齊亦是蠢蠢欲動,我軍若是貿然開赴淮南,恐為其所趁啊。」
程名振此言一出,立即就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持。
因為程名振說的這些事情,每一件,都不是空穴來風。
淮南的局勢,對比遼東,可以說是複雜了不止一星半點。
他們能輕易招降姜元麾下十一萬大軍,一方面,是得益於姜元本身就不想抵抗,另一方面,也是蘇寧用自己的命,阻止了兩軍之間爆發大規模的衝突。
但不論怎麼說,大梁能兵不血刃拿下姜元麾下大軍,運氣都占了很大一部份。
但淮南則不同。
相比性格怯懦名不正言不順的三皇子姜元,姜琦作為大魏名正言順的下一代繼承人,不管是對軍隊的掌控,還是對民心的拿捏,乃至於麾下可戰之將的數量,都遠甚於姜元。
甚至說得直白一些,在姜承本來的計劃里,姜元與其麾下十幾萬大軍,本身就是用來拖延時間的炮灰。
他們前往遼東的唯一目的,就是絆住大梁軍隊的腳步,為姜琦退到淮南爭取時間。
相比姜元,姜琦實則才是大魏真正復國的希望所在。
因此,林時想要如拿下姜元那般,輕易招降姜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林時將諸將的表情盡收眼底,不由對著程名振輕輕頷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得了林時的應允,程名振深吸口氣,繼續說道:「針對淮南之戰,末將的意見是,戰不如拖,拖不如壓,壓不如賭。」
程名振話音落下,帥府之中的氣氛頓時靜得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在反覆咀嚼著程名振這十二個字的用意,包括林時也不例外。
他呢喃著重複了一遍程名振所言,旋即眼睛一亮,看著程名振道:「說得再詳細些。」
程名振點點頭,在心裡組織了一下詞彙。
旋即起身走到行軍圖前,拿起指揮桿指向了淮南之地的位置上。
沉聲開口道:「諸位且看,淮南之地,雖說是中原糧倉,物產豐富,但實則北有淮河秦嶺為界限,與中原之地分隔,南有大江為險,將其與江南之地隔絕,以兵家眼光看來,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緣孤地。」
聽著程名振的分析,諸將不由下意識頷首,表示認同。
的確,淮南之地雖然水網密布,是難得的魚米之鄉,但若縱觀四海九州的全局,的確是一片孤地。
「淮南是孤地,然後呢?」
林時心下已經瞭然程名振的想法,但他心裡存了繼續培養程名振的想法,便心甘情願做起了捧哏。
程名振聞言,指揮桿移向大江以南,輕聲道:「姜承將大魏復國的希望放在淮南,無非是因為淮南之地背靠南齊,而南齊朝政為雲夢公主所控,占據淮南,可源源不斷的從南齊獲得補給。」
「但是......諸位別忘了,南齊與淮南之間,可還盤桓著一條大江,這條大江,既是天險,也是絕路,它能攔住敵人,自然也能攔住自己人。」
「末將之所以說戰不如拖,拖不如壓,壓不如堵,究其根本,便全在這條大江上。」
這話一出,滿殿諸將不由面面相覷,旋即齊齊露出了笑容。
程名振要表達的意思,他們已經明白了。
戰不如拖,是因為戰的成本太高。
淮南是孤地,但也是天選戰場,真要硬戰,沒個幾十萬大軍的投入,只怕很難拿得下來。
而拖的成本,就要小太多太多了。
畢竟淮南之地再富庶,終究也就是一小塊地方。
想要養活十八萬大軍,不是做不到,但一定會把整個淮南之地都掏空。
反觀大梁,身後則有一整個完整的王朝。
大梁完全可以一直拖到淮南之地最後一滴油水被榨乾,百姓陷入困苦,大軍沒了士氣,再渡江一戰。
而拖不如壓,則是牽扯到民心和士氣。
大梁收攏了大魏大多數土地和人口,國力一定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
派出十幾萬大軍駐紮在江對岸,日日操練,日日恐嚇,威壓淮南一地,完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經此亡國之禍,淮南之地的軍民本就惶惶不可終日,每日再生活在高危高壓的環境下,早晚都會崩潰。
這便是壓勝於拖的根源所在。
而壓不如堵,則更簡單,便是直接從地理上將淮南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孤地。
程名振說得很清楚,淮南北有淮河,南有大江,江是天險,但也是,也是絕路,攔住的不止敵人,還有自己人。
以大梁現在的國力,完全可以短時間內操練出兩支水師,將兩條大江都封鎖起來,完全將淮南之地變成絕地。
畢竟,大江上游在大梁境內。
而一旦南北都被封鎖,那就代表著淮南之地將失去所有補給和援助,那是一種真正四面楚歌的絕境。
至於南齊的水師,眾人不覺得南齊的戰船能抵擋住火炮的轟擊。
火炮在戰船上,才是真正的無敵啊。
眾將越想,越發覺得程名振的計策完美。
程名振說完,見眾人似乎都贊同自己的想法,臉上也不禁露出笑容。
它從容的放下指揮桿,朝林時拱手笑問道:「大帥以為呢?」
林時輕輕鼓掌,看向程名振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讚賞之色。
他沒有說話,但他鼓掌的動作,已經完全表明了他的心意。
隨著林時的掌聲傳進諸將的耳朵里,將領們也開始鼓起掌來,這是他們對程名振的認可,絕非是在奉承林時。
一陣鼓聲過後,眾人的目光齊齊看向林時。
李晟問道:「大帥既然打算採納成程老匹夫的建議,那咱們現在是不是便可以班師回朝了?」
「班師回朝倒是不必,畢竟南北封鎖需要的人手也不少。」
林時搖搖頭,目光掃過諸將的臉龐,最終落在趙興業臉上。
趙興業會意,當即起身笑道:「大帥,末將麾下三萬龍淵軍,本身就是縱橫長江之上的無敵水師,這封鎖大江一事,便由末將去執行,如何?」
林時微微頷首,笑道:「前些日子本帥命程名振給太安城送捷報之時,便已經上書請求陛下召集國中匠人打造戰船,現在想來也差不多開始動工了,此外,本帥還命火器局給你準備了三百門大炮,你可速速領兵返回荊州,待戰船換新,便可立即順江而下,先將南齊水師打沉,而後行封鎖之事。」
林時這話一出,眾將便不由為之一愣。
李晟震驚道:「大帥已經讓朝中開始打造戰船了?什麼時候的事情,為何末將不知道?」
其他將領也有些懵。
林時上書請求陛下舉全國之力打造戰船,這事兒別說留守雁門關的李晟不知道,就連他們這些跟著林時前往遼東一行的人也不知道。
大帥的動作這麼快的嗎?
還是說,大帥早早的就已經決定要封鎖淮南了?
只是今日借程名振之口說了出來?
一時間,諸將又是茫然,又是震驚。
就連程名振也訝異了一下。
當日林時要他傳送捷報,並奏請陛下打造戰船,他還以為大帥是要圖謀南齊。
如今看來,大帥是早就在為封鎖淮南做準備了?甚至,大帥想的比他更遠?
但他今日的想法,是他百分百原創啊,根本沒有借鑑過任何戰役。
望著眾將震驚的樣子,林時不由有些好笑,沒好氣道:「怎麼,就許你們想到這些事情,不許本帥先一步想到啊?」
眾將又是一陣面面相覷,隨即都笑了起來。
是啊,大帥比他們先想到這些事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他們吃驚個什麼勁兒?
「行了,事情既然說完了,那就吃飯吧!」林時不欲多言,招呼眾人吃飯。
眾人點頭,開始今日份的推杯換盞。
一頓飯吃完,天色也黑了下來。
林時略微帶著醉意,淡淡道:「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接下來該做正事了,爾等速速回去整兵,三日後,大軍南下淮南。」
「得令!」
諸將搖搖晃晃起身,看似醉了,實則心頭清明。
送走諸將,林時便也早早睡下,去夢中和還未出世的孩子相見。
......
......
三日時間一晃而過,經過這三天時間的修養,大軍的士氣也臻至了頂峰。
接下來,就是分兵。
趙興業麾下三萬龍淵水師需要承擔起封鎖大江的重任,最先開拔。
如此,林時手裡便只剩下了十六萬大軍。
但雁門關也需要人鎮守,林時便做主,將龐卓和元茂手裡的三萬雍州軍留在了雁門關。
順便,也給他們留下了二十門火炮。
雁門關不屬於邊疆,林時在雁門關駐軍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備北魏的餘孽生亂,因此,他留下的人數多一些,火炮便少了些。
而林時自己,則是帶著剩下的十三萬大軍直奔兩淮之地而去。
從雁門關到淮南之地,一路都是平原,唯一的天險,就是大河。
但大河顯然是不足以攔住大軍腳步的,因此,林時這一路上走得很安心。
一路跨越華北平原,過了黃河,便是中原核心之地。
浩浩蕩蕩十三萬大軍南下,林時僅僅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已經抵達淮河北岸。
四月的淮河,倒映著一江絕色。
林時站在大河岸邊,遙望淮南大地,溫暖的江風吹在臉上,讓人下意識的眯起眼睛。
「舒坦!」
他張開臂膀,臉上浮現舒坦之色,感慨道:「這兩淮之地,果然是個好地方,難怪姜承會將復國的希望寄托在這裡。」
一眾將領跟在林時身後,聽著林時的感慨,臉上也露出笑容。
程名振呵呵一笑,搭話道:「的確是個好地方,不過從今以後,這樣的好地方,都歸我大梁所有了,一個大魏,拼盡舉國之力,尚且不是我大梁的對手,更遑論現今只余淮南一地。」
這話一出,將領們頓時忍不住大笑出聲。
林時也樂了,他張開雙手,感受了一些淮南之地的溫暖,旋即轉頭望著身後的十幾萬大軍,心中端的是萬丈豪情。
這天下九州,終究匍匐在他的腳下,成為他功績的見證者。
林時正感慨間,忽聽得親衛來報,跟在大軍後面差點跑斷腿的李璦也到了大營之中。
李璦作為大軍的後勤大管家,他到了大營,於情於理,林時也該接見一下他。
當即轉過身,對著眾將招呼道:「走吧,去見見咱們的大管家去。」
諸將點頭,跟著林時回到營中。
帥帳之內,李璦早已候在帳中,見林時領兵入帳,趕忙起身行禮。
「末將李璦,見鬼大帥,見過諸位將軍!」
「不必多禮,起來吧!」
林時擺擺手,走到主位上坐下,諸將各自按照位置落座,李璦也不拘謹,徑直來到林時下手坐下。
雖說如今所有人都知道,軍中實際上的二把手是程名振這個大將軍。
但李璦作為軍中軍司馬,陛下欽封的軍中二把手,他坐在林時跟前,旁人自然也不會去挑刺。
待眾人落座,林時笑呵呵的看著李璦問道:「李司馬今日此來,可是有好消息要帶給本帥?」
林時這話一出,李璦頓時一愣,不由大感驚奇:「大帥怎知?」
「這些日子李司馬為大軍後勤之事可謂是操碎了心,更為了不影響本帥用兵,都不曾出現在前線。但今日,李司馬卻是一反常態,親來軍營見我,豈不是意味著有大事發生?」
林時笑吟吟的反問一句,順便也說出了他猜測的理由。
李璦一聽這話,也忍不住笑起來:「還真是什麼事情都瞞不過大帥,但大帥又怎知末將帶來的消息,一定是好消息?」
林時也笑,笑呵呵的搖頭道:「因為,本將不覺得這個時候,會有什麼壞消息出現在本帥的案頭。」
李璦又是一愣,旋即輕輕頷首:「也是,如今我大梁新滅大魏,國中歡騰一片,到處是誦念大帥用兵如神的聲音,的確是沒有什麼壞消息。」
林時嘴角含笑,沒有接話,靜靜等待著李璦出言。
李璦也不再賣關子,捋了捋鬍鬚,笑呵呵的說道:「末將此來,是要告訴大帥,末將已經打通了從神都通往遼東,淮南,河套,荊州之地的糧道,自今日起,大帥無論如何用兵,都不必再擔憂糧草問題。」
一聽這話,林時頓時驚訝得站起身來:「這麼快?」
其他將領也驚訝了一瞬,隨即朝李璦投去了一個敬佩的目光。
林時回神,忍不住仰天大笑幾聲,上前拍拍李璦的肩膀,誇讚道:「可以啊老李,陛下果然沒看錯人。」
李璦頗為自得的點點頭,謙虛道:「大帥過譽了,末將能這麼快打通糧道,全賴陛下信任,將士用命,絕非末將一人之功也。」
一沓信件,林時很快看完。
唯獨一封來自姬玲瓏的私信,林時看得認真,而且捨不得放下。
信上的內容很簡單,就是簡簡單單的告訴林時她懷孕這些日子的變化。
從孕吐寫到孩子成型,再說到孩子已經會在她肚子裡玩耍,伸腳踢她的肚皮。
並且,太醫已經診斷出來,她腹中的孩兒是個男孩,希望林時能抽空取個名字。
看完了姬玲瓏絮絮叨叨的一大堆廢話,林時嘴角不由勾起笑容。
算算時間,姬玲瓏現在距離臨盆,也只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了。
當初他可是承諾過,一定會在孩兒降生之前結束戰事,返回太安城陪伴孩兒降生。
至於姬玲瓏要他給孩子取名字的事情,他倒是沒有放在心上。
姬玲瓏肚子裡的孩兒,是他和姬玲瓏的第一個孩子,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孩子,將來是要繼承這大梁江山的。
他雖然是父親,但取名字這種事情,輪不到他來。
姬氏一群宗老,朝中一干大臣,可都在等著這個孩子出世,因此,這個孩子只能姓姬。
當然,林時倒是不在意孩子姓姬還是姓林。
在他原來的世界之中,孩子隨母姓之人比比皆是。
作為一個接受過新時代新教育的三好青年,他沒有那麼封建的想法。
何況,到了他現在的身份地位,早已不必用姓氏去爭什么正統。
他只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平平安安就行。
思及此,林時收斂了嘴角的笑容,將信件收好,然後提筆開始一封封回信。
等到他寫完一沓回信,諸將也安置好大軍,來到了帥帳之中。
隨手將信件交給親衛,讓他走鎮景司的路子將信傳回太安城,林時便將注意力放在了眼前的一眾將領身上。
隨著流水一般的菜式上桌,林時也不再賣關子,直言道:「諸位,遼東戰事結束,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就是淮南之戰了,待淮南之戰結束,咱們這場滅魏之戰,也差不多到了尾聲,諸位若是有什麼看法,盡可暢所欲言。」
林時這話一出,諸將的表情頓時嚴肅起來。
程名振率先起身,朝林時拱手道:「大帥,淮南局勢與遼東不同,姜琦手上仍有十八萬大軍,單論兵力,可以說與我軍不相上下,且淮南尚有淮河為天險,南齊亦是蠢蠢欲動,我軍若是貿然開赴淮南,恐為其所趁啊。」
程名振此言一出,立即就得到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持。
因為程名振說的這些事情,每一件,都不是空穴來風。
淮南的局勢,對比遼東,可以說是複雜了不止一星半點。
他們能輕易招降姜元麾下十一萬大軍,一方面,是得益於姜元本身就不想抵抗,另一方面,也是蘇寧用自己的命,阻止了兩軍之間爆發大規模的衝突。
但不論怎麼說,大梁能兵不血刃拿下姜元麾下大軍,運氣都占了很大一部份。
但淮南則不同。
相比性格怯懦名不正言不順的三皇子姜元,姜琦作為大魏名正言順的下一代繼承人,不管是對軍隊的掌控,還是對民心的拿捏,乃至於麾下可戰之將的數量,都遠甚於姜元。
甚至說得直白一些,在姜承本來的計劃里,姜元與其麾下十幾萬大軍,本身就是用來拖延時間的炮灰。
他們前往遼東的唯一目的,就是絆住大梁軍隊的腳步,為姜琦退到淮南爭取時間。
相比姜元,姜琦實則才是大魏真正復國的希望所在。
因此,林時想要如拿下姜元那般,輕易招降姜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林時將諸將的表情盡收眼底,不由對著程名振輕輕頷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得了林時的應允,程名振深吸口氣,繼續說道:「針對淮南之戰,末將的意見是,戰不如拖,拖不如壓,壓不如賭。」
程名振話音落下,帥府之中的氣氛頓時靜得落針可聞。
所有人都在反覆咀嚼著程名振這十二個字的用意,包括林時也不例外。
他呢喃著重複了一遍程名振所言,旋即眼睛一亮,看著程名振道:「說得再詳細些。」
程名振點點頭,在心裡組織了一下詞彙。
旋即起身走到行軍圖前,拿起指揮桿指向了淮南之地的位置上。
沉聲開口道:「諸位且看,淮南之地,雖說是中原糧倉,物產豐富,但實則北有淮河秦嶺為界限,與中原之地分隔,南有大江為險,將其與江南之地隔絕,以兵家眼光看來,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緣孤地。」
聽著程名振的分析,諸將不由下意識頷首,表示認同。
的確,淮南之地雖然水網密布,是難得的魚米之鄉,但若縱觀四海九州的全局,的確是一片孤地。
「淮南是孤地,然後呢?」
林時心下已經瞭然程名振的想法,但他心裡存了繼續培養程名振的想法,便心甘情願做起了捧哏。
程名振聞言,指揮桿移向大江以南,輕聲道:「姜承將大魏復國的希望放在淮南,無非是因為淮南之地背靠南齊,而南齊朝政為雲夢公主所控,占據淮南,可源源不斷的從南齊獲得補給。」
「但是......諸位別忘了,南齊與淮南之間,可還盤桓著一條大江,這條大江,既是天險,也是絕路,它能攔住敵人,自然也能攔住自己人。」
「末將之所以說戰不如拖,拖不如壓,壓不如堵,究其根本,便全在這條大江上。」
這話一出,滿殿諸將不由面面相覷,旋即齊齊露出了笑容。
程名振要表達的意思,他們已經明白了。
戰不如拖,是因為戰的成本太高。
淮南是孤地,但也是天選戰場,真要硬戰,沒個幾十萬大軍的投入,只怕很難拿得下來。
而拖的成本,就要小太多太多了。
畢竟淮南之地再富庶,終究也就是一小塊地方。
想要養活十八萬大軍,不是做不到,但一定會把整個淮南之地都掏空。
反觀大梁,身後則有一整個完整的王朝。
大梁完全可以一直拖到淮南之地最後一滴油水被榨乾,百姓陷入困苦,大軍沒了士氣,再渡江一戰。
而拖不如壓,則是牽扯到民心和士氣。
大梁收攏了大魏大多數土地和人口,國力一定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
派出十幾萬大軍駐紮在江對岸,日日操練,日日恐嚇,威壓淮南一地,完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經此亡國之禍,淮南之地的軍民本就惶惶不可終日,每日再生活在高危高壓的環境下,早晚都會崩潰。
這便是壓勝於拖的根源所在。
而壓不如堵,則更簡單,便是直接從地理上將淮南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孤地。
程名振說得很清楚,淮南北有淮河,南有大江,江是天險,但也是,也是絕路,攔住的不止敵人,還有自己人。
以大梁現在的國力,完全可以短時間內操練出兩支水師,將兩條大江都封鎖起來,完全將淮南之地變成絕地。
畢竟,大江上游在大梁境內。
而一旦南北都被封鎖,那就代表著淮南之地將失去所有補給和援助,那是一種真正四面楚歌的絕境。
至於南齊的水師,眾人不覺得南齊的戰船能抵擋住火炮的轟擊。
火炮在戰船上,才是真正的無敵啊。
眾將越想,越發覺得程名振的計策完美。
程名振說完,見眾人似乎都贊同自己的想法,臉上也不禁露出笑容。
它從容的放下指揮桿,朝林時拱手笑問道:「大帥以為呢?」
林時輕輕鼓掌,看向程名振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讚賞之色。
他沒有說話,但他鼓掌的動作,已經完全表明了他的心意。
隨著林時的掌聲傳進諸將的耳朵里,將領們也開始鼓起掌來,這是他們對程名振的認可,絕非是在奉承林時。
一陣鼓聲過後,眾人的目光齊齊看向林時。
李晟問道:「大帥既然打算採納成程老匹夫的建議,那咱們現在是不是便可以班師回朝了?」
「班師回朝倒是不必,畢竟南北封鎖需要的人手也不少。」
林時搖搖頭,目光掃過諸將的臉龐,最終落在趙興業臉上。
趙興業會意,當即起身笑道:「大帥,末將麾下三萬龍淵軍,本身就是縱橫長江之上的無敵水師,這封鎖大江一事,便由末將去執行,如何?」
林時微微頷首,笑道:「前些日子本帥命程名振給太安城送捷報之時,便已經上書請求陛下召集國中匠人打造戰船,現在想來也差不多開始動工了,此外,本帥還命火器局給你準備了三百門大炮,你可速速領兵返回荊州,待戰船換新,便可立即順江而下,先將南齊水師打沉,而後行封鎖之事。」
林時這話一出,眾將便不由為之一愣。
李晟震驚道:「大帥已經讓朝中開始打造戰船了?什麼時候的事情,為何末將不知道?」
其他將領也有些懵。
林時上書請求陛下舉全國之力打造戰船,這事兒別說留守雁門關的李晟不知道,就連他們這些跟著林時前往遼東一行的人也不知道。
大帥的動作這麼快的嗎?
還是說,大帥早早的就已經決定要封鎖淮南了?
只是今日借程名振之口說了出來?
一時間,諸將又是茫然,又是震驚。
就連程名振也訝異了一下。
當日林時要他傳送捷報,並奏請陛下打造戰船,他還以為大帥是要圖謀南齊。
如今看來,大帥是早就在為封鎖淮南做準備了?甚至,大帥想的比他更遠?
但他今日的想法,是他百分百原創啊,根本沒有借鑑過任何戰役。
望著眾將震驚的樣子,林時不由有些好笑,沒好氣道:「怎麼,就許你們想到這些事情,不許本帥先一步想到啊?」
眾將又是一陣面面相覷,隨即都笑了起來。
是啊,大帥比他們先想到這些事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他們吃驚個什麼勁兒?
「行了,事情既然說完了,那就吃飯吧!」林時不欲多言,招呼眾人吃飯。
眾人點頭,開始今日份的推杯換盞。
一頓飯吃完,天色也黑了下來。
林時略微帶著醉意,淡淡道:「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接下來該做正事了,爾等速速回去整兵,三日後,大軍南下淮南。」
「得令!」
諸將搖搖晃晃起身,看似醉了,實則心頭清明。
送走諸將,林時便也早早睡下,去夢中和還未出世的孩子相見。
......
......
三日時間一晃而過,經過這三天時間的修養,大軍的士氣也臻至了頂峰。
接下來,就是分兵。
趙興業麾下三萬龍淵水師需要承擔起封鎖大江的重任,最先開拔。
如此,林時手裡便只剩下了十六萬大軍。
但雁門關也需要人鎮守,林時便做主,將龐卓和元茂手裡的三萬雍州軍留在了雁門關。
順便,也給他們留下了二十門火炮。
雁門關不屬於邊疆,林時在雁門關駐軍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備北魏的餘孽生亂,因此,他留下的人數多一些,火炮便少了些。
而林時自己,則是帶著剩下的十三萬大軍直奔兩淮之地而去。
從雁門關到淮南之地,一路都是平原,唯一的天險,就是大河。
但大河顯然是不足以攔住大軍腳步的,因此,林時這一路上走得很安心。
一路跨越華北平原,過了黃河,便是中原核心之地。
浩浩蕩蕩十三萬大軍南下,林時僅僅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已經抵達淮河北岸。
四月的淮河,倒映著一江絕色。
林時站在大河岸邊,遙望淮南大地,溫暖的江風吹在臉上,讓人下意識的眯起眼睛。
「舒坦!」
他張開臂膀,臉上浮現舒坦之色,感慨道:「這兩淮之地,果然是個好地方,難怪姜承會將復國的希望寄托在這裡。」
一眾將領跟在林時身後,聽著林時的感慨,臉上也露出笑容。
程名振呵呵一笑,搭話道:「的確是個好地方,不過從今以後,這樣的好地方,都歸我大梁所有了,一個大魏,拼盡舉國之力,尚且不是我大梁的對手,更遑論現今只余淮南一地。」
這話一出,將領們頓時忍不住大笑出聲。
林時也樂了,他張開雙手,感受了一些淮南之地的溫暖,旋即轉頭望著身後的十幾萬大軍,心中端的是萬丈豪情。
這天下九州,終究匍匐在他的腳下,成為他功績的見證者。
林時正感慨間,忽聽得親衛來報,跟在大軍後面差點跑斷腿的李璦也到了大營之中。
李璦作為大軍的後勤大管家,他到了大營,於情於理,林時也該接見一下他。
當即轉過身,對著眾將招呼道:「走吧,去見見咱們的大管家去。」
諸將點頭,跟著林時回到營中。
帥帳之內,李璦早已候在帳中,見林時領兵入帳,趕忙起身行禮。
「末將李璦,見鬼大帥,見過諸位將軍!」
「不必多禮,起來吧!」
林時擺擺手,走到主位上坐下,諸將各自按照位置落座,李璦也不拘謹,徑直來到林時下手坐下。
雖說如今所有人都知道,軍中實際上的二把手是程名振這個大將軍。
但李璦作為軍中軍司馬,陛下欽封的軍中二把手,他坐在林時跟前,旁人自然也不會去挑刺。
待眾人落座,林時笑呵呵的看著李璦問道:「李司馬今日此來,可是有好消息要帶給本帥?」
林時這話一出,李璦頓時一愣,不由大感驚奇:「大帥怎知?」
「這些日子李司馬為大軍後勤之事可謂是操碎了心,更為了不影響本帥用兵,都不曾出現在前線。但今日,李司馬卻是一反常態,親來軍營見我,豈不是意味著有大事發生?」
林時笑吟吟的反問一句,順便也說出了他猜測的理由。
李璦一聽這話,也忍不住笑起來:「還真是什麼事情都瞞不過大帥,但大帥又怎知末將帶來的消息,一定是好消息?」
林時也笑,笑呵呵的搖頭道:「因為,本將不覺得這個時候,會有什麼壞消息出現在本帥的案頭。」
李璦又是一愣,旋即輕輕頷首:「也是,如今我大梁新滅大魏,國中歡騰一片,到處是誦念大帥用兵如神的聲音,的確是沒有什麼壞消息。」
林時嘴角含笑,沒有接話,靜靜等待著李璦出言。
李璦也不再賣關子,捋了捋鬍鬚,笑呵呵的說道:「末將此來,是要告訴大帥,末將已經打通了從神都通往遼東,淮南,河套,荊州之地的糧道,自今日起,大帥無論如何用兵,都不必再擔憂糧草問題。」
一聽這話,林時頓時驚訝得站起身來:「這麼快?」
其他將領也驚訝了一瞬,隨即朝李璦投去了一個敬佩的目光。
林時回神,忍不住仰天大笑幾聲,上前拍拍李璦的肩膀,誇讚道:「可以啊老李,陛下果然沒看錯人。」
李璦頗為自得的點點頭,謙虛道:「大帥過譽了,末將能這麼快打通糧道,全賴陛下信任,將士用命,絕非末將一人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