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日夜兼程
「殿下,鍾大人說得對,您帶軍,我們先走。
八萬多人的大軍沒有主帥,如果再沒有殿下,前進的速度會更慢。
我們帶的這些兵都是從地方上調進京的,在組織和配合上稍差了些。需要一個鎮得住的人坐鎮」上官子棋不贊成他也跟著走。
出於安全考慮,他也不能讓大皇子沖在前面。
「而且三皇子此時也在前線,你更不合適這麼快出現在邊關。等我去看看情況,再寫信給你。你也好隨機應變。」上官子棋又繼續分析道。
大皇子皺著眉頭想了想,才點頭。
上官子棋又與幾個主將商量了一下,對接下來要如何行軍做了安排。幾個主將都是榮王爺培養出來的將領,只是之前職位不高,此次增兵才提上來的。
個個都以上官子棋馬首是瞻,主帥怎麼安排,他們聽令即可。
次日,上官子棋點齊一萬五千鐵騎,各人身上準備五天的乾糧裝在褡褳里。
然後日夜兼程前進。
步兵每日極限不過八十里之遙,相比之下,騎兵如風,一日之內能馳騁二百多里地。
隨著隊伍一日日往北,沿途的景象愈發令人心生憂慮。
逃難的百姓,如飄零的落葉,隨處可見,他們的眼中滿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
短短一年時間,城池接二連三失守,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
邊境後面的城池,百姓們不得不紛紛收拾起簡陋的行囊,攜老扶幼,踏上了一條未知的逃亡之路。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不舍與無奈,卻也不得不在這亂世中尋求一線生機。
當大軍浩浩蕩蕩奔騰而來時,那些逃難的百姓便自覺地讓開道路。
他們知道,這是一支前去增援的軍隊,是他們的希望。
大軍通過後,百姓們又會重新聚攏,彼此間傳遞著微弱的信念。
「這是支援前線的騎兵?」一個中年漢子目送騎兵過去。
「對,我估摸著有2萬人吧。這麼點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擋住滄瀾的鐵騎?」他身邊的一個老漢說道。
「聽說是榮王府的子棋世子親自領軍。本事比子書世子強得多,一定能擋住的。」又一個有些見識的老漢感嘆道。
流離失所,是任何人都不願面對的殘酷現實。
當戰火蹂躪過他們的家園,估計什麼都不會剩下。
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再回來。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一份強烈的願望,大魏能勝。
上官子棋帶著一萬五千騎晝行夜宿,終於在第八日到達錦河城。
他之前收到的戰報,邊軍已經退守到錦河城前面的錦江城。
這幾日趕路,大家都累得夠嗆。他們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只為儘快趕到前線。
鍾衛良一個文人,現在已經累得軟成一灘坭,但他堅持著,他也有一顆報國的心,同時也想憑此次出征給自己的仕途添點彩,以後好給上官茹母女更好的生活。
馬上要進城了。
正是中午,大家需要補充食物,馬匹也需要休息和吃草喝水。
正好此處在一條小河邊,旁邊就是小山丘。
春天,草多。
「原地休整。」上官子棋一聲令下。
後面的隊伍跟著停下。
上官子棋又安排了兩人去前面探探情況。
拿出乾糧,用力啃咬著。
鍾衛良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到河邊準備洗洗。
結果在直起身時沒站穩,一隻腳就陷進了河邊的沙里,在一個士兵的幫助下才上來。
來到上官子棋旁邊坐下。
他的大腿已經被磨得生疼,用布纏了好幾圈都不管用。
「世子,陳將軍跟隨榮王爺多年,應該也是一員老將,皇上先後派兵也有三十萬,怎麼就打得這麼困難?」鍾衛良從沒上過戰場,有些想當然。
「我大魏鐵器少,將士們的武器沒有滄瀾國的精良,我大魏士兵整體個子矮,在對戰時有點吃虧,我們的戰馬也不如北方的品種強壯。」上官子棋淡淡說道。
就是他的身高也不高,也就五尺多點。
「那我們想贏,只能靠戰術了。」鍾衛良嘆道。
世子說的這些,他都知道,只不過沒話找話說說而已。
「鍾大人有什麼良策?」上官子棋隨口問道。
「良策談不上,還沒看到邊防的輿圖,等與邊軍匯合,我們再好好商談一下。」鍾衛良心裡雖有很多想法,但不了解實地,等於瞎說。
大家休息得差不多,馬也吃好了草,正準備出發。此處離錦河城也就十里左右。
這時從遠處跑來三騎。
其中兩人正是上官子棋派出去探聽錦河城情況的。
三人一到近前,勒住馬韁。
「參見世子,滄瀾軍正在與我軍交戰,並已攻下錦江城,正追著我軍向錦河城而來。」跟著來的那名軍士一滾下馬就立刻稟報。
「錦河城裡什麼情況?」上官子棋問道。
「陳大將軍留郭將軍帶五萬人守錦河錦,現在大部份在北城門,正準備前去接應。」
「全體聽令,上馬,出發。」上官子棋即可命令。
一萬五千人聲勢浩蕩地策馬前進。
很快到了城門口,上面的守兵一看是己方援軍,立刻把城門打開。
上官子棋一馬當先,不作任何停留,直接帶兵穿城而過。
街上根本沒有百姓出入,估計都逃走了。
快到北城門,遠遠高喊:「開城門。」
錦河城守將郭將軍早已得知世子來了,看他們奔跑的速度就知道他們想帶兵直接出城,立刻讓人把城門打開。
他也率兵跟上。
他本想向上官子棋匯報一下目前的情況都來不及。
當上官子棋帶著一萬五千騎兵趕出十幾里左右就看到很多大魏的兵正向他們跑來。
這在是撤退。
上官子棋立刻下令身後的騎兵分開兩邊,讓步兵從中間退。
然後繼續逆流向前。
撤退的兵看到有這麼多騎兵來支援,立即停下,又轉回去。
當跑到最後面時,上官子棋看到滄瀾騎兵追逐著大魏的兵,一路砍殺。
大魏的幾個將領還帶著幾小隊騎兵在最後面阻擋敵人,為步兵爭取撤退的時間。
有些將領已經殺紅了眼,哪怕身中數刀也沒掉下馬,堅持著出招應對敵方的將領。
陳大將軍正指揮著大軍撤退。
其中上官子書在最後面斷後,一人面對敵方三人,看敵方的盔甲就知是中層將領。
他已經渾身是血。
是他的還是敵人的,不得而知。
但他手裡的長槍還在不停地揮舞著。
就在他一槍刺進一個敵將的胸膛時,另一個敵將的長槍也隨之而來。
當他把槍從敵人身上抽出,回擋時,已經遲了,那一槍扎進他的後腰。
而這一幕正好被上官子棋看到。
八萬多人的大軍沒有主帥,如果再沒有殿下,前進的速度會更慢。
我們帶的這些兵都是從地方上調進京的,在組織和配合上稍差了些。需要一個鎮得住的人坐鎮」上官子棋不贊成他也跟著走。
出於安全考慮,他也不能讓大皇子沖在前面。
「而且三皇子此時也在前線,你更不合適這麼快出現在邊關。等我去看看情況,再寫信給你。你也好隨機應變。」上官子棋又繼續分析道。
大皇子皺著眉頭想了想,才點頭。
上官子棋又與幾個主將商量了一下,對接下來要如何行軍做了安排。幾個主將都是榮王爺培養出來的將領,只是之前職位不高,此次增兵才提上來的。
個個都以上官子棋馬首是瞻,主帥怎麼安排,他們聽令即可。
次日,上官子棋點齊一萬五千鐵騎,各人身上準備五天的乾糧裝在褡褳里。
然後日夜兼程前進。
步兵每日極限不過八十里之遙,相比之下,騎兵如風,一日之內能馳騁二百多里地。
隨著隊伍一日日往北,沿途的景象愈發令人心生憂慮。
逃難的百姓,如飄零的落葉,隨處可見,他們的眼中滿是對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
短短一年時間,城池接二連三失守,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
邊境後面的城池,百姓們不得不紛紛收拾起簡陋的行囊,攜老扶幼,踏上了一條未知的逃亡之路。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不舍與無奈,卻也不得不在這亂世中尋求一線生機。
當大軍浩浩蕩蕩奔騰而來時,那些逃難的百姓便自覺地讓開道路。
他們知道,這是一支前去增援的軍隊,是他們的希望。
大軍通過後,百姓們又會重新聚攏,彼此間傳遞著微弱的信念。
「這是支援前線的騎兵?」一個中年漢子目送騎兵過去。
「對,我估摸著有2萬人吧。這麼點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擋住滄瀾的鐵騎?」他身邊的一個老漢說道。
「聽說是榮王府的子棋世子親自領軍。本事比子書世子強得多,一定能擋住的。」又一個有些見識的老漢感嘆道。
流離失所,是任何人都不願面對的殘酷現實。
當戰火蹂躪過他們的家園,估計什麼都不會剩下。
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再回來。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一份強烈的願望,大魏能勝。
上官子棋帶著一萬五千騎晝行夜宿,終於在第八日到達錦河城。
他之前收到的戰報,邊軍已經退守到錦河城前面的錦江城。
這幾日趕路,大家都累得夠嗆。他們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只為儘快趕到前線。
鍾衛良一個文人,現在已經累得軟成一灘坭,但他堅持著,他也有一顆報國的心,同時也想憑此次出征給自己的仕途添點彩,以後好給上官茹母女更好的生活。
馬上要進城了。
正是中午,大家需要補充食物,馬匹也需要休息和吃草喝水。
正好此處在一條小河邊,旁邊就是小山丘。
春天,草多。
「原地休整。」上官子棋一聲令下。
後面的隊伍跟著停下。
上官子棋又安排了兩人去前面探探情況。
拿出乾糧,用力啃咬著。
鍾衛良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到河邊準備洗洗。
結果在直起身時沒站穩,一隻腳就陷進了河邊的沙里,在一個士兵的幫助下才上來。
來到上官子棋旁邊坐下。
他的大腿已經被磨得生疼,用布纏了好幾圈都不管用。
「世子,陳將軍跟隨榮王爺多年,應該也是一員老將,皇上先後派兵也有三十萬,怎麼就打得這麼困難?」鍾衛良從沒上過戰場,有些想當然。
「我大魏鐵器少,將士們的武器沒有滄瀾國的精良,我大魏士兵整體個子矮,在對戰時有點吃虧,我們的戰馬也不如北方的品種強壯。」上官子棋淡淡說道。
就是他的身高也不高,也就五尺多點。
「那我們想贏,只能靠戰術了。」鍾衛良嘆道。
世子說的這些,他都知道,只不過沒話找話說說而已。
「鍾大人有什麼良策?」上官子棋隨口問道。
「良策談不上,還沒看到邊防的輿圖,等與邊軍匯合,我們再好好商談一下。」鍾衛良心裡雖有很多想法,但不了解實地,等於瞎說。
大家休息得差不多,馬也吃好了草,正準備出發。此處離錦河城也就十里左右。
這時從遠處跑來三騎。
其中兩人正是上官子棋派出去探聽錦河城情況的。
三人一到近前,勒住馬韁。
「參見世子,滄瀾軍正在與我軍交戰,並已攻下錦江城,正追著我軍向錦河城而來。」跟著來的那名軍士一滾下馬就立刻稟報。
「錦河城裡什麼情況?」上官子棋問道。
「陳大將軍留郭將軍帶五萬人守錦河錦,現在大部份在北城門,正準備前去接應。」
「全體聽令,上馬,出發。」上官子棋即可命令。
一萬五千人聲勢浩蕩地策馬前進。
很快到了城門口,上面的守兵一看是己方援軍,立刻把城門打開。
上官子棋一馬當先,不作任何停留,直接帶兵穿城而過。
街上根本沒有百姓出入,估計都逃走了。
快到北城門,遠遠高喊:「開城門。」
錦河城守將郭將軍早已得知世子來了,看他們奔跑的速度就知道他們想帶兵直接出城,立刻讓人把城門打開。
他也率兵跟上。
他本想向上官子棋匯報一下目前的情況都來不及。
當上官子棋帶著一萬五千騎兵趕出十幾里左右就看到很多大魏的兵正向他們跑來。
這在是撤退。
上官子棋立刻下令身後的騎兵分開兩邊,讓步兵從中間退。
然後繼續逆流向前。
撤退的兵看到有這麼多騎兵來支援,立即停下,又轉回去。
當跑到最後面時,上官子棋看到滄瀾騎兵追逐著大魏的兵,一路砍殺。
大魏的幾個將領還帶著幾小隊騎兵在最後面阻擋敵人,為步兵爭取撤退的時間。
有些將領已經殺紅了眼,哪怕身中數刀也沒掉下馬,堅持著出招應對敵方的將領。
陳大將軍正指揮著大軍撤退。
其中上官子書在最後面斷後,一人面對敵方三人,看敵方的盔甲就知是中層將領。
他已經渾身是血。
是他的還是敵人的,不得而知。
但他手裡的長槍還在不停地揮舞著。
就在他一槍刺進一個敵將的胸膛時,另一個敵將的長槍也隨之而來。
當他把槍從敵人身上抽出,回擋時,已經遲了,那一槍扎進他的後腰。
而這一幕正好被上官子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