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留守兒童
在這熱鬧的氛圍中,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卻顯得有些落寞。
張繼強今年10歲,他們家是二十年前才遷來蘇家村的外來戶,在村子裡沒有什麼親戚,唯一的叔叔也在前些年帶著妻兒搬到縣裡去了,這兩年連年節都不回村了。
他們家人少,當時開荒的時候開得不多,分地的時候分得也少,張繼強的爺爺有舊疾,總是要吃藥看病,所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這幾年開放後,外面的工作機會也更多了,張繼強的父母心思也活泛起來,到外頭去打工總比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有盼頭得多。
特別是羊城深市一帶的經濟騰飛,讓他們義無反顧的遠赴他鄉,只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掙一個有未來的明天。
兩省相鄰,卻也隔千山萬水,去時艱難,歸程不易。
父母每個月都會將大部分的收入寄回家裡來,所以張繼強家論經濟條件,要比村里大部分的家庭都好。
與此同時,損失掉的的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張繼強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疼愛他,但那畢竟是不同的。
小小少年慢慢長大,心裡的話多了起來,在村里一般同宗族的小孩會自成一個小團體,他沒有親戚,靠向那一邊都顯得突兀。
爺爺奶奶老了,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父母又遠在千里之外,連打個電話都是奢侈,所以太多的心事在心裡,使他越來越沉默。
看著別人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他坐在角落裡,默默地吃著碗裡的豬肉,眼神中透著一絲羨慕。
這時蘇渺注意到了他,這幾天也從大家的八卦中聽了不少他家的事情。
在現在,他們家的情況還算是比較特殊的,大家更多的是羨慕他父母能在外面賺到錢。
至於什麼陪伴,教育,談心在他們都是沒有概念,一句話概括,一切都要為生活讓路。
蘇渺知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導致他們的孩子被留在家鄉由親戚、祖輩撫養甚至是獨自生活,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但她現在不知道的是,這個現象在千禧年達到頂峰,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後,被農村基層工作者發現提出,並得到一個專用詞彙,留守兒童。
留守的少年兒童,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在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與父母相隔的距離,使他們無法享受到,在思想熟悉和價值觀念上的更多引導和關心。
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比較容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共性、心理進展的特別。
無論是隔代撫養或是親屬撫養,父母的愛是無法代替的,很多時候會使留守兒童產生孤獨感或寄人籬下的感覺。
從而極易形成兩種相差深遠的性格,一種是因沒有底氣產生的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一種是因想獲得關注而形成的暴烈、任性,為不能所為的性格。
張繼強更特殊的一點是,他父母到羊城打工之後,又生了一個弟弟。
父母並沒有將弟弟送回村,而是帶在身邊教養,這又產生了另一個現象。
對待親自撫養的孩子,總會比對一年到頭見不到一次面的孩子更偏愛與親近。
張繼強在長久期待後,終於見到父母,然後發現,在父母與弟弟的「一家三口」中,自己就像是個外人。
弟弟肆無忌憚的撒嬌,父母寵溺的包容,對比張繼強那份小心翼翼的生疏,甚至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家了。
這樣的見面多一次,心中的孺慕之情就少一分,這才是最令他難以接受的。
看他一臉落寞的縮在爺爺奶奶身邊,碗裡香噴噴的豬肉像在吃苦藥一樣。
蘇渺讓虎子去問他要不要過來和他們一桌吃飯,也許和一群同齡人在一起他能開心些。
蘇家的孩子多,今天大野豬又是他們家占的頭功,所以單獨開了兩桌給孩子們,其他家的則是跟著家裡人一起坐的。
張繼強收到邀請後,有些驚訝,他詢問的看向爺爺奶奶。
他爺爺奶奶很高興的點頭,樂得自家孫子可以和其他孩子們玩在一起,而且蘇家的孩子都是有出息的,他們更喜歡了。
張繼強過來後,坐在了虎子旁邊,一桌小孩一邊吃一邊嘰里呱啦的講著話,他插不進嘴,但是神情肉眼可見的高興了起來。
蘇渺不止在大人堆里受照顧,在小孩堆里也是寶貝,比她小的侄子侄女們不停的往她碗裡夾菜,嘴裡甜甜的喊著「小姑姑,小姑姑」
「小姑姑,這塊是最香的,給你吃!」
「小姑姑,聽說你又考第一了?我爺爺說讀書傷腦筋,再多吃一塊補一補。」
「小姑姑,你之前是不是生病了,我覺得你比上次回來的時候瘦了一點,雖然好像又長高了,但是瘦了就是瘦了,的多吃一點。」
「小姑姑,這個豬蹄給你,希望你長胖胖,不要再長高了,因為你真的太高了,比我媽還高了半個頭。」
蘇渺頭埋在大碗裡瘋狂炫飯,抬不起來一點,然後有一塊肉,被很遲疑的放進她碗裡。
停下來抬頭一看,張繼強局促不安的說:「我……我也可以叫你小姑姑嗎?」
蘇渺歪著頭說:「em……雖然我們不是親戚,我也大不了你幾歲,不過你想叫就叫唄,反正我也不吃虧。」
「小姑姑,請問我可不可以和虎子他們一起去渺渺圖書館看書呢?」
蘇渺一愣,問道:「渺渺圖書館?那是什麼好東西?」
樂樂在她旁邊吃得滿嘴流油,奶聲奶氣的說:「就是小姑姑你贊助我們建的圖書館啊。
上一年你給我們寄了那麼多的書,比我們學校圖書室的還要多。
二爺爺家小賣部旁邊有一間空的小房子,虎子哥他們做了木架子把書放起來,我們想看的時候都可以去看。
因為是小姑姑買的書,當然得用小姑姑的名字啦!所以就叫做渺渺圖書館。
張繼強今年10歲,他們家是二十年前才遷來蘇家村的外來戶,在村子裡沒有什麼親戚,唯一的叔叔也在前些年帶著妻兒搬到縣裡去了,這兩年連年節都不回村了。
他們家人少,當時開荒的時候開得不多,分地的時候分得也少,張繼強的爺爺有舊疾,總是要吃藥看病,所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這幾年開放後,外面的工作機會也更多了,張繼強的父母心思也活泛起來,到外頭去打工總比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有盼頭得多。
特別是羊城深市一帶的經濟騰飛,讓他們義無反顧的遠赴他鄉,只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掙一個有未來的明天。
兩省相鄰,卻也隔千山萬水,去時艱難,歸程不易。
父母每個月都會將大部分的收入寄回家裡來,所以張繼強家論經濟條件,要比村里大部分的家庭都好。
與此同時,損失掉的的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張繼強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疼愛他,但那畢竟是不同的。
小小少年慢慢長大,心裡的話多了起來,在村里一般同宗族的小孩會自成一個小團體,他沒有親戚,靠向那一邊都顯得突兀。
爺爺奶奶老了,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父母又遠在千里之外,連打個電話都是奢侈,所以太多的心事在心裡,使他越來越沉默。
看著別人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他坐在角落裡,默默地吃著碗裡的豬肉,眼神中透著一絲羨慕。
這時蘇渺注意到了他,這幾天也從大家的八卦中聽了不少他家的事情。
在現在,他們家的情況還算是比較特殊的,大家更多的是羨慕他父母能在外面賺到錢。
至於什麼陪伴,教育,談心在他們都是沒有概念,一句話概括,一切都要為生活讓路。
蘇渺知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導致他們的孩子被留在家鄉由親戚、祖輩撫養甚至是獨自生活,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但她現在不知道的是,這個現象在千禧年達到頂峰,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後,被農村基層工作者發現提出,並得到一個專用詞彙,留守兒童。
留守的少年兒童,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在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與父母相隔的距離,使他們無法享受到,在思想熟悉和價值觀念上的更多引導和關心。
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比較容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共性、心理進展的特別。
無論是隔代撫養或是親屬撫養,父母的愛是無法代替的,很多時候會使留守兒童產生孤獨感或寄人籬下的感覺。
從而極易形成兩種相差深遠的性格,一種是因沒有底氣產生的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一種是因想獲得關注而形成的暴烈、任性,為不能所為的性格。
張繼強更特殊的一點是,他父母到羊城打工之後,又生了一個弟弟。
父母並沒有將弟弟送回村,而是帶在身邊教養,這又產生了另一個現象。
對待親自撫養的孩子,總會比對一年到頭見不到一次面的孩子更偏愛與親近。
張繼強在長久期待後,終於見到父母,然後發現,在父母與弟弟的「一家三口」中,自己就像是個外人。
弟弟肆無忌憚的撒嬌,父母寵溺的包容,對比張繼強那份小心翼翼的生疏,甚至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家了。
這樣的見面多一次,心中的孺慕之情就少一分,這才是最令他難以接受的。
看他一臉落寞的縮在爺爺奶奶身邊,碗裡香噴噴的豬肉像在吃苦藥一樣。
蘇渺讓虎子去問他要不要過來和他們一桌吃飯,也許和一群同齡人在一起他能開心些。
蘇家的孩子多,今天大野豬又是他們家占的頭功,所以單獨開了兩桌給孩子們,其他家的則是跟著家裡人一起坐的。
張繼強收到邀請後,有些驚訝,他詢問的看向爺爺奶奶。
他爺爺奶奶很高興的點頭,樂得自家孫子可以和其他孩子們玩在一起,而且蘇家的孩子都是有出息的,他們更喜歡了。
張繼強過來後,坐在了虎子旁邊,一桌小孩一邊吃一邊嘰里呱啦的講著話,他插不進嘴,但是神情肉眼可見的高興了起來。
蘇渺不止在大人堆里受照顧,在小孩堆里也是寶貝,比她小的侄子侄女們不停的往她碗裡夾菜,嘴裡甜甜的喊著「小姑姑,小姑姑」
「小姑姑,這塊是最香的,給你吃!」
「小姑姑,聽說你又考第一了?我爺爺說讀書傷腦筋,再多吃一塊補一補。」
「小姑姑,你之前是不是生病了,我覺得你比上次回來的時候瘦了一點,雖然好像又長高了,但是瘦了就是瘦了,的多吃一點。」
「小姑姑,這個豬蹄給你,希望你長胖胖,不要再長高了,因為你真的太高了,比我媽還高了半個頭。」
蘇渺頭埋在大碗裡瘋狂炫飯,抬不起來一點,然後有一塊肉,被很遲疑的放進她碗裡。
停下來抬頭一看,張繼強局促不安的說:「我……我也可以叫你小姑姑嗎?」
蘇渺歪著頭說:「em……雖然我們不是親戚,我也大不了你幾歲,不過你想叫就叫唄,反正我也不吃虧。」
「小姑姑,請問我可不可以和虎子他們一起去渺渺圖書館看書呢?」
蘇渺一愣,問道:「渺渺圖書館?那是什麼好東西?」
樂樂在她旁邊吃得滿嘴流油,奶聲奶氣的說:「就是小姑姑你贊助我們建的圖書館啊。
上一年你給我們寄了那麼多的書,比我們學校圖書室的還要多。
二爺爺家小賣部旁邊有一間空的小房子,虎子哥他們做了木架子把書放起來,我們想看的時候都可以去看。
因為是小姑姑買的書,當然得用小姑姑的名字啦!所以就叫做渺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