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龍驤軍
「沒想到帶兵來此協助我的,居然是你。」劉陟坐在新軍軍營中簡易的帳幕內,望著眼前的之人;回想起了大半個月前的宴射——當時借他箭的,便是此人。
「衙內軍左廂褒信軍第二指揮、指揮使李守鄘,見過龍驤軍都指揮使!」來將單膝及地,叉手上稟。
龍驤軍,便是劉陟新軍的軍號;其二字又可作「龍襄」,襄者,舉也。
龍驤便是昂舉騰躍、氣概威武的樣子;劉陟覺得這個詞寓意不錯,叫起來聲勢也夠敞亮;更與他欲奮迅而起,掃清藩鎮沉疴的精神面貌相當契合,於是定下了此軍號。
此外龍驤亦是良馬及善水戰之將的名號,暗含著劉陟想把這隻軍隊練地步騎水戰樣樣精通、水陸之上所向披靡的期待。
劉陟扶起了李守鄘,示意他道一旁落座,問道:「李營使別來無恙,那日多虧你贈箭;不然我怕是連競射都無法參加,便被驅逐離場;可惜害得你......」
「都指揮使言重了,末將若是見不到都指揮使的神射,才是真正的憾事;」李守鄘恭維了一番,而後問出了自己的疑惑:
「敢問都指揮使為何不用慣用的編制,來編設新軍呢?」
他口中慣用的編制,就是清海軍以及大部分藩鎮使用的編制;具體則是:衙內軍或牙外軍,都分左右兩廂,每廂下轄五軍,每軍下轄五指揮,每指揮下轄五都;都的人數不盡相同,約在百八十人之間。
這種編制自安史之亂後便漸漸施行,如今已成定式;但在劉陟看來,這種軍制相較於初唐,已經是一次退步了。
「依我之見,舊的編制層級太過臃腫,上令傳達難暢;」劉陟一手把玩著障刀上的環首,一面回道:「打個比方吧,將軍治軍就如同朝廷治理州縣一般,如果尚有餘力,完全不必多設中間之層級。」
這個觀點倒是引起了李守鄘的興趣,他追問道:「都指揮使的意思是,例如都與指揮這些層級,設置的過於冗餘?」
劉陟頗為自信地點了點頭,認可了李守鄘對此的判斷;因為這可不是他一家之言,在李衛公的兵法裡,也能找到與之印證的地方。
李靖的層級劃分,頗有現代扁平化指揮理念的影子;或者說現代扁平化指揮,一部分脫胎於李衛公編軍的理念。
在衛公兵法中、講述部伍營陣的內容里,清清楚楚地寫著:如果一將率二萬人的部隊出征,那麼其中一萬四千人為戰兵,分為二百八十個隊,分別隸屬於七軍。【注1】
這七軍除了中軍轄戰兵二千八百人外,剩餘六軍都轄戰兵一千八百五十或一千九百人;軍下直接便轄五十人的隊,極大的減少了傳令的中間環節,讓士卒能夠更清楚的接受主帥的命令。
不過這種編制也有缺點,一是對基層士卒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每個隊都有人要識金鼓旗令;另外還對指揮者的素質要求較高,不但要求他對自己的每個隊了解透徹,還要求他在紛亂的戰場上足夠鎮定,這樣才能用精細微妙的指揮,發揮出己方軍隊混如一體卻靈活機動的優勢。
這些理解,劉陟向李守鄘一一說明,後者沉思良久後才若有所悟;而後他不由地望向帳外,接著問道:
「方才我入營時,看見營內立著些寫著甲乙丙丁戊的白牌,後面各列矮桌胡床,是登記編伍用的麼?」
「李營使果然慧眼如炬,一看便認了出來。」劉陟頗為自豪的揚了揚頭,向李守鄘詳細闡明了他新設的編伍冊籍之法:
首先,每入營五十人,就編成一隊,按照進入順序排列;如果這些人中有識字的,便以之為隊頭,沒有識字的,命他們自行選出隊頭。
而後這一隊人,需要按照原來的次序,向豎著甲字大牌的書記之處登記。
甲字處便是剛剛記錄入營膽色的那一組,此處的書記員,會依次給每人分發腰牌紙,並填入姓名;順便在一旁考核入營膽色的記錄上,按同樣次序記下對應表現人的姓名。
接著甲處還會將隊旗交予隊頭,並在隊頭的腰牌處並註明身份;領了隊旗的隊頭,就可以站在最前,引著隊伍去乙字處登記番號。
乙處首先會準備好編成番號但是沒有姓名的行伍冊,然後給此隊士卒腰牌紙上登記番號,順便在行伍冊上登記姓名;等此隊登記完姓名之後,隊頭拿著行伍冊再去下一處。
丙處是在腰牌紙及行伍冊上登記縣鄉籍貫、以及鄉里之官姓名的地方;在這裡登記好的籍貫、里正姓名會一併核對,看有無人謊報。
而後再結合丁處登記的年齡外貌特徵,進行匯總;到時候劉陟會派專人親下鄉里之間,一一與里正核實這些信息,防止有人冒名頂替。
最後的戊字處,則是登記士卒特長的地方,等全部錄記完成後;他們一整個隊就去營中校場,在那裡立定等候。
聽完劉陟的講解,李守鄘雙眼放光,口中連道佩服:
「都指揮使如此分工,大大減了少每個登記造冊的軍吏需要書寫記錄的內容,如此一來,軍吏的錯漏自然隨之減少。」
「而相應的編冊效率,卻沒有因此降低,反而比傳統方法還略快一籌。」
稱讚一番後,李守鄘突然又鄭重地向劉陟行了個叉手禮:
「如此乾淨利落的編立隊伍、籍記年貌貫址之法,末將心中佩服的可謂是五體投地;不是對治軍深有心得之人,決計想不到如此周全的方法。」
劉陟口中接連自謙,心中卻暗道:那是,這東西可是我從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束伍法精簡而來,折服你一個小小的指揮使,當然易如反掌。
與此同時在轅門之外,軍吏望著去而復返的張仲,斥道:「你這孬貨,被嚇跑了還敢再回來!」
「請官健再給草民一個機會,」張仲手扶著軍吏面前的桌案,順勢就要跪下,哀求道:「這次小人絕不會被那畜生嚇住!」
那軍吏一把抓住他下跪的身形,然後把其向轅門處一扔,啐罵了句:
「滾進去,再敢那樣狼狽出來,不說你從不了軍,我還要讓你吃些皮肉之苦!」
被推的張仲踉蹌了幾步,立在了營門前;深吸了一口氣,戰戰巍巍地再次走向虎口......
-------------------------------------
【注1】:大唐衛公李靖兵法曰:
諸大將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為奇兵。)中軍四千人,內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千九百人,共計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廂各二軍,軍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戰兵千八百五十人。戰兵內,每軍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
「衙內軍左廂褒信軍第二指揮、指揮使李守鄘,見過龍驤軍都指揮使!」來將單膝及地,叉手上稟。
龍驤軍,便是劉陟新軍的軍號;其二字又可作「龍襄」,襄者,舉也。
龍驤便是昂舉騰躍、氣概威武的樣子;劉陟覺得這個詞寓意不錯,叫起來聲勢也夠敞亮;更與他欲奮迅而起,掃清藩鎮沉疴的精神面貌相當契合,於是定下了此軍號。
此外龍驤亦是良馬及善水戰之將的名號,暗含著劉陟想把這隻軍隊練地步騎水戰樣樣精通、水陸之上所向披靡的期待。
劉陟扶起了李守鄘,示意他道一旁落座,問道:「李營使別來無恙,那日多虧你贈箭;不然我怕是連競射都無法參加,便被驅逐離場;可惜害得你......」
「都指揮使言重了,末將若是見不到都指揮使的神射,才是真正的憾事;」李守鄘恭維了一番,而後問出了自己的疑惑:
「敢問都指揮使為何不用慣用的編制,來編設新軍呢?」
他口中慣用的編制,就是清海軍以及大部分藩鎮使用的編制;具體則是:衙內軍或牙外軍,都分左右兩廂,每廂下轄五軍,每軍下轄五指揮,每指揮下轄五都;都的人數不盡相同,約在百八十人之間。
這種編制自安史之亂後便漸漸施行,如今已成定式;但在劉陟看來,這種軍制相較於初唐,已經是一次退步了。
「依我之見,舊的編制層級太過臃腫,上令傳達難暢;」劉陟一手把玩著障刀上的環首,一面回道:「打個比方吧,將軍治軍就如同朝廷治理州縣一般,如果尚有餘力,完全不必多設中間之層級。」
這個觀點倒是引起了李守鄘的興趣,他追問道:「都指揮使的意思是,例如都與指揮這些層級,設置的過於冗餘?」
劉陟頗為自信地點了點頭,認可了李守鄘對此的判斷;因為這可不是他一家之言,在李衛公的兵法裡,也能找到與之印證的地方。
李靖的層級劃分,頗有現代扁平化指揮理念的影子;或者說現代扁平化指揮,一部分脫胎於李衛公編軍的理念。
在衛公兵法中、講述部伍營陣的內容里,清清楚楚地寫著:如果一將率二萬人的部隊出征,那麼其中一萬四千人為戰兵,分為二百八十個隊,分別隸屬於七軍。【注1】
這七軍除了中軍轄戰兵二千八百人外,剩餘六軍都轄戰兵一千八百五十或一千九百人;軍下直接便轄五十人的隊,極大的減少了傳令的中間環節,讓士卒能夠更清楚的接受主帥的命令。
不過這種編制也有缺點,一是對基層士卒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每個隊都有人要識金鼓旗令;另外還對指揮者的素質要求較高,不但要求他對自己的每個隊了解透徹,還要求他在紛亂的戰場上足夠鎮定,這樣才能用精細微妙的指揮,發揮出己方軍隊混如一體卻靈活機動的優勢。
這些理解,劉陟向李守鄘一一說明,後者沉思良久後才若有所悟;而後他不由地望向帳外,接著問道:
「方才我入營時,看見營內立著些寫著甲乙丙丁戊的白牌,後面各列矮桌胡床,是登記編伍用的麼?」
「李營使果然慧眼如炬,一看便認了出來。」劉陟頗為自豪的揚了揚頭,向李守鄘詳細闡明了他新設的編伍冊籍之法:
首先,每入營五十人,就編成一隊,按照進入順序排列;如果這些人中有識字的,便以之為隊頭,沒有識字的,命他們自行選出隊頭。
而後這一隊人,需要按照原來的次序,向豎著甲字大牌的書記之處登記。
甲字處便是剛剛記錄入營膽色的那一組,此處的書記員,會依次給每人分發腰牌紙,並填入姓名;順便在一旁考核入營膽色的記錄上,按同樣次序記下對應表現人的姓名。
接著甲處還會將隊旗交予隊頭,並在隊頭的腰牌處並註明身份;領了隊旗的隊頭,就可以站在最前,引著隊伍去乙字處登記番號。
乙處首先會準備好編成番號但是沒有姓名的行伍冊,然後給此隊士卒腰牌紙上登記番號,順便在行伍冊上登記姓名;等此隊登記完姓名之後,隊頭拿著行伍冊再去下一處。
丙處是在腰牌紙及行伍冊上登記縣鄉籍貫、以及鄉里之官姓名的地方;在這裡登記好的籍貫、里正姓名會一併核對,看有無人謊報。
而後再結合丁處登記的年齡外貌特徵,進行匯總;到時候劉陟會派專人親下鄉里之間,一一與里正核實這些信息,防止有人冒名頂替。
最後的戊字處,則是登記士卒特長的地方,等全部錄記完成後;他們一整個隊就去營中校場,在那裡立定等候。
聽完劉陟的講解,李守鄘雙眼放光,口中連道佩服:
「都指揮使如此分工,大大減了少每個登記造冊的軍吏需要書寫記錄的內容,如此一來,軍吏的錯漏自然隨之減少。」
「而相應的編冊效率,卻沒有因此降低,反而比傳統方法還略快一籌。」
稱讚一番後,李守鄘突然又鄭重地向劉陟行了個叉手禮:
「如此乾淨利落的編立隊伍、籍記年貌貫址之法,末將心中佩服的可謂是五體投地;不是對治軍深有心得之人,決計想不到如此周全的方法。」
劉陟口中接連自謙,心中卻暗道:那是,這東西可是我從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束伍法精簡而來,折服你一個小小的指揮使,當然易如反掌。
與此同時在轅門之外,軍吏望著去而復返的張仲,斥道:「你這孬貨,被嚇跑了還敢再回來!」
「請官健再給草民一個機會,」張仲手扶著軍吏面前的桌案,順勢就要跪下,哀求道:「這次小人絕不會被那畜生嚇住!」
那軍吏一把抓住他下跪的身形,然後把其向轅門處一扔,啐罵了句:
「滾進去,再敢那樣狼狽出來,不說你從不了軍,我還要讓你吃些皮肉之苦!」
被推的張仲踉蹌了幾步,立在了營門前;深吸了一口氣,戰戰巍巍地再次走向虎口......
-------------------------------------
【注1】:大唐衛公李靖兵法曰:
諸大將出征,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為奇兵。)中軍四千人,內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千九百人,共計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廂各二軍,軍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戰兵千八百五十人。戰兵內,每軍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