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形勢大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崔胤玩弄權術有一手,但識人不明、決策失誤與韋昭度有的一拼。

  歷史上,洛陽百姓罵道:「國賊崔胤導全忠賣社稷,使我至此!」

  崔胤叔父崔安潛則對宗族家人說:「使我們崔氏獲滅族之罪的,一定是緇兒啊!「

  緇兒,是崔胤小名。

  李克用聽到崔胤所做所為,也對幕僚文武們說:「助逆賊朱全忠為虐者,就是他崔胤啊,國破家亡,江山傾覆,一定都出在這個人身上,唉!」

  崔胤和朱全忠勾結的時候,李克用不是沒想過來勤王,但是被朱全忠打敗了。

  總而言之,崔胤的忠心毋庸置疑,但手段太過陰險,而且喜歡自作聰明,皇帝交代的事情,如果他覺得不妥,表面上不會反對,也會去辦,但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辦。

  朝臣在一定程度上違背自己的心意,但動機是合理有利的,李曄勉強也還能接受,但要是事前把他蒙在鼓裡,事後生米煮成熟飯再來請示,李曄決不會容忍。

  派崔胤去前線督師的話,李曄怕他和楊守亮等人發生衝突,讓他留京理政,李曄擔心他會節外生枝,暗地裡捅出簍子來,比如請關東方鎮派兵幫忙討伐李茂貞。

  讓他隨駕興元,李曄又嫌他整天說個不停,聽起來很煩,畢竟他很喜歡教李曄做事,經常按著自己的高見暗示、煽動、教唆李曄。

  在李曄決定討伐李茂貞之前,他就曾四次建言李曄把王行瑜一道幹掉。

  還有一點則是他跟柳璨不和,柳璨坐火箭般拜相,現在才三十一歲,又受李曄寵信,他很不高興,李曄授意柳璨打擊部分朝臣的行為,也被他誤認為是柳璨在排斥異己。

  去山南赴任之前,崔胤還專程進宮拜見李曄,說柳璨野心勃勃,陛下不可不防,而柳璨仗著李曄的恩寵,自然是毫不相讓,有時候還故意為難崔胤的人。

  看這形勢,二人已經有開斗的苗頭。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經與杜讓能和劉崇望的充分商議,再經過三次的深思熟慮,李曄才做出了把崔胤調離中央的決定。

  為了不被朝臣看出用意,為了讓崔胤不寒心,李曄還專門授他為東都都畿防禦使、山南東道觀察處置使、全權督管奉義、忠義、房州等地兵馬。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皇帝信任的結果,不然崔胤能去山南東道當一把手?

  李曄覺得自己做的夠好了,也算是盡善盡美了,但沒想到崔胤還是不滿意,竟然抄襲韓愈的詩作自比韓愈,抱怨自己出鎮山南東道是因為得罪了皇帝的緣故。

  看完崔胤這首詩的時候,李曄心裡很不爽,但考慮到目前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名聲問題,李曄也只能派人帶著東西去房州慰問他,再怎麼說也不能寒了忠臣的心。

  當然,李曄也留了一手。

  吩咐高克禮派人去房州慰問崔胤的時候,李曄著重提到了要把東道盯緊,如果他們有什么小動作,立刻飛馬報與他知曉。

  被崔胤發現了也不要緊,反正這事是高克禮乾的。

  讓崔胤拿著精力跟宿敵宦官斗,崔胤也就沒那麼多精力教李曄做事了,沒了兵權的內侍省人面對崔胤的索命威脅,也會緊緊團結在李曄周圍,更加忠心的給皇帝賣命。

  高克禮這一夥日益壯大的宦官,李曄也才好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崔相公啊,你最好是別背著朕胡來。

  放下崔胤的詩作,李曄收拾心情,重新欣賞起風景來。

  彤雲密布,朔風呼嘯,寒風吹在臉上如刀割,但李曄卻很想找一匹馬騎上,在雪原上縱馬馳騁,然後望著洋州方向高呼:「我以皇帝的身份回來了!」

  這種衝動好幾次湧上心頭,李曄躍躍欲試,連連掀開帘子觀察,但都被伺候在身邊的近侍顧弘文給弄沒了興趣,說什麼風大,恐受風寒,勸李曄不要掀簾。

  這顧弘文就是之前在龍首原上陪李曄折騰炸藥的五個太監之一,有一回丹爐即將爆炸,顧弘文沒反應過來,還蹲在地上給丹爐煽風助燃。

  要不是李曄抓著他躲開,非得被炸死炸殘。

  那天抱著李曄的大腿涕泗橫流,事後散盡家財孝敬了高克禮一千錢,只求在李曄身邊伺候著,收了錢的高克禮心滿意足,一番運作把他送來了李曄身邊。

  李曄倒也喜歡顧弘文,很會照顧人是一方面,更讓李曄欣喜的是,除了李曄之外,顧弘文是誰的帳都不買,在宮裡除了有提攜之恩的高克禮,逢人都是拿鼻孔看。


  小人得志,囂張跋扈,非常適合培養成惡犬。

  李曄打算再觀察一年半載,只要顧弘文沒什麼大問題,明年就把那件事交給他做。

  十二月初六,車駕剛剛到達華陽,又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楊守亮八百里加急奏報稱,他在奉旨西進的途中殲滅了三股鳳翔派出的劫掠人馬,一共斬首四百餘級,活捉七百多人,繳獲糧食一萬餘石,都是這三千多鳳翔賊兵在百姓家中強徵得來的,詢問李曄如何處置。

  說完戰況,楊守亮又表示他目前在奉天和武亭川一帶已經聚集了近四萬兵馬,官軍士氣高漲,等西面北面戰報傳來後,他就會立即挺進岐州。

  楊守亮所部包括朝廷調撥給他的一萬神策軍,他親弟弟楊守信麾下的七千餘玉山軍,楊守貞的一萬三龍劍軍,劉崇望撥付給他的三千餘南衙軍。

  算上沿途收編進來的小股地方官軍,楊守亮所部總兵力已經逼近四萬。

  除去沒上過戰場的一萬神策軍,剩下的兵馬都打過仗,這一萬神策軍雖沒打過惡仗,但也是朝廷專門抽調出來的健壯,只要玉山和龍劍兩軍不潰敗,不至於一觸即潰。

  單槍匹馬赴任招討使的楊守亮,在短短半個月時間裡就聚集了近四萬兵馬,楊守信是他親弟弟,唯他是從在情理之中,可連楊守貞也心甘情願聽他差遣!

  這魅力,也太強了罷……

  歷史上的楊守亮被處死後,京城百姓莫不沾涕,傳言的確不假。

  想到這裡,李曄不禁憤怒,昭宗是何其昏庸,楊復恭早不殺晚不殺,偏等到把外宅郎君都得罪了遍才殺,外宅郎君控制的藩鎮被李茂貞攻略時,竟也眼睜睜看著!

  遠交近攻的真理,昭宗卻不明白。

  眼下可以為己所用的人不救,偏要跟千里之外的李克用鬥法。

  看完楊守亮的奏章,李曄龍顏大悅,大大誇耀了楊守亮一番,至於這一萬石糧食怎麼處理,李曄讓他跟劉崇望商量,如果能確保還到受害者手中,那麼就退還。

  至於仗怎麼打,李曄門外漢一個,也就沒有橫加插手,讓他和劉崇望便宜從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朝廷拜授王行瑜同平章事銜的詔書發到邠州後,王行瑜樂得半死,一時間竟然不敢相信,自己當宰相的夙願居然就此達成了?

  小皇帝這麼厚道?不會是騙我老王的罷?

  王行瑜疑神疑鬼,在大堂里走來走去,最終一屁股坐在了大帥的位子上,大馬金刀朝掌書記道:「許書記,你再把天子恩詔給本帥通白一遍!」

  王行瑜是個文盲,斗大的字不識幾個,朝廷公文也看不懂,一向都是讓手下人給他翻成白話,掌書記心中偷笑,把這道恩詔又講了一遍。

  王行瑜眼珠子亂轉,還是有些不信,摸著下巴道:「其中是不是有詐?」

  得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名義上就是宰相,地方藩帥得到這個頭銜雖不能得到宰輔實權,卻有了諮詢朝政的資格,自稱也就變成了相公,這代表著朝廷對自己的信任和恩寵。

  自郭子儀之後,朝廷一般不輕授這個頭銜給地方節帥,一般只給河朔三鎮節度使,藩帥若無重大立功表現,皇帝是不會給宰相頭銜的,何況他王行瑜還是個文盲。

  歷朝歷代,哪有文盲當宰相的先例?

  雖然王行瑜現在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平日也請了人教他識字讀書,但冰凍非一日之寒,要讀到能當宰相的水平,還差十萬八千里,他也清楚自己的斤兩。

  人啊,有了錢就想要權,有了權錢就還想要名。

  老王在邠州當著土霸王,要錢有錢,要權就權,要玩女人有女人,唯獨差個名頭,雖然邠寧節度使也是官,但不是正兒八經的科班文官,得相公官人聽起來才順耳。

  自從當上邠寧節度使,老王心裡就念叨著相公的名頭,渴望著下面的人恭恭敬敬的叫他一聲相公,而不是什麼狗屁將軍大帥!

  他萬萬沒想到,他還沒張口暗示朝廷索要,皇帝自個兒就給送來了!

  這叫什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

  算了,記不住,反正是好事。

  可老王又覺得心裡不踏實,所以才詢問其中是不是有詐。

  當下面人告訴他,相公放心罷,官印玉璽核驗無誤,相公您有福氣了!


  聽到這一聲聲相公,王行瑜開懷大笑,聽得心裡都快化了,但高興了一會兒之後,王行瑜又覺得哪裡不對勁,起身負手來回踱步,皺著眉頭道:「皇帝這般厚愛本帥……」

  話沒說完,戛然而止。

  直娘賊!

  叫慣了本帥,一時半會兒還沒適應相公身份。

  王行瑜臉頰發紅,不好意思改口道:「皇帝這般厚愛本公,本公幫著李茂貞為難朝廷,是不是有些不太好,本公現在該怎麼做?」

  幕僚答道:「上表謝恩!」

  「就依你,來人哪,服侍本公更衣佩印!」

  王行瑜喜上眉梢,眼睛一直打量著進奏院使送回來的官服官印。

  官服是紫色的,上面繡著花紋蟲鳥,真好看,穿上應該很合身很美罷。官印是方正的,上面刻著奇形怪狀的字,拿在手裡肯定很有分量……

  穿上欽賜的紫服,王行瑜直覺得自己快昏過去了,連連催促幕僚幫他撰寫謝恩表彰,接著又補充道:「再以本公的名義給李茂貞寫封信,就說本公墜馬受傷,需要靜養一段時間,暫時不能出征。」

  幾個幕僚面面相覷,隨後應了下來。

  上表謝恩的同時,當然也要給盟友李茂貞寫封信安慰一下了。

  做人嘛,要厚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