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毫無意外,陳興的長沙之行非常順利。
張羨和桓階本來都對劉表有意見,陳興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說服二人反了劉表。
陳興在臨湘歇息兩日,又與張羨討論了一些具體事宜,同時與桓階加深彼此的了解,然後帶著張飛和鮑出魏延等人離開臨湘,登上返程。
但他留下五個護衛,負責傳遞消息。
張羨也已派出心腹郡吏,趕往零陵桂陽武陵三郡,讓他們派遣兵馬到長沙,和自己一起討伐劉表。
不過張羨依陳興之言,沒有提到與劉備合謀的事情,擔心走漏消息,讓劉表嚴防襄陽。
又再奔波半月,陳興平安的回到宛城。
「主公,事情已成,只候佳音。」
陳興把自己在長沙的情況跟劉備詳細說了。
劉備大喜道:「軍師出馬,則事必成。」
「那我們現在要做什麼?」劉備又問。
陳興答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何意?」
「一面向劉表示弱,一面準備兵馬。主公,從現在開始,可以分批將營中兵士暗中調換到鄧縣屯田,將屯田之士調回宛城操訓,同時加派人手混入襄陽,以作內應。」
「軍師是要讓宛城之士渡江攻取襄陽?」
「不錯。」陳興點頭道,「若要奪取襄陽則須奇襲,因此兵在精而不在眾。屯田之士雖多,然而未經操訓,難堪大用,須用宛城之士不可。」
劉備恍然道:「原來如此,雲長讓兵馬在淯水河中操訓,想必也是軍師之意了?」
「正是,淯水河雖不如漢江寬闊流急,卻可讓士卒熟知水性,方便渡江,懂得乘筏。」
劉備最近主要忙於民務,軍事全部交給關羽管理。
關羽讓士卒在淯水河夜裡操訓之事,劉備雖然知道,卻不甚了解。
先前還以為是關羽自己的主張,現在才知道是陳軍師的主意。
「乘筏?軍師是想讓士卒乘筏渡江嗎?」
「是。」
「可是江水流急,竹筏如何渡得過去?」劉備擔憂道。
陳興笑了笑道:「主公放心,我已讓人在上游尋找江水窄淺流緩之處,目前尋到三處,只是哪一處更加合適尚未確定。」
劉備非常滿意,笑道:「軍師如此深謀遠慮,吾之幸也!」
「主公,荊南四郡聚兵長沙共討劉表之事尚未傳到襄陽,我們此時調換兵馬可以不引起劉表注意,再晚恐怕就要使他們生疑了。」
雖然不確定劉表會不會知道劉備調換兵馬,可是萬一知道,現在調換和之後調換,結果肯定不同。
「另外,此前曾與主公說過的魏延,魏文長,年輕驍勇,主公可使為軍候,令他混入襄陽,統領襄陽城中內應之士。」
「可以,他在哪裡?」
「就在門外。」
陳興喊了一聲:「魏文長,進來。」
「諾。」
魏延在外面急應一聲,進到屋內,對劉備行禮拜道:「魏延拜見主公!」
劉備看到魏延如此年輕英武,眼神之中滿懷自信,讓他非常滿意。
況且又是軍師推薦之人,能力必然不差。
劉備連忙起身,上前親手扶起魏延,說道:「文長請起,軍師早就跟我提起你,只是今日才得一見啊!」
「魏延來遲,請主公恕罪!」
「無罪,無罪!我本應親自到章陵見你,無奈南陽初定,事務繁忙,因而一直不能成行。」
「魏延不敢勞主公親往。」
「你此次護送軍師到長沙有功,可為曲軍候。」
「謝主公!」
魏延趕緊再次拜行大禮。
曲軍候看起來職位不高,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士卒來說,許多人到死都當不上曲軍候。
此時的軍制五人成伍,有伍長。
十人為什,有什長。
五十人為隊,有隊率。
百人為屯,有屯長,比二百石。
五百人為曲,有曲軍候,比六百石。
軍候之上是司馬和校尉。
另外還有假司馬和假軍候,也就是副司馬和副軍候。
魏延才二十一歲,一來就能當上比六百石的軍候,可以說是甚受重用了。
「軍師說,想讓你到襄陽,統領內應之士,你可願意?」
「此事軍師已說,延願領命,必助主公奪取襄陽城!」
魏延抱拳壯語,顯得胸有成竹,自信滿滿。
「好,有你此言,我心甚慰!」
劉備對魏延確實很滿意,感覺眼前的年輕人不僅自信,而且鬥志滿滿,非常難得。
「文長,此前已有數十人混入襄陽,你可以再帶五十人混入襄陽城,軍中士卒任你挑選。」陳興說道。
魏延是荊州南陽人,又是剛投劉備,許多人還不認識,讓他混入襄陽城再好不過。
而且,陳興認為魏延是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讓他在襄陽城當內應這種事情肯定能辦好。
魏延從軍中挑選了五十名精壯之士,扮成商人和百姓,暗藏刀劍,分批混入襄陽城。
然後聯絡此前已經入城之士,由他統領。
不過,除了魏延之外,陳興還安排射聲校尉李杜帶領十幾名精銳弩士混入襄陽城中,伺機而用。
李杜不受魏延統領,魏延甚至都不知道李杜入城之事。
與此同時,劉備先讓鄧縣屯田之士趕到宛城,然後讓宛城兵士扮成屯田農人換到鄧縣,暫由典農校尉趙雲統領。
關羽則是留在宛城訓練換來此處的屯田之士。
畢竟關羽一刀斬殺張繡,威名遠揚,認識他的人太多,如果讓他到鄧縣,可能會引起別人注意。
趙雲則不怕,在荊州,幾乎沒有人知道趙雲,也沒有人在乎他。
江邊造船之事仍在進行,只不過進度緩慢,甚至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一個月後,長沙終於傳回消息。
零陵、桂陽和武陵三郡,各遣三千兵馬趕到長沙,與長沙兵馬相聚。
長沙太守張羨,與荊南其餘三郡太守一起聯名,發出討賊檄文,共討荊州牧劉表。
劉備與陳興欣喜不已,可以說,奪取襄陽的步伐又近了一步。
而在此時,襄陽城中,劉表急聚眾人議事。
「張羨匹夫,膽敢反我?!」
劉表拍案而起,眼神里的怒火像是要噴出來一樣,甚是嚇人。
蔡瑁和蒯越等人從沒有見過劉表如此動怒。
也難怪,一個劉備就夠讓人煩的了。
現在荊南四郡同時造反,荊州七郡,五郡皆敵,怎能不讓身為荊州牧的劉表震怒。
眾人無言,這種局面,誰都沒有見過。
不怕敵人多,就怕敵人憑空出現。
荊南四郡的反叛太突然了,讓人始料未及。
「你們說,我應該如何應對?」
劉表重新坐下,仍然憤憤不已,對眾人問道。
張羨和桓階本來都對劉表有意見,陳興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說服二人反了劉表。
陳興在臨湘歇息兩日,又與張羨討論了一些具體事宜,同時與桓階加深彼此的了解,然後帶著張飛和鮑出魏延等人離開臨湘,登上返程。
但他留下五個護衛,負責傳遞消息。
張羨也已派出心腹郡吏,趕往零陵桂陽武陵三郡,讓他們派遣兵馬到長沙,和自己一起討伐劉表。
不過張羨依陳興之言,沒有提到與劉備合謀的事情,擔心走漏消息,讓劉表嚴防襄陽。
又再奔波半月,陳興平安的回到宛城。
「主公,事情已成,只候佳音。」
陳興把自己在長沙的情況跟劉備詳細說了。
劉備大喜道:「軍師出馬,則事必成。」
「那我們現在要做什麼?」劉備又問。
陳興答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何意?」
「一面向劉表示弱,一面準備兵馬。主公,從現在開始,可以分批將營中兵士暗中調換到鄧縣屯田,將屯田之士調回宛城操訓,同時加派人手混入襄陽,以作內應。」
「軍師是要讓宛城之士渡江攻取襄陽?」
「不錯。」陳興點頭道,「若要奪取襄陽則須奇襲,因此兵在精而不在眾。屯田之士雖多,然而未經操訓,難堪大用,須用宛城之士不可。」
劉備恍然道:「原來如此,雲長讓兵馬在淯水河中操訓,想必也是軍師之意了?」
「正是,淯水河雖不如漢江寬闊流急,卻可讓士卒熟知水性,方便渡江,懂得乘筏。」
劉備最近主要忙於民務,軍事全部交給關羽管理。
關羽讓士卒在淯水河夜裡操訓之事,劉備雖然知道,卻不甚了解。
先前還以為是關羽自己的主張,現在才知道是陳軍師的主意。
「乘筏?軍師是想讓士卒乘筏渡江嗎?」
「是。」
「可是江水流急,竹筏如何渡得過去?」劉備擔憂道。
陳興笑了笑道:「主公放心,我已讓人在上游尋找江水窄淺流緩之處,目前尋到三處,只是哪一處更加合適尚未確定。」
劉備非常滿意,笑道:「軍師如此深謀遠慮,吾之幸也!」
「主公,荊南四郡聚兵長沙共討劉表之事尚未傳到襄陽,我們此時調換兵馬可以不引起劉表注意,再晚恐怕就要使他們生疑了。」
雖然不確定劉表會不會知道劉備調換兵馬,可是萬一知道,現在調換和之後調換,結果肯定不同。
「另外,此前曾與主公說過的魏延,魏文長,年輕驍勇,主公可使為軍候,令他混入襄陽,統領襄陽城中內應之士。」
「可以,他在哪裡?」
「就在門外。」
陳興喊了一聲:「魏文長,進來。」
「諾。」
魏延在外面急應一聲,進到屋內,對劉備行禮拜道:「魏延拜見主公!」
劉備看到魏延如此年輕英武,眼神之中滿懷自信,讓他非常滿意。
況且又是軍師推薦之人,能力必然不差。
劉備連忙起身,上前親手扶起魏延,說道:「文長請起,軍師早就跟我提起你,只是今日才得一見啊!」
「魏延來遲,請主公恕罪!」
「無罪,無罪!我本應親自到章陵見你,無奈南陽初定,事務繁忙,因而一直不能成行。」
「魏延不敢勞主公親往。」
「你此次護送軍師到長沙有功,可為曲軍候。」
「謝主公!」
魏延趕緊再次拜行大禮。
曲軍候看起來職位不高,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士卒來說,許多人到死都當不上曲軍候。
此時的軍制五人成伍,有伍長。
十人為什,有什長。
五十人為隊,有隊率。
百人為屯,有屯長,比二百石。
五百人為曲,有曲軍候,比六百石。
軍候之上是司馬和校尉。
另外還有假司馬和假軍候,也就是副司馬和副軍候。
魏延才二十一歲,一來就能當上比六百石的軍候,可以說是甚受重用了。
「軍師說,想讓你到襄陽,統領內應之士,你可願意?」
「此事軍師已說,延願領命,必助主公奪取襄陽城!」
魏延抱拳壯語,顯得胸有成竹,自信滿滿。
「好,有你此言,我心甚慰!」
劉備對魏延確實很滿意,感覺眼前的年輕人不僅自信,而且鬥志滿滿,非常難得。
「文長,此前已有數十人混入襄陽,你可以再帶五十人混入襄陽城,軍中士卒任你挑選。」陳興說道。
魏延是荊州南陽人,又是剛投劉備,許多人還不認識,讓他混入襄陽城再好不過。
而且,陳興認為魏延是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讓他在襄陽城當內應這種事情肯定能辦好。
魏延從軍中挑選了五十名精壯之士,扮成商人和百姓,暗藏刀劍,分批混入襄陽城。
然後聯絡此前已經入城之士,由他統領。
不過,除了魏延之外,陳興還安排射聲校尉李杜帶領十幾名精銳弩士混入襄陽城中,伺機而用。
李杜不受魏延統領,魏延甚至都不知道李杜入城之事。
與此同時,劉備先讓鄧縣屯田之士趕到宛城,然後讓宛城兵士扮成屯田農人換到鄧縣,暫由典農校尉趙雲統領。
關羽則是留在宛城訓練換來此處的屯田之士。
畢竟關羽一刀斬殺張繡,威名遠揚,認識他的人太多,如果讓他到鄧縣,可能會引起別人注意。
趙雲則不怕,在荊州,幾乎沒有人知道趙雲,也沒有人在乎他。
江邊造船之事仍在進行,只不過進度緩慢,甚至可以說是剛剛開始。
一個月後,長沙終於傳回消息。
零陵、桂陽和武陵三郡,各遣三千兵馬趕到長沙,與長沙兵馬相聚。
長沙太守張羨,與荊南其餘三郡太守一起聯名,發出討賊檄文,共討荊州牧劉表。
劉備與陳興欣喜不已,可以說,奪取襄陽的步伐又近了一步。
而在此時,襄陽城中,劉表急聚眾人議事。
「張羨匹夫,膽敢反我?!」
劉表拍案而起,眼神里的怒火像是要噴出來一樣,甚是嚇人。
蔡瑁和蒯越等人從沒有見過劉表如此動怒。
也難怪,一個劉備就夠讓人煩的了。
現在荊南四郡同時造反,荊州七郡,五郡皆敵,怎能不讓身為荊州牧的劉表震怒。
眾人無言,這種局面,誰都沒有見過。
不怕敵人多,就怕敵人憑空出現。
荊南四郡的反叛太突然了,讓人始料未及。
「你們說,我應該如何應對?」
劉表重新坐下,仍然憤憤不已,對眾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