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劉徹:想用天欺壓朕,荒唐!(4.9求首訂)
當日未時,前殿的宣室中,劉徹正在讀書。
在椒房殿勉為其難地陪皇后用過午膳之後,他就匆匆回到了宣室殿。
此刻,他讀的不是枯燥莊重的《公羊傳》,而是多情雋永的《詩經》。
雖然毛氏注詩時仍舊會以儒學理念為根本,少不了說教諫諷的意味,可《詩經》讀起來仍要愜意舒緩許多。
尤其是其中的「國風」和「小雅」,總能喚醒劉徹冰硬的內心中殘存的悸動和柔軟。
平日他在昭陽殿留宿,與衛子夫耳鬢廝磨時,總要一道讀幾篇《詩經》,以增諧趣。
同樣,只要讀起《詩經》,劉徹又總會想起昭陽殿裡的衛子夫,心情會更加地愉悅。
和皇后比起來,衛子夫可愛許多,而且衛子夫還為劉徹誕下了第一個公主——劉㛅。
劉徹也因此體會到了為人父的成就——真正的父親,而非冷冰冰的君父。
衛子夫和劉㛅的到來,讓劉徹在這空蕩蕩的未央宮裡感受到了一縷暖熱。
所這幾年,他有一大半日子都是在昭陽殿度過的,這也讓衛子夫遭到了皇后記恨。
對於皇后這種「妒心」,劉徹自然非常不滿意,他甚至動了廢后的念頭。
可是後宮與朝堂乃一體兩面的存在,許多事情,不是劉徹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
自己的母后和丞相舅舅田蚡是一派,姑母館陶公主和陳皇后又是另一派。
兩派結盟,實力甚強,占據朝堂的半邊天了。
劉徹做事,仍要他們的臉色,自然不能廢后。
除非,衛子夫誕下皇子;除非,皇后犯大錯。
總之,這廢后的事情,都還要再等一等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出門時是春天,楊柳依依飄揚。如今回來時,雨雪紛紛飄灑。】
當劉徹讀到此句時,宣室的殿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響聲,他不由得抬頭張望,而後從榻上站了起來。
他原以為這是今冬的第一場雪,可是走到殿門時,才發現下的竟然是冷子。
冷子比雪凍人,卻又不能帶來可賞的雪景,實在是有害無利,不招人喜歡。
劉徹擁著內官披上來的大氅,忽然想起來今冬的第一場雪似乎來得有些晚。
往年到了這個時候,未央宮早已銀裝素裹好幾次了。
下雪,可不只是一件關乎小兒小女賞雪的瑣事,更是關乎天下民心的大事。
隨著「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說的盛行,許多的儒生把這祥瑞災變與天子德行的得失聯繫在一起。
「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增加天子權威,也可以勸誡天子言行。
增加天子權威,劉徹覺得是好事;勸誡天子言行,那就大可不必了。
劉徹看著烏雲翻滾的天空和細碎反光的冷子,想起了「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說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可惜啊,董仲舒是個聰明人,也是一個糊塗人。
他還沒幫自己砸爛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枷鎖,竟又妄圖給自己帶上「天人感應,災異變化」的鎖鏈。
簡直可笑至極。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天降暴雨是警告天子,天降大旱是警告天子,天降蟲災也是警告天子,不下雪也是警告天子……
甚至長安城北城郭的黔首所養的豬生出了五隻腳的豬仔,那也是上天在警告天子!
這豈不是說皇帝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天的臉色?!
董仲舒這豈止是膽大包天,簡直就是妖言惑眾啊!
在劉徹看來,所謂的天和泰一神根本不存在,更不可能管到人間的興衰,降災異於人間。
天人感應也好,君權天授也罷,都是用來誆騙天下臣民安穩度日,不要違抗君父的說辭。
自己這皇帝若是也信了,那自己豈不成了昏君?
董仲舒是聰明人,不可能連這一點都看不透吧?
他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宣揚「天人感應,災異變化」的學說,說到底,就是太自以為是了。
竟然妄圖用這種方式來限制天子在人間的言行,想要達到「儒學與君權治天下,儒生與皇帝共天下」的目的。
太狂妄了。
劉徹徵召董仲舒之初,對其提出的措施,不管是以儒學選拔人才,還是在太學中罷黜其他學派博士官……都會毫無二話地照做。
但對於董仲舒所有關於「陰陽災異」的諫書,劉徹通通不予置評,留中不發。
他原以為可以用這種溫和的方式提醒董仲舒,讓其迷途知返。
可誰知道,董仲舒太糊塗了,完全沒有體會到自己這番苦心。
四年前,長陵高園殿和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竟然帶病上了一篇《災異之記》,大肆評議此事。
他竟說在遼東立高廟不合禮制,大火乃上天警示,皇帝應整頓吏治,殺一批不法皇親和大臣以謝天下。
整頓吏治、誅殺不法……這說到劉徹的心坎里去了。
但這些是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何須上天降災來提醒。
一氣之下,劉徹下詔捕殺董仲舒,而後群臣進諫,才饒了他一命。
從那個時候開始,劉徹就再也沒有見過董仲舒一面。
董仲舒離開了朝堂,可「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風卻愈演愈烈。
今年七月初,黃河瓠子決口,大水向東南灌滿巨野澤,湧入泗水和淮水,災及十六郡百多個郡縣。
劉徹命令汲黯和鄭當時率領十萬卒役黔首封堵決口口,未能成功。
一時之間,朝野震動,民怨四起。
正當劉徹殫精竭慮想著如何平定災患時,竟有儒生四處散播謠言。
他們將洪水與冬春之際的「馬邑之圍」聯繫在一起,說這是上天為告誡天子輕舉兵鋒而降的災禍。
就連丞相田蚡也說:「江河決口都是上天的安排,不能輕易用人力堵住,堵住了未必是順應天意。」
在重重阻撓下,劉徹只能放棄封堵決口,在岸上空看黃河之水席捲赤縣神州,億萬兆民流離失所。
天下很大,關中黔首是豐年,山東郡國則是災年。
今冬還沒有下雪,不知有沒有儒生要藉此生事,再次抨擊自己的施政。
劉徹很希望能夠甩開手腳,在這天下做一番事業。
當他對著淅淅瀝瀝的冷子思索這治國的大事時,衛青和桑弘羊趕來了。
「陛下!微臣有要事上奏!」衛青和桑弘羊在殿門外冒著冷風下拜道。
「樊千秋的事情?」皇帝問道。
「陛下聖明。」
「嗯,進來說,不要有紕漏。」
「諾!」
在椒房殿勉為其難地陪皇后用過午膳之後,他就匆匆回到了宣室殿。
此刻,他讀的不是枯燥莊重的《公羊傳》,而是多情雋永的《詩經》。
雖然毛氏注詩時仍舊會以儒學理念為根本,少不了說教諫諷的意味,可《詩經》讀起來仍要愜意舒緩許多。
尤其是其中的「國風」和「小雅」,總能喚醒劉徹冰硬的內心中殘存的悸動和柔軟。
平日他在昭陽殿留宿,與衛子夫耳鬢廝磨時,總要一道讀幾篇《詩經》,以增諧趣。
同樣,只要讀起《詩經》,劉徹又總會想起昭陽殿裡的衛子夫,心情會更加地愉悅。
和皇后比起來,衛子夫可愛許多,而且衛子夫還為劉徹誕下了第一個公主——劉㛅。
劉徹也因此體會到了為人父的成就——真正的父親,而非冷冰冰的君父。
衛子夫和劉㛅的到來,讓劉徹在這空蕩蕩的未央宮裡感受到了一縷暖熱。
所這幾年,他有一大半日子都是在昭陽殿度過的,這也讓衛子夫遭到了皇后記恨。
對於皇后這種「妒心」,劉徹自然非常不滿意,他甚至動了廢后的念頭。
可是後宮與朝堂乃一體兩面的存在,許多事情,不是劉徹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
自己的母后和丞相舅舅田蚡是一派,姑母館陶公主和陳皇后又是另一派。
兩派結盟,實力甚強,占據朝堂的半邊天了。
劉徹做事,仍要他們的臉色,自然不能廢后。
除非,衛子夫誕下皇子;除非,皇后犯大錯。
總之,這廢后的事情,都還要再等一等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出門時是春天,楊柳依依飄揚。如今回來時,雨雪紛紛飄灑。】
當劉徹讀到此句時,宣室的殿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響聲,他不由得抬頭張望,而後從榻上站了起來。
他原以為這是今冬的第一場雪,可是走到殿門時,才發現下的竟然是冷子。
冷子比雪凍人,卻又不能帶來可賞的雪景,實在是有害無利,不招人喜歡。
劉徹擁著內官披上來的大氅,忽然想起來今冬的第一場雪似乎來得有些晚。
往年到了這個時候,未央宮早已銀裝素裹好幾次了。
下雪,可不只是一件關乎小兒小女賞雪的瑣事,更是關乎天下民心的大事。
隨著「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說的盛行,許多的儒生把這祥瑞災變與天子德行的得失聯繫在一起。
「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乃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增加天子權威,也可以勸誡天子言行。
增加天子權威,劉徹覺得是好事;勸誡天子言行,那就大可不必了。
劉徹看著烏雲翻滾的天空和細碎反光的冷子,想起了「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說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可惜啊,董仲舒是個聰明人,也是一個糊塗人。
他還沒幫自己砸爛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枷鎖,竟又妄圖給自己帶上「天人感應,災異變化」的鎖鏈。
簡直可笑至極。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天降暴雨是警告天子,天降大旱是警告天子,天降蟲災也是警告天子,不下雪也是警告天子……
甚至長安城北城郭的黔首所養的豬生出了五隻腳的豬仔,那也是上天在警告天子!
這豈不是說皇帝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天的臉色?!
董仲舒這豈止是膽大包天,簡直就是妖言惑眾啊!
在劉徹看來,所謂的天和泰一神根本不存在,更不可能管到人間的興衰,降災異於人間。
天人感應也好,君權天授也罷,都是用來誆騙天下臣民安穩度日,不要違抗君父的說辭。
自己這皇帝若是也信了,那自己豈不成了昏君?
董仲舒是聰明人,不可能連這一點都看不透吧?
他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宣揚「天人感應,災異變化」的學說,說到底,就是太自以為是了。
竟然妄圖用這種方式來限制天子在人間的言行,想要達到「儒學與君權治天下,儒生與皇帝共天下」的目的。
太狂妄了。
劉徹徵召董仲舒之初,對其提出的措施,不管是以儒學選拔人才,還是在太學中罷黜其他學派博士官……都會毫無二話地照做。
但對於董仲舒所有關於「陰陽災異」的諫書,劉徹通通不予置評,留中不發。
他原以為可以用這種溫和的方式提醒董仲舒,讓其迷途知返。
可誰知道,董仲舒太糊塗了,完全沒有體會到自己這番苦心。
四年前,長陵高園殿和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竟然帶病上了一篇《災異之記》,大肆評議此事。
他竟說在遼東立高廟不合禮制,大火乃上天警示,皇帝應整頓吏治,殺一批不法皇親和大臣以謝天下。
整頓吏治、誅殺不法……這說到劉徹的心坎里去了。
但這些是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何須上天降災來提醒。
一氣之下,劉徹下詔捕殺董仲舒,而後群臣進諫,才饒了他一命。
從那個時候開始,劉徹就再也沒有見過董仲舒一面。
董仲舒離開了朝堂,可「天人感應,災異變化」之風卻愈演愈烈。
今年七月初,黃河瓠子決口,大水向東南灌滿巨野澤,湧入泗水和淮水,災及十六郡百多個郡縣。
劉徹命令汲黯和鄭當時率領十萬卒役黔首封堵決口口,未能成功。
一時之間,朝野震動,民怨四起。
正當劉徹殫精竭慮想著如何平定災患時,竟有儒生四處散播謠言。
他們將洪水與冬春之際的「馬邑之圍」聯繫在一起,說這是上天為告誡天子輕舉兵鋒而降的災禍。
就連丞相田蚡也說:「江河決口都是上天的安排,不能輕易用人力堵住,堵住了未必是順應天意。」
在重重阻撓下,劉徹只能放棄封堵決口,在岸上空看黃河之水席捲赤縣神州,億萬兆民流離失所。
天下很大,關中黔首是豐年,山東郡國則是災年。
今冬還沒有下雪,不知有沒有儒生要藉此生事,再次抨擊自己的施政。
劉徹很希望能夠甩開手腳,在這天下做一番事業。
當他對著淅淅瀝瀝的冷子思索這治國的大事時,衛青和桑弘羊趕來了。
「陛下!微臣有要事上奏!」衛青和桑弘羊在殿門外冒著冷風下拜道。
「樊千秋的事情?」皇帝問道。
「陛下聖明。」
「嗯,進來說,不要有紕漏。」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