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回長安是不可能回長安的
第277章 回長安是不可能回長安的
七日後。
都里鎮。
這裡是高麗最為重要的港口,都里鎮作為當地的重要沿海區域在高麗的統治下發展。
歷史上張亮率水軍橫渡渤海,就是在都里鎮登陸。
唐朝中期,契丹攻占營州,切斷遼東與幽州的陸路,唐朝與遼東兩地的往來改由青州至都里鎮的海路來實現。
在後世,這裡便是素有「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之說的旅順口。
海岸邊,黎明的曙光悄然劃破夜幕,給浩瀚的大海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
李承乾站在高處,目光所及之處,是一片令人震撼的景象。
數百艘大船整齊地排列在海面上,仿佛一片鋼鐵與木材鑄就的森林。
為首的旗艦,宛如一座巍峨的海上堡壘,高高聳立在船隊前方。
船身巨大而堅固,由厚實的橡木打造,每一塊木板都經過精心挑選與打磨,緊密拼接在一起,抵禦著海浪的衝擊。
船頭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神獸,旗艦的桅杆高聳入雲,數面巨大的旗幟在海風的吹拂下獵獵作響,旗幟上繡著的金色龍紋與「李」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彰顯著太子李承乾的尊貴身份。
旗艦之後,一艘艘運兵船緊密相隨。
它們身形龐大,船艙寬敞,足以容納大量的士兵。
運兵船的甲板上,神武軍的精銳將士們整齊排列。
他們身著厚重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整齊地站立著,仿佛等待出征的鋼鐵長城,
只要李承乾一聲令下,便能勇往直前,赴湯蹈火。
陽光灑在鎧甲上,反射出冰冷的光芒。士兵們的眼神堅定而銳利,透露出一股無畏的氣勢。
在船隊的兩側,是裝載著各類物資的貨船。
這些貨船的船身稍顯寬闊,吃水較深,顯然裝載著沉重的貨物。
一艘艘貨船緊密相連,綿延數里。有的貨船裝載著堆積如山的糧食,米袋、麥袋層層迭迭,這些糧食經過精心篩選與儲存,將為大軍的行程提供充足的補給。
有的貨船則裝滿了嶄新的兵器,長槍、長刀、弓箭等在船艙中擺放得整整齊齊,每一件兵器都閃爍著寒光,仿佛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征程。
而那些承載著新式紡織機的船隻,更是意義非凡。
紡織機被妥善地安置在船艙內,用厚實的氈布包裹著,以防在航行中受到損壞。
棉花如今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
今年秋收,便是棉花大規模產出的時候,屆時棉衣將會批量生產。
目前大唐來說,紡織機主要是手搖紡車,腳踏紡車,斜織機,多綜多躡織機,束綜提花機。
這自然是站在當今時代的巔峰。
然而李承乾製造的這些紡織機,是有著被稱為後世第一次工業革命標誌的『珍妮紡織機』,現被稱為遼東紡織機。
手搖紡車每次只能紡 1錠紗線,腳踏紡車有三錠和五錠等不同類型,以三錠腳踏紡車為例,其效率相比手搖紡車提高了兩三倍。
然而李承乾製造的紡織機,在經過不斷升級改進後,雖說沒有達到珍妮紡織機巔峰的80個紗錠,但已經有60個紗錠。
這等於是手搖紡車效率的數十倍。
跟多綜多躡織機,束綜提花機主要用於織造複雜花紋和圖案的織物不同,珍妮紡織機側重於提高紡紗的產量和效率。
在王朝時代,衣服可是硬通貨,所謂絲綢之路,貿易也主要是在絲綢。
對於普通底層的百姓來說,衣不蔽體,足上無鞋才是常態。
一條褲子,一件衣服,甚至能夠一代傳一代,乃至於傳承上百年。
破衣爛褲,都能在典當行當出錢財來。
棉花的大規模種植,紡織機的推廣,李承乾自然是要逐漸的讓大唐百姓更加富裕起來。
這也是李承乾准回到大唐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說來有些好笑。
當初李承乾攻入高麗境內時,依仗的心腹自然是大唐來的將士。
然而這次返回大唐,這五萬神武軍精銳,有四萬餘乃是原高麗,新羅,百濟之將士。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曾經攻打高麗時,對於漢人將士而言,他們的家在大唐,自然不存在背叛,忠誠度高。
此次回大唐,李承乾面對的是李世民,天可汗的大唐皇帝。
倘若跟李世民鬧翻,這些曾經跟著過來遼東的將士,他們的家庭,父母妻兒,可都是住在長安,或是長安附近,保不齊在被攻心之下,容易鬧出什麼亂子來。
而遼東地區的將士就不同了,回大唐後,對於遼東三國的將士而言,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遼東,自然是更加願意為李承乾效死,也更難以背叛。
人心是複雜的,李承乾從來不曾低估過。
只有在最佳利益上,才是最為安全的方式。
他可不想自己手下精銳被暗中說服,晚上睡覺的時候給他綁了。
這樣的事情,歷史上都沒少發生過。
「父親。」
身側,長子李象突然有些擔憂的喊道。
李承乾問道:「怎麼了?」
李象微微皺眉,說道:「父親,孩兒憂慮您回長安後,恐將面臨諸多兇險。這朝堂之上,暗流涌動,有些人怕是不願見您安然歸來。」
李承乾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象的肩膀:「象兒,為父又豈會不知。然身為大唐太子,肩負江山社稷之重任,有些路,不得不走。」
李象點了點頭,又問道:「那父親此番回長安,可有應對之策?」
李承乾聞言,抬眼看向遠方的海面上。
碼頭上,搬運工人們緊張忙碌。
一箱箱金銀財寶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貨船。
這些財寶,是李承乾從三國貴族中搜羅而來,各中價值,難以估量。
比之大唐國庫都不逞多讓。
聽起來有些誇張,然而大唐國庫是大唐朝廷的,更多財富集中在世家手裡。
而這裡的,是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國庫,以及三國貴族的大半積累。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李承乾淡笑道。
李象順著父親的目光望去,若有所思:「父親,孩兒願意隨您一同回長安,為父親分憂解難。」
李承乾搖了搖頭:「象兒,你不能跟我一起回去。遼東剛剛平定,局勢尚不穩定,為父需要你留在這裡,替我守護好這片土地。」
李象眼中閃過一絲失落,但很快便恢復了堅定:「父親放心,孩兒定當竭盡全力,守護好遼東。只是孩兒年輕,恐難當此大任,還望父親多多教誨。」
李承乾看著李象,語重心長地說道:「象兒,你莫要妄自菲薄。」
「這些年,為父看著你成長,你勤奮好學,心懷百姓,為父信得過你。」
「如今遼東的政務,你已有所了解,為父再跟你細細說一些關鍵之處。」
李象躬身聽候。
李承乾講述道:「這民生之事,乃是重中之重。我們在遼東推行的新政,鼓勵農商,減免賦稅,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你要繼續堅持這些政策,關注百姓的生活,傾聽他們的訴求。若是遇到天災人禍,要及時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李象認真地點點頭:「孩兒記住了,定會以百姓福祉為重,將新政繼續推行下去。」
「還有這軍事方面。」
李承乾接著說道:「遼東地處邊疆,四周局勢複雜,軍事防禦一刻也不能鬆懈。」
「講武堂是培養軍事人才的關鍵所在,你要時常去視察,督促學子們刻苦訓練。他們是遼東軍事力量的未來,只有他們強大了,我們才能抵禦外敵。」
「孩兒明白,日後定會常去講武堂,激勵學子們精研武藝,保家衛國。」
李象堅定地回應。
李承乾沒有多說,講武堂更是兵權所在,只是現在沒必要把話說得太清楚。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另外,這工業集群和技術學堂也不可忽視。」
李承乾說道:「工廠是遼東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確保工坊的正常運轉,為軍隊提供充足的軍備,為百姓提供豐富的物資。」
「技術學堂則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加大對學堂的投入,聘請更多的能工巧匠擔任教師,讓學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李象似懂非懂:「是,孩兒記住了。」
李承乾道:「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也至關重要。」
「雖然我們已經一統遼東,但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其他潛在的勢力,仍對我們虎視眈眈。你要加強與周邊部落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貿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但同時,也要保持警惕,不可放鬆防禦。」
李象遲疑道:「父親,若遇到周邊勢力挑釁,孩兒該如何應對?」
李承乾回道:「若是小股勢力的騷擾,可派遣軍隊迅速將其擊退,以維護我們的威嚴。」
「但若是遇到大規模的進犯,切不可貿然出擊,要及時召集將領商議對策,制定合理的戰略。」
說到這裡,李承乾微微一頓,道:「要向長安求援,大唐是我們的後盾,必要時,我們要藉助朝廷的力量。」
「孩兒明白了,定不會讓父親失望。」李象堅定道。
李承乾看著李象,欣慰道:「象兒,你能如此穩重,為父便放心了。這遼東,我交給你,希望你能將它治理得繁榮昌盛,不辜負百姓的期望,也不辜負為父的重託。」
遼東是李承乾的基本盤,除了長子李象,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所謂未思進,先思退。未思勝,先思敗。
對上那位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的大唐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侯大將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天可汗、亞洲洲長、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承乾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古人的智慧,可從來不比後世人來得弱。
誰能保證不會在陰溝裡翻船呢。
留下遼東這條退路,才是萬全之策。
只有把遼東穩穩的掌控在手裡,不管是怎樣的境況,李承乾都有全面翻盤的希望。
當然,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承乾也不想大唐的香積寺之戰提前開啟。
如果跟李世民開戰,這一場大唐內戰,真的會把大唐打得精疲力盡。
不多時。
內侍文忠過來稟告道:「殿下,長孫司徒已經過來了。」
李承乾點點頭。
既然要返回大唐,那麼長孫無忌就沒有留在百濟的必要了。
回了大唐,長孫無忌就是太子黨。
況且李承乾也不放心讓長孫無忌留在這邊,李象終歸年幼,可對付不了這樣的老狐狸。
抵達都里鎮的長孫無忌也很無奈。
雖說知曉所謂的百濟刺史只是個幌子,但被陛下派來,又被太子強行帶走,還是很無奈的。
好在太子這邊還算是穩定,接到詔書就立即安排出發。
對他來說,也算是完成了陛下的交代。
至於返回長安後如何,這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晚間。
都里鎮太子臨時行宮內。
李承乾坐於案前,手中看著的正是近些時日以來的長安情報。
不多時,外面一個聲音響起:「臣,賀蘭楚石求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放下情報文書,道:「進來吧。」
賀蘭楚石進來後躬身作揖:「拜見殿下。」
李承乾擺擺手:「坐。」
待賀蘭楚石坐下後,李承乾說道:「知道為何孤讓你留在遼東,輔佐皇長孫嗎。」
賀蘭楚石有些遲疑,道:「臣不知。」
李承乾平靜道:「因為長安,已經沒有了你的仕途。」
賀蘭楚石心頭一跳,但也明白太子的意思。
他的依仗是丈人侯君集,然而現在侯君集已經被下了大獄,跟著回長安完全沒有意義。
「臣惶恐。」
賀蘭楚石不知怎麼回道。
李承乾淡淡道:「象兒年幼,有時決斷不足。」
「或是某些時候,你應該提出諫言,譬如.起兵。」
賀蘭楚石渾身一顫,當即跪地:「臣明白。」
李承乾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他相信賀蘭楚石清楚自己的意思。
「明白就好,退下吧。」
「是,殿下。」
賀蘭楚石走後。
李承乾的目光再次轉到案几上的長安情報上。
輕笑道:「呵,長安。」
(本章完)
七日後。
都里鎮。
這裡是高麗最為重要的港口,都里鎮作為當地的重要沿海區域在高麗的統治下發展。
歷史上張亮率水軍橫渡渤海,就是在都里鎮登陸。
唐朝中期,契丹攻占營州,切斷遼東與幽州的陸路,唐朝與遼東兩地的往來改由青州至都里鎮的海路來實現。
在後世,這裡便是素有「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之說的旅順口。
海岸邊,黎明的曙光悄然劃破夜幕,給浩瀚的大海披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
李承乾站在高處,目光所及之處,是一片令人震撼的景象。
數百艘大船整齊地排列在海面上,仿佛一片鋼鐵與木材鑄就的森林。
為首的旗艦,宛如一座巍峨的海上堡壘,高高聳立在船隊前方。
船身巨大而堅固,由厚實的橡木打造,每一塊木板都經過精心挑選與打磨,緊密拼接在一起,抵禦著海浪的衝擊。
船頭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神獸,旗艦的桅杆高聳入雲,數面巨大的旗幟在海風的吹拂下獵獵作響,旗幟上繡著的金色龍紋與「李」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彰顯著太子李承乾的尊貴身份。
旗艦之後,一艘艘運兵船緊密相隨。
它們身形龐大,船艙寬敞,足以容納大量的士兵。
運兵船的甲板上,神武軍的精銳將士們整齊排列。
他們身著厚重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整齊地站立著,仿佛等待出征的鋼鐵長城,
只要李承乾一聲令下,便能勇往直前,赴湯蹈火。
陽光灑在鎧甲上,反射出冰冷的光芒。士兵們的眼神堅定而銳利,透露出一股無畏的氣勢。
在船隊的兩側,是裝載著各類物資的貨船。
這些貨船的船身稍顯寬闊,吃水較深,顯然裝載著沉重的貨物。
一艘艘貨船緊密相連,綿延數里。有的貨船裝載著堆積如山的糧食,米袋、麥袋層層迭迭,這些糧食經過精心篩選與儲存,將為大軍的行程提供充足的補給。
有的貨船則裝滿了嶄新的兵器,長槍、長刀、弓箭等在船艙中擺放得整整齊齊,每一件兵器都閃爍著寒光,仿佛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征程。
而那些承載著新式紡織機的船隻,更是意義非凡。
紡織機被妥善地安置在船艙內,用厚實的氈布包裹著,以防在航行中受到損壞。
棉花如今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
今年秋收,便是棉花大規模產出的時候,屆時棉衣將會批量生產。
目前大唐來說,紡織機主要是手搖紡車,腳踏紡車,斜織機,多綜多躡織機,束綜提花機。
這自然是站在當今時代的巔峰。
然而李承乾製造的這些紡織機,是有著被稱為後世第一次工業革命標誌的『珍妮紡織機』,現被稱為遼東紡織機。
手搖紡車每次只能紡 1錠紗線,腳踏紡車有三錠和五錠等不同類型,以三錠腳踏紡車為例,其效率相比手搖紡車提高了兩三倍。
然而李承乾製造的紡織機,在經過不斷升級改進後,雖說沒有達到珍妮紡織機巔峰的80個紗錠,但已經有60個紗錠。
這等於是手搖紡車效率的數十倍。
跟多綜多躡織機,束綜提花機主要用於織造複雜花紋和圖案的織物不同,珍妮紡織機側重於提高紡紗的產量和效率。
在王朝時代,衣服可是硬通貨,所謂絲綢之路,貿易也主要是在絲綢。
對於普通底層的百姓來說,衣不蔽體,足上無鞋才是常態。
一條褲子,一件衣服,甚至能夠一代傳一代,乃至於傳承上百年。
破衣爛褲,都能在典當行當出錢財來。
棉花的大規模種植,紡織機的推廣,李承乾自然是要逐漸的讓大唐百姓更加富裕起來。
這也是李承乾准回到大唐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說來有些好笑。
當初李承乾攻入高麗境內時,依仗的心腹自然是大唐來的將士。
然而這次返回大唐,這五萬神武軍精銳,有四萬餘乃是原高麗,新羅,百濟之將士。
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曾經攻打高麗時,對於漢人將士而言,他們的家在大唐,自然不存在背叛,忠誠度高。
此次回大唐,李承乾面對的是李世民,天可汗的大唐皇帝。
倘若跟李世民鬧翻,這些曾經跟著過來遼東的將士,他們的家庭,父母妻兒,可都是住在長安,或是長安附近,保不齊在被攻心之下,容易鬧出什麼亂子來。
而遼東地區的將士就不同了,回大唐後,對於遼東三國的將士而言,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遼東,自然是更加願意為李承乾效死,也更難以背叛。
人心是複雜的,李承乾從來不曾低估過。
只有在最佳利益上,才是最為安全的方式。
他可不想自己手下精銳被暗中說服,晚上睡覺的時候給他綁了。
這樣的事情,歷史上都沒少發生過。
「父親。」
身側,長子李象突然有些擔憂的喊道。
李承乾問道:「怎麼了?」
李象微微皺眉,說道:「父親,孩兒憂慮您回長安後,恐將面臨諸多兇險。這朝堂之上,暗流涌動,有些人怕是不願見您安然歸來。」
李承乾微微一笑,拍了拍李象的肩膀:「象兒,為父又豈會不知。然身為大唐太子,肩負江山社稷之重任,有些路,不得不走。」
李象點了點頭,又問道:「那父親此番回長安,可有應對之策?」
李承乾聞言,抬眼看向遠方的海面上。
碼頭上,搬運工人們緊張忙碌。
一箱箱金銀財寶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貨船。
這些財寶,是李承乾從三國貴族中搜羅而來,各中價值,難以估量。
比之大唐國庫都不逞多讓。
聽起來有些誇張,然而大唐國庫是大唐朝廷的,更多財富集中在世家手裡。
而這裡的,是高麗,新羅,百濟,三國國庫,以及三國貴族的大半積累。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李承乾淡笑道。
李象順著父親的目光望去,若有所思:「父親,孩兒願意隨您一同回長安,為父親分憂解難。」
李承乾搖了搖頭:「象兒,你不能跟我一起回去。遼東剛剛平定,局勢尚不穩定,為父需要你留在這裡,替我守護好這片土地。」
李象眼中閃過一絲失落,但很快便恢復了堅定:「父親放心,孩兒定當竭盡全力,守護好遼東。只是孩兒年輕,恐難當此大任,還望父親多多教誨。」
李承乾看著李象,語重心長地說道:「象兒,你莫要妄自菲薄。」
「這些年,為父看著你成長,你勤奮好學,心懷百姓,為父信得過你。」
「如今遼東的政務,你已有所了解,為父再跟你細細說一些關鍵之處。」
李象躬身聽候。
李承乾講述道:「這民生之事,乃是重中之重。我們在遼東推行的新政,鼓勵農商,減免賦稅,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你要繼續堅持這些政策,關注百姓的生活,傾聽他們的訴求。若是遇到天災人禍,要及時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李象認真地點點頭:「孩兒記住了,定會以百姓福祉為重,將新政繼續推行下去。」
「還有這軍事方面。」
李承乾接著說道:「遼東地處邊疆,四周局勢複雜,軍事防禦一刻也不能鬆懈。」
「講武堂是培養軍事人才的關鍵所在,你要時常去視察,督促學子們刻苦訓練。他們是遼東軍事力量的未來,只有他們強大了,我們才能抵禦外敵。」
「孩兒明白,日後定會常去講武堂,激勵學子們精研武藝,保家衛國。」
李象堅定地回應。
李承乾沒有多說,講武堂更是兵權所在,只是現在沒必要把話說得太清楚。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另外,這工業集群和技術學堂也不可忽視。」
李承乾說道:「工廠是遼東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確保工坊的正常運轉,為軍隊提供充足的軍備,為百姓提供豐富的物資。」
「技術學堂則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加大對學堂的投入,聘請更多的能工巧匠擔任教師,讓學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李象似懂非懂:「是,孩兒記住了。」
李承乾道:「與周邊勢力的關係也至關重要。」
「雖然我們已經一統遼東,但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其他潛在的勢力,仍對我們虎視眈眈。你要加強與周邊部落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貿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但同時,也要保持警惕,不可放鬆防禦。」
李象遲疑道:「父親,若遇到周邊勢力挑釁,孩兒該如何應對?」
李承乾回道:「若是小股勢力的騷擾,可派遣軍隊迅速將其擊退,以維護我們的威嚴。」
「但若是遇到大規模的進犯,切不可貿然出擊,要及時召集將領商議對策,制定合理的戰略。」
說到這裡,李承乾微微一頓,道:「要向長安求援,大唐是我們的後盾,必要時,我們要藉助朝廷的力量。」
「孩兒明白了,定不會讓父親失望。」李象堅定道。
李承乾看著李象,欣慰道:「象兒,你能如此穩重,為父便放心了。這遼東,我交給你,希望你能將它治理得繁榮昌盛,不辜負百姓的期望,也不辜負為父的重託。」
遼東是李承乾的基本盤,除了長子李象,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所謂未思進,先思退。未思勝,先思敗。
對上那位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的大唐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侯大將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天可汗、亞洲洲長、七世紀最強碳基生物、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承乾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古人的智慧,可從來不比後世人來得弱。
誰能保證不會在陰溝裡翻船呢。
留下遼東這條退路,才是萬全之策。
只有把遼東穩穩的掌控在手裡,不管是怎樣的境況,李承乾都有全面翻盤的希望。
當然,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承乾也不想大唐的香積寺之戰提前開啟。
如果跟李世民開戰,這一場大唐內戰,真的會把大唐打得精疲力盡。
不多時。
內侍文忠過來稟告道:「殿下,長孫司徒已經過來了。」
李承乾點點頭。
既然要返回大唐,那麼長孫無忌就沒有留在百濟的必要了。
回了大唐,長孫無忌就是太子黨。
況且李承乾也不放心讓長孫無忌留在這邊,李象終歸年幼,可對付不了這樣的老狐狸。
抵達都里鎮的長孫無忌也很無奈。
雖說知曉所謂的百濟刺史只是個幌子,但被陛下派來,又被太子強行帶走,還是很無奈的。
好在太子這邊還算是穩定,接到詔書就立即安排出發。
對他來說,也算是完成了陛下的交代。
至於返回長安後如何,這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晚間。
都里鎮太子臨時行宮內。
李承乾坐於案前,手中看著的正是近些時日以來的長安情報。
不多時,外面一個聲音響起:「臣,賀蘭楚石求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放下情報文書,道:「進來吧。」
賀蘭楚石進來後躬身作揖:「拜見殿下。」
李承乾擺擺手:「坐。」
待賀蘭楚石坐下後,李承乾說道:「知道為何孤讓你留在遼東,輔佐皇長孫嗎。」
賀蘭楚石有些遲疑,道:「臣不知。」
李承乾平靜道:「因為長安,已經沒有了你的仕途。」
賀蘭楚石心頭一跳,但也明白太子的意思。
他的依仗是丈人侯君集,然而現在侯君集已經被下了大獄,跟著回長安完全沒有意義。
「臣惶恐。」
賀蘭楚石不知怎麼回道。
李承乾淡淡道:「象兒年幼,有時決斷不足。」
「或是某些時候,你應該提出諫言,譬如.起兵。」
賀蘭楚石渾身一顫,當即跪地:「臣明白。」
李承乾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他相信賀蘭楚石清楚自己的意思。
「明白就好,退下吧。」
「是,殿下。」
賀蘭楚石走後。
李承乾的目光再次轉到案几上的長安情報上。
輕笑道:「呵,長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