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雁門關
這留下的五千飛豹軍,除了防守太原城外,還要負責清理太原府其它縣城,以及附近的州府。這些地方一直被金軍視作後方,並沒有什麼駐軍,就是與西夏接壤的保德州和葭州,也只有不多的漢軍負責地方治安。
雁門關,是古之雄關要塞,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金國之前,是大宋阻擋遼國契丹鐵騎南下的第一道要塞。如今,飛豹軍要迅速占領此處險要之地,以免雲州的金軍南下支援。
巍巍恆山,逶迤綿延,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恆山北依雁關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就築在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句注山、勾注山、陘嶺,嶺西為西陘關,嶺東為東陘關。這裡群峰挺拔、山巒疊獻,霞舉雲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山海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雁門,飛雁出於其門。」
《呂氏春秋》:「天下九塞,勾注其一。」
雁門山群峰最高者近兩千米,只有過雁峰兩旁有比較低矮的山峪。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由於山高風大,大雁不能從其他處飛過,只能在附近盤旋尋找通道,再列陣飛越,故名雁門,而雁門關就修建在這山峪之上。
雁門關北上可主遼闊草原,南退可守千里關中。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的戰事不下上千次,為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就常居代、雁門,抗擊匈奴。
秦滅六國後,設雁門郡,郡治在善無,轄制土地約為今雲州、朔州、忻州部分。
西漢初,韓王信反叛,勾結匈奴欲取太原,漢高祖劉邦親征,追擊至雁門關外,受困於白登山,即白登之圍。
漢文帝遣將發兵,屯勾注,治雁門之險,以阻匈奴南侵。
漢武帝大舉北伐匈奴前,也曾經略雁門,令衛青等逐步收復雁門關以北至陰山區域,將雁門郡打造成出擊匈奴的一個前進駐地。
東漢末,代北之地漸成荒外,曹魏、西晉均以勾注為山西北部國防險阻。
南北朝後期,突厥稱雄塞北,常發兵逾勾注南侵,北齊、隋、唐初等深受其患。
唐李賀寫有《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此詩可謂道盡唐初雁門關唐軍與突厥人對峙交戰的兇險。
契丹天顯十一年、後唐清泰三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發動兵變,乞援於北方的契丹國,將包括幽州在內的燕雲十六州許諾給契丹,而且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稱契丹為父國。
天顯十二年、後唐末帝清泰三年閏十一月,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親自率軍至雁門,後唐未能扼險阻截,契丹騎兵大敗後唐軍。後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此後雁門山便成為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峙的前沿陣地。
大宋建國之初,太祖和太宗皇帝先後北伐,欲收復幽雲十六州,皆未能競功,在河東方向只得經營太原為重鎮,以忻、代為據點,以雁門關為要塞,北阻契丹胡虜。
太宗雍熙三年,宋軍兵分三路攻遼。曹彬、米信等率兵出雄州,以趨幽州;田重進率軍出定州,趨飛狐口;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攻雲、應諸州。由於潘美指揮不當、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楊業陷入重圍,最後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身負重傷後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殉國。
大宋重和元年二月,宋廷以買賣馬匹為名派出使臣馬政、呼延慶等人,由山東渡渤海至遼東,與金人聯絡,相約夾攻遼朝.經雙方使者多次往返磋商,最終在宣和二年簽訂盟約。
宋金兩國以平等關係結盟,互致國書,互稱兄弟,並制定聯合滅遼的計劃。兩國約定金朝攻取遼中京大定府,宋朝攻取遼南京析津府。滅遼之後,宋國收回被遼朝奪取的燕雲十六州之地,將每年給予遼朝的五十萬歲幣轉送給金;兩國在榆關以東設置榷場以供雙方互市貿易。
宋金海上之盟簽訂之後,金太祖按約率軍進攻遼朝中京。本該同步攻擊遼西京大同府的童貫十五萬精銳,因宋國境內發生方臘叛亂,被從邊境調往兩浙鎮壓叛亂。
金軍卻勢如破竹,於金天輔六年攻占遼中京大定府,而宋軍在四月與十月兩次進攻燕京,都慘敗而歸,主帥劉延慶甚至自燒營寨而走。最終西京與燕京都由金人出兵攻破,宋人沒能兌現在「海上之盟」中的承諾,軍事上的潰敗使得其在與金的談判中居於不利地位。
大宋宣和五年四月,宋朝以每年二十萬兩白銀、三十萬匹絲綢的歲幣和補償燕地稅收的一百萬貫錢,從金朝取得了燕京以及涿、易、檀、順、景、薊州。此外金太祖承諾在宋出犒勞軍費的條件下,將遼西京之地歸給宋朝。
五月,金許諾將朔州、武州、蔚州三州歸宋,但宋國需答應不得收留金國通緝之罪犯,也不能引誘金國邊境的百姓遷移至宋國。不久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去世,其弟完顏吳乞買登基,是為金太宗,歸還大同府及朔州、武州、蔚州之事被暫時擱置。
宣和六年,大宋與金國交涉,重提歸還之事。
金國金太宗召眾臣商議。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人皆不肯,他們都反對皇帝將山西諸鎮送還給宋國。
宗翰奏曰:「先帝征遼之初,圖宋協力夾攻,故許以燕地。宋國既盟之後,請加幣以求山西諸鎮,先皇帝辭其加幣,只求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然今宋數路招納叛亡,厚以恩賞。盟未期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之所,將有經略,或難持久,請陛下姑置勿割。」
金太宗然之,遂拒宋國之所請。
金天會二年七月,金與西夏締結合約。
金天會三年三月,遼天祚帝被俘,遼亡。
十月,金太宗召集諸將準備伐宋。
金天會四年,大宋宣和七年,金軍分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率領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率領攻太原。
十一月,西路軍統帥宗翰先派使臣前往太原與童貫溝通,要求宋國割讓河東、河北兩路,以黃河為界兩分天下,童貫逃往開封。完顏宗翰揮軍南下,朔州、武州、代州、忻州守將均開城投降,金軍兵不血刃抵達太原。
十二月,宋徽宗退位,太子趙桓即位,改年號為靖康。
靖康元年春,完顏宗望大軍抵達開封,宋國請求割讓中山、太原、河間三鎮求和。
割地之約雖已簽訂,但中山、太原、河間三鎮的守軍和百姓不接受此詔書。
考慮到三鎮的重要戰略價值,以及在李綱等主戰派大臣的堅持,至靖康元年二月下旬,欽宗罷免了主和派的大臣,並以宗翰在協議達成後仍進攻隆德府、先違盟約為由,廢除了割地協議。復命种師道為河北、河東宣撫使,駐軍滑州,固守三鎮。
大宋在固守三鎮的同時,以姚古為河東制置使,領兵六萬自河東援救太原,以种師中為副官,率兵九萬從河北支援真定、河間諸郡。
三月末,姚古收復隆德府、威勝軍,與金人交戰,互有勝負,但直到四月仍無法解救太原。
五月九日,种師中在榆次、與金軍將領完顏銀術可展開大戰,被金軍鐵騎衝散,种師中死戰不敵而亡。金軍乘勝進兵,擊敗姚古,大宋這一次入援太原的行動宣告失敗。
金軍擊潰宋軍入援後,加強了對太原的圍攻,太原守臣張孝純向朝廷求援,於是宋廷命李綱為宣撫使,統軍共二十二萬於七月底進兵太原。但大小數戰都只是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前鋒不勝,後方軍隊便都退縮不前。
本次入援太原再次失敗了,宋軍元氣大傷。
八月上旬,金人以宋不遵守割地和議為理由,派出宗望、宗翰分別率領東、西路軍再次入侵宋朝。宗翰金軍猛攻太原,太原城在堅持二百五十五天之後矢盡糧絕、九成百姓死於飢餓或疾病,於九月初十三終被攻破,宋軍守將王稟自盡。
太原淪陷後,河東路不久便完全落於金軍之手,使得金人達成了南北合圍開封之勢,隨後便發生了靖康之難。
如今不過過去了十五年,雖然金國仍舊是主攻之國,然從飛豹軍不過十數日便從太原府打到雁門關來看,現在的金軍不過是強弩之末爾。
金國在雁門關甚至沒有守軍,只有幾個收稅的衙役,狄浩帶軍衝進雁門關的時候,這幾個衙役甚至都沒弄清楚發生了什麼。
雁門關,是古之雄關要塞,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金國之前,是大宋阻擋遼國契丹鐵騎南下的第一道要塞。如今,飛豹軍要迅速占領此處險要之地,以免雲州的金軍南下支援。
巍巍恆山,逶迤綿延,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恆山北依雁關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就築在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句注山、勾注山、陘嶺,嶺西為西陘關,嶺東為東陘關。這裡群峰挺拔、山巒疊獻,霞舉雲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山海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雁門,飛雁出於其門。」
《呂氏春秋》:「天下九塞,勾注其一。」
雁門山群峰最高者近兩千米,只有過雁峰兩旁有比較低矮的山峪。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由於山高風大,大雁不能從其他處飛過,只能在附近盤旋尋找通道,再列陣飛越,故名雁門,而雁門關就修建在這山峪之上。
雁門關北上可主遼闊草原,南退可守千里關中。歷史上發生在雁門關的戰事不下上千次,為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趙國名將李牧就常居代、雁門,抗擊匈奴。
秦滅六國後,設雁門郡,郡治在善無,轄制土地約為今雲州、朔州、忻州部分。
西漢初,韓王信反叛,勾結匈奴欲取太原,漢高祖劉邦親征,追擊至雁門關外,受困於白登山,即白登之圍。
漢文帝遣將發兵,屯勾注,治雁門之險,以阻匈奴南侵。
漢武帝大舉北伐匈奴前,也曾經略雁門,令衛青等逐步收復雁門關以北至陰山區域,將雁門郡打造成出擊匈奴的一個前進駐地。
東漢末,代北之地漸成荒外,曹魏、西晉均以勾注為山西北部國防險阻。
南北朝後期,突厥稱雄塞北,常發兵逾勾注南侵,北齊、隋、唐初等深受其患。
唐李賀寫有《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此詩可謂道盡唐初雁門關唐軍與突厥人對峙交戰的兇險。
契丹天顯十一年、後唐清泰三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發動兵變,乞援於北方的契丹國,將包括幽州在內的燕雲十六州許諾給契丹,而且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稱契丹為父國。
天顯十二年、後唐末帝清泰三年閏十一月,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親自率軍至雁門,後唐未能扼險阻截,契丹騎兵大敗後唐軍。後唐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此後雁門山便成為後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峙的前沿陣地。
大宋建國之初,太祖和太宗皇帝先後北伐,欲收復幽雲十六州,皆未能競功,在河東方向只得經營太原為重鎮,以忻、代為據點,以雁門關為要塞,北阻契丹胡虜。
太宗雍熙三年,宋軍兵分三路攻遼。曹彬、米信等率兵出雄州,以趨幽州;田重進率軍出定州,趨飛狐口;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攻雲、應諸州。由於潘美指揮不當、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楊業陷入重圍,最後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身負重傷後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殉國。
大宋重和元年二月,宋廷以買賣馬匹為名派出使臣馬政、呼延慶等人,由山東渡渤海至遼東,與金人聯絡,相約夾攻遼朝.經雙方使者多次往返磋商,最終在宣和二年簽訂盟約。
宋金兩國以平等關係結盟,互致國書,互稱兄弟,並制定聯合滅遼的計劃。兩國約定金朝攻取遼中京大定府,宋朝攻取遼南京析津府。滅遼之後,宋國收回被遼朝奪取的燕雲十六州之地,將每年給予遼朝的五十萬歲幣轉送給金;兩國在榆關以東設置榷場以供雙方互市貿易。
宋金海上之盟簽訂之後,金太祖按約率軍進攻遼朝中京。本該同步攻擊遼西京大同府的童貫十五萬精銳,因宋國境內發生方臘叛亂,被從邊境調往兩浙鎮壓叛亂。
金軍卻勢如破竹,於金天輔六年攻占遼中京大定府,而宋軍在四月與十月兩次進攻燕京,都慘敗而歸,主帥劉延慶甚至自燒營寨而走。最終西京與燕京都由金人出兵攻破,宋人沒能兌現在「海上之盟」中的承諾,軍事上的潰敗使得其在與金的談判中居於不利地位。
大宋宣和五年四月,宋朝以每年二十萬兩白銀、三十萬匹絲綢的歲幣和補償燕地稅收的一百萬貫錢,從金朝取得了燕京以及涿、易、檀、順、景、薊州。此外金太祖承諾在宋出犒勞軍費的條件下,將遼西京之地歸給宋朝。
五月,金許諾將朔州、武州、蔚州三州歸宋,但宋國需答應不得收留金國通緝之罪犯,也不能引誘金國邊境的百姓遷移至宋國。不久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去世,其弟完顏吳乞買登基,是為金太宗,歸還大同府及朔州、武州、蔚州之事被暫時擱置。
宣和六年,大宋與金國交涉,重提歸還之事。
金國金太宗召眾臣商議。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人皆不肯,他們都反對皇帝將山西諸鎮送還給宋國。
宗翰奏曰:「先帝征遼之初,圖宋協力夾攻,故許以燕地。宋國既盟之後,請加幣以求山西諸鎮,先皇帝辭其加幣,只求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然今宋數路招納叛亡,厚以恩賞。盟未期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之所,將有經略,或難持久,請陛下姑置勿割。」
金太宗然之,遂拒宋國之所請。
金天會二年七月,金與西夏締結合約。
金天會三年三月,遼天祚帝被俘,遼亡。
十月,金太宗召集諸將準備伐宋。
金天會四年,大宋宣和七年,金軍分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率領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率領攻太原。
十一月,西路軍統帥宗翰先派使臣前往太原與童貫溝通,要求宋國割讓河東、河北兩路,以黃河為界兩分天下,童貫逃往開封。完顏宗翰揮軍南下,朔州、武州、代州、忻州守將均開城投降,金軍兵不血刃抵達太原。
十二月,宋徽宗退位,太子趙桓即位,改年號為靖康。
靖康元年春,完顏宗望大軍抵達開封,宋國請求割讓中山、太原、河間三鎮求和。
割地之約雖已簽訂,但中山、太原、河間三鎮的守軍和百姓不接受此詔書。
考慮到三鎮的重要戰略價值,以及在李綱等主戰派大臣的堅持,至靖康元年二月下旬,欽宗罷免了主和派的大臣,並以宗翰在協議達成後仍進攻隆德府、先違盟約為由,廢除了割地協議。復命种師道為河北、河東宣撫使,駐軍滑州,固守三鎮。
大宋在固守三鎮的同時,以姚古為河東制置使,領兵六萬自河東援救太原,以种師中為副官,率兵九萬從河北支援真定、河間諸郡。
三月末,姚古收復隆德府、威勝軍,與金人交戰,互有勝負,但直到四月仍無法解救太原。
五月九日,种師中在榆次、與金軍將領完顏銀術可展開大戰,被金軍鐵騎衝散,种師中死戰不敵而亡。金軍乘勝進兵,擊敗姚古,大宋這一次入援太原的行動宣告失敗。
金軍擊潰宋軍入援後,加強了對太原的圍攻,太原守臣張孝純向朝廷求援,於是宋廷命李綱為宣撫使,統軍共二十二萬於七月底進兵太原。但大小數戰都只是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前鋒不勝,後方軍隊便都退縮不前。
本次入援太原再次失敗了,宋軍元氣大傷。
八月上旬,金人以宋不遵守割地和議為理由,派出宗望、宗翰分別率領東、西路軍再次入侵宋朝。宗翰金軍猛攻太原,太原城在堅持二百五十五天之後矢盡糧絕、九成百姓死於飢餓或疾病,於九月初十三終被攻破,宋軍守將王稟自盡。
太原淪陷後,河東路不久便完全落於金軍之手,使得金人達成了南北合圍開封之勢,隨後便發生了靖康之難。
如今不過過去了十五年,雖然金國仍舊是主攻之國,然從飛豹軍不過十數日便從太原府打到雁門關來看,現在的金軍不過是強弩之末爾。
金國在雁門關甚至沒有守軍,只有幾個收稅的衙役,狄浩帶軍衝進雁門關的時候,這幾個衙役甚至都沒弄清楚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