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九子昭,至德先聖!
第333章 皇九子昭,至德先聖!
蕭妃子封王。
福王朱翊鈞就藩。
內閣閣臣兼禮部尚書的海瑞,只與同儕共同研討了第一件事,立蕭妃子為「昭」。
昭者:光明、明亮的樣子。
世間常言:「日月昭昭」,日月為明,明昭,王也。
未有姓名,先有王爵,縱大明朝二百載,始第一也。
不過,玉熙宮沒有那麼荒唐,就在內閣首輔大臣高拱擬奏請王時,蕭妃子的名字也降了下來。
朱姓、載輩,是為祖制,不容更改,而名字「圻」也。
圻者:表疆界、邊際、圻埒,意義優美。
與今時大明朝不斷開疆擴土的國情相符。
朱載圻,是為大明朝皇九子,授昭王。
內閣擬奏,玉熙宮照准,君臣相宜,六部九卿大臣聞之默然。
人人都罵嚴嵩內閣禍國殃民,把持朝政,但嚴嵩遇到什麼事,多多少少還知會六部九卿衙門,開個大會什麼的。
嚴嵩倒下,再看看張居正內閣、高拱內閣兩代內閣,不論遇到什麼事,內閣關起政務堂門,開個小會,幾位閣老一聊,事就成了。
甚至,影響大明朝命運的事,大會、小會都不開了,玉熙宮就決定了。
大事開小會,要事不開會,逐漸成為大明朝現狀,令無數老臣喟然嘆息。
之後,隨著封授昭王的旨意,附著封授蕭妃父「慎節伯」的事,這明顯是賞賜性質的封爵,文武百官倒沒那麼關心。
但也藏著內閣五閣老的「巧思」和「提醒」,以「慎」、「節」二字,警告蕭皇貴妃父親,莫走國丈、國舅,父子連襟,外戚醜聞的老路。
而福王就藩,挑選封地的事,作為福王朱翊鈞的「准岳父」,海瑞必須迴避,直接下值,前往了福王府知會親家、女婿這件喜事,以及,交代些事情。
福王府。
和以前裕王府別無變化,除了少了前裕王朱載垕,門頭匾額換了,一切人、事、物,都和三四年前一樣。
只是,「孤兒寡母」在府,閒雜人等不會登門,或拜會。
就海瑞常來,畢竟,海瑞另一層身份,是「福王師」。
但每次來,偌大的王府,前前後後,所有門窗皆會開啟,哪怕寒冬臘月也是如此,海瑞也只在正堂教授朱翊鈞學識,耳提面命。
從一歲多點,朱翊鈞能走路,裕王妃、福王母李氏便不再露面,要麼是太監,要麼是宮女,領著朱翊鈞去見海瑞。
李氏對朱翊鈞要求嚴格,在學習上,不容絲毫懈怠,一旦有所鬆懈,便會讓朱翊鈞在面前長跪做罰。
且,海瑞授課有日,每到該授課的日子,李氏就會在五更時叫醒朱翊鈞,備讀、溫習。
即便朝中有要事耽擱,海瑞遲遲不至,朱翊鈞也要候在王府門前,晴迎日,雨打傘,一時片刻不能離開。
海瑞盡心輔導,李氏嚴格管教,再加上朱翊鈞早慧、刻苦努力,尚不到四歲,就能獨自讀書,儼然是個神童。
有兒女姻親在,海瑞在福王府,其實比福王更像是福王,但海瑞卻從未有過僭越,在受了朱翊鈞迎接行禮後,便在府門前以臣子禮還於朱翊鈞。
等來到正堂,海瑞對伴隨朱翊鈞就讀,李氏貼身侍女,說道:「今日不授課,勞駕,紫禁城有變,請王妃一見。」
聽到師、「父」的話,朱翊鈞到底是年幼心性不穩,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小臉上浮現出絲絲喜意。
那侍女略微欠身,隨後便進入了後殿,不一會兒,穿戴嚴肅整齊的李氏走了出來。
「海師傅!」
「王妃!」
李氏、海瑞相互見禮,李氏尊主位,海瑞居客位,朱翊鈞就坐在海瑞對面,收斂了笑意,小臉繃著,不敢再有笑。
「海師傅請講。」
「回王妃,紫禁城中,蕭皇貴妃娘娘順利誕子,獲封昭王,今國本有選,聖上已准殿下離京就藩。」海瑞簡單說了紫禁城的事。
都到這會兒,皇九子的消息,早已傳遍京城上下,可以說是路人皆知,但李氏的驚訝和喜形於色,顯然透露出茫然和無知。
這座王府,仿佛隔絕了天地。
海瑞默了一下,繼續道:「聖上命內閣為殿下挑選封地,具體封地、就藩事宜,內閣仍在商議,但有幾件事,臣以為王妃應當事先知曉。」
李氏勉強平復了激動的心情,眼角隱隱見淚,維持平靜道:「海師傅請說。」
「依照祖制,親王就藩,當起造邸第、賜田、賜賦,今聖上天恩,欲使殿下奢侈就藩,必將超過一般王制的花費,賞賜,為王妃、殿下計,故請盡數拒絕。」
海瑞望著朱翊鈞,慢慢說道:「超出王制的邸第不住,所賜莊田不受,賞賜財業歸朝,一切雜稅、皇業,不應。
就藩之後,封閉王府,不驚官,不擾民,只以大明親王年俸三萬兩紋銀為食,如此,可保王妃、世子安穩。」
由於當今朝廷特殊國情,目前,朱翊鈞是唯一一位大明藩王,過去藩王諸多貪、占、惡,已經為天下君、臣、民所不容。
想安生,想活著,就要「躲起來」,躲到沒人能注意的角落,不掀風,不作浪。
聖上說挑個好的封地,內閣當然會去做,不論是位置,還是大小,都會盡善盡美,但這份封地,朱翊鈞卻不能受領。
就是一畝地都不能受領。
作為大明親王,為了儀軌,朱翊鈞是不能耕種的,只要得了封地,就要用民耕種,與民同分畝產,多,則欺壓良民,少,則籠絡人心,懷有叵測。
海瑞是文官,再清楚不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怎麼解釋的。
留給福王唯一的活路,辭恩,以祿食。
為了福王,也為了自己女兒,為了這對兒女的未來,海瑞仔細交代著。
除了王制王府,其他的,給什麼都不能要!
李氏的喜意稍稍被沖淡,心中升起了悲意,望著兒子,兩行清淚終於忍不住流了下來。
海瑞立刻起身,躬身行禮後,離開了福王府。
朱翊鈞想了好久,這才站了起來,小心翼翼地走到母親身邊,想用衣袖為母親拭淚,小聲道:「母親別哭了,以後我會更加努力讀書的…」
李氏將兒子擁入了懷中,表露出母親慈愛的一面,以僅能母子二人聽到的聲音,說道:「如有來日,惟願我兒不再生於帝王家。」
不久。
內閣便遣人知會福王府,欲以洛陽作為封地所在,李氏領福王朱翊鈞三叩六拜叩謝聖恩。
後聞聽內閣欲以八萬兩紋銀,超出一般王制四倍花費的錢財起造邸第,李氏命朱翊鈞連續三次回書內閣,「請內閣以正制行事」。
三辭三讓。
這一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泰伯,他三次辭讓王位,從而被尊為至德先聖。
是皇家禮儀,也是華夏文化中謙遜、禮讓中,最重要的禮儀規範之一。
而在進行時,一辭:當被授予重要職位或榮譽時,第一次推辭,表示謙讓。
二辭:在再次被提議時,第二次推辭,進一步展示謙虛。
三辭:在第三次被提議時,雖然仍然推辭,但此時通常會接受職位或榮譽。
朱翊鈞連續三次辭讓,且不接受超出王制分毫的封地王府,便代表了真的拒絕。
內閣首輔大臣高拱,向玉熙宮呈奏書情,方回書福王府,朝廷會以一般王制修建封地王府,不僭越、不超格。
福王府焚香謝受。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隨後。
內閣又擬賜田萬頃於福王,中州腴土不足,便取山東、湖廣良田湊足。
福王朱翊鈞再行三辭三讓,更加從容,以國策「清丈、均地」為名,以皇族「不與民爭利」為意,謝絕所有賜田。
縱有萬頃,分厘不取。
內閣再奏玉熙宮,以朝廷正函,謝福王深明大義,為萬王之表。
接著。
內閣欲將河南鹽井部分分紅劃撥福王府。
華夏地大物博,其一,便是鹽業資源極其豐富。
天下共食的食鹽資源主要分為四種,海鹽、井鹽、岩鹽和湖鹽(也稱為池鹽)。
沿海地區海鹽資源豐富,內陸地區則有井鹽、岩鹽和湖鹽資源。
但大明朝百姓所食最多的鹽,就是井礦鹽,其次是湖鹽,最後是海鹽。
而在河南葉縣,岩鹽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岩鹽之都」,鹽、鐵歷來官營,在當今聖上施行諸業官營國策時,鹽業管控、官營等方面都排第一。
哪怕只是極小一部分的鹽井分紅,都是極其龐大的銀兩,這就是只會下金蛋的雞。
連超制王府、萬頃賜田都沒有接受的福王,更加不可能接受鹽業分紅,一概拒絕。
連續的辭讓。
內閣臉都有些綠了,擱在以往,凡是親王就藩,哪個不是能往懷裡摟多少就往懷裡摟多少,朝廷把著,親王們甚至敢「強搶」。
這就不點名嘉靖三十九年就藩的景王朱載圳了。
可以說,以往內閣都在與親王拉扯,儘可能不給,現在,怎麼給,人家都不要。
想到聖上交代,給福王儘可能多些好處,內閣本以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如今卻讓高拱快撓破了頭。
但是,內閣也猜出了怎麼回事,裕王妃李氏、福王朱翊鈞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明顯是有人出了主意。
高拱、胡宗憲、李春芳、朱衡先後找海瑞聊了聊,不能再讓福王拒絕了,不然,就藩事宜就進行不下去了,面對海瑞的擔心,閣老們只能做出承諾,只要收下賞賜,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凡有人找事,內閣來解決。
得到了內閣的保證,海瑞又去了趟福王府,隨同的,是「請淮鹽一萬引」。
在大明朝,鹽法不叫鹽稅,而叫鹽課。
基於嘉靖四十三年,鹽課歲入一千二百兩,其中兩淮占一多半。
鹽引則是取鹽憑證,也是重量憑證,在洪武年間,每引兩百斤,時至今日,大概四百斤一引,每引三錢銀子或五錢銀子不等。
鹽商是拿朝廷售鹽許可的商人,只有他們能賣鹽,別人不許,都是世襲家族。
而鹽商又分為三種,用糧食換鹽引的,叫邊商。
用銀子換鹽引的,叫內商。
從內商手裡批發到鹽再轉運各地的,叫水商。
其中邊商其實只是一些小門小戶,他們依附於內商而活。
邊商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然後並不去鹽場支鹽,而是將引賣給內商,利潤很薄。
鹽運使衙門簡稱運司,主理鹽場以及稽查私販等等工作,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但朝廷也不是吃素的,設有巡鹽御史監督,今朝更是有錦衣衛盯著。
嘉靖四十年以來,吏治清明了些,鹽課隨之歲入暴漲。
一萬引淮鹽,即是三千兩到五千兩紋銀,這樣的賞賜,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以福王朱翊鈞的年俸三萬兩為例,差不多是一月月俸。
這不能再拒絕了,親王就藩,幾千兩銀子,已經很便宜了,文武百官,包括那群御史言官,要是還能在這上面做文章,那就真是欺負「孤兒寡母」,欺人太甚了。
裕王妃李氏、福王朱翊鈞叩謝聖恩,領受鹽引,如此,內閣總算鬆了口氣。
諸事商定。
內閣便將福王就藩上稟玉熙宮,下告六部九卿衙門,以及兩京一十八省地方衙署。
函令河南布政使司立刻擇址起造王府,以一般王制頂格建造,務必儘快儘早修建完畢。
另外,經裕王府李氏授意,對「萬引淮鹽」折現,由鹽運司去以市價頂格折算,置換紋銀五千兩,交送福王府。
同時,知會欽天監,在明年上元節後,為福王就藩擇期離京。
遵大明朝制,藩王一朝就藩,無詔不得回京,如有違逆,視為有意刺王殺駕,圖謀不軌,故此,離京之日不可隨意。
來回的拉扯,籌辦,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以致近了年末,內閣才將所有事宜安排到位,滿京飄起了雪花。
嘉靖四十年後,大明朝氣候宜人,欽天監言,國朝進入了溫暖期,陝西布政使都上奏,唐時宮廷栽種的柑橘樹又活了。
四季溫暖和煦,卻沒有了分明之感,這一場雪下,來年又是豐收年!
(本章完)
蕭妃子封王。
福王朱翊鈞就藩。
內閣閣臣兼禮部尚書的海瑞,只與同儕共同研討了第一件事,立蕭妃子為「昭」。
昭者:光明、明亮的樣子。
世間常言:「日月昭昭」,日月為明,明昭,王也。
未有姓名,先有王爵,縱大明朝二百載,始第一也。
不過,玉熙宮沒有那麼荒唐,就在內閣首輔大臣高拱擬奏請王時,蕭妃子的名字也降了下來。
朱姓、載輩,是為祖制,不容更改,而名字「圻」也。
圻者:表疆界、邊際、圻埒,意義優美。
與今時大明朝不斷開疆擴土的國情相符。
朱載圻,是為大明朝皇九子,授昭王。
內閣擬奏,玉熙宮照准,君臣相宜,六部九卿大臣聞之默然。
人人都罵嚴嵩內閣禍國殃民,把持朝政,但嚴嵩遇到什麼事,多多少少還知會六部九卿衙門,開個大會什麼的。
嚴嵩倒下,再看看張居正內閣、高拱內閣兩代內閣,不論遇到什麼事,內閣關起政務堂門,開個小會,幾位閣老一聊,事就成了。
甚至,影響大明朝命運的事,大會、小會都不開了,玉熙宮就決定了。
大事開小會,要事不開會,逐漸成為大明朝現狀,令無數老臣喟然嘆息。
之後,隨著封授昭王的旨意,附著封授蕭妃父「慎節伯」的事,這明顯是賞賜性質的封爵,文武百官倒沒那麼關心。
但也藏著內閣五閣老的「巧思」和「提醒」,以「慎」、「節」二字,警告蕭皇貴妃父親,莫走國丈、國舅,父子連襟,外戚醜聞的老路。
而福王就藩,挑選封地的事,作為福王朱翊鈞的「准岳父」,海瑞必須迴避,直接下值,前往了福王府知會親家、女婿這件喜事,以及,交代些事情。
福王府。
和以前裕王府別無變化,除了少了前裕王朱載垕,門頭匾額換了,一切人、事、物,都和三四年前一樣。
只是,「孤兒寡母」在府,閒雜人等不會登門,或拜會。
就海瑞常來,畢竟,海瑞另一層身份,是「福王師」。
但每次來,偌大的王府,前前後後,所有門窗皆會開啟,哪怕寒冬臘月也是如此,海瑞也只在正堂教授朱翊鈞學識,耳提面命。
從一歲多點,朱翊鈞能走路,裕王妃、福王母李氏便不再露面,要麼是太監,要麼是宮女,領著朱翊鈞去見海瑞。
李氏對朱翊鈞要求嚴格,在學習上,不容絲毫懈怠,一旦有所鬆懈,便會讓朱翊鈞在面前長跪做罰。
且,海瑞授課有日,每到該授課的日子,李氏就會在五更時叫醒朱翊鈞,備讀、溫習。
即便朝中有要事耽擱,海瑞遲遲不至,朱翊鈞也要候在王府門前,晴迎日,雨打傘,一時片刻不能離開。
海瑞盡心輔導,李氏嚴格管教,再加上朱翊鈞早慧、刻苦努力,尚不到四歲,就能獨自讀書,儼然是個神童。
有兒女姻親在,海瑞在福王府,其實比福王更像是福王,但海瑞卻從未有過僭越,在受了朱翊鈞迎接行禮後,便在府門前以臣子禮還於朱翊鈞。
等來到正堂,海瑞對伴隨朱翊鈞就讀,李氏貼身侍女,說道:「今日不授課,勞駕,紫禁城有變,請王妃一見。」
聽到師、「父」的話,朱翊鈞到底是年幼心性不穩,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小臉上浮現出絲絲喜意。
那侍女略微欠身,隨後便進入了後殿,不一會兒,穿戴嚴肅整齊的李氏走了出來。
「海師傅!」
「王妃!」
李氏、海瑞相互見禮,李氏尊主位,海瑞居客位,朱翊鈞就坐在海瑞對面,收斂了笑意,小臉繃著,不敢再有笑。
「海師傅請講。」
「回王妃,紫禁城中,蕭皇貴妃娘娘順利誕子,獲封昭王,今國本有選,聖上已准殿下離京就藩。」海瑞簡單說了紫禁城的事。
都到這會兒,皇九子的消息,早已傳遍京城上下,可以說是路人皆知,但李氏的驚訝和喜形於色,顯然透露出茫然和無知。
這座王府,仿佛隔絕了天地。
海瑞默了一下,繼續道:「聖上命內閣為殿下挑選封地,具體封地、就藩事宜,內閣仍在商議,但有幾件事,臣以為王妃應當事先知曉。」
李氏勉強平復了激動的心情,眼角隱隱見淚,維持平靜道:「海師傅請說。」
「依照祖制,親王就藩,當起造邸第、賜田、賜賦,今聖上天恩,欲使殿下奢侈就藩,必將超過一般王制的花費,賞賜,為王妃、殿下計,故請盡數拒絕。」
海瑞望著朱翊鈞,慢慢說道:「超出王制的邸第不住,所賜莊田不受,賞賜財業歸朝,一切雜稅、皇業,不應。
就藩之後,封閉王府,不驚官,不擾民,只以大明親王年俸三萬兩紋銀為食,如此,可保王妃、世子安穩。」
由於當今朝廷特殊國情,目前,朱翊鈞是唯一一位大明藩王,過去藩王諸多貪、占、惡,已經為天下君、臣、民所不容。
想安生,想活著,就要「躲起來」,躲到沒人能注意的角落,不掀風,不作浪。
聖上說挑個好的封地,內閣當然會去做,不論是位置,還是大小,都會盡善盡美,但這份封地,朱翊鈞卻不能受領。
就是一畝地都不能受領。
作為大明親王,為了儀軌,朱翊鈞是不能耕種的,只要得了封地,就要用民耕種,與民同分畝產,多,則欺壓良民,少,則籠絡人心,懷有叵測。
海瑞是文官,再清楚不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怎麼解釋的。
留給福王唯一的活路,辭恩,以祿食。
為了福王,也為了自己女兒,為了這對兒女的未來,海瑞仔細交代著。
除了王制王府,其他的,給什麼都不能要!
李氏的喜意稍稍被沖淡,心中升起了悲意,望著兒子,兩行清淚終於忍不住流了下來。
海瑞立刻起身,躬身行禮後,離開了福王府。
朱翊鈞想了好久,這才站了起來,小心翼翼地走到母親身邊,想用衣袖為母親拭淚,小聲道:「母親別哭了,以後我會更加努力讀書的…」
李氏將兒子擁入了懷中,表露出母親慈愛的一面,以僅能母子二人聽到的聲音,說道:「如有來日,惟願我兒不再生於帝王家。」
不久。
內閣便遣人知會福王府,欲以洛陽作為封地所在,李氏領福王朱翊鈞三叩六拜叩謝聖恩。
後聞聽內閣欲以八萬兩紋銀,超出一般王制四倍花費的錢財起造邸第,李氏命朱翊鈞連續三次回書內閣,「請內閣以正制行事」。
三辭三讓。
這一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泰伯,他三次辭讓王位,從而被尊為至德先聖。
是皇家禮儀,也是華夏文化中謙遜、禮讓中,最重要的禮儀規範之一。
而在進行時,一辭:當被授予重要職位或榮譽時,第一次推辭,表示謙讓。
二辭:在再次被提議時,第二次推辭,進一步展示謙虛。
三辭:在第三次被提議時,雖然仍然推辭,但此時通常會接受職位或榮譽。
朱翊鈞連續三次辭讓,且不接受超出王制分毫的封地王府,便代表了真的拒絕。
內閣首輔大臣高拱,向玉熙宮呈奏書情,方回書福王府,朝廷會以一般王制修建封地王府,不僭越、不超格。
福王府焚香謝受。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隨後。
內閣又擬賜田萬頃於福王,中州腴土不足,便取山東、湖廣良田湊足。
福王朱翊鈞再行三辭三讓,更加從容,以國策「清丈、均地」為名,以皇族「不與民爭利」為意,謝絕所有賜田。
縱有萬頃,分厘不取。
內閣再奏玉熙宮,以朝廷正函,謝福王深明大義,為萬王之表。
接著。
內閣欲將河南鹽井部分分紅劃撥福王府。
華夏地大物博,其一,便是鹽業資源極其豐富。
天下共食的食鹽資源主要分為四種,海鹽、井鹽、岩鹽和湖鹽(也稱為池鹽)。
沿海地區海鹽資源豐富,內陸地區則有井鹽、岩鹽和湖鹽資源。
但大明朝百姓所食最多的鹽,就是井礦鹽,其次是湖鹽,最後是海鹽。
而在河南葉縣,岩鹽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岩鹽之都」,鹽、鐵歷來官營,在當今聖上施行諸業官營國策時,鹽業管控、官營等方面都排第一。
哪怕只是極小一部分的鹽井分紅,都是極其龐大的銀兩,這就是只會下金蛋的雞。
連超制王府、萬頃賜田都沒有接受的福王,更加不可能接受鹽業分紅,一概拒絕。
連續的辭讓。
內閣臉都有些綠了,擱在以往,凡是親王就藩,哪個不是能往懷裡摟多少就往懷裡摟多少,朝廷把著,親王們甚至敢「強搶」。
這就不點名嘉靖三十九年就藩的景王朱載圳了。
可以說,以往內閣都在與親王拉扯,儘可能不給,現在,怎麼給,人家都不要。
想到聖上交代,給福王儘可能多些好處,內閣本以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如今卻讓高拱快撓破了頭。
但是,內閣也猜出了怎麼回事,裕王妃李氏、福王朱翊鈞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明顯是有人出了主意。
高拱、胡宗憲、李春芳、朱衡先後找海瑞聊了聊,不能再讓福王拒絕了,不然,就藩事宜就進行不下去了,面對海瑞的擔心,閣老們只能做出承諾,只要收下賞賜,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凡有人找事,內閣來解決。
得到了內閣的保證,海瑞又去了趟福王府,隨同的,是「請淮鹽一萬引」。
在大明朝,鹽法不叫鹽稅,而叫鹽課。
基於嘉靖四十三年,鹽課歲入一千二百兩,其中兩淮占一多半。
鹽引則是取鹽憑證,也是重量憑證,在洪武年間,每引兩百斤,時至今日,大概四百斤一引,每引三錢銀子或五錢銀子不等。
鹽商是拿朝廷售鹽許可的商人,只有他們能賣鹽,別人不許,都是世襲家族。
而鹽商又分為三種,用糧食換鹽引的,叫邊商。
用銀子換鹽引的,叫內商。
從內商手裡批發到鹽再轉運各地的,叫水商。
其中邊商其實只是一些小門小戶,他們依附於內商而活。
邊商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然後並不去鹽場支鹽,而是將引賣給內商,利潤很薄。
鹽運使衙門簡稱運司,主理鹽場以及稽查私販等等工作,其中的油水,可想而知,但朝廷也不是吃素的,設有巡鹽御史監督,今朝更是有錦衣衛盯著。
嘉靖四十年以來,吏治清明了些,鹽課隨之歲入暴漲。
一萬引淮鹽,即是三千兩到五千兩紋銀,這樣的賞賜,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以福王朱翊鈞的年俸三萬兩為例,差不多是一月月俸。
這不能再拒絕了,親王就藩,幾千兩銀子,已經很便宜了,文武百官,包括那群御史言官,要是還能在這上面做文章,那就真是欺負「孤兒寡母」,欺人太甚了。
裕王妃李氏、福王朱翊鈞叩謝聖恩,領受鹽引,如此,內閣總算鬆了口氣。
諸事商定。
內閣便將福王就藩上稟玉熙宮,下告六部九卿衙門,以及兩京一十八省地方衙署。
函令河南布政使司立刻擇址起造王府,以一般王制頂格建造,務必儘快儘早修建完畢。
另外,經裕王府李氏授意,對「萬引淮鹽」折現,由鹽運司去以市價頂格折算,置換紋銀五千兩,交送福王府。
同時,知會欽天監,在明年上元節後,為福王就藩擇期離京。
遵大明朝制,藩王一朝就藩,無詔不得回京,如有違逆,視為有意刺王殺駕,圖謀不軌,故此,離京之日不可隨意。
來回的拉扯,籌辦,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以致近了年末,內閣才將所有事宜安排到位,滿京飄起了雪花。
嘉靖四十年後,大明朝氣候宜人,欽天監言,國朝進入了溫暖期,陝西布政使都上奏,唐時宮廷栽種的柑橘樹又活了。
四季溫暖和煦,卻沒有了分明之感,這一場雪下,來年又是豐收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