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全軍出擊,覆滅帝國!
第315章 全軍出擊,覆滅帝國!
華夏總是願意給予強者敬意。
哪怕是敵人,也會合適的評價。
這便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胸襟和氣度。
懷德而不畏威。
奧斯曼帝國大行皇帝蘇萊曼一世,高拱內閣無法稱之為大帝,但也始終尊稱為卡努尼。
肯定了蘇萊曼一世為奧斯曼帝國的貢獻和成就。
也鄙夷了蘇萊曼一世臨終時的眼力,竟挑選出這樣一位繼承人。
以明人的基本道德觀,塞拉姆二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無廉。
說是豬狗,都侮辱了豬狗。
從大明戰略的角度,奧斯曼帝國終有一天會成為大明朝的敵人,但高拱內閣對有這樣的敵人不但沒覺得高興,反而為之嫌惡。
這就是國人最樸素的價值觀。
話說到這,高拱暫時停了下來,歐羅巴大陸三大帝國的情況,已然明了。
西班牙帝國,費利佩二世憑藉個人魅力,暫時壓制住了帝國內部的經濟危機,並通過外戰的方式,將法蘭西王國併入了帝國,緩解了部分由經濟危機產生的社會矛盾。
高拱內閣、錦衣衛的評估都認為,以費利佩二世的性格,西班牙帝國或會以不斷外戰、殖民的方式來解決帝國的問題。
而這,是條死路。
國雖大,好戰必亡!
但費利佩二世根本無法意識到,然後,會執拗率領著西班牙帝國在絕路上狂奔,直至帝國馬車撞向大山、或摔落深淵,粉身碎骨。
這即是初創帝國、沒有文明的弊端。
簡而言之,西班牙帝國崛起的時間太短了,百年前,還是他國的殖民地,五十年前,王國獨立崛起,現在就成了帝國。
這樣的帝國,沒有歷史,沒有文明,即便披上了層羅馬帝國正統的皮,但沒有羅馬帝國正統的里。
費利佩二世和所有西班牙帝國國民,都知道羅馬帝國巔峰時期有多麼輝煌,全然不知在輝煌之下,羅馬帝國曾經遭遇的種種困難,不知道有過哪些教訓,更不知道羅馬帝國真正崩塌的原因。
只知道一味地開戰,開疆擴土,如果西班牙帝國的位置非常好,孤懸海外,周邊無敵國,無強國,或許西班牙帝國有真正擁有帝國歷史的那天。
但位於歐羅巴大陸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地處歐羅巴大陸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神聖羅馬帝國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
這樣的本土位置,只能說不錯,但與非常好還差的很遠。
況且,西班牙成為帝國的代價,是與神聖羅馬帝國翻臉,不論神聖羅馬帝國內戰勝負,教皇彼得七世勝利,或皇帝斐迪南一世,這位費利佩二世的親叔父獲勝,都不會讓兩大帝國重歸於好。
費利佩二世、斐迪南一世,都先是各自帝國的皇帝,之後才是叔侄。
再就是,奧斯曼帝國先天與歐羅巴大陸上的其他國度敵對,事關信仰之爭,更加無法調和。
西班牙從成為帝國之日起,就有了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兩大敵國,且相鄰或不遠。
這就徹底斷絕了西班牙帝國國祚長久的可能。
神聖羅馬帝國,斐迪南一世、彼得七世掀開皇權、教權的決戰,孰勝孰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國必將遭受重創,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
奧斯曼帝國,有塞拉姆二世這樣的皇帝、哈里發,以後帝國國民的「福氣」享不完。
朱厚熜點點頭。
高拱繼續道:「聖上,南亞次大陸上的情況比較簡明,果阿,達曼-第烏,以及孔坎邦,已經被王崇古完全鞏固,成為我大明朝的港口和邦省。
但之後的反攻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卻不那麼順利,莫臥兒帝國皇帝阿克巴和婆羅門教大祭司瓦爾那,組織了數百萬灰燼軍隊擋在了馬爾瓦邦。
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之前水師將士,一天到晚,從睜開眼就殺人,刀卷刃了就換一把,在王崇古手上,殺業已過百萬……」
高拱沒有合理的語言來形容在南亞次大陸發生的戰爭,阿克巴、瓦爾那根本就沒有把吠舍、首陀羅、賤民當人看。
但詭異的是,那些吠舍、首陀羅、賤民也沒有把自己當人看。
換作是大明朝,皇帝敢讓人這樣送死,還是以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更多的程度,早就有人揭竿而起,高喊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可死了這麼多人,吠舍、首陀羅、賤民們依舊高喊著「梵天保佑」,把自己的腦袋去堵大明軍隊的火銃,脖頸伸向了大明軍隊的刀。
根據王崇古的軍報,大明軍隊營盤外圍都布置大量寡婦地雷,但莫臥兒帝國的灰燼軍隊是真敢趟啊。
寡婦地雷聞風喪膽的下三路殺傷,在南亞次大陸那地方威力竟然大減,沒有被炸死,還能抗過引發疾病的吠舍、首陀羅、賤民,在戰時被灰燼軍隊推出來,當著所有大明軍隊的面撩開下身所有衣物。
灰燼軍隊戰場沒有給予大明軍隊多少傷害,但這種精神污染,卻給予了大明軍隊無數傷害。
而在德里的阿克巴,為了勉勵這群被寡婦地雷強制閹割的人,還請在「原界」的瓦爾那為這樣的人賜予了專門的稱謂。
海吉拉!
這使得宛如殺神降世的王崇古都不僅懷疑,南亞次大陸那地方,到底是不是人世?
「王崇古命令三軍輪流殺戮,在南亞次大陸上的我朝十萬之士,現在人人殺戮技藝精湛。」
高拱說到這時,嘴角下意識地抽動了下,軍報中,那十萬之士基本都找到了人體的弱點,能以最快速度,穩、准、狠殺死敵人,他和李春芳都認為,這哪裡是軍隊啊,分明是屠宰場,十萬之士,盡成屠夫,這要是以後回歸大明朝,個個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危險人物。
阿克巴、瓦爾那想以灰燼軍隊磨滅大明軍隊的鬥志,王崇古卻反過來,將莫臥兒帝國的灰燼軍隊當成了磨鍊軍隊意志、技藝的「石頭」。
除了南亞次大陸,還上哪找這麼好的屠宰場去?
通過頻繁往來的書信,內閣能明確感受到閣老王崇古的心理發生了微妙變化,那種對人命的淡漠,讓人從骨子裡覺得冷。
但這種變化誰也說不上緣故,即使胡宗憲專門找過李時珍詢問,神醫存在的李時珍也只在沉吟良久後,給出了一句「不影響衛國公指揮戰爭」。
衛國公,是王崇古在北征後被授予的國公名。
內閣也知道王崇古很冷靜,但就是覺得太冷靜了才認為有問題,可再追問,李時珍卻怎麼也不回答了。
朱厚熜望著高、胡、李三閣老,也知道其們擔憂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他這位兩世為人的皇帝,比神醫李時珍更了解閣臣王崇古的狀態,精神、心理在殘酷戰爭中出現了嚴重創傷,漠視人命,七情淡漠,嘆了口氣,念道:「殺一人為罪,屠萬人為雄,屠得九百萬,方為雄中雄。」
能獨立領軍出海作戰,完成朝廷戰略的,縱觀大明朝也沒幾人。
胡宗憲是一個,王崇古是一個,戚繼光、俞大猷加一起算一個。
胡宗憲是內閣次相,也是全球戰略的制定者,不可能身臨戰前。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而隨著大明朝版圖擴增,改草原韃靼為北原省,改高麗國為高麗省,由從前的兩京一十三省,增至現在的兩京一十五省。
北原省,要戚繼光鎮著,高麗省,要俞大猷鎮著,也脫不開身。
就像李時珍所說,王崇古的狀態不影響作戰指揮,那為大明朝計,王崇古必須繼續執行反攻莫臥兒帝國的命令。
就是殺死再多灰燼,心智如何大變,都要繼續堅持,屠得九百萬,也在所不惜。
高拱、胡宗憲、李春芳為之默然,「雄中雄」三字的背後,未免太過沉重了。
不過,隨著殺戮增加,對在南亞次大陸的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水師將士精神、心理持續增加,必須做出適當的改變,朱厚熜望向高拱,道:「天津造船廠的寶船艦隊打造,進展如何?」
就像王崇古讓麾下將士輪流訓練殺人技一樣,大明朝可以通過派遣更多海軍登陸南亞次大陸,接替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水師將士那十萬人。
對於寶船艦隊,大明朝的原計劃就是打造十一支,還有十支寶船艦隊,二三十萬海軍戰士沒有啟航呢。
在大明朝,很難有見血的時候,但在南亞次大陸,不得不說,莫臥兒帝國那些灰燼軍隊,很適合作為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的初戰。
「回聖上,大體全部完成,在江南招募訓練的海軍也完成了基礎適應訓練,達到了作戰水平。」高拱答道。
船隻打造,除了關鍵環節,大多是力氣活,講究的是熟能生巧。
在第一支寶船艦隊打造成功後,就住在天津造船廠的工部尚書朱衡,對那些大匠作進行了新的分工,老師去打造寶船,其他人去打造僕從船,造船速度大大加快。
在無數的人力物力傾斜下,第二到第十一支寶船艦隊陸續下海,完成試航後,海軍登船完成了適應訓練。
十支寶船艦隊,六百三十艘船,近三十萬海軍戰士,從渤海進入黃海,在高麗省濟州島位置,先後從海上精準打擊島上預設目標後,通過高麗海峽,進入扶桑海,一直航行到倭國北海道島附近,沿途打擊了無數個海上、陸地上的目標,險些沒有把倭國中東國的武田氏,上杉氏兩大家族嚇死,從海上原路返回。
就在昨日,十支寶船艦隊先後返回天津港口,上報了演武順利完成的消息,而完成既定任務,一年內打造出十一支寶船艦隊的工部尚書朱衡終於「捨得」回朝了。
正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朱厚熜頷首道:「除第十一支寶船艦隊外,其餘九支寶船艦隊全部開往西洋,第十支寶船艦隊抵達馬六甲海峽附近時駐留守衛海峽,第二、第三、第四…第九寶船艦隊,前往果阿、達曼-第烏兩個港口,與第一寶船艦隊匯合,所有寶船艦隊指揮權,通歸於王崇古。」
雖然大明朝不太可能遭遇海上襲擊,但留有一支寶船艦隊守衛本土是必須的。
馬六甲海峽又是控制東西方來往的關鍵海峽,重要性不言而喻,那裡也要有一支寶船艦隊。
如此一來,前往南亞次大陸的寶船艦隊,就高達九支,一支寶船艦隊是兩萬七千八百人,九支便是二十五萬人。
再加上沒有從南亞次大陸上撤離的水師,可以說,大明朝對莫臥兒帝國傾入了三十餘萬兵力,且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海軍力量、艦隊戰船、武器裝備。
而目的只有一個,覆滅莫臥兒帝國!
以一方帝國的滅亡,來宣告東方巨龍的甦醒!
雖說高拱是個文臣,但這時也感受到一股熱血在胸膛中遊走,應聲道:「是!」
胡宗憲、李春芳默然行禮。
接下旨意後,高拱猶豫了下,道:「聖上,我朝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個『將校先鋒營』,已於半月前,與莫臥兒帝國灰燼戰鬥中全部陣亡,營主丁啟睿,副營主楊鶴、陳奇瑜等皆戰死!」
由數千名組成的水師將校死士營,在馬爾瓦邦戰場上燃盡了最後一人,這些將校在大明朝內皆有罪行,但為國而死,諸罪不咎。
朱厚熜點點頭道:「丁啟睿、楊鶴、陳奇瑜,再從死去的人中挑選出一個最英勇無畏的,像之前的熊文燦一樣,封個侯,其他的,論功行賞。
另外,皇后誕女不易,林家有功於朝,給國丈爺也擬個侯爵。」
聞言。
三閣老又是一默。
人和人啊,命運當真是天差地別,熊文燦、丁啟睿等人,直到死去,才贖了己罪,被封授侯。
而國丈爺呢,生了個好女兒,什麼都不做,就得了侯爵賞賜。
按理說,內閣不該反對,但之前得到了個消息,卻讓閣老們遲遲不敢接旨,你看我,我看你,最終仍是高拱硬著頭皮,道:「聖上,內閣恐不能受旨……」
(本章完)
華夏總是願意給予強者敬意。
哪怕是敵人,也會合適的評價。
這便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胸襟和氣度。
懷德而不畏威。
奧斯曼帝國大行皇帝蘇萊曼一世,高拱內閣無法稱之為大帝,但也始終尊稱為卡努尼。
肯定了蘇萊曼一世為奧斯曼帝國的貢獻和成就。
也鄙夷了蘇萊曼一世臨終時的眼力,竟挑選出這樣一位繼承人。
以明人的基本道德觀,塞拉姆二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無廉。
說是豬狗,都侮辱了豬狗。
從大明戰略的角度,奧斯曼帝國終有一天會成為大明朝的敵人,但高拱內閣對有這樣的敵人不但沒覺得高興,反而為之嫌惡。
這就是國人最樸素的價值觀。
話說到這,高拱暫時停了下來,歐羅巴大陸三大帝國的情況,已然明了。
西班牙帝國,費利佩二世憑藉個人魅力,暫時壓制住了帝國內部的經濟危機,並通過外戰的方式,將法蘭西王國併入了帝國,緩解了部分由經濟危機產生的社會矛盾。
高拱內閣、錦衣衛的評估都認為,以費利佩二世的性格,西班牙帝國或會以不斷外戰、殖民的方式來解決帝國的問題。
而這,是條死路。
國雖大,好戰必亡!
但費利佩二世根本無法意識到,然後,會執拗率領著西班牙帝國在絕路上狂奔,直至帝國馬車撞向大山、或摔落深淵,粉身碎骨。
這即是初創帝國、沒有文明的弊端。
簡而言之,西班牙帝國崛起的時間太短了,百年前,還是他國的殖民地,五十年前,王國獨立崛起,現在就成了帝國。
這樣的帝國,沒有歷史,沒有文明,即便披上了層羅馬帝國正統的皮,但沒有羅馬帝國正統的里。
費利佩二世和所有西班牙帝國國民,都知道羅馬帝國巔峰時期有多麼輝煌,全然不知在輝煌之下,羅馬帝國曾經遭遇的種種困難,不知道有過哪些教訓,更不知道羅馬帝國真正崩塌的原因。
只知道一味地開戰,開疆擴土,如果西班牙帝國的位置非常好,孤懸海外,周邊無敵國,無強國,或許西班牙帝國有真正擁有帝國歷史的那天。
但位於歐羅巴大陸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地處歐羅巴大陸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神聖羅馬帝國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
這樣的本土位置,只能說不錯,但與非常好還差的很遠。
況且,西班牙成為帝國的代價,是與神聖羅馬帝國翻臉,不論神聖羅馬帝國內戰勝負,教皇彼得七世勝利,或皇帝斐迪南一世,這位費利佩二世的親叔父獲勝,都不會讓兩大帝國重歸於好。
費利佩二世、斐迪南一世,都先是各自帝國的皇帝,之後才是叔侄。
再就是,奧斯曼帝國先天與歐羅巴大陸上的其他國度敵對,事關信仰之爭,更加無法調和。
西班牙從成為帝國之日起,就有了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兩大敵國,且相鄰或不遠。
這就徹底斷絕了西班牙帝國國祚長久的可能。
神聖羅馬帝國,斐迪南一世、彼得七世掀開皇權、教權的決戰,孰勝孰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國必將遭受重創,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
奧斯曼帝國,有塞拉姆二世這樣的皇帝、哈里發,以後帝國國民的「福氣」享不完。
朱厚熜點點頭。
高拱繼續道:「聖上,南亞次大陸上的情況比較簡明,果阿,達曼-第烏,以及孔坎邦,已經被王崇古完全鞏固,成為我大明朝的港口和邦省。
但之後的反攻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卻不那麼順利,莫臥兒帝國皇帝阿克巴和婆羅門教大祭司瓦爾那,組織了數百萬灰燼軍隊擋在了馬爾瓦邦。
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之前水師將士,一天到晚,從睜開眼就殺人,刀卷刃了就換一把,在王崇古手上,殺業已過百萬……」
高拱沒有合理的語言來形容在南亞次大陸發生的戰爭,阿克巴、瓦爾那根本就沒有把吠舍、首陀羅、賤民當人看。
但詭異的是,那些吠舍、首陀羅、賤民也沒有把自己當人看。
換作是大明朝,皇帝敢讓人這樣送死,還是以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更多的程度,早就有人揭竿而起,高喊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可死了這麼多人,吠舍、首陀羅、賤民們依舊高喊著「梵天保佑」,把自己的腦袋去堵大明軍隊的火銃,脖頸伸向了大明軍隊的刀。
根據王崇古的軍報,大明軍隊營盤外圍都布置大量寡婦地雷,但莫臥兒帝國的灰燼軍隊是真敢趟啊。
寡婦地雷聞風喪膽的下三路殺傷,在南亞次大陸那地方威力竟然大減,沒有被炸死,還能抗過引發疾病的吠舍、首陀羅、賤民,在戰時被灰燼軍隊推出來,當著所有大明軍隊的面撩開下身所有衣物。
灰燼軍隊戰場沒有給予大明軍隊多少傷害,但這種精神污染,卻給予了大明軍隊無數傷害。
而在德里的阿克巴,為了勉勵這群被寡婦地雷強制閹割的人,還請在「原界」的瓦爾那為這樣的人賜予了專門的稱謂。
海吉拉!
這使得宛如殺神降世的王崇古都不僅懷疑,南亞次大陸那地方,到底是不是人世?
「王崇古命令三軍輪流殺戮,在南亞次大陸上的我朝十萬之士,現在人人殺戮技藝精湛。」
高拱說到這時,嘴角下意識地抽動了下,軍報中,那十萬之士基本都找到了人體的弱點,能以最快速度,穩、准、狠殺死敵人,他和李春芳都認為,這哪裡是軍隊啊,分明是屠宰場,十萬之士,盡成屠夫,這要是以後回歸大明朝,個個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危險人物。
阿克巴、瓦爾那想以灰燼軍隊磨滅大明軍隊的鬥志,王崇古卻反過來,將莫臥兒帝國的灰燼軍隊當成了磨鍊軍隊意志、技藝的「石頭」。
除了南亞次大陸,還上哪找這麼好的屠宰場去?
通過頻繁往來的書信,內閣能明確感受到閣老王崇古的心理發生了微妙變化,那種對人命的淡漠,讓人從骨子裡覺得冷。
但這種變化誰也說不上緣故,即使胡宗憲專門找過李時珍詢問,神醫存在的李時珍也只在沉吟良久後,給出了一句「不影響衛國公指揮戰爭」。
衛國公,是王崇古在北征後被授予的國公名。
內閣也知道王崇古很冷靜,但就是覺得太冷靜了才認為有問題,可再追問,李時珍卻怎麼也不回答了。
朱厚熜望著高、胡、李三閣老,也知道其們擔憂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他這位兩世為人的皇帝,比神醫李時珍更了解閣臣王崇古的狀態,精神、心理在殘酷戰爭中出現了嚴重創傷,漠視人命,七情淡漠,嘆了口氣,念道:「殺一人為罪,屠萬人為雄,屠得九百萬,方為雄中雄。」
能獨立領軍出海作戰,完成朝廷戰略的,縱觀大明朝也沒幾人。
胡宗憲是一個,王崇古是一個,戚繼光、俞大猷加一起算一個。
胡宗憲是內閣次相,也是全球戰略的制定者,不可能身臨戰前。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而隨著大明朝版圖擴增,改草原韃靼為北原省,改高麗國為高麗省,由從前的兩京一十三省,增至現在的兩京一十五省。
北原省,要戚繼光鎮著,高麗省,要俞大猷鎮著,也脫不開身。
就像李時珍所說,王崇古的狀態不影響作戰指揮,那為大明朝計,王崇古必須繼續執行反攻莫臥兒帝國的命令。
就是殺死再多灰燼,心智如何大變,都要繼續堅持,屠得九百萬,也在所不惜。
高拱、胡宗憲、李春芳為之默然,「雄中雄」三字的背後,未免太過沉重了。
不過,隨著殺戮增加,對在南亞次大陸的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水師將士精神、心理持續增加,必須做出適當的改變,朱厚熜望向高拱,道:「天津造船廠的寶船艦隊打造,進展如何?」
就像王崇古讓麾下將士輪流訓練殺人技一樣,大明朝可以通過派遣更多海軍登陸南亞次大陸,接替第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和水師將士那十萬人。
對於寶船艦隊,大明朝的原計劃就是打造十一支,還有十支寶船艦隊,二三十萬海軍戰士沒有啟航呢。
在大明朝,很難有見血的時候,但在南亞次大陸,不得不說,莫臥兒帝國那些灰燼軍隊,很適合作為第二、第三、第四…第十一支寶船艦隊海軍戰士的初戰。
「回聖上,大體全部完成,在江南招募訓練的海軍也完成了基礎適應訓練,達到了作戰水平。」高拱答道。
船隻打造,除了關鍵環節,大多是力氣活,講究的是熟能生巧。
在第一支寶船艦隊打造成功後,就住在天津造船廠的工部尚書朱衡,對那些大匠作進行了新的分工,老師去打造寶船,其他人去打造僕從船,造船速度大大加快。
在無數的人力物力傾斜下,第二到第十一支寶船艦隊陸續下海,完成試航後,海軍登船完成了適應訓練。
十支寶船艦隊,六百三十艘船,近三十萬海軍戰士,從渤海進入黃海,在高麗省濟州島位置,先後從海上精準打擊島上預設目標後,通過高麗海峽,進入扶桑海,一直航行到倭國北海道島附近,沿途打擊了無數個海上、陸地上的目標,險些沒有把倭國中東國的武田氏,上杉氏兩大家族嚇死,從海上原路返回。
就在昨日,十支寶船艦隊先後返回天津港口,上報了演武順利完成的消息,而完成既定任務,一年內打造出十一支寶船艦隊的工部尚書朱衡終於「捨得」回朝了。
正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朱厚熜頷首道:「除第十一支寶船艦隊外,其餘九支寶船艦隊全部開往西洋,第十支寶船艦隊抵達馬六甲海峽附近時駐留守衛海峽,第二、第三、第四…第九寶船艦隊,前往果阿、達曼-第烏兩個港口,與第一寶船艦隊匯合,所有寶船艦隊指揮權,通歸於王崇古。」
雖然大明朝不太可能遭遇海上襲擊,但留有一支寶船艦隊守衛本土是必須的。
馬六甲海峽又是控制東西方來往的關鍵海峽,重要性不言而喻,那裡也要有一支寶船艦隊。
如此一來,前往南亞次大陸的寶船艦隊,就高達九支,一支寶船艦隊是兩萬七千八百人,九支便是二十五萬人。
再加上沒有從南亞次大陸上撤離的水師,可以說,大明朝對莫臥兒帝國傾入了三十餘萬兵力,且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海軍力量、艦隊戰船、武器裝備。
而目的只有一個,覆滅莫臥兒帝國!
以一方帝國的滅亡,來宣告東方巨龍的甦醒!
雖說高拱是個文臣,但這時也感受到一股熱血在胸膛中遊走,應聲道:「是!」
胡宗憲、李春芳默然行禮。
接下旨意後,高拱猶豫了下,道:「聖上,我朝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個『將校先鋒營』,已於半月前,與莫臥兒帝國灰燼戰鬥中全部陣亡,營主丁啟睿,副營主楊鶴、陳奇瑜等皆戰死!」
由數千名組成的水師將校死士營,在馬爾瓦邦戰場上燃盡了最後一人,這些將校在大明朝內皆有罪行,但為國而死,諸罪不咎。
朱厚熜點點頭道:「丁啟睿、楊鶴、陳奇瑜,再從死去的人中挑選出一個最英勇無畏的,像之前的熊文燦一樣,封個侯,其他的,論功行賞。
另外,皇后誕女不易,林家有功於朝,給國丈爺也擬個侯爵。」
聞言。
三閣老又是一默。
人和人啊,命運當真是天差地別,熊文燦、丁啟睿等人,直到死去,才贖了己罪,被封授侯。
而國丈爺呢,生了個好女兒,什麼都不做,就得了侯爵賞賜。
按理說,內閣不該反對,但之前得到了個消息,卻讓閣老們遲遲不敢接旨,你看我,我看你,最終仍是高拱硬著頭皮,道:「聖上,內閣恐不能受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