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以短擊長
第267章 以短擊長
三月十日,皇帝御駕到達幽州,而此時李峻也率前軍過了盧龍道來到遼西。
前哨戰正式開打。
水軍大都督袁鳳舉從東萊入海,在遼南登陸,襲取卑沙城。此戰折衝郎將秦皋率數百精銳力戰破城,被袁鳳舉嘉獎為首功。
而遼西這邊陸路主力這邊,李峻則率軍跟劉絳、張子悅會師,率六萬梁軍以及萬餘藩騎諸軍在遼水以西,此時河水大漲,無法渡河。
河對岸則是十五方高句麗大軍。
劉絳都沒想過,高句麗能夠拉出這麼大規模的軍隊來。
實際上高句麗還真不是某種程度上沒有開化的蠻夷,人家從西漢開始就建國了,後面一直在東北發展的挺不錯。
屬於是受中原王朝影響極大的半農耕文明,修建了許多城市,學習中原王朝設置官僚體系。
中原動亂的時候,也吃到了躲避戰亂的移民帶去的人口和技術紅利,但高句麗先後兩次,被母丘儉和慕容鮮卑暴揍之後,覺得這國都放在遼東不太安全,中原這幫人太殘暴了,於是把國都遷到了平壤。
這次也是借著中原南北戰亂,中原剛剛一統,於是向遼東開始了擴張。
高句麗王高元朗心中還是很懼怕的,於是他把大軍交給了其弟高元武統率,自己跑回平壤坐鎮了。
高元武和淵子由、莫支離等一眾將領在經過商討過後,覺得最穩妥的用兵之法還是守遼水,因為他們派了相當多的斥候打探了梁軍的底細。
知道對面這支軍隊是一統中原的精銳之師,武器裝備一看那就不是一般炮。
高元武嘴雖然是硬的,但真正看見梁軍軍容之後,也多少有點不自信了。沒有張狂到要渡河去干對面梁軍的打算。
劉絳則整日跟著都水監又兼任了將作大匠的於鹿走在河邊,研究怎麼渡河之法。
「還是要架設浮橋。」於鹿看著遼水道,「並且眼下正是遼東汛期,浮橋也不好架,還是要等等。大將軍以為如何?」
「於監,有無可能讓水師進入遼水,直抵中上游,協助大軍渡河?」
劉絳想的還是借用水師渡河,然後打過去再架設浮橋,完全可以複製渡黃河的卻月陣打法,鮮卑鐵騎都給我干跪下了,打你們高句麗這點雞零狗碎還不手到擒來?
長水選鋒在白溝之戰能幹的活,李峻手下的徐州兵舊部,劉絳手下的淮南淮北老兵,張子悅手底下的荊楚兵,全都做得到。
並且水師進入遼水,也代表著水軍更加便利,可以直接通過海運的形式運送糧草,減少大批的人力物力。
但很明顯,目前的航運水平,直接讓於鹿搖頭了。
劉絳皺著眉看著因為開化之後河水變得湍急的遼水,時間不等人啊,四月初皇帝陛下就要親臨遼東了,這仗有的打了,這惡劣的地形條件和天氣,
卻是有讓一個割據政權長期對抗中原王朝的基本條件。
這比起征伐蜀中可能還要難,因為征伐遼東的窗口期是真的短,東北恨不得一年能看見半年雪,能動用大軍征伐的,也就是三月到九月這半年。
也就是半年的窗口期。
半年的時間要是仗沒打完,該撤你也得撤,因為不撤一旦下雪了想走可就難了。
李如願親率六軍此刻正走在盧龍道之中,騎在駿馬上,看著遠處的山林李如願其實是有些覺得自己這趟出兵,確實草率了。
但現在是騎虎難下,開弓沒有回頭箭,從他召集諸多親信大將商議出兵的時候,事情就註定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了。
他是大權在握,威勢無雙的皇帝,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這對他的名望和威信都是一種打擊,到了這個年紀,他想的東西就很多了,比如身後名。
現在只能是盡一切努力把這場收官之戰打好,自此四夷賓服,海內安定,他也可以給太子留下一個安定的,蒸蒸日上的天下。
而此戰過後,李如願也準備有計劃的消減各個地方的都督兵權,施行曾經劉絳給他啟發的土地與兵員相結合的新軍制。
但這些事情,他還從來沒對人談起過,
看著兩側的高山他又笑了笑,想的太遠了,這最後一次御駕親征,一定要打好啊。
這大概就是他的最後一戰了。
三月十五,大司馬秦王李峻親自督軍,在遼水上游開始架設浮橋,準備強渡遼水。
將作大匠兼任都水監的於鹿奉命為大軍造浮橋,本來在徐州監督修整泗水和中瀆水之間的清淤工作,突然就被調來隨軍出征高句麗。
這乾的活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此前修正運河,李如願那是一直顧惜民力,都是選在農閒時候徵發役夫。
這打仗可不一樣,耽誤了一點事可能就要耽誤全盤的戰略。
上萬役夫腰裡栓著吹漲了氣的牲口尿泡,算做是簡易版泳圈,扛著木板、竹竿和木樁跳進了冰冷的河水中,開始架設浮橋。
東北春天來的晚,即便是三月中旬了,還有些地方的雪都沒化,遼水的春汛還沒過呢,仍舊是文冷又急,剛開始鋪出幾丈遠的距離,已經有參與修橋的工匠被河水捲走。
咬著牙在水中堅持的其他人也被河水冰的發抖,但岸上的督工官吏和軍士可不管這些,不斷的驅趕著民夫下水,向前鋪設。
浮橋艱難地向對岸伸展,快到河中心的時候,高句麗人終於開始發動反擊了。
高元武不顧淵子由的反對,下令動用弩車!
數千重裝甲士沖向了岸邊,用巨盾豎起了一道木牆。木牆後,大批的輔兵推看三十餘輛弩車,用牛馬驅動拉開弓弦,將弩箭按上。
春汛正急,風也不小,距離遠時,普通的弓矢並沒有什麼殺傷力,而這種弩車,正是遠距離殺敵的利器,往往射程能打到一里外。
三十餘支弩箭嗡的一聲,呼嘯而過,勢大力沉的弩箭排成排扎進了正在造橋的民夫人堆之中,造成了大量民夫和岸邊護衛的土兵傷亡,人掉進水裡,血花泛起的漣漪一閃而逝,很快被湍急的河水衝散。
站在觀戰台上李峻卻嘴角泛起了微笑。他眼中已經沒有那些傷亡的土卒,而是在感慨高句麗人這麼早就開始用床子弩了,這麼沉不住氣?
可以說高句麗人選擇用床子弩打擊架設浮橋的行為是正中下懷,因為這也暴露了自己弩車的位置。
隨著李峻的一聲令下,梁軍將準備好的一百餘架弩車全都推上了岸邊,
隨後對準了高句麗人用木盾結成的木牆。
跟中原王朝軍隊比什麼不好,非得比器械?
三月十日,皇帝御駕到達幽州,而此時李峻也率前軍過了盧龍道來到遼西。
前哨戰正式開打。
水軍大都督袁鳳舉從東萊入海,在遼南登陸,襲取卑沙城。此戰折衝郎將秦皋率數百精銳力戰破城,被袁鳳舉嘉獎為首功。
而遼西這邊陸路主力這邊,李峻則率軍跟劉絳、張子悅會師,率六萬梁軍以及萬餘藩騎諸軍在遼水以西,此時河水大漲,無法渡河。
河對岸則是十五方高句麗大軍。
劉絳都沒想過,高句麗能夠拉出這麼大規模的軍隊來。
實際上高句麗還真不是某種程度上沒有開化的蠻夷,人家從西漢開始就建國了,後面一直在東北發展的挺不錯。
屬於是受中原王朝影響極大的半農耕文明,修建了許多城市,學習中原王朝設置官僚體系。
中原動亂的時候,也吃到了躲避戰亂的移民帶去的人口和技術紅利,但高句麗先後兩次,被母丘儉和慕容鮮卑暴揍之後,覺得這國都放在遼東不太安全,中原這幫人太殘暴了,於是把國都遷到了平壤。
這次也是借著中原南北戰亂,中原剛剛一統,於是向遼東開始了擴張。
高句麗王高元朗心中還是很懼怕的,於是他把大軍交給了其弟高元武統率,自己跑回平壤坐鎮了。
高元武和淵子由、莫支離等一眾將領在經過商討過後,覺得最穩妥的用兵之法還是守遼水,因為他們派了相當多的斥候打探了梁軍的底細。
知道對面這支軍隊是一統中原的精銳之師,武器裝備一看那就不是一般炮。
高元武嘴雖然是硬的,但真正看見梁軍軍容之後,也多少有點不自信了。沒有張狂到要渡河去干對面梁軍的打算。
劉絳則整日跟著都水監又兼任了將作大匠的於鹿走在河邊,研究怎麼渡河之法。
「還是要架設浮橋。」於鹿看著遼水道,「並且眼下正是遼東汛期,浮橋也不好架,還是要等等。大將軍以為如何?」
「於監,有無可能讓水師進入遼水,直抵中上游,協助大軍渡河?」
劉絳想的還是借用水師渡河,然後打過去再架設浮橋,完全可以複製渡黃河的卻月陣打法,鮮卑鐵騎都給我干跪下了,打你們高句麗這點雞零狗碎還不手到擒來?
長水選鋒在白溝之戰能幹的活,李峻手下的徐州兵舊部,劉絳手下的淮南淮北老兵,張子悅手底下的荊楚兵,全都做得到。
並且水師進入遼水,也代表著水軍更加便利,可以直接通過海運的形式運送糧草,減少大批的人力物力。
但很明顯,目前的航運水平,直接讓於鹿搖頭了。
劉絳皺著眉看著因為開化之後河水變得湍急的遼水,時間不等人啊,四月初皇帝陛下就要親臨遼東了,這仗有的打了,這惡劣的地形條件和天氣,
卻是有讓一個割據政權長期對抗中原王朝的基本條件。
這比起征伐蜀中可能還要難,因為征伐遼東的窗口期是真的短,東北恨不得一年能看見半年雪,能動用大軍征伐的,也就是三月到九月這半年。
也就是半年的窗口期。
半年的時間要是仗沒打完,該撤你也得撤,因為不撤一旦下雪了想走可就難了。
李如願親率六軍此刻正走在盧龍道之中,騎在駿馬上,看著遠處的山林李如願其實是有些覺得自己這趟出兵,確實草率了。
但現在是騎虎難下,開弓沒有回頭箭,從他召集諸多親信大將商議出兵的時候,事情就註定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了。
他是大權在握,威勢無雙的皇帝,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這對他的名望和威信都是一種打擊,到了這個年紀,他想的東西就很多了,比如身後名。
現在只能是盡一切努力把這場收官之戰打好,自此四夷賓服,海內安定,他也可以給太子留下一個安定的,蒸蒸日上的天下。
而此戰過後,李如願也準備有計劃的消減各個地方的都督兵權,施行曾經劉絳給他啟發的土地與兵員相結合的新軍制。
但這些事情,他還從來沒對人談起過,
看著兩側的高山他又笑了笑,想的太遠了,這最後一次御駕親征,一定要打好啊。
這大概就是他的最後一戰了。
三月十五,大司馬秦王李峻親自督軍,在遼水上游開始架設浮橋,準備強渡遼水。
將作大匠兼任都水監的於鹿奉命為大軍造浮橋,本來在徐州監督修整泗水和中瀆水之間的清淤工作,突然就被調來隨軍出征高句麗。
這乾的活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此前修正運河,李如願那是一直顧惜民力,都是選在農閒時候徵發役夫。
這打仗可不一樣,耽誤了一點事可能就要耽誤全盤的戰略。
上萬役夫腰裡栓著吹漲了氣的牲口尿泡,算做是簡易版泳圈,扛著木板、竹竿和木樁跳進了冰冷的河水中,開始架設浮橋。
東北春天來的晚,即便是三月中旬了,還有些地方的雪都沒化,遼水的春汛還沒過呢,仍舊是文冷又急,剛開始鋪出幾丈遠的距離,已經有參與修橋的工匠被河水捲走。
咬著牙在水中堅持的其他人也被河水冰的發抖,但岸上的督工官吏和軍士可不管這些,不斷的驅趕著民夫下水,向前鋪設。
浮橋艱難地向對岸伸展,快到河中心的時候,高句麗人終於開始發動反擊了。
高元武不顧淵子由的反對,下令動用弩車!
數千重裝甲士沖向了岸邊,用巨盾豎起了一道木牆。木牆後,大批的輔兵推看三十餘輛弩車,用牛馬驅動拉開弓弦,將弩箭按上。
春汛正急,風也不小,距離遠時,普通的弓矢並沒有什麼殺傷力,而這種弩車,正是遠距離殺敵的利器,往往射程能打到一里外。
三十餘支弩箭嗡的一聲,呼嘯而過,勢大力沉的弩箭排成排扎進了正在造橋的民夫人堆之中,造成了大量民夫和岸邊護衛的土兵傷亡,人掉進水裡,血花泛起的漣漪一閃而逝,很快被湍急的河水衝散。
站在觀戰台上李峻卻嘴角泛起了微笑。他眼中已經沒有那些傷亡的土卒,而是在感慨高句麗人這麼早就開始用床子弩了,這麼沉不住氣?
可以說高句麗人選擇用床子弩打擊架設浮橋的行為是正中下懷,因為這也暴露了自己弩車的位置。
隨著李峻的一聲令下,梁軍將準備好的一百餘架弩車全都推上了岸邊,
隨後對準了高句麗人用木盾結成的木牆。
跟中原王朝軍隊比什麼不好,非得比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