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天下有恙
深夜,當李淵下值返回住所時,看到自家二郎正坐在正廳的胡凳上,一雙眉頭緊鎖。
他極少見到自己這個兒子如此模樣。
在他的印象中,自己這個孩子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且極有主意和主見,所行所為往往當機立斷。
故而,他也願意帶這位次子隨伴左右。
李淵令僕役替他寬衣,換上一身便服。他猶豫片刻,走到了李世民身前,在他身旁的胡凳上落座。
「大人!你回來了!」李世民想得深沉,直到李淵落座時方才回過神來,臉上露出一絲喜色。
「你在等我?」李淵接過僕役遞來的參茶,一邊抿著一邊等待李世民的問話。
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自己這位次子不似老四,不是個愛沒事兒獻殷勤的性子。他等著這位兒子開口。
李世民點點頭,短暫猶豫後開口道:「大人,孩兒有一事不明。」
李淵放下茶碗,看著次子頗為嚴肅的表情,他揮揮手,示意伺候的僕役俱都退下。
李世民問:「陛下徵發如此之重,已是過甚。而今,四海可有動盪?」
李淵臉色嚴肅起來,再次警惕的四下看看,他壓低聲音呵斥道:「我與你說過,不要隨意置喙朝政!你忘了麼?而今是天朝盛世,什麼四海動盪,這等話若是被有心人聽去,那是咱家的取禍之道!」
李世民點點頭,卻並未退縮,仍舊道:「大人,此間只有你我父子,孩兒真心想得父親教導。孩兒這幾日也在薊縣體察了一番,卻總覺得這薊縣民生似與他處不太相同……」
李世民的這番話讓李淵舒緩了表情,他擺擺手,又一次確認了四下,而後才道:「你莫要體察什麼薊縣。呵……那崔弘升人老成精,比他兄長崔弘度高明了何止一星半點?你在薊縣只能看到國泰民安,看不到其他。」
「那真實情況如何?百姓被如此徵發,河北、河南、山東……當真無事?」
「無事?怎麼可能。」李淵重重嘆了口氣,摩挲著茶杯,道:「據我所聞,山東、河南晴雨不定,而今又被連連徵發。東萊為了趕造戰船,死傷也頗為慘重。唉……」
李世民不解道:「大人即已知曉,朝堂諸公怕也心中有數,為何不勸諫陛下?」
「勸諫?」李淵哼了一聲,站起身來。他只覺得自己這兒子哪裡都好,可對朝堂政事卻還是不曾開竅。
這一點,遠不及他的大哥。
李淵沒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反問了個問題:「你說,高穎、宇文弼、賀若弼這三人功勳如何?」
李世民一時懵懂,但卻很快察覺到了父親的言下之意,同時下意識回憶起三人的背景。
高穎乃是開國重臣,先君宰相,皇帝登基後起復為太常卿。經他舉薦的文臣宿將如蘇威、韓擒虎等不可勝數。
宇文弼素來慷慨有大節,皇帝登基後更是同時兼任刑禮二部尚書,可謂權重。
賀若弼更是朝中名將,參與隋滅陳之戰有功,拜右武候大將軍,封上柱國,進爵宋國公。
這三位都是朝中重臣,可大業三年時便被當今皇帝集體處斬。
李世民嘀咕道:「孩兒依稀記得,他們三位的罪名是『誹謗朝政』。可具體……」
「具體?」李淵轉過身,對他嚴肅道:「具體,便是這三人對皇帝的勸諫無用,而他們私下發了些牢騷,引得皇帝發怒。你可知他們為的是何事?呵,為的是……大業三年,今上打算發丁男二十萬修築長城。」
李世民霍然抬頭,眸光晶亮。
李淵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懂了,但他還是又補了一句,道:「今上自視甚高,他不需要旁人勸諫,也……最恨旁人勸諫。你或許以為這三人都是前朝老臣,與今上並不親近,可我要告訴你……
「即便是近臣,如果犯了皇帝威嚴,也一樣沒有好下場。張衡……怕是活不了幾年了。」
李世民閉了閉眼,長長吐了口氣。
張衡曾經是真正的天子近臣,在皇帝還是晉王時就追隨左右,是真正的帝王故交。可因為曾經勸諫皇帝審慎勞役,現如今也已經被除名為民。
可按李淵的說法,即便如此皇帝還未消氣,竟是還打算追究這位故友到死麼?
李淵見李世民已明白了其中關節、道理,終於滿意點了點頭,對他道:「二郎,朝堂政事講究的是中庸、平和,要知悉帝心才能有所作為……」說到這,李淵有些不自然的咳了咳,隨後拍拍李世民的肩膀便自顧自回內宅了。
而李世民卻仍舊坐在胡登上,許久他重重嘆了口氣,眼眸中復又燃起了懾人的光亮來。
這天下真的是病了……
那,當今,誰又能以身為藥?為這天下醫治呢?
-----------------
夜,山東平原郡東。
當地土豪劉霸道正在召集左鄰右舍、十里八鄉。
「諸位!」
劉霸道選了一處高坡,他拄著一柄長矛高亮著嗓子喊道:「諸位鄉親,感謝各位信得過某!你們都識得我劉某人。某家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即便這幾年勞役、正課、雜稅頻繁,可某若是想好好活下去,不難!即便是活得滋潤也不難……」
他說話時頓了頓,黑夜裡,火把星星點點,但匯聚在一起卻仿佛一條盤桓的火龍。
火龍長達數里,竟是四鄰八鄉萬餘精壯全都聚在了這小小的村落外!
夜是安靜的,它將劉霸道的聲音遠遠傳播開來。
「但是某見不得你們難!水旱不斷,徭役卻也不斷,讓某的鄉親們怎麼活命!故,今上無道!蒼天無眼!今,隨我劉霸道共同起兵,爭一條活命,搏一個前程!」
黑夜中,附和的狂吼聲震耳欲聾。那靜靜盤踞的火龍霎時昂起了腦袋。
是夜,劉霸道散盡家財,帶食客數百人及鄉鄰在豆子簗起義,很快達十餘萬人,號稱「阿舅軍」。
起義軍攻略郡縣,聲勢駭人。
若再聯繫起之前起義的知世郎王薄,山東已有糜爛之勢。
然而,這樣的消息,當地也好、朝中臣子也好,卻並未敢立刻如實報至薊縣臨朔宮。
皇帝得到的消息永遠都是有些賊徒作亂,當地正在征捕。
所有官員們都清楚,遼東大戰在即,這個時候山東的消息並不算是什麼了不得的大消息。
更關鍵的是,皇帝並不愛聽。
沒人願在這個時候,拿著自己的官職和腦袋去開玩笑。
於是,對皇帝楊廣而言,對整個大隋帝國而言,天下依舊太平。
這依舊是盛世天朝。
翌日,臨朔宮宮門洞開。快馬信使再次奔馳而出,縱橫而去。
眼見山東、河北、河南民夫徵發已極,皇帝楊廣下令著江淮以南的民夫及船隻北上!
這一次的命令,同樣要江南的民夫剋期抵達,運輸黎陽和洛口各糧倉的儲備。
糧食、兵甲及攻戰器具,這些大隋數十年來的積累都要剋期運送抵達到涿郡。作為進攻高麗的依憑。
一旦剋期,隋朝官吏便只能變得愈發嚴厲起來。
大運河上,船隻綿延千餘里。
官道上下,往還在道的人數絡繹不絕,每日都能維持著數十萬人的規模。
沿途死者晝夜不絕,經常有人走著走著便頹然倒地,而後再也沒法爬起來。
身旁同行的人也好,往來行走的人也罷,誰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和心氣去做理會。
至於當地官府,早已沒了人力去處理這些異鄉人的屍首。
於是乎,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路途上死者的屍體漸次相枕,臭穢盈路。
一時間,天下騷動……
-----------------
翌日,信都蓨縣人高士達,率千餘人在清河起義。
這又是一隊被徵發向遼東的隊伍。起義者沒有什麼過高的理想,他們開始時只求吃飽、活命。可一旦殺戮了無辜、享受了富貴、看見了自己的力量,人性中的惡意便再難壓制。
起義軍四周百餘里,一片狼藉。
漳南縣,新任的縣令看著各地奏報頭疼不已。
高士達的造反太過不當時,真是在他的心口上又插了一刀。
上一任縣令逼反了孫安祖,被當堂刺死。那孫安祖不知從哪裡拉起了數百賊寇,在高雞泊易守難攻之地盤踞,官兵屢次進剿都無功而返。
迄今還未能平定這股叛亂不說,這居然又有新的叛亂產生!
漳南縣應當遣往遼東的兵未能出行,糧食也因此被耽擱了運輸。
而這叫做高士達的賊寇更加兇狠,此時他將隊伍拆成數股,趁著山東無府兵駐守,頻繁往來於漳南縣境。
他幾乎是在沿官路、鄉路肆意屠殺搶劫當地百姓,焚燒房屋。漳南縣四處烽火,被焚毀的村落、被攻破的鎮子不可勝數。
無數民眾淪為流民,而這些流民也想要吃飯,最後他們要麼自賣為奴求那些大戶人家賞一口吃食,要麼就只能加入叛亂軍中,給自己掙一條活命。
「唉……這日子何時是個頭啊!」縣令揉著自己的額頭,有些痛恨自己前任,恨他處事不當逼反了孫安祖,恨他胡作妄為死的太早。
若非如此,自己如何會被補缺到了這個鬼地方?
「趙生,這可怎生是好?這竇建德率眾攻打高雞泊,又一次失利,這高士達此時又來。
「遼東那邊催促漳南縣甚急,這是要生生逼死我啊。」縣令對自己的幕僚抱怨著,隨手丟了那封仿佛催命符般的奏報。
幕僚上前兩步,將奏報拾起仔細看了看,他捏了捏自己的八字鬍,左右看看對縣令低聲道:「縣尊,某覺得這事似有不對啊……」
「嗯?有何不對?趙生在說何事?」縣令對自己這位幕僚的意見頗為看重,聞言後有些不明所以。
那幕僚攤開手中奏報,低聲道:「縣尊且看,這奏報是那竇建德所報。可與之前幾封奏報相比,卻是基本沒什麼變化……」
「這是自然,他打不下高雞泊,能有什麼變化。」
「可為何他從來不報傷亡?」
「那自然是因本縣不會給他撫恤……等等!」縣令愣了愣,看了一眼幕僚重又看了看那奏報,他頓時也起疑道:「不對啊,我自是沒打算給他撫恤,可這屢次征戰,他怎竟也沒有一次向我稟報傷亡?莫非……」
幕僚又拿起桌上另一份奏報,對縣令道:「縣尊再看這裡,這高士達先打梧村、上北村再南下馬村……燒殺搶掠了一圈,可是你看這裡,這竇建德的家鄉,卻偏偏是平安無事呢。」
縣令霍然起身,只覺得一切都變得通透起來。他拍打著手掌叫道:「不錯不錯,若非趙生指點,某幾被這小人所騙!
「我說呢……他這小帥帶著兩百兵,打高雞泊這麼久卻未得寸功。這且不說,連傷亡也沒有,顯然是與那孫安祖有貓膩。
「而這高士達燒殺搶掠了一圈,卻偏偏放過了竇建德的家鄉,這二人分明也是有所聯絡!好個亂臣賊子,當真是膽大包天!」
幕僚捋著鬍鬚,頗為自得。
他早就看那竇建德不順眼了。分明不過一介布衣,世代務農,最高不過只是個裡長,還曾是個犯法逃竄的小人。
現如今當著小帥,居然敢目中無人!
他屢次拂逆自己的意思,連想要搶個民女都與自己拗著來,攪黃了自己幾次好事,還真當自己只是個文弱書生?
這次,就叫他好好吃個苦頭。
縣令不斷在大堂中踱步,越想越是心驚,他對幕僚道:「趙生,此事不可拖延。你立刻下令漳南縣衙役,並著城中軍馬,即刻去竇建德家中拘捕了他全家老小!不……不消拘捕,你們速去速回,將他全家老小全部格殺!」
這……
幕僚吃了一驚,他沒想到需要把事情做到這種地步。
他連忙勸解道:「縣尊,不可啊。這般行事,豈不是要逼反了那竇建德?不如誆他回城,待進城後一舉……」
「趙生你糊塗啊!」縣令看著剛剛還智珠在握的幕僚痛心道:「此事不可拖延!那竇建德已起了異心,一旦他回城,萬一是與高士達裡應外合該當如何?現在漳南縣還有幾多兵馬?不如速速誅殺了賊人家眷,據城而守還可向上官求援……」
「哦……」這般一說,幕僚登時心知肚明。
這樣一來,漳南縣拖延出兵、沒能剋期運糧便不是官吏怠惰,實則是出了叛賊。
而且形勢危急,非但沒法馳援遼東,反倒需要救援。
到底是縣尊的謀劃,如此一來面臨的壓力便立時全解了……
「縣尊高見,某不及也……」幕僚真心實意的獻上了恭維,果然看到了縣令滿意的笑容。
-----------------
寂靜的村落好似一汪平靜的湖水,當大隊人馬轟隆踏入時,巨石便砸碎了這難得的平靜,掀起一片又一片的漣漪。
簡樸的茅屋、不大的院落,其實塞不下多少人的。可此時卻已被擠得滿滿當當。大家都想掙個誅殺賊人的功勞。
女人和孩子抱在一起,顯得很是害怕。但衙役、兵丁們卻沒有什麼空閒。他們沒有多餘廢話,問清了身份後便開始了殺戮。
孩子的哭喊和女人的驚叫轉瞬便止,老人反倒麻煩了些,因他居然還想著用木杖反抗,是最後才被殺掉的。
院落中,那瘦弱的黃狗一直在恪守著自己的職責,它不斷衝著這群陌生人吠叫著,低嗚著,發出無用的威脅。
當看到主人被襲擊後,它也不管不顧衝上前去,想要用力撕咬這群不速之客,卻只是一口叼住了一名衙役的褲腳。
那衙役嫌它吵鬧,隨手一刀,斷了這最後的動靜。
家中存錢的幾個地方被搜了搜,眼見沒有油水,一行人便即離開。
茅屋被一把火燃起,兵丁們警告了其他的村民,誰都不准去救。
沖天的火光直燒到夜裡,濃煙籠罩著村落,經久不散。
-----------------
當消息傳到竇建德耳中時,他還正帶人向漳南縣返回。
一直以來,雖然他已打定主意要做些事情,卻一直都讓孫安祖別做的太過分。
他一直覺得,新來的縣令似乎還算勤勉,或許給他寬些壓力便能給自己和百姓們多謀一點生機。
但突如其來的噩耗,將他最終的幻想擊得粉碎。
這身材魁梧的漢子蹲在地上,雙手同時按住臉孔。在他指縫間透出的幾道皺紋與疤痕同時顯得深刻。
「莫要惹事,做個好人……」老父沒有什麼見識,對他的教導幾十年如一日……
「回了」那多年間不變的婉約笑臉,此時在意識里開始變得灰白……
「阿耶,你看!」那瘦弱的孩子牽著一條黃狗奔跑過來,卻忽然如一葉被吹飛的蘆葦,正在空中飄散……
回不去了……
放下手掌,竇建德通紅著眼睛,儀態卻十分的平靜。
旁邊,副帥沉聲問道:「大哥,你去哪裡,兄弟們跟你去哪裡!」
竇建德笑了笑,起身拍了拍兄弟的肩膀。高雞泊暫時去不得,那裡有其他朝廷軍馬正在圍堵。
那麼……
是日,竇建德率領他手下的兩百人逃跑,投靠了高士達。
高士達向來敬重竇建德,見竇建德來投奔登時大喜。
隨即,實力壯大的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起義軍戰力更加強悍起來。
這天下,病得愈發深沉……
他極少見到自己這個兒子如此模樣。
在他的印象中,自己這個孩子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且極有主意和主見,所行所為往往當機立斷。
故而,他也願意帶這位次子隨伴左右。
李淵令僕役替他寬衣,換上一身便服。他猶豫片刻,走到了李世民身前,在他身旁的胡凳上落座。
「大人!你回來了!」李世民想得深沉,直到李淵落座時方才回過神來,臉上露出一絲喜色。
「你在等我?」李淵接過僕役遞來的參茶,一邊抿著一邊等待李世民的問話。
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自己這位次子不似老四,不是個愛沒事兒獻殷勤的性子。他等著這位兒子開口。
李世民點點頭,短暫猶豫後開口道:「大人,孩兒有一事不明。」
李淵放下茶碗,看著次子頗為嚴肅的表情,他揮揮手,示意伺候的僕役俱都退下。
李世民問:「陛下徵發如此之重,已是過甚。而今,四海可有動盪?」
李淵臉色嚴肅起來,再次警惕的四下看看,他壓低聲音呵斥道:「我與你說過,不要隨意置喙朝政!你忘了麼?而今是天朝盛世,什麼四海動盪,這等話若是被有心人聽去,那是咱家的取禍之道!」
李世民點點頭,卻並未退縮,仍舊道:「大人,此間只有你我父子,孩兒真心想得父親教導。孩兒這幾日也在薊縣體察了一番,卻總覺得這薊縣民生似與他處不太相同……」
李世民的這番話讓李淵舒緩了表情,他擺擺手,又一次確認了四下,而後才道:「你莫要體察什麼薊縣。呵……那崔弘升人老成精,比他兄長崔弘度高明了何止一星半點?你在薊縣只能看到國泰民安,看不到其他。」
「那真實情況如何?百姓被如此徵發,河北、河南、山東……當真無事?」
「無事?怎麼可能。」李淵重重嘆了口氣,摩挲著茶杯,道:「據我所聞,山東、河南晴雨不定,而今又被連連徵發。東萊為了趕造戰船,死傷也頗為慘重。唉……」
李世民不解道:「大人即已知曉,朝堂諸公怕也心中有數,為何不勸諫陛下?」
「勸諫?」李淵哼了一聲,站起身來。他只覺得自己這兒子哪裡都好,可對朝堂政事卻還是不曾開竅。
這一點,遠不及他的大哥。
李淵沒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反問了個問題:「你說,高穎、宇文弼、賀若弼這三人功勳如何?」
李世民一時懵懂,但卻很快察覺到了父親的言下之意,同時下意識回憶起三人的背景。
高穎乃是開國重臣,先君宰相,皇帝登基後起復為太常卿。經他舉薦的文臣宿將如蘇威、韓擒虎等不可勝數。
宇文弼素來慷慨有大節,皇帝登基後更是同時兼任刑禮二部尚書,可謂權重。
賀若弼更是朝中名將,參與隋滅陳之戰有功,拜右武候大將軍,封上柱國,進爵宋國公。
這三位都是朝中重臣,可大業三年時便被當今皇帝集體處斬。
李世民嘀咕道:「孩兒依稀記得,他們三位的罪名是『誹謗朝政』。可具體……」
「具體?」李淵轉過身,對他嚴肅道:「具體,便是這三人對皇帝的勸諫無用,而他們私下發了些牢騷,引得皇帝發怒。你可知他們為的是何事?呵,為的是……大業三年,今上打算發丁男二十萬修築長城。」
李世民霍然抬頭,眸光晶亮。
李淵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懂了,但他還是又補了一句,道:「今上自視甚高,他不需要旁人勸諫,也……最恨旁人勸諫。你或許以為這三人都是前朝老臣,與今上並不親近,可我要告訴你……
「即便是近臣,如果犯了皇帝威嚴,也一樣沒有好下場。張衡……怕是活不了幾年了。」
李世民閉了閉眼,長長吐了口氣。
張衡曾經是真正的天子近臣,在皇帝還是晉王時就追隨左右,是真正的帝王故交。可因為曾經勸諫皇帝審慎勞役,現如今也已經被除名為民。
可按李淵的說法,即便如此皇帝還未消氣,竟是還打算追究這位故友到死麼?
李淵見李世民已明白了其中關節、道理,終於滿意點了點頭,對他道:「二郎,朝堂政事講究的是中庸、平和,要知悉帝心才能有所作為……」說到這,李淵有些不自然的咳了咳,隨後拍拍李世民的肩膀便自顧自回內宅了。
而李世民卻仍舊坐在胡登上,許久他重重嘆了口氣,眼眸中復又燃起了懾人的光亮來。
這天下真的是病了……
那,當今,誰又能以身為藥?為這天下醫治呢?
-----------------
夜,山東平原郡東。
當地土豪劉霸道正在召集左鄰右舍、十里八鄉。
「諸位!」
劉霸道選了一處高坡,他拄著一柄長矛高亮著嗓子喊道:「諸位鄉親,感謝各位信得過某!你們都識得我劉某人。某家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即便這幾年勞役、正課、雜稅頻繁,可某若是想好好活下去,不難!即便是活得滋潤也不難……」
他說話時頓了頓,黑夜裡,火把星星點點,但匯聚在一起卻仿佛一條盤桓的火龍。
火龍長達數里,竟是四鄰八鄉萬餘精壯全都聚在了這小小的村落外!
夜是安靜的,它將劉霸道的聲音遠遠傳播開來。
「但是某見不得你們難!水旱不斷,徭役卻也不斷,讓某的鄉親們怎麼活命!故,今上無道!蒼天無眼!今,隨我劉霸道共同起兵,爭一條活命,搏一個前程!」
黑夜中,附和的狂吼聲震耳欲聾。那靜靜盤踞的火龍霎時昂起了腦袋。
是夜,劉霸道散盡家財,帶食客數百人及鄉鄰在豆子簗起義,很快達十餘萬人,號稱「阿舅軍」。
起義軍攻略郡縣,聲勢駭人。
若再聯繫起之前起義的知世郎王薄,山東已有糜爛之勢。
然而,這樣的消息,當地也好、朝中臣子也好,卻並未敢立刻如實報至薊縣臨朔宮。
皇帝得到的消息永遠都是有些賊徒作亂,當地正在征捕。
所有官員們都清楚,遼東大戰在即,這個時候山東的消息並不算是什麼了不得的大消息。
更關鍵的是,皇帝並不愛聽。
沒人願在這個時候,拿著自己的官職和腦袋去開玩笑。
於是,對皇帝楊廣而言,對整個大隋帝國而言,天下依舊太平。
這依舊是盛世天朝。
翌日,臨朔宮宮門洞開。快馬信使再次奔馳而出,縱橫而去。
眼見山東、河北、河南民夫徵發已極,皇帝楊廣下令著江淮以南的民夫及船隻北上!
這一次的命令,同樣要江南的民夫剋期抵達,運輸黎陽和洛口各糧倉的儲備。
糧食、兵甲及攻戰器具,這些大隋數十年來的積累都要剋期運送抵達到涿郡。作為進攻高麗的依憑。
一旦剋期,隋朝官吏便只能變得愈發嚴厲起來。
大運河上,船隻綿延千餘里。
官道上下,往還在道的人數絡繹不絕,每日都能維持著數十萬人的規模。
沿途死者晝夜不絕,經常有人走著走著便頹然倒地,而後再也沒法爬起來。
身旁同行的人也好,往來行走的人也罷,誰也沒有多餘的力氣和心氣去做理會。
至於當地官府,早已沒了人力去處理這些異鄉人的屍首。
於是乎,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路途上死者的屍體漸次相枕,臭穢盈路。
一時間,天下騷動……
-----------------
翌日,信都蓨縣人高士達,率千餘人在清河起義。
這又是一隊被徵發向遼東的隊伍。起義者沒有什麼過高的理想,他們開始時只求吃飽、活命。可一旦殺戮了無辜、享受了富貴、看見了自己的力量,人性中的惡意便再難壓制。
起義軍四周百餘里,一片狼藉。
漳南縣,新任的縣令看著各地奏報頭疼不已。
高士達的造反太過不當時,真是在他的心口上又插了一刀。
上一任縣令逼反了孫安祖,被當堂刺死。那孫安祖不知從哪裡拉起了數百賊寇,在高雞泊易守難攻之地盤踞,官兵屢次進剿都無功而返。
迄今還未能平定這股叛亂不說,這居然又有新的叛亂產生!
漳南縣應當遣往遼東的兵未能出行,糧食也因此被耽擱了運輸。
而這叫做高士達的賊寇更加兇狠,此時他將隊伍拆成數股,趁著山東無府兵駐守,頻繁往來於漳南縣境。
他幾乎是在沿官路、鄉路肆意屠殺搶劫當地百姓,焚燒房屋。漳南縣四處烽火,被焚毀的村落、被攻破的鎮子不可勝數。
無數民眾淪為流民,而這些流民也想要吃飯,最後他們要麼自賣為奴求那些大戶人家賞一口吃食,要麼就只能加入叛亂軍中,給自己掙一條活命。
「唉……這日子何時是個頭啊!」縣令揉著自己的額頭,有些痛恨自己前任,恨他處事不當逼反了孫安祖,恨他胡作妄為死的太早。
若非如此,自己如何會被補缺到了這個鬼地方?
「趙生,這可怎生是好?這竇建德率眾攻打高雞泊,又一次失利,這高士達此時又來。
「遼東那邊催促漳南縣甚急,這是要生生逼死我啊。」縣令對自己的幕僚抱怨著,隨手丟了那封仿佛催命符般的奏報。
幕僚上前兩步,將奏報拾起仔細看了看,他捏了捏自己的八字鬍,左右看看對縣令低聲道:「縣尊,某覺得這事似有不對啊……」
「嗯?有何不對?趙生在說何事?」縣令對自己這位幕僚的意見頗為看重,聞言後有些不明所以。
那幕僚攤開手中奏報,低聲道:「縣尊且看,這奏報是那竇建德所報。可與之前幾封奏報相比,卻是基本沒什麼變化……」
「這是自然,他打不下高雞泊,能有什麼變化。」
「可為何他從來不報傷亡?」
「那自然是因本縣不會給他撫恤……等等!」縣令愣了愣,看了一眼幕僚重又看了看那奏報,他頓時也起疑道:「不對啊,我自是沒打算給他撫恤,可這屢次征戰,他怎竟也沒有一次向我稟報傷亡?莫非……」
幕僚又拿起桌上另一份奏報,對縣令道:「縣尊再看這裡,這高士達先打梧村、上北村再南下馬村……燒殺搶掠了一圈,可是你看這裡,這竇建德的家鄉,卻偏偏是平安無事呢。」
縣令霍然起身,只覺得一切都變得通透起來。他拍打著手掌叫道:「不錯不錯,若非趙生指點,某幾被這小人所騙!
「我說呢……他這小帥帶著兩百兵,打高雞泊這麼久卻未得寸功。這且不說,連傷亡也沒有,顯然是與那孫安祖有貓膩。
「而這高士達燒殺搶掠了一圈,卻偏偏放過了竇建德的家鄉,這二人分明也是有所聯絡!好個亂臣賊子,當真是膽大包天!」
幕僚捋著鬍鬚,頗為自得。
他早就看那竇建德不順眼了。分明不過一介布衣,世代務農,最高不過只是個裡長,還曾是個犯法逃竄的小人。
現如今當著小帥,居然敢目中無人!
他屢次拂逆自己的意思,連想要搶個民女都與自己拗著來,攪黃了自己幾次好事,還真當自己只是個文弱書生?
這次,就叫他好好吃個苦頭。
縣令不斷在大堂中踱步,越想越是心驚,他對幕僚道:「趙生,此事不可拖延。你立刻下令漳南縣衙役,並著城中軍馬,即刻去竇建德家中拘捕了他全家老小!不……不消拘捕,你們速去速回,將他全家老小全部格殺!」
這……
幕僚吃了一驚,他沒想到需要把事情做到這種地步。
他連忙勸解道:「縣尊,不可啊。這般行事,豈不是要逼反了那竇建德?不如誆他回城,待進城後一舉……」
「趙生你糊塗啊!」縣令看著剛剛還智珠在握的幕僚痛心道:「此事不可拖延!那竇建德已起了異心,一旦他回城,萬一是與高士達裡應外合該當如何?現在漳南縣還有幾多兵馬?不如速速誅殺了賊人家眷,據城而守還可向上官求援……」
「哦……」這般一說,幕僚登時心知肚明。
這樣一來,漳南縣拖延出兵、沒能剋期運糧便不是官吏怠惰,實則是出了叛賊。
而且形勢危急,非但沒法馳援遼東,反倒需要救援。
到底是縣尊的謀劃,如此一來面臨的壓力便立時全解了……
「縣尊高見,某不及也……」幕僚真心實意的獻上了恭維,果然看到了縣令滿意的笑容。
-----------------
寂靜的村落好似一汪平靜的湖水,當大隊人馬轟隆踏入時,巨石便砸碎了這難得的平靜,掀起一片又一片的漣漪。
簡樸的茅屋、不大的院落,其實塞不下多少人的。可此時卻已被擠得滿滿當當。大家都想掙個誅殺賊人的功勞。
女人和孩子抱在一起,顯得很是害怕。但衙役、兵丁們卻沒有什麼空閒。他們沒有多餘廢話,問清了身份後便開始了殺戮。
孩子的哭喊和女人的驚叫轉瞬便止,老人反倒麻煩了些,因他居然還想著用木杖反抗,是最後才被殺掉的。
院落中,那瘦弱的黃狗一直在恪守著自己的職責,它不斷衝著這群陌生人吠叫著,低嗚著,發出無用的威脅。
當看到主人被襲擊後,它也不管不顧衝上前去,想要用力撕咬這群不速之客,卻只是一口叼住了一名衙役的褲腳。
那衙役嫌它吵鬧,隨手一刀,斷了這最後的動靜。
家中存錢的幾個地方被搜了搜,眼見沒有油水,一行人便即離開。
茅屋被一把火燃起,兵丁們警告了其他的村民,誰都不准去救。
沖天的火光直燒到夜裡,濃煙籠罩著村落,經久不散。
-----------------
當消息傳到竇建德耳中時,他還正帶人向漳南縣返回。
一直以來,雖然他已打定主意要做些事情,卻一直都讓孫安祖別做的太過分。
他一直覺得,新來的縣令似乎還算勤勉,或許給他寬些壓力便能給自己和百姓們多謀一點生機。
但突如其來的噩耗,將他最終的幻想擊得粉碎。
這身材魁梧的漢子蹲在地上,雙手同時按住臉孔。在他指縫間透出的幾道皺紋與疤痕同時顯得深刻。
「莫要惹事,做個好人……」老父沒有什麼見識,對他的教導幾十年如一日……
「回了」那多年間不變的婉約笑臉,此時在意識里開始變得灰白……
「阿耶,你看!」那瘦弱的孩子牽著一條黃狗奔跑過來,卻忽然如一葉被吹飛的蘆葦,正在空中飄散……
回不去了……
放下手掌,竇建德通紅著眼睛,儀態卻十分的平靜。
旁邊,副帥沉聲問道:「大哥,你去哪裡,兄弟們跟你去哪裡!」
竇建德笑了笑,起身拍了拍兄弟的肩膀。高雞泊暫時去不得,那裡有其他朝廷軍馬正在圍堵。
那麼……
是日,竇建德率領他手下的兩百人逃跑,投靠了高士達。
高士達向來敬重竇建德,見竇建德來投奔登時大喜。
隨即,實力壯大的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起義軍戰力更加強悍起來。
這天下,病得愈發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