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速成之法
路之遙雖然平日裡在商言商,但遇到個別談得投機之人,他也往往喜愛招待一番,在萬物閣內竟還有個「好交朋友」的美譽。
「道友,不如移步一二,我們將就用點吃食,邊吃邊談,可否?」
二人談笑之間,周遭的黑暗又亮起一塊,路之遙領著王豐進入那光亮之處,驟然掀起一陣迷霧。
待迷霧消散之際,王豐抬頭一看,這才發現已然是明月當空,周遭有高山流水,似有琴聲傳出。
「如此神通,著實是神乎其技。萬物閣果然是家底殷實。」
「謬讚了。請。」
二人一邊隨性地夾起飯菜,一邊繼續聊著剛才的交易。
「若以中土而論,不乏世家大族,除族中傳承有序外,無外乎修仙六藝盡數齊備,可供族人和底層修士境界晉升。」
「此理想必道友也明白,就似坊間之人釣魚,釣得多了,就算總是空空如也,偶爾也會有個別大魚上鉤。」
王豐長嘆一聲,回應路之遙道:
「道友所言在理,這我也知曉,只是眼下秦家大敵當前,若不從速培植些許修士,以讓上層宗門倚重,恐怕難保家族穩定,更引得仇家反覆上門尋隙。」
「為今之計,唯有以諸般外物,獲得速成之機會,從速拔高族人修為。」
其實,早在來到萬物閣之前,王豐內心頗為糾結,「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自然是知曉的。
但眼下秦風、秦月兩個練氣境中期的修士悉數陣亡,自己又不過練氣境初期,總得有個人築基境的修士坐鎮秦家。
偏偏舉目四望,信得過的裡面天賦有限的又只有自己最為合適。
至於天賦較高的秦武、秦固安等人,倒是得根基再打牢些了。如此看來,速成之法,倒是最適合王豐自己與那些天資較差,頂多強行拔高到堪堪使用法器的族人。
路之遙見王豐態度堅決,萬物閣本就是買賣貨物的,自然也不會強求,只是回應道:
「速成之法自然是有的,中土有墨家天工,鑄造出諸多攻防法寶。有其法寶相助,當真是如虎添翼。」
「我曾經翻閱過閭山分閣與秦風的交易,其中有一樣便是靈犀玉塔,其實便是速成法寶之一。」
「不錯,那玉塔我也曾試煉過,此物確實是神奇。主持法寶之人,不過練氣境,得尋常之人氣機相助,便可達到築基巔峰,確實精妙。」
「既是如此,那道友可再要那靈犀玉塔。那日的靈犀玉塔,其實品級不過中品,我嶺南萬物閣還有上品的靈犀玉塔,合陣御使甚至可勉強達到金丹境中期。」
「閣主,此物好則好矣,但我秦家實在想要能單體提升之物。其可有乎?」
路之遙聽到這,喊了聲,對著虛空喊道,「萬物閣何物不有?來人,且將法寶送上來。」
很快,便有三個人各持法寶送上前來。
居左之人,手持一片似黑似灰的甲冑,但其四周邊緣似乎還可拼接,顯然大小由心。
「道友且看,這法寶名喚困龍甲,最是適合境界較低的修士。此物若練氣境修士穿於身上,雖然攻伐之力不過爾爾,但只要修士尚能運轉靈力,足可跨境抵擋築基境修士的攻伐。」
「道友再看,這法寶號為打魂鞭,同樣適合低境界的修士使用。此物在練氣境修士催發下,卻可傷得築基境修士。」
「另外,這些靈天雷更是攻伐之物。只需數十靈天雷齊出,便是金丹境修士也教他有去無回。」
一連看了幾個法寶,王豐頗有一種琳琅滿目之感,只覺得樣樣都是自己喜歡的,大肆採購了一番。
看著手上的靈契,三個法寶,每個十份,便足足已然用去了一千靈石。
「敢問道友,可有功法、丹藥?」
「自然是有。但功法、丹藥種類之多,遠勝於法寶,倒是不好這般儲備,道友可隨我等一日,待明日修士齊至,再在我萬物閣的商鋪挑選,定然能讓閣下滿意。」
此間酒席,觥籌交錯,王豐有意打聽之下,才知曉嶺南的浩氣閣與閭山地界邊緣的溫陵府竟然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如此多的事情。
……
「宋清風,你今日未經嶺南浩氣閣允許,便要在值守之際去參與閭山地界之事,你可知犯了何錯。」
宋清風轉頭看著萬物閣里這些平日裡對著下人頤氣指使的所謂大儒,第一次覺得自己在幾十年前便已經錯了。
「地位高、說的人多,便是對的嗎?」
「在高閣里指點江山,美其名曰思考大治之策,便是對的嗎?」
「不做,不躬身做,又如何真正能給大治之火,添點火星。」
宋清風在喃喃自語中,不顧著自己前半生為浩氣閣立下的功績,就是想去看看到底是什麼讓沈逸竟然連浩然正氣損耗殆盡。
他此前去閭山,發現這些化外之名哪有中土流傳的那般可恨,分明也是勤懇務農、兄友弟恭。
如果非要說和中土人有何差異,不就是少了個朝廷。
沒有朝廷,便該被蔑稱為蠻荒人嗎?以前上千年都這般稱呼他們,便該順理成章嗎?
宋清風的腦海里,沈逸的形象越來越清晰,那淡淡的一句,「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宛如寂靜黑暗裡的一聲驚雷。
嶺南浩氣閣里的大儒或怒罵、或惋惜,只盼著能留下這個被認為是浩氣苗子,假以時日必成嶺南一代大儒的宋清風。
最終,徒勞無功,宋清風依舊走了,徑直闖入了已經被妖族完全控制的溫陵府。
當他踏入這個連年被大晉朝廷嘉許的城府,只覺得實在是平生最大的諷刺。
且說宋清風入城之時,但見守城之人不過凡人,卻言笑晏晏,宛若此間治安頗佳。
從城門口往裡觀望,俱是青樓、戲坊,著實是歌舞昇平之象。
待他走近後,卻發現在城牆的兩側,四處有淡淡的血跡,顯然是頗多時日前留下的了。
宋清風走在街上,沒有如在嶺南城般有民眾站立兩側,仰慕自己的風采。
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些民眾就躲在自家房屋內對宋清風的指指點點。
「道友,不如移步一二,我們將就用點吃食,邊吃邊談,可否?」
二人談笑之間,周遭的黑暗又亮起一塊,路之遙領著王豐進入那光亮之處,驟然掀起一陣迷霧。
待迷霧消散之際,王豐抬頭一看,這才發現已然是明月當空,周遭有高山流水,似有琴聲傳出。
「如此神通,著實是神乎其技。萬物閣果然是家底殷實。」
「謬讚了。請。」
二人一邊隨性地夾起飯菜,一邊繼續聊著剛才的交易。
「若以中土而論,不乏世家大族,除族中傳承有序外,無外乎修仙六藝盡數齊備,可供族人和底層修士境界晉升。」
「此理想必道友也明白,就似坊間之人釣魚,釣得多了,就算總是空空如也,偶爾也會有個別大魚上鉤。」
王豐長嘆一聲,回應路之遙道:
「道友所言在理,這我也知曉,只是眼下秦家大敵當前,若不從速培植些許修士,以讓上層宗門倚重,恐怕難保家族穩定,更引得仇家反覆上門尋隙。」
「為今之計,唯有以諸般外物,獲得速成之機會,從速拔高族人修為。」
其實,早在來到萬物閣之前,王豐內心頗為糾結,「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自然是知曉的。
但眼下秦風、秦月兩個練氣境中期的修士悉數陣亡,自己又不過練氣境初期,總得有個人築基境的修士坐鎮秦家。
偏偏舉目四望,信得過的裡面天賦有限的又只有自己最為合適。
至於天賦較高的秦武、秦固安等人,倒是得根基再打牢些了。如此看來,速成之法,倒是最適合王豐自己與那些天資較差,頂多強行拔高到堪堪使用法器的族人。
路之遙見王豐態度堅決,萬物閣本就是買賣貨物的,自然也不會強求,只是回應道:
「速成之法自然是有的,中土有墨家天工,鑄造出諸多攻防法寶。有其法寶相助,當真是如虎添翼。」
「我曾經翻閱過閭山分閣與秦風的交易,其中有一樣便是靈犀玉塔,其實便是速成法寶之一。」
「不錯,那玉塔我也曾試煉過,此物確實是神奇。主持法寶之人,不過練氣境,得尋常之人氣機相助,便可達到築基巔峰,確實精妙。」
「既是如此,那道友可再要那靈犀玉塔。那日的靈犀玉塔,其實品級不過中品,我嶺南萬物閣還有上品的靈犀玉塔,合陣御使甚至可勉強達到金丹境中期。」
「閣主,此物好則好矣,但我秦家實在想要能單體提升之物。其可有乎?」
路之遙聽到這,喊了聲,對著虛空喊道,「萬物閣何物不有?來人,且將法寶送上來。」
很快,便有三個人各持法寶送上前來。
居左之人,手持一片似黑似灰的甲冑,但其四周邊緣似乎還可拼接,顯然大小由心。
「道友且看,這法寶名喚困龍甲,最是適合境界較低的修士。此物若練氣境修士穿於身上,雖然攻伐之力不過爾爾,但只要修士尚能運轉靈力,足可跨境抵擋築基境修士的攻伐。」
「道友再看,這法寶號為打魂鞭,同樣適合低境界的修士使用。此物在練氣境修士催發下,卻可傷得築基境修士。」
「另外,這些靈天雷更是攻伐之物。只需數十靈天雷齊出,便是金丹境修士也教他有去無回。」
一連看了幾個法寶,王豐頗有一種琳琅滿目之感,只覺得樣樣都是自己喜歡的,大肆採購了一番。
看著手上的靈契,三個法寶,每個十份,便足足已然用去了一千靈石。
「敢問道友,可有功法、丹藥?」
「自然是有。但功法、丹藥種類之多,遠勝於法寶,倒是不好這般儲備,道友可隨我等一日,待明日修士齊至,再在我萬物閣的商鋪挑選,定然能讓閣下滿意。」
此間酒席,觥籌交錯,王豐有意打聽之下,才知曉嶺南的浩氣閣與閭山地界邊緣的溫陵府竟然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如此多的事情。
……
「宋清風,你今日未經嶺南浩氣閣允許,便要在值守之際去參與閭山地界之事,你可知犯了何錯。」
宋清風轉頭看著萬物閣里這些平日裡對著下人頤氣指使的所謂大儒,第一次覺得自己在幾十年前便已經錯了。
「地位高、說的人多,便是對的嗎?」
「在高閣里指點江山,美其名曰思考大治之策,便是對的嗎?」
「不做,不躬身做,又如何真正能給大治之火,添點火星。」
宋清風在喃喃自語中,不顧著自己前半生為浩氣閣立下的功績,就是想去看看到底是什麼讓沈逸竟然連浩然正氣損耗殆盡。
他此前去閭山,發現這些化外之名哪有中土流傳的那般可恨,分明也是勤懇務農、兄友弟恭。
如果非要說和中土人有何差異,不就是少了個朝廷。
沒有朝廷,便該被蔑稱為蠻荒人嗎?以前上千年都這般稱呼他們,便該順理成章嗎?
宋清風的腦海里,沈逸的形象越來越清晰,那淡淡的一句,「從來如此,便是對的嗎」,宛如寂靜黑暗裡的一聲驚雷。
嶺南浩氣閣里的大儒或怒罵、或惋惜,只盼著能留下這個被認為是浩氣苗子,假以時日必成嶺南一代大儒的宋清風。
最終,徒勞無功,宋清風依舊走了,徑直闖入了已經被妖族完全控制的溫陵府。
當他踏入這個連年被大晉朝廷嘉許的城府,只覺得實在是平生最大的諷刺。
且說宋清風入城之時,但見守城之人不過凡人,卻言笑晏晏,宛若此間治安頗佳。
從城門口往裡觀望,俱是青樓、戲坊,著實是歌舞昇平之象。
待他走近後,卻發現在城牆的兩側,四處有淡淡的血跡,顯然是頗多時日前留下的了。
宋清風走在街上,沒有如在嶺南城般有民眾站立兩側,仰慕自己的風采。
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些民眾就躲在自家房屋內對宋清風的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