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山
當晨光出現在山間時,籠罩著山林的霧氣開始漸漸消散。
山林帶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夾雜在茫茫霧氣中漸漸顯現在這世間。
蒼翠的松柏,紅彤彤的楓葉,搭配著片片黃綠交加的樹林和裸露枯黃的山岩,蕭瑟的初冬一樣色彩斑斕。
一條盤山公路連接著一座座古樸的道觀隱隱約約的錯落在山林間。
時間尚早,路上灑落著一片片秋黃的葉子,冷冷清清。
一輛計程車緩緩的行駛在這山林間,司機大叔正熱心的介紹著路上經過的一切。
一間間道觀的名稱和由來,亦或是一個個熱門景點和美食打卡點。
「這裡就是正一觀了,到現在已經有了千年歷史,古時候稱為「祖天師廟」,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徵。你們來的早,現在人還不是很多。真的不需要我在外面等你們了嗎?這裡可不好打車啊,包車的費用已經很便宜了,要不,我再給你們降一點?」司機大叔還在努力的推薦著自己。
「不用了。」徐兆興擺擺手把車費遞了過去,拿著司機大叔給的票便帶著余辰下了車。
正一觀,號稱正一道的祖庭,最早的名稱為「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同時,天師張盛還在這裡修復祖天師玄壇及丹灶舊址,並在此居住下來,每年三元節時,登壇傳彔,各地學道者千餘人湧向這裡。從此,這裡宮觀林立,道士雲集。
正一觀歷經1900餘年,自古就有「晝夜長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藥仙宮」的美譽。現在的正一觀是2000年在被毀正一觀原地上按宋代建築風格新建的,占地60餘畝,座東朝西,南北對稱,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以及生活用房等。整個建築群灰瓦白牆,古樸典雅,氣勢雄偉。
今天的正一觀既是中外道教信徒尋仙訪祖、朝聖溯源的祖庭,又是廣大遊客休閒觀光、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好去處。
余辰翻看著從宣傳欄里拿出來的旅遊手冊。
一個導遊舉著小旗子走過了站在那裡發呆的兩人來到牌樓前面,揮舞著小旗子聚攏了一大票人,開始講解:「這個就是龍虎山的四柱三門石牌坊。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正中額枋上是三清浮雕,周圍祥雲瑞獸,龍盤虎踞。
我們看向中間的這兩個柱楹聯為:
仙山無恙有道氣名龍虎,名勝有賴無氛穢稱道都。
然後外側這兩個石柱楹聯為:
攀懸崖登絕壁龍虎山中尋龍虎;進祖廟步金階天師殿上叩天師。
大家可以拍照留念了,拍好照片我們就慢慢往裡走。」
旅遊團便散了開來,導遊等了一會便揮舞著小旗子,慢慢帶著人往裡走去。
徐兆興看著眼前華麗的牌樓和不遠處那紅牆灰瓦的道觀卻是感慨良多:這一年的門票錢看樣子就賺的不少,可比我那個小店賺的多太多了。
徐兆興領著余辰也走向正一觀大門,背著的手還在掐指算著:一個人頭一百多,一天少說點一千個人的話就得有十多萬!這一年的門票錢就有...嗯,乖乖三千多萬啊!背在身後的手不自覺的有些微微的顫抖。
前方的導遊正在講解著:「這裡就是正一觀的正門了,咱往正門上面看可以看到門洞上圓下方,包含了天圓地方、天地合一的涵義。這大門也有講究,大門為朱漆銅沓,門釘五縱七橫,為古代官衙宰相一級的設置,因為歷史上有幾代天師的品級達到了一品,相當於原來的宰相。然後再看這副對聯:道傳千載源斯處,教演萬法步此壇。說的是在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管外面創建了多少道教門派,但天師仍為祖脈,張道陵為始祖,龍虎山為發源地。不管傳承千載萬世,門派多麼紛繁,龍虎山仍是道教祖庭、道教源頭、道教元壇所在。我們接著往裡走。」
「這第二道門稱為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事道職迎接賓客的地方。這座儀門上繪有道教護法真君,左邊的是青龍神,叫孟章君,右邊的是白虎神,叫監名君。中間的門一般不開,也就是有神君把守,一般只有帝王和道教領袖來時才能打開,可見正一觀尊貴的地位。我們從兩側小門進去吧。」
導遊一邊講解著,一邊慢慢的帶隊走過了儀門。
徐兆興和余辰兩人也跟在旅遊團後面慢慢的走了進去。
「這兩邊的建築叫鐘鼓樓。鐘鼓是廟宇道觀中用於報時的工具,暮鼓晨鐘也就是規模宏大廟宇的象徵。這口鐘據說重4000多斤,上面刻有先天八卦陰陽爻,還有各種銘文。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拍拍照片。」
不多久,一大群人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個廣場上。
導遊搖著小旗子,聚攏了團員開始講解道:「大家聚一聚聽我講一下,我講完了會給大家時間參觀遊覽的。這個廣場的地面有一幅巨大的圖,這幅黑白分明的圖叫先天太極八卦圖。八卦的排列是按伏羲八卦的順序排列的,圖中首尾相抱的陰陽魚,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太極八卦圖表達了古人對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發展,還有變化規律的認識。」
導遊又指了指兩邊的建築說道:「這兩邊的配殿分別叫元壇殿和從祀殿,裡面供奉了道教尊神,求財求福的朋友一會可以去拜拜燒燒香,祈求夢想成真。」
導遊接著引導到中間的建築講解道:「這裡呢就是祖師殿。正一觀是歷代天師祭祀祖先處所,所以它的正殿稱為祖師殿。這祖師殿高15米,占地面積876平方米,是重檐歇山式,宋代仿木結構。這副對聯「三經洞明覓雲錦,九還丹就歸鶴鳴」,概括了祖天師張道陵煉丹修道、創立道教的過程。
裡面有一個祖天師像高6.5米,坐在須彌座上。張道陵對道教有開創之功,道教尊其為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民間尊奉他為驅邪除惡、祛病防災、安身護命、吉祥安康的象徵。他身邊的是他的兩位弟子王長和趙升。
後面還有第二個主殿叫玉皇樓,高14米,也是重檐歇山式,宋代仿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供奉玉皇大帝,左右為金童玉女。玉皇大帝全稱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是道教最高尊神四御之一,位列「三清」之後,在民間則被尊為統管天地一切的天上的皇帝。第二層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大家都可以去拜一拜,好了,現在大家各自行動,我們過一個小時之後在這裡集合!」
一群人頓時四散開來。
山林帶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夾雜在茫茫霧氣中漸漸顯現在這世間。
蒼翠的松柏,紅彤彤的楓葉,搭配著片片黃綠交加的樹林和裸露枯黃的山岩,蕭瑟的初冬一樣色彩斑斕。
一條盤山公路連接著一座座古樸的道觀隱隱約約的錯落在山林間。
時間尚早,路上灑落著一片片秋黃的葉子,冷冷清清。
一輛計程車緩緩的行駛在這山林間,司機大叔正熱心的介紹著路上經過的一切。
一間間道觀的名稱和由來,亦或是一個個熱門景點和美食打卡點。
「這裡就是正一觀了,到現在已經有了千年歷史,古時候稱為「祖天師廟」,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徵。你們來的早,現在人還不是很多。真的不需要我在外面等你們了嗎?這裡可不好打車啊,包車的費用已經很便宜了,要不,我再給你們降一點?」司機大叔還在努力的推薦著自己。
「不用了。」徐兆興擺擺手把車費遞了過去,拿著司機大叔給的票便帶著余辰下了車。
正一觀,號稱正一道的祖庭,最早的名稱為「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同時,天師張盛還在這裡修復祖天師玄壇及丹灶舊址,並在此居住下來,每年三元節時,登壇傳彔,各地學道者千餘人湧向這裡。從此,這裡宮觀林立,道士雲集。
正一觀歷經1900餘年,自古就有「晝夜長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藥仙宮」的美譽。現在的正一觀是2000年在被毀正一觀原地上按宋代建築風格新建的,占地60餘畝,座東朝西,南北對稱,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以及生活用房等。整個建築群灰瓦白牆,古樸典雅,氣勢雄偉。
今天的正一觀既是中外道教信徒尋仙訪祖、朝聖溯源的祖庭,又是廣大遊客休閒觀光、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好去處。
余辰翻看著從宣傳欄里拿出來的旅遊手冊。
一個導遊舉著小旗子走過了站在那裡發呆的兩人來到牌樓前面,揮舞著小旗子聚攏了一大票人,開始講解:「這個就是龍虎山的四柱三門石牌坊。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正中額枋上是三清浮雕,周圍祥雲瑞獸,龍盤虎踞。
我們看向中間的這兩個柱楹聯為:
仙山無恙有道氣名龍虎,名勝有賴無氛穢稱道都。
然後外側這兩個石柱楹聯為:
攀懸崖登絕壁龍虎山中尋龍虎;進祖廟步金階天師殿上叩天師。
大家可以拍照留念了,拍好照片我們就慢慢往裡走。」
旅遊團便散了開來,導遊等了一會便揮舞著小旗子,慢慢帶著人往裡走去。
徐兆興看著眼前華麗的牌樓和不遠處那紅牆灰瓦的道觀卻是感慨良多:這一年的門票錢看樣子就賺的不少,可比我那個小店賺的多太多了。
徐兆興領著余辰也走向正一觀大門,背著的手還在掐指算著:一個人頭一百多,一天少說點一千個人的話就得有十多萬!這一年的門票錢就有...嗯,乖乖三千多萬啊!背在身後的手不自覺的有些微微的顫抖。
前方的導遊正在講解著:「這裡就是正一觀的正門了,咱往正門上面看可以看到門洞上圓下方,包含了天圓地方、天地合一的涵義。這大門也有講究,大門為朱漆銅沓,門釘五縱七橫,為古代官衙宰相一級的設置,因為歷史上有幾代天師的品級達到了一品,相當於原來的宰相。然後再看這副對聯:道傳千載源斯處,教演萬法步此壇。說的是在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管外面創建了多少道教門派,但天師仍為祖脈,張道陵為始祖,龍虎山為發源地。不管傳承千載萬世,門派多麼紛繁,龍虎山仍是道教祖庭、道教源頭、道教元壇所在。我們接著往裡走。」
「這第二道門稱為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主事道職迎接賓客的地方。這座儀門上繪有道教護法真君,左邊的是青龍神,叫孟章君,右邊的是白虎神,叫監名君。中間的門一般不開,也就是有神君把守,一般只有帝王和道教領袖來時才能打開,可見正一觀尊貴的地位。我們從兩側小門進去吧。」
導遊一邊講解著,一邊慢慢的帶隊走過了儀門。
徐兆興和余辰兩人也跟在旅遊團後面慢慢的走了進去。
「這兩邊的建築叫鐘鼓樓。鐘鼓是廟宇道觀中用於報時的工具,暮鼓晨鐘也就是規模宏大廟宇的象徵。這口鐘據說重4000多斤,上面刻有先天八卦陰陽爻,還有各種銘文。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拍拍照片。」
不多久,一大群人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個廣場上。
導遊搖著小旗子,聚攏了團員開始講解道:「大家聚一聚聽我講一下,我講完了會給大家時間參觀遊覽的。這個廣場的地面有一幅巨大的圖,這幅黑白分明的圖叫先天太極八卦圖。八卦的排列是按伏羲八卦的順序排列的,圖中首尾相抱的陰陽魚,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太極八卦圖表達了古人對天地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發展,還有變化規律的認識。」
導遊又指了指兩邊的建築說道:「這兩邊的配殿分別叫元壇殿和從祀殿,裡面供奉了道教尊神,求財求福的朋友一會可以去拜拜燒燒香,祈求夢想成真。」
導遊接著引導到中間的建築講解道:「這裡呢就是祖師殿。正一觀是歷代天師祭祀祖先處所,所以它的正殿稱為祖師殿。這祖師殿高15米,占地面積876平方米,是重檐歇山式,宋代仿木結構。這副對聯「三經洞明覓雲錦,九還丹就歸鶴鳴」,概括了祖天師張道陵煉丹修道、創立道教的過程。
裡面有一個祖天師像高6.5米,坐在須彌座上。張道陵對道教有開創之功,道教尊其為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民間尊奉他為驅邪除惡、祛病防災、安身護命、吉祥安康的象徵。他身邊的是他的兩位弟子王長和趙升。
後面還有第二個主殿叫玉皇樓,高14米,也是重檐歇山式,宋代仿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供奉玉皇大帝,左右為金童玉女。玉皇大帝全稱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是道教最高尊神四御之一,位列「三清」之後,在民間則被尊為統管天地一切的天上的皇帝。第二層供奉的是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大家都可以去拜一拜,好了,現在大家各自行動,我們過一個小時之後在這裡集合!」
一群人頓時四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