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萬國公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天衡隨士子步入講堂,廳堂寬敞,氣氛凝重,早已座無虛席。士子們身著長衫,或翻書研讀,或低聲交談,每個人神情專注,眉宇間帶著幾分緊張與沉思。與他記憶中傳統書院儒學講堂的肅穆莊重迥然不同,這裡沒有明堂的儀式感,沒有一板一眼的背誦經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現實關懷的思考與探討,仿佛這些學子並非單純傳承古典,而是在為這動盪的時代尋找方向,尋找出路。

  講堂的正中央,一位身形清瘦、神情沉穩的夫子站在長案後,手持書卷,聲音沉穩且鏗鏘有力。環顧四周,李天衡不由得深吸一口氣,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來自古老的經典,而是來自與時代搏鬥的精神。這時,李天衡的目光不禁落在了夫子背後牆壁上的一幅巨大地圖上。地圖色彩鮮明,界限分明,清晰標註了天朝與列強的疆域。這幅地圖與他自幼熟讀的《大清皇輿圖》截然不同,後者曾讓他一度陶醉在天朝雄圖的大國夢中,而這幅地圖卻讓他感到一種無法言喻的壓迫感。

  李天衡的目光不自覺地落在夫子手中的書冊上,封面上四個字——《萬國公法》,赫然映入眼帘。這四字如同一道閃電,直擊他心中的某個角落。儘管他曾無數次在儒學經典中尋覓治國之道,但這本書,他卻從未聽聞過。思緒紛亂間,耳畔響起了夫子那清晰而有力的聲音。

  「《萬國公法》者,西洋人所定也。」學者緩緩抬頭,掃視堂中眾士子,聲音低沉而鏗鏘,帶著一股沉穩的威嚴,「其旨在定列國之交往,明強弱之道,分天下之利。其言曰:『強者不可恃力欺弱,弱者不可自絕其智。』此書,乃列強治國安邦、制衡天下之理所在。」

  夫子頓了頓,抬手指向身後的世界地圖,語氣陡然轉沉:「諸君請看此圖。普魯士、英吉利、法蘭西、俄羅斯,皆以此法為綱,通商立約,奪天下之利。而我天朝,自視上國,閉目塞聽,不知其法、不通其道,遂致內憂外患,萬事成空。馬尾之敗、洋槍之威,天朝何以屢屢受其制?非技不如人,乃理不如人!」

  此言如雷霆震響,激起滿堂士子一片低語。李天衡心中驟然一緊,腦海中浮現出馬尾之戰的種種傳聞。他從未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天朝在列強面前的孱弱,而更令他震驚的,是那「非技不如人,乃不知其法」的一語。過去,他總以為天朝屢敗是因敵人狡詐,或天朝不屑與之爭道,然而此時他才明白,原來這背後竟隱藏著一套他從未觸及的法則與秩序,且這種法則正是列強壓制天朝的根本所在。

  夫子步向地圖前,手指重重地敲在天朝的版圖上,沉聲說道:「諸君細觀此圖。天朝疆域,雖廣袤無垠,然於此世界圖中,何等侷促!普魯士、英吉利、法蘭西,土地遼闊,分列千里,法則嚴密,兵鋒所指,勢如破竹;俄羅斯疆域,橫跨歐陸,直達北極,地域之廣,力量之盛,舉世無敵。然天朝,雖地廣物豐,在這浩渺世界中,卻如一孤舟行海,無法自控,四面受困。列強鋒刃已至,吾輩若不洞察其法,不知其道,終將失其守,亡其邦!」

  李天衡站在座席後方,凝視著那幅世界地圖,久久未能移開目光。這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天朝的局限。從幼時起,他便熟讀《大清皇輿圖》,那片遼闊的疆域和「天朝上國」的榮耀早已深深植根於他心中,仿佛那是理所當然的存在。然而,眼前這張世界地圖卻如同一記重錘,狠狠擊碎了他一直以來的認知。天朝的疆域固然遼闊,但在這張世界地圖上,天朝的版圖四面被列強的勢力所包圍,猶如一隻困獸被囚禁。那些列強國度,疆域廣袤,勢力強盛,逼迫著天朝如同暴風中的小舟,搖搖欲墜。那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讓李天衡心頭一陣沉痛,感到從未有過的無力與困惑。

  夫子繼續說道:「諸君或聞普魯士與丹麥案。彼時,普魯士船隻劫掠丹麥商船於福建,我朝以《萬國公法》與普魯士交涉,折衝之際,保福建海域之權,此乃天朝首依此法取勝於列國。然此勝非因我強,實賴彼法有規,普魯士不得不服。是故,此法雖由列強所定,然吾等若能通其義,曉其用,亦可借勢謀利。」

  夫子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深意,繼續開口:「蓋因恭親王執掌中樞,為功甚偉!彼時,恭親王未動一兵一卒,亦未開口一詞,然憑一紙《萬國公法》妙用!然時運不濟,甲申易樞,駑馬代良駒,蘆服換柴胡!滿堂昏聵,江河日下,中興中沮!恭親王欲保國運,不欲妄動刀兵,反淪張佩綸之流敗軍之將的替罪羊!」

  李天衡聽聞此事,心中不禁一震,腦海中瞬間湧起一股新的認知。他從未聽說過普魯士案的勝利,甚至無法想像天朝竟曾依靠「洋人之法」維護過自己的利益。他一直將西方規則視為列強壓迫天朝的工具,認為它們充滿敵意,難以駕馭。而今,他才恍然大悟,這些規則並非無法抵抗,而是天朝一直未曾真正了解和掌握。或許,只要能熟悉其精髓、巧妙運用,天朝不僅可以免於被壓迫,反而能藉此謀取自身的利益,保護自己的疆土與人民。


  夫子話鋒一轉,語氣愈發嚴厲:「《萬國公法》雖為西方所定,然其法明、其理正。然我朝僅憑一時之勝,竟虛驕自大,罷黜忠良,不學精義,終至困局!諸君亦聞馬嘉理案乎?英吉利使臣馬嘉理,擅自橫行雲南,冒犯民土,致引地方衝突,終被憤民所殺。按我天朝法理,此事本無不當,然英吉利以此為藉口,大興兵端,迫我天朝簽下《煙臺條約》。條約之下,英人不僅奪我通商之權,且以此廣開碼頭,南北要地皆受其制。今日諸君立足之武昌,洋商之貨船川流不息,鄉間市集衰敗不振,此皆其禍之所及也!」」

  此言一出,滿堂寂靜。李天衡聽到「洋碼頭」三字時,心中如遭重擊。他仿佛看到了洋碼頭邊熙熙攘攘的景象,那些高大的洋樓,那些西方商人的身影,還有湧入的洋貨與流出的銀兩。他的家鄉,原本安靜的鄉村,也因市集凋敝、土地流轉而變得日漸破敗。他一直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洋務興國」帶來的代價,卻未曾想到,根源竟在這樁發生在邊遠雲南的馬嘉理案中。

  夫子繼續說道:「諸君當知,此案非一時之禍,而為列強謀局之常。英吉利人雖恃強凌弱,然其謀國之法,非僅靠炮艦,更有其法理為據。我天朝不知其法,不過紙虎!譬如馬尾之敗,天朝軍艦雖精,卻未曾練兵、通學西技;再如煙臺開埠,我朝數次失據,未明交涉之道,終令列強橫行內地。若不習此《萬國公法》,不曉列國之規,則吾輩將永為人所制!」

  李天衡心頭一震。他的腦海中湧現出昨日在貢院看到的試題——《東漢中興功臣多習儒術論》。他記得自己在墨卷上寫下:「治國安邦,莫離仁義禮智。」但此刻,他心中卻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懷疑:這些自幼熟知的儒學經典,真的能幫助天朝從列強的桎梏中擺脫出來嗎?天朝陷入如今的困境,單靠這些千年前的教義,真的能夠撥亂反正?

  夫子停頓片刻,語氣逐漸沉穩而有力:「幸賴張香帥督粵,直面法軍,重用老將,遂有鎮南關大捷,茹費理內閣下野!今總治湖廣,楚地幸甚!故張香帥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若不曉列國之法,不通洋規之道,則一切兵甲皆為虛設。』中法之戰不敗而敗,雖有張佩綸敗軍之前,亦有馮子材力挽狂瀾。萬國公法非退讓之法,乃國際公義之基,弱國自當以法謀利,強國則以法定國威。君不見恭親王智勇伏普魯士乎?雖有敢死之士,徒嘆奈何!」

  夫子掃視全場,聲音鏗鏘有力,「列強步步為營,以法謀利。我天朝若不學其法,不習其道,則所謂天朝上國,不過空言耳。諸君今日所學,非為功名,非為利祿,乃為存亡絕續,國運興衰!」

  李天衡環顧四周,堂內士子神色肅然,目光中既有迷茫,也有振奮。過去,這些士子和他一樣,沉浸於儒學經典,追求科舉功名;而今,他們的眼中多了一種覺醒後的光芒,似乎都在試圖以這些新學識、新理念,為天朝尋找出路。

  他之所以來到武昌參加舉人考試,正是為了尋找出路,試圖借科舉之力解救書舍的危局。然而,自貢院出來後,他的心中已充滿動搖。這條他曾執著的道路,真的能夠改變這一切嗎?而眼下,站在這座學堂里,聽著夫子口中的「馬嘉理案」與《萬國公法》,他隱隱覺得,答案或許另有方向。

  不知何時夫子離席,一名士子走近李天衡,將一本《萬國公法》遞給他,目光中透著熱切:「先生初來,可願共研此書?」

  李天衡接過書冊,手指觸碰到冰冷的書面,感到一陣沉重。他低頭看去,封面上《萬國公法》四字赫然在目。他翻開扉頁,那些簡潔的譯文帶著一種冷峻的邏輯與理性,與儒學經義中的仁義之道截然不同,卻充滿了無法忽視的力量。

  「張香帥曾言,萬國之法非虛言,吾天朝雖不創此規,然可借法而謀事。若知其義,用其力,則天朝或可安。」士子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深深的信念。

  李天衡接過書冊,書頁的觸感冰涼而沉重,仿佛承載著無盡的歷史與責任。他緩緩翻開扉頁,目光在細密的文字上流連。儘管這只是譯本,但其中的邏輯之嚴謹、內容之精細,讓他不禁一震。眼前的這套全然不同於儒學的體系,竟帶給了他一種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他隱約感覺,這或許正是他尋找已久的鑰匙,一把能夠解開時代之鎖、打破陳規的鑰匙。

  他停頓了一下,低頭看著那一頁頁密密麻麻的文字,心中湧上一股複雜的情感。自己所處的時代,依然深陷於傳統與變革的拉扯之中。而這部《萬國公法》背後的智慧,或許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消化並運用,才能為國家、民族帶來真正的改變。李天衡輕輕嘆息,心裡默念道:「這把鑰匙或許需要數代人的努力,但只要《萬國公法》的精神得以傳承,便有希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