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太子風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勸諫大臣被殺,栗姬遭到囚禁。

  栗姬怎麼也想不明白,她從天堂,掉入地獄。她怎麼會輸,為什麼會輸,她輸給了誰。她想不明白,自己輸在了哪裡。

  栗姬沒有完全認輸,她還有底牌。那就是她的兒子劉榮。只要劉榮為皇帝,她依然可以笑到最後。

  殊不知,劉啟是不會給她翻身的機會,又一套重拳出擊。不久後,劉啟下達了一道詔書:廢黜劉榮。

  劉榮很無辜,他沒做什麼壞事卻被廢掉儲君之位。但,他是成年人,卻懂是因母之禍。同時,他也成為封建王朝,第一位被廢掉皇儲的人。

  劉榮被廢,有意見,只能保留。有委屈,只能忍著。誰叫她的母親,觸怒皇帝。只能說,碰上了這樣的母親,算他運氣不好。

  劉啟也沒想到,他廢除太子,遭到了朝臣強烈反對。其中,有三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是開封侯陶青、條侯周亞夫和魏其侯竇嬰。

  陶青,是開封侯陶舍之子。申屠嘉被晁錯氣死後,陶青被破格提拔,升遷為漢相。陶青成為漢相後,做了兩件事:諫帝誅晁錯、佐帝平七國叛亂。

  陶青這個人低調謹慎,在公眾場合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次,皇帝廢皇儲,關係大漢江山社稷,他身為漢相,就要站出來替太子說話。

  周亞夫,絳侯周勃次子,平定七國之亂,讓他位居武將之首。此時,周亞夫是太尉,掌握天下兵馬。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兒。因七國之亂,成為最得勢的外戚,也是有能力的外戚。此時,竇嬰是太子太傅。皇帝要廢自己悉心教導的太子,身為老師,也要站出來說話。

  漢相開封侯陶青反對、太尉條侯周亞夫反對、太子太傅魏其侯竇嬰也反對,這三人絕對是重量級別的人物。他們反對,就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反對行列。劉啟看著這個現象,明白了一點,太子的黨羽快要豐滿,再不打壓,天下就是他兒子的天下。

  於是,劉啟做了這樣幾件事:罷免陶青、趕走竇嬰、留任觀察周亞夫。

  竇嬰為了自己學生劉榮皇儲,配得上他老師的身份,仁至義盡。他不僅多次在朝堂與劉啟力爭,還與劉榮同進同退。劉啟執意要廢太子,他直接撂挑子,跑到藍田南山隱居。

  竇嬰很生氣,有這樣的內心獨白:我勸沒用,好,我走人還不行。

  劉啟卻是這樣想的:你要走,大門在這邊,走好,不送。

  陶青被罷免,功臣之後不敢說話。竇嬰走了,朝臣說話需謹慎。周亞夫說了,但,他還有用,被留任觀察。劉啟用鐵血般的手段,讓朝臣看到了他廢黜太子的決心和意志。

  劉榮被廢,被封為臨江王。原臨江王是劉榮同母三弟劉閼於,也是漢景帝第三子。漢景帝二年(公元前前155年)4月,劉閼於被封為臨江王。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劉閼於在位三年去世,被追封為臨江哀王,享年十八歲。劉閼於去世,無子,其封國被廢。現在劉啟將廢太子劉榮,打發到臨江國,做個諸侯王。

  劉榮被廢,是不幸。同時,他也是幸運的,至少他還活著,遠離了朝堂爭鬥。但,他沒有高興多久。幾年後,因宗廟一事被殺,這是後面的故事。

  栗姬最後一絲希望破滅,深居幽宮,落得鬱鬱而終。她本有一手好牌,可以走向人生巔峰,結果,因不懂權力遊戲的規則,打得稀爛。不僅自己鬱悶死了,還連累兒子被廢,家族被誅。

  劉榮被廢,陶青被罷免,竇嬰離開朝堂,周亞夫不得寵,太子一黨被連根拔起。這次後宮爭鬥,王娡和劉嫖贏了。

  同時,她們迎來了第二個對手:竇太后。

  劉啟廢太子,罷免漢相,趕走竇嬰,掀起了一陣暴風雨。令人奇怪的是竇太后沒有站出來干預。對於這個現象,其實不難理解。太子被廢,也是竇太后想要的結果。劉啟廢了太子,就沒有儲君。她就可以趁勢替小兒子梁王劉武爭奪皇儲之位。

  於是,劉啟和竇太后的較量,又開始了。

  竇太后一直有個心愿:江山社稷要傳給自己的兒子。

  大兒子可以當皇帝,小兒子也能當皇帝。只要大兒子將帝位傳給小兒子,就完成了合法的繼承程序。

  漢景帝繼位之初,竇太后趁著酒宴,逼大兒子做出決定。劉啟心裡不想,但,嘴上還是要順著竇太后的意思。幸虧有竇嬰站出來說話,才讓竇太后的想法落空。劉啟立劉榮為太子,木已成舟,她不好說什麼。現在,劉榮被廢,讓竇太后抓住了機會。

  上一次,奪皇儲,竇太后沒能成功。


  這一次,她一定要辦成這件事。

  皇儲,只能是她的小兒子梁王劉武。

  七國叛亂,劉武選擇支持朝廷。他憑藉梁國之力成功拖住吳楚叛軍。平叛結束後,統計戰功,梁國所斬殺俘獲的吳、楚軍隊的數目和朝廷大略一樣多。看到統計的戰果,劉啟很高興,竇太后更高興。

  一個字:賞。

  梁國是大國,據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為界,西達高陽,共有四十餘城,多數是大縣。劉武接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儼然成為了同姓諸侯之首。劉武有皇帝關照,有竇太后恩寵,自身擁有戰功。

  要地位,有,同姓諸侯王之長。

  要錢財,有,多得幾代人用不完。

  有地位、有權力、還有錢,就要行樂。

  根據史料記載,劉武建造東苑,方圓三百多里,擴展睢陽城至七十里。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架空通道,從宮殿連接到平台長達三十多里。不僅如此,他還有同等皇帝的待遇。他的排場很大,有天子賞賜的旌旗,外出隨從千乘萬騎。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壯盛擬似天子。

  出入宮殿,清道禁絕行人,言警稱蹕。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劉武大量建造宮殿,出行提高排場,他還做了一件事:攬四方豪傑。

  據記載,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莫不盡歸梁國。其中,有三個代表人物,來自齊國,如公孫詭、羊勝、鄒陽等人。還有兩個有代表的辭賦家:枚乘、莊忌。

  公孫詭聽聞劉武招賢納士,他前去投奔。他有個特點:多有奇特怪誕之計。

  初次拜見梁王,劉武賜他千金。公孫詭還特別有才華,梁王菟園落成,他寫了一篇短賦,叫《文鹿賦》,以頌揚梁孝王劉武的功德。劉武很高興,封他為中尉,梁國稱他公孫將軍。

  羊勝投奔劉武,被奉為坐上客,他參加劉武在兔園酒宴。喝酒期間,劉武讓他寫點東西。羊勝在宴會中即興寫了一首《屏風賦》。

  鄒陽的事跡要多點,他出生於公元前206年-卒於公元前129年,齊國臨淄人,他在後世有兩個榮譽:西漢散文家和文學家。

  鄒陽,是一位愛學習的人,及至成年,他以文辯著名於世。鄒陽聽聞吳王劉濞招賢納士,他也慕名而來。當劉濞高舉造反旗幟,鄒陽上書《諫吳王書》以委婉的方式,告訴他不要謀反。鄒陽勸不動劉濞謀反之心,不想被牽連,與莊忌等人,離開吳國。

  七國之亂被平定,鄒陽又聽說梁王劉武招四方豪傑,他也前去應聘工作。劉武愛惜其才,也把他奉為上客。有了天下豪傑的加入,梁國人才濟濟。武以韓安國、張羽,文以莊忌、枚勝,謀士以羊勝、公孫詭、鄒陽等人。梁國還鑄造了許多兵器,如弓箭、戈矛之類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等比京師還多。

  用一個詞來形容梁王:富可敵國。

  劉武聽聞長安宮廷之爭,他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第一次因為竇嬰,他錯失了皇儲之位。這一次,他一定要抓住機會。

  漢景帝七年十月,劉武前往長安晉見皇帝。劉啟見弟弟來了,給出高規格的待遇。不僅讓使者拿著符節去關外等候,還允許他乘坐皇帝的駟馬車。

  劉武到了長安,享受帝王般的待遇。入宮則陪侍皇帝同乘步輦,出宮則同車遊獵,到上林苑去射鳥獸。就連梁國的侍中、郎官、謁者只須在名簿上登記上姓名,就可以出入天子殿門,和朝廷的官員沒有區別。

  劉武來了,不想走了,劉啟允許留在長安。漢景帝七年十一月,廢掉太子劉榮,劉武也看到了機會。劉武住在宮中,嘴上什麼也沒說,卻什麼也說了。尤其是竇太后看著身邊的小兒子,更想讓他擁有繼承皇儲的資格。

  竇太后愛看書,愛讀歷史人物的故事。她要大兒子劉啟封小兒子梁王劉武為皇儲,就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她總結第一次為小兒子爭皇儲失敗的經驗教訓。

  她可以強迫讓劉啟封小兒子為皇儲,卻堵不住天下人之口。就連竇嬰身為外戚,也出言反對。就會有更多人的人加入反對的行列。所以,竇太后要做一件事:尋找法理依據,讓小兒子名正言順的成為皇儲。

  不久後,竇太后找到了殷商兄終弟及的繼承制。於是,竇太后精心布置了一場酒宴。宴會上,有兩個關鍵的人物:竇太后和皇帝劉啟。

  酒也喝了,飯也吃了。竇太后見差不多了,突然說了一句話: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梁孝王為寄。

  劉啟聽出了竇太后想要表示什麼,但,他沒有表態。酒宴散後,劉啟找來袁盎等大臣,把竇太后的話原封不動的說了出來。


  袁盎在漢文帝時,就已經名滿天下,敢於發表個人意見。就因為他敢說且不阿權貴,被迫離開長安。及至七國叛亂,他再次登上歷史舞台,以太常的身份有說吳王劉濞。袁盎沒能完成這個工作,卻向皇帝表明了忠心。

  七國叛亂被平定後,袁盎被封為楚相。但,袁盎以病為由,拒絕前往,留在了長安。這期間,袁盎做了一件事:結交劇孟。

  袁盎很有名氣,劉啟沒事也來找他問話。當袁盎等人聽劉啟發表言論之後,給出一個答案:太后想要立梁王為皇儲。

  袁盎不知道皇帝是真不懂,還是故意裝不懂,用自己的博學解釋竇太后話中的意思: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

  又解釋了殷商和姬周為什麼出現兩種不同的繼承制度: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

  劉啟問:我該怎麼應對。

  袁盎揣摩出皇帝不想順著太后的意思立梁王為皇儲,而是想立自己的兒子。在場的大臣給出統一且標準的答案:漢以周制,當立子,不立弟。

  劉啟得到了朝臣的這個答案,甚感滿意,卻沒有表現出來。袁盎為了應證自己說得有依據,還舉了東周時不立子立弟的一個大事件:宋宣公五世之亂。

  劉啟不想立弟,也想立子。畢竟,自己的江山不交給子嗣,百年之後誰來祭拜。前者,漢惠帝的悲劇,歷歷在目,絕不能在他的身上發生。但,劉啟心裡這樣想,卻不能對竇太后說。

  袁盎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主動請纓,勸諫太后。劉啟點頭答應,也覺得只有袁盎能夠完成這個任務。換句話說,劉啟喊袁盎來的目的就是想要他去做通竇太后的思想工作。袁盎是明白人,也想幹這份工作。

  既然要干,就要認真干,還要干好。干好了,皇帝就會很高興,他的前途有望,就能再次回到朝堂,且以高官的形式。但,這份工作危險性很高,難度很大。干不好,不僅會得罪皇帝,還會得罪竇太后,他的仕途堪憂。

  袁盎是漢文帝時的名臣,喜歡有挑戰有難度的一個人。只有這樣,才能彰顯他的個人能力。

  這裡有個問題:為什麼是袁盎去做通竇太后的思想工作。

  對於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一是,皇帝劉啟想要他去。二是袁盎自己想要去。

  其實,我個人認為,竇太后知道袁盎,還對他有好感。當初,漢文帝寵愛慎夫人,讓她的地位與竇太后平起平坐。唯獨袁盎,當著朝臣和漢文帝的面,主動讓慎夫人坐位靠後。是袁盎,維持了竇太后為主的形象,也維護了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

  竇太后知曉袁盎,對他有一定好感。袁盎有能力,又得皇帝信任,還與竇太后關係不錯。立爭皇儲這件國家大事,舍他其誰。

  袁盎等人入宮見到竇太后,並行君臣的禮節,說些客套話。竇太后不糊塗,知道袁盎來為何而來,直接開門見山地說:你想說什麼儘管說。

  袁盎直接挑明話題,問:太后想立梁王為皇儲,梁王去世後,又立誰為帝。

  竇太后直接給了一個答案:立帝子。

  袁盎有備而來,見竇太后走進他設計好的話題陷阱,開始了他的精彩表演。袁盎站在竇太后角度,講述了宋宣公立弟不立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了,宋宣公立弟不立子的初衷,如同竇太后想要立小兒子。初衷是好的,但,帶來可怕的後果。宋宣公的兒子和他弟弟的兒子,為了爭奪皇位相互廝殺,這場因為立儲之亂波及了五世。

  袁盎雖然沒直接反對竇太后立梁王為皇儲,但,他告訴了立梁王為皇儲會有什麼後果。如果竇太后不想自己的子孫為了皇位相互殘殺,就只能打消立梁王的打算。

  袁盎是懂說話藝術的人,也知道把握分寸。他該說的話,已經說了。做決定的事情,就只能交給竇太后。

  竇太后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她跟在呂太后、薄太后身邊學到了很多東西。她愛子,才想把他扶立為皇儲。但,她沒有想到這樣做會有什麼惡果。這一刻,竇太后徹底放棄了立梁王為皇儲的想法。

  袁盎等人的態度,表示了朝臣不支持,沒有群眾基礎。她更不想看到子嗣,為了冰冷的皇位,手足相殘。

  現在的兩個兒子,已經不是當初的小孩子。一個是大漢的皇帝,有十幾個子女。另一個是同姓諸侯王之首,有十個子女。她的子孫枝繁葉茂,怎能皇位而凋零。如果她再堅持自己立梁王劉武為皇儲的想法,劉啟和劉武就會為了皇位反目成仇。畢竟,劉武有實力去奪皇位。一個要奪,另一個要守。這樣的結果,不是竇太后想要的。


  也罷!為了子孫後代能夠和睦相處,她不爭了。就讓小兒子,做一個富可敵國的藩王。

  劉啟和竇太后的較量,他笑到了最後。

  現在,劉啟又有一個新問題:諸多皇子,立誰為太子。

  劉榮被廢,栗姬被囚,栗姬的兒子沒有資格。唐夫人兒子不受寵,被發配到長沙國,也失去了資格。剩下的就只有兩個有資格:程姬和王氏兄妹。

  誰能想到,劉啟打破常規,沒有按照兒子順序選擇繼承人。漢景帝七年六月,立皇十子劉彘為太子。那麼,漢景帝為什麼會打破常規呢?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觀點:王娡不僅得寵,還有一個造神輿論(太陽入懷)。劉啟的夢(紅豬降生)。館陶公主劉嫖的助攻。皇十子劉彘的個人表現。

  就這樣,皇十子劉彘成為了劉啟未來的接班人。這個現在不被看好的人,他就是未來的漢武帝。

  為了讓劉彘的地位合法且鞏固,劉啟做了兩件事。一是封王娡為皇后,母儀天下。二是將劉彘改名為劉徹。

  他希望這個兒子通徹光明,寄予厚望。隨著王娡被封為皇后,劉彘被立為太子。這場因為皇儲引發的爭鬥,王娡笑到了最後。

  她不僅成為後宮的主宰。她的兒子,成為大漢未來的接班人。王娡,你是後宮爭鬥的獲勝者。

  你,可以高興。但,不能忘乎所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