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渤海高氏經過十六國北朝的發展,其家族地位日益提高,完成了士族化的過程,而與此同時,其家族的譜系也日益綿長。
《魏書》所載渤海高氏人物甚多,特別是將其先世追溯到漢太傅高裒之後,邁出高氏譜系層累建構的關鍵一步。
《魏書》對於渤海高氏的記載特為詳盡,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魏收編纂《魏書》時,楊愔、高德正勢傾朝野,兩人皆與魏收有親,魏收遂為其家並作傳,此事乃是後世譏評《魏書》為穢史的重要依據。
但高德正的先祖乃是北魏名臣高允,為其立傳本無疑問,而魏收的徇私之處便是多書錄並無事跡可稱的渤海高氏成員。
此外,當時把持朝政的高歡父子自稱出自渤海高氏,在此政治環境下,魏收對於高氏先世多有粉飾本不足為奇。
北魏末年,渤海高諒曾編纂《親表譜錄》四十餘卷,自五世已下,內外曲盡,高諒與魏收時代相近,此譜魏收修撰《魏書》時當能見到,或是魏收撰寫渤海高氏諸傳的重要依據。
但魏收也僅僅記載高氏為漢太傅高裒之後,卻在高裒與高隱之間留下了數代空缺,可知儘管魏收與渤海高氏關係密切,有意為之作佳傳,並有高氏譜牒可供參考,但在當時並未能找到多少有關高氏先世的記載。
所謂漢太傅高裒之後說法,因為高裒與高隱之間存在的世代缺失,顯得破綻百出,若非《魏書》修撰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當在此前加上「自雲」兩字方才符合史例。
高乾和高敖曹,是渤海葰縣(今河北衡水景縣)人。高歡吹牛說出身的時候,也說自己是渤海蔭縣高氏。
高氏這對兄弟的父親高翼就已是渤海郡的老大級豪族,葛榮作亂的時候高翼被安排為渤海太守就地抵抗,結果六鎮兵太兇,高翼帶著隊伍遷往黃河濟水之間,北魏又在這裡僑置了東冀州,以高翼為刺史。
到了高翼長子高乾這裡,他和鄭先護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元子攸還沒當皇帝時的好朋友。高乾和高敖曹早在河陰之變開始時就跟葛榮混了。
高乾的弟弟高敖曹馬槊無雙,手下皆以一當百,高敖曹武功高強,號稱項羽再世。高敖曹跟著他哥這些年一直是「梁山」做派,散盡家財結交各路豪傑。
《北齊書·高乾傳》:父翼,字次同,豪俠有風神,為州里所宗敬。孝昌末,葛榮作亂於燕、趙,朝廷以翼山東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至郡未幾,賊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居河、濟之間。魏因置東冀州,以翼為刺史,加鎮東將軍、樂城縣侯。
(ps:歷史上後來元子攸當皇帝後派人巡視山東,高乾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出降了。《北齊書·高乾傳》:乾兄弟本有從橫志,見榮殺害人士,謂天下遂亂,乃率河北流人反於河、濟之間,受葛榮官爵,屢敗齊州士馬。莊帝尋遣右僕射元羅巡撫三齊,乾兄弟相率出降。)
《魏書》所載渤海高氏人物甚多,特別是將其先世追溯到漢太傅高裒之後,邁出高氏譜系層累建構的關鍵一步。
《魏書》對於渤海高氏的記載特為詳盡,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魏收編纂《魏書》時,楊愔、高德正勢傾朝野,兩人皆與魏收有親,魏收遂為其家並作傳,此事乃是後世譏評《魏書》為穢史的重要依據。
但高德正的先祖乃是北魏名臣高允,為其立傳本無疑問,而魏收的徇私之處便是多書錄並無事跡可稱的渤海高氏成員。
此外,當時把持朝政的高歡父子自稱出自渤海高氏,在此政治環境下,魏收對於高氏先世多有粉飾本不足為奇。
北魏末年,渤海高諒曾編纂《親表譜錄》四十餘卷,自五世已下,內外曲盡,高諒與魏收時代相近,此譜魏收修撰《魏書》時當能見到,或是魏收撰寫渤海高氏諸傳的重要依據。
但魏收也僅僅記載高氏為漢太傅高裒之後,卻在高裒與高隱之間留下了數代空缺,可知儘管魏收與渤海高氏關係密切,有意為之作佳傳,並有高氏譜牒可供參考,但在當時並未能找到多少有關高氏先世的記載。
所謂漢太傅高裒之後說法,因為高裒與高隱之間存在的世代缺失,顯得破綻百出,若非《魏書》修撰受制於特殊的政治環境,當在此前加上「自雲」兩字方才符合史例。
高乾和高敖曹,是渤海葰縣(今河北衡水景縣)人。高歡吹牛說出身的時候,也說自己是渤海蔭縣高氏。
高氏這對兄弟的父親高翼就已是渤海郡的老大級豪族,葛榮作亂的時候高翼被安排為渤海太守就地抵抗,結果六鎮兵太兇,高翼帶著隊伍遷往黃河濟水之間,北魏又在這裡僑置了東冀州,以高翼為刺史。
到了高翼長子高乾這裡,他和鄭先護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元子攸還沒當皇帝時的好朋友。高乾和高敖曹早在河陰之變開始時就跟葛榮混了。
高乾的弟弟高敖曹馬槊無雙,手下皆以一當百,高敖曹武功高強,號稱項羽再世。高敖曹跟著他哥這些年一直是「梁山」做派,散盡家財結交各路豪傑。
《北齊書·高乾傳》:父翼,字次同,豪俠有風神,為州里所宗敬。孝昌末,葛榮作亂於燕、趙,朝廷以翼山東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至郡未幾,賊徒愈盛,翼部率合境,徙居河、濟之間。魏因置東冀州,以翼為刺史,加鎮東將軍、樂城縣侯。
(ps:歷史上後來元子攸當皇帝後派人巡視山東,高乾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出降了。《北齊書·高乾傳》:乾兄弟本有從橫志,見榮殺害人士,謂天下遂亂,乃率河北流人反於河、濟之間,受葛榮官爵,屢敗齊州士馬。莊帝尋遣右僕射元羅巡撫三齊,乾兄弟相率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