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戰俘荀罃終回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如巫臣所料,楚國非常希望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尤其是晉國自取得了對齊鞍地之戰勝利後,在江湖上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

  楚國坐不住了,公元前588年,楚國召集各諸侯在蜀地召開了盟會,明確了楚國在春秋江湖中的霸主地位。

  但僅僅過了幾個月,魯宋曹等國便又與晉國混到了一起。這是對楚國霸業的挑戰,大家開始對楚國不重視了。

  楚國國君楚共王年僅十六七歲,顯然繼承了偉大的楚莊王止戈為武的思想。

  他認為列國諸侯間終日裡你打我我打你,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楚國與晉國的關係。

  如果兩國關係融洽了,那世界豈不是和平了?大家各帶各的小弟,遇事多商量不就成了麼?

  所以晉楚雙方一拍即合,雙方訂立了和平條約。

  於是,在晉楚邲地之戰過去整整九年後,公元前588年夏,晉國與楚國終於實現了「和平」。

  雙方互派使者表示尊重對方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和睦共處,為世界和平展示大國擔當,作出表率。

  作為兩國和平的具體措施之一,便是互換戰俘。

  楚國被晉國俘虜的主要有邲地之戰中被俘的楚國公子谷臣,還有在邲地之戰中戰死的楚國大將連尹襄老的白骨。

  晉國被楚國俘虜的主要有此時的上軍將荀首之子荀罃。

  荀罃,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560年。

  荀罃於公元前597年隨父親荀首參加了晉楚泌地之役,因為當時晉中軍將荀林父指揮嚴重失誤,導致晉軍大敗,荀罃在這場戰役中被楚軍俘虜。

  作為戰俘,根據當時的國際慣例,戰俘都得到了善待。雖然不能完全自由,但也不需要坐監牢。

  相反,根據戰俘在自己國內的地位享受著較好的生活,可以讀書學習,也可以逛街購物,也可以拜訪串門。

  當然,一切都是在監視下行動。

  荀罃被俘後在楚國已經九年了,這九年,這位年輕的晉國人沒有虛度歲月。

  他努力學習,研讀各種經典文籍,考察楚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情況,不斷增長見識,慢慢成長為一位知識淵博、談吐不俗、沉著冷靜、成熟老到的青年才俊。

  但是,空有滿腹才華,卻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

  荀罃非常鬱悶,他終於作出了一個決定,那便是想方設法逃離楚國。

  一位來楚國做布匹生意的鄭國商人成了荀罃的朋友,這位鄭國商人對荀罃非常同情,他決定幫助荀罃離開楚國。

  辦法便是將荀罃偷偷藏在他的貨物里,只要離開楚國,一切便好辦了。

  但是誰也沒想到,他們正準備實施這個行動時,兩國外交關係緩和了,晉楚居然坐下來和談,最後是達成了和平協議。

  作為和平協議的重要內容之一,雙方互換俘虜。就這樣,在楚國整整呆了九年的荀罃,終於可以回到晉國了。

  楚共王親自為荀罃送行,雖然兩人沒有握手,但楚共王很清楚,這是一個有能耐的晉國賢大夫。

  九年了,荀罃這樣的高級戰俘並沒有關在監獄裡,只是被軟禁在楚國而已。

  他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度都按照大夫級別供給,要看書給書,要喝酒給酒,甚至還配套了大夫級別的女人和車輛,待遇是不錯的。

  對有本事的人,楚共王是很欣賞的。他對荀罃道:「荀先生,楚國讓你背井離鄉長達九年,不知你是否因此怨恨楚國呢?」

  荀罃很認真地對楚共王道:「兩國交兵,外臣不濟,以致被俘,這是外臣自己的過失,怎麼可能怪別人呢?

  再說,外臣在楚國這些年裡,非但沒有被奴役,更沒有被處死祭旗,還得到了楚國很高的禮遇,外臣在內心對楚國是感激的。」

  楚共王聽了很高興,他又問荀罃道:「荀先生的話,是否意味著荀先生對不穀是心存感激囉?」

  荀罃搖搖頭道:「大王,外臣感激的是楚國,而不是大王您。兩國修好,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讓百姓得以安平。

  外臣這次得以回晉國,並非是大王的恩德,而是國家的需要,互相諒解,互換俘虜而已。

  所以外臣並沒有欠大王您的恩情,不存在感激之說。」

  楚共王一怔,其實楚共王雖然年輕,論才智當時肯定不如荀罃,但他還是希望這位將來必放異彩的晉國大夫,能夠記得楚國對他的好,從而實現他想像中的晉楚世代和好。


  楚共王繼續問荀罃道:「那,荀先生的意思就是不想報答楚國了?」

  荀罃略一思索,答道:「大王,外臣能夠回到祖國,對外臣來講是喜事。但回到晉國後,到底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實在不好妄言。

  也許外臣的主公會賜外臣以死罪,那外臣也只能是無怨無悔。

  如果主公寬恕了外臣,但外臣的父親仍要懲罰我,將外臣在宗祠里處死以向列祖列宗謝罪,外臣也將無怨無悔。

  無論是怎麼樣的死,外臣都認為這是不朽的。

  但如果外臣得以苟活,而且主公也仍舊信任外臣,家父也仍舊讓外臣繼承家業,那外臣一定盡心履行好臣與子的職責。

  就算需要外臣領兵戍邊,外臣也將勤勉盡職。

  如果有一天,讓外臣在戰場上遇見了大王您的軍隊,那外臣也不敢因為心存對楚國的感激,而放棄自己的職守!

  外臣也必將為了國家社稷盡忠效力,哪怕因此而戰死沙場!」

  楚共王聽後不由感慨萬分,他轉過頭對左右道:「諸位一定要記住這位晉國賢大夫,你們聽聽,他說得多好啊。

  個人的私情放在國家利益上,那是不值得一提的。晉國有此良臣,我們楚國更要重視了啊。」

  是的,這位晉國大夫荀罃,確實是一位值得全世界所有諸侯國重視的一個人,單單是這番他對答楚共王的話,每個字都閃耀著他的智慧。

  他很小時便知道晉國先君文公重耳的故事,當然也知道重耳曾經在楚國呆過一段時間。

  關於這位春秋霸主晉文公在楚國的事,已然被晉國人流傳了數十年。

  當時,楚成王也曾問過當時還是流亡公子的重耳,如果重耳回國,並順利公登上國君之位後,將如何報答有恩於他的楚國時,重耳沒有隨便許諾,而是表示如果兩國今後在戰場刀兵相見,那晉軍將退避三舍!

  現在,這位年輕的楚王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自己當然得向先君文公學習了。

  這個時候他的所有答覆,都是代表了晉國!

  所以他必須不卑不亢!

  我荀罃是感激楚國的,但這是我個人的感激,而且這種感激是廣義的,是對楚國的感激而非是對楚王的感激。

  我荀罃雖然在楚國九年,但包括您楚王在內的任何楚國人,和我荀罃都沒有任何個人關係!

  個人的感激必須與代表國家履職要分得一清二楚,雖然我荀罃是感激楚國的,但萬一我荀罃要代表晉國與楚國相爭於戰場,那我荀罃只能是為了晉國而努力作戰。

  單憑這一番話,荀罃就值得我們讀史的人尊重!

  當然,荀罃也沒讓我們失望,在接下來的晉國風雲歲月里,荀罃將為我們展現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堪稱晉國霸業之路上又一位功勳人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