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兵指潼關
李泰殺了王德真之後,心想相州的秘密藏不了太久,於是一邊更加緊鑼密鼓地進行起事前的準備,一邊又派出心腹前往衛、魏、洺、邢、貝等河北州縣,宣揚李泰應讖的流言。
幾天之後,中使抵達相州,向李泰宣旨,召其在重陽之前進京覲見。
李泰對宣旨的中使賂以重禮,信誓旦旦地表示等他把都督府的庶務交接給上佐官之後,一定會在重陽之前抵達長安覲見聖人,請他幫忙在聖人面前美言,然後把中使禮送出城。
收到召其進京的聖旨,李泰就猜到李治肯定已經聽到一些風聲了,所以才會以此試探。
於是,宣旨的中使前腳剛出城,後腳李泰就立刻派人前往魏州,命薛萬徹用最快的速度趕來相州議事。
薛萬徹到了相州之後,得知此事,立馬勸道:「殿下,不能再等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只要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叩開潼關,大事便成九十,關中一片坦途,到了長安城下,還有房遺愛作為內應。」
於是李泰一邊派出密使,前往洪州、潮州、秦州,分別聯絡褚遂良、韓瑗和李元景。然後匆匆在永徽二年八月廿五,於鄴城銅雀台誓師起兵,傳檄天下。
聲稱李世民是被李治和長孫無忌聯手弒殺,爾後李治為掩蓋弒君弒父的罪行,殺長孫無忌滅口,乃千古未有之大逆,人人得而誅之。
薛萬徹在魏州第一時間響應,打開府庫,率軍與李泰合兵一處。
擔任衛州刺史的柴令武是李泰從前的心腹好友,也即刻起兵,充當李泰的先鋒。
從前李泰和李承乾爭奪儲位的時候,聚集在李泰身邊的官員數不勝數,這些人隨著李泰的落敗而貶謫散落各地。
聚似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人本就前途無望,看到薛萬徹和柴令武跟隨李泰造反,也都紛紛加入其中。加上還有相信了李泰應讖的投機者響應檄文,西征的隊伍不斷壯大。
距離最近的懷州刺史最早得知此事,大驚失色,一邊快報長安,一邊組織州兵抵抗叛軍。
但這個刺史是文官出身,不懂武略,還沒等李泰、薛萬徹的主力到來,就被先鋒柴令武破城。
柴令武本想在懷州城搶掠三天,激勵將士。不過很快就被趕到懷州的李泰阻止。
兵貴神速,潼關天險,等到李治反應過來,派大軍馳援,到時候再攻潼關,無疑加大了難度。
而且,李泰是要去長安當皇帝的,興王者之師討弒父逆賊,豈能做燒殺搶掠的事情。
李泰造反的消息很快傳到長安,一時間,朝野震動。
高季輔、李乾祐、宇文節、杜正倫、張玄素等五位宰相及兵部尚書柳奭齊聚甘露殿,向李治稟報此事。
李治冷笑道:「眾位卿家不必擔憂,朕早就知道四兄會造反了,一切都在朕的掌控之中。朕念手足之情,又給了他一個機會,沒想到他還是冥頑不靈,執意謀反,多行不義必自斃!」
高季輔驚異道:「陛下早知濮王要造反?」
「不錯!朕賜死舅父之後,四兄以為褚遂良會有怨望,於是派人聯絡褚遂良,邀其謀反。四兄卻沒想到褚遂良對朕忠心耿耿,不與叛逆為伍。褚遂良假意答應謀反,然後立刻把此事密奏於朕。」
高季輔皺眉道:「陛下既知此事,為何不捉拿濮王問罪,反而放任其謀反。」
李治嘆氣道:「四兄畢竟是朕嫡親的兄弟,一奶同胞。大兄天不假年,朕不想四兄再有事。所以想再饒恕他一回,派人去相州宣召他進京。只要他肯進京,那朕就當做什麼都沒發生。可惜他辜負了朕的好意,還是反了。
不過眾位卿家莫急,朕也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早就命英國公徵發涇、寧、豳、岐四州之兵,駐守潼關。
這時候,英公應該已經兵出潼關了。英國公乃百戰名將,區區平叛,定能手到擒來。」
眾人這才知道,李勣因病告假十幾天時間,原來是被李治派到潼關防禦李泰了。
李乾祐笑道:「陛下運籌帷幄之中,看來臣等白擔心了!」
不過宇文節卻遲疑道:「陛下,有道是,蒼鷹搏兔,猶用全力。況且濮王麾下薛萬徹也是一員名將。臣以為是不是再派一員上將,領同、華二州之兵增援英國公。」
「這……」李治猶豫。
高季輔一向小心謹慎,也說道:「陛下,臣也認為宇文相公所言極是。」
李治想想也是,李世民曾經評價薛萬徹非大勝即大敗,用兵剛強,李勣未必就能輕鬆取勝。
被宇文節、高季輔這麼一說,李治有些後悔,早知道不該在李勣面前做這種孝悌的姿態,還不如直接命李勣把李泰抓回長安,免得夜長夢多。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確實要再派一員上將策應李勣,才可保萬無一失。
於是李治問道:「不知眾卿家有沒有領兵人選?」
宇文節馬上說道:「陛下,臣舉薦太常卿,江夏王道宗!」
李治臉色未有改變,但心裡對宇文節非常不滿。他當初本不想讓宇文節入政事堂,就是因為宇文節和李道宗是多年好友。果然他一開口就是舉薦李道宗。
高季輔點頭道:「江夏王不僅軍謀武勇,而且是宗室尊長,領兵平叛,再合適不過!陛下,臣也舉薦江夏王。」
宇文節、高季輔相繼開口後,李治生怕其他幾個人也跟著附議,趕緊搖頭道:「江夏王叔乃社稷之柱石,當坐鎮京師,不可輕動!這樣吧,朕命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徵發同、華二州府兵策應英公。」
阿史那社爾無論忠心還是領兵能力都毋庸置疑,又是李治的欽定,眾人也沒有異議。
定好應對之策後,甘露殿裡的氣氛輕鬆了不少,李治好奇問道:「凡事必師出有名,朕還不知有什麼能讓四兄討伐的,不知四兄的造反檄文是怎麼寫的?」
心說,幸好沒有把媚娘接進宮,否則這件事必然會被李泰當做把柄。
「這個……」眾人頓時支支吾吾起來。
幾天之後,中使抵達相州,向李泰宣旨,召其在重陽之前進京覲見。
李泰對宣旨的中使賂以重禮,信誓旦旦地表示等他把都督府的庶務交接給上佐官之後,一定會在重陽之前抵達長安覲見聖人,請他幫忙在聖人面前美言,然後把中使禮送出城。
收到召其進京的聖旨,李泰就猜到李治肯定已經聽到一些風聲了,所以才會以此試探。
於是,宣旨的中使前腳剛出城,後腳李泰就立刻派人前往魏州,命薛萬徹用最快的速度趕來相州議事。
薛萬徹到了相州之後,得知此事,立馬勸道:「殿下,不能再等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只要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叩開潼關,大事便成九十,關中一片坦途,到了長安城下,還有房遺愛作為內應。」
於是李泰一邊派出密使,前往洪州、潮州、秦州,分別聯絡褚遂良、韓瑗和李元景。然後匆匆在永徽二年八月廿五,於鄴城銅雀台誓師起兵,傳檄天下。
聲稱李世民是被李治和長孫無忌聯手弒殺,爾後李治為掩蓋弒君弒父的罪行,殺長孫無忌滅口,乃千古未有之大逆,人人得而誅之。
薛萬徹在魏州第一時間響應,打開府庫,率軍與李泰合兵一處。
擔任衛州刺史的柴令武是李泰從前的心腹好友,也即刻起兵,充當李泰的先鋒。
從前李泰和李承乾爭奪儲位的時候,聚集在李泰身邊的官員數不勝數,這些人隨著李泰的落敗而貶謫散落各地。
聚似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人本就前途無望,看到薛萬徹和柴令武跟隨李泰造反,也都紛紛加入其中。加上還有相信了李泰應讖的投機者響應檄文,西征的隊伍不斷壯大。
距離最近的懷州刺史最早得知此事,大驚失色,一邊快報長安,一邊組織州兵抵抗叛軍。
但這個刺史是文官出身,不懂武略,還沒等李泰、薛萬徹的主力到來,就被先鋒柴令武破城。
柴令武本想在懷州城搶掠三天,激勵將士。不過很快就被趕到懷州的李泰阻止。
兵貴神速,潼關天險,等到李治反應過來,派大軍馳援,到時候再攻潼關,無疑加大了難度。
而且,李泰是要去長安當皇帝的,興王者之師討弒父逆賊,豈能做燒殺搶掠的事情。
李泰造反的消息很快傳到長安,一時間,朝野震動。
高季輔、李乾祐、宇文節、杜正倫、張玄素等五位宰相及兵部尚書柳奭齊聚甘露殿,向李治稟報此事。
李治冷笑道:「眾位卿家不必擔憂,朕早就知道四兄會造反了,一切都在朕的掌控之中。朕念手足之情,又給了他一個機會,沒想到他還是冥頑不靈,執意謀反,多行不義必自斃!」
高季輔驚異道:「陛下早知濮王要造反?」
「不錯!朕賜死舅父之後,四兄以為褚遂良會有怨望,於是派人聯絡褚遂良,邀其謀反。四兄卻沒想到褚遂良對朕忠心耿耿,不與叛逆為伍。褚遂良假意答應謀反,然後立刻把此事密奏於朕。」
高季輔皺眉道:「陛下既知此事,為何不捉拿濮王問罪,反而放任其謀反。」
李治嘆氣道:「四兄畢竟是朕嫡親的兄弟,一奶同胞。大兄天不假年,朕不想四兄再有事。所以想再饒恕他一回,派人去相州宣召他進京。只要他肯進京,那朕就當做什麼都沒發生。可惜他辜負了朕的好意,還是反了。
不過眾位卿家莫急,朕也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早就命英國公徵發涇、寧、豳、岐四州之兵,駐守潼關。
這時候,英公應該已經兵出潼關了。英國公乃百戰名將,區區平叛,定能手到擒來。」
眾人這才知道,李勣因病告假十幾天時間,原來是被李治派到潼關防禦李泰了。
李乾祐笑道:「陛下運籌帷幄之中,看來臣等白擔心了!」
不過宇文節卻遲疑道:「陛下,有道是,蒼鷹搏兔,猶用全力。況且濮王麾下薛萬徹也是一員名將。臣以為是不是再派一員上將,領同、華二州之兵增援英國公。」
「這……」李治猶豫。
高季輔一向小心謹慎,也說道:「陛下,臣也認為宇文相公所言極是。」
李治想想也是,李世民曾經評價薛萬徹非大勝即大敗,用兵剛強,李勣未必就能輕鬆取勝。
被宇文節、高季輔這麼一說,李治有些後悔,早知道不該在李勣面前做這種孝悌的姿態,還不如直接命李勣把李泰抓回長安,免得夜長夢多。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確實要再派一員上將策應李勣,才可保萬無一失。
於是李治問道:「不知眾卿家有沒有領兵人選?」
宇文節馬上說道:「陛下,臣舉薦太常卿,江夏王道宗!」
李治臉色未有改變,但心裡對宇文節非常不滿。他當初本不想讓宇文節入政事堂,就是因為宇文節和李道宗是多年好友。果然他一開口就是舉薦李道宗。
高季輔點頭道:「江夏王不僅軍謀武勇,而且是宗室尊長,領兵平叛,再合適不過!陛下,臣也舉薦江夏王。」
宇文節、高季輔相繼開口後,李治生怕其他幾個人也跟著附議,趕緊搖頭道:「江夏王叔乃社稷之柱石,當坐鎮京師,不可輕動!這樣吧,朕命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徵發同、華二州府兵策應英公。」
阿史那社爾無論忠心還是領兵能力都毋庸置疑,又是李治的欽定,眾人也沒有異議。
定好應對之策後,甘露殿裡的氣氛輕鬆了不少,李治好奇問道:「凡事必師出有名,朕還不知有什麼能讓四兄討伐的,不知四兄的造反檄文是怎麼寫的?」
心說,幸好沒有把媚娘接進宮,否則這件事必然會被李泰當做把柄。
「這個……」眾人頓時支支吾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