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朱標的問題
「朱兄,來人並不是崇禎帝,而是一位名為宋應星的縣學教諭。」
縣學教諭?
朱標嘴巴微張,看向張泊,他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原以為,就算來到此地的不是崇禎帝,也應該是其他在大明舉足輕重的人物。
就例如其他的皇室宗親。
畢竟之前來到此地的可是漢武帝劉徹之地劉據,昭烈皇帝劉備。
但是這縣學教諭……
不過,朱標臉上的疑惑只持續的幾息的時間,就一閃而逝。
他想起了之前張泊與他說的。
只有在歷史中留下聲名之人才能夠來到此地。
這麼說來,這縣學教諭想來也有出眾之處。
「店家,既然這宋應星能夠來到此地,那他應該也是在歷史中留下名聲的人物。」
「沒錯,朱兄,此人寫成了一本即使在現在看來,也影響深遠的巨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巧奪天工,通曉萬物道理。
如此氣勢磅礴的書名,成功引起了朱標了興趣。
「不知這《天工開物》上具體記載了什麼。」
「上面記載了明末以前的各項技術,包括農業、紡織、染色、機械、陶瓷、造紙,兵器、火藥、製鹽、採煤、榨油、釀酒等各個方面,這是世界上第一本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朱標在聽完張泊的講述後,驚詫的神情浮現在這位大明太子的臉上。
他明白了為什麼宋應星能夠在歷史留名了。
不僅是因為此書是一本開創性的巨著。
而且其涵蓋面之廣,實用性之強,實屬罕見。
使得現在的朱標心中生出了想要一觀的念頭。
當然,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也擺在了朱標面前。
如此大才,前往朝中做官,想來問題不大,為何僅僅是一名縣學的教諭。
「店家,此人難道沒有考取功名,入朝為官的打算嗎。」
對此,張泊也只能用沉默來回應朱標。
宋應星不想考取功名嗎?
他當然想!
但是奈何,考了六次!次次不中,蹉跎的十八年!
曾經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也在此期間被磨平了稜角,心氣也沒了。
最終他也就放棄了科舉的念頭,回鄉做了一名教諭,教導生員。
在張泊看來,宋應星不中,實力僅僅是很小的一方面,畢竟他當年鄉試可是在大明科舉第一省江西能考到前三的人,可以稱得上卷王中的卷王。
但是,這是明朝末年。
萬曆朝的科舉舞弊案,天啟朝魏忠賢當政,直接公然索賄,崇禎年間的腐敗所導致的不正當競爭,令得宋應星退出了科舉的舞台。
不過,在張泊看來,如果宋應星真的考上進士,說不定就不會有《天工開物》這本史詩巨製。
就如蘇秦所說的那樣「使我有洛陽二頃田,焉能佩六國相印。」
「朱兄,你想必也知曉王朝末年科舉的舞弊程度有多嚴重,宋應星會試考了六次,皆不中。」
雖然朱標沒有親眼看過明末的科舉,但是他也能夠之前的王朝末年的科舉中窺得一二。
六次不中,確實……
「店家,那宋應星寫出如此書籍,也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嗎。」
受到朝廷重用?
怎麼可能。
別說他一個小小的舉人,就算是進士寫出這種東西,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
沒什麼原因,自古以來,技術就被認為是上不得台面的東西,一個描繪工藝的書籍,又怎麼會引起朝中各位文官的注意。
而且當時的大明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此書自然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激起絲毫的浪花。
「朱兄,你覺得朝中官員會重視此書嗎,況且,以當時的大明局勢,又有誰會關心一個小小舉人出版的書籍。」
對此,朱標舉起桌上已經微涼的茶水一飲而盡。
一方面他沒想到崇禎朝來此的宋應星是如此一個命運多舛之人,另一方面他也從店家的講述中,了解到了明末那危如累卵的局勢。
念及至此,朱標也是準備將他今日來此的另一個目的告知張泊。
「店家,我今日來次其實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詢問崇禎朝來人,如今已然了解,之後我希望店家安排我與他見上一面。
其二,是因為我上次聽店家你說,從軍事方面,我大明是被後金和農民起義所滅,也就是說,我大明滅亡的原因實際上還有其他方面,還望店家不吝賜教。」
嘶。
張泊也沒想到,他上次只是簡單地提了一嘴,就被朱標註意到了。
說實話,明朝已經算不錯了。
國祚276年,排名漢王朝第二的層次,而且以古代的那種制度,歷經兩三百年,就勢必會崩潰,這就是王朝周期律。
當然,既然朱標詢問了他關於此事,那他也願意和朱標說道說道。
「朱兄,說起大明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大一部分與以往各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大差不差,無非就是王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百姓食無裹腹,因此造反,加之外敵入侵,因此滅亡。」
「也就是說,大明還有一小部分和其他王朝不一樣的地方。」
「額,這個,確實,大明與其他朝代不一樣的地方,主要就是大明的宗室制度。」
說實話,老朱這人,雖然出身不高,但是想法很強。
分封皇子,鎮守邊關。
一方面給予皇子足夠的軍事權利,可以指揮軍隊完成作戰,另一方面,也限制皇子的權利,使之無法參與到領地治理上來。
如果這樣倒還好。
問題是老朱給他的這些子孫定下了極為優渥的生活條件。
明朝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兩百石。
同一時期,正一品的月俸才八十七石,一年也就一千石的俸祿。
雖然親王的俸祿是一品官員的十倍,但是念在藩王有著戍邊之職,加之洪武年間的宗室數量不多,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終大概率也會走向宗室冗雜的道路,但是畢竟藩王有事做,不會像歷史上所記載的大明後期那樣,就純養豬。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靖難之役後。
縣學教諭?
朱標嘴巴微張,看向張泊,他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原以為,就算來到此地的不是崇禎帝,也應該是其他在大明舉足輕重的人物。
就例如其他的皇室宗親。
畢竟之前來到此地的可是漢武帝劉徹之地劉據,昭烈皇帝劉備。
但是這縣學教諭……
不過,朱標臉上的疑惑只持續的幾息的時間,就一閃而逝。
他想起了之前張泊與他說的。
只有在歷史中留下聲名之人才能夠來到此地。
這麼說來,這縣學教諭想來也有出眾之處。
「店家,既然這宋應星能夠來到此地,那他應該也是在歷史中留下名聲的人物。」
「沒錯,朱兄,此人寫成了一本即使在現在看來,也影響深遠的巨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巧奪天工,通曉萬物道理。
如此氣勢磅礴的書名,成功引起了朱標了興趣。
「不知這《天工開物》上具體記載了什麼。」
「上面記載了明末以前的各項技術,包括農業、紡織、染色、機械、陶瓷、造紙,兵器、火藥、製鹽、採煤、榨油、釀酒等各個方面,這是世界上第一本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
朱標在聽完張泊的講述後,驚詫的神情浮現在這位大明太子的臉上。
他明白了為什麼宋應星能夠在歷史留名了。
不僅是因為此書是一本開創性的巨著。
而且其涵蓋面之廣,實用性之強,實屬罕見。
使得現在的朱標心中生出了想要一觀的念頭。
當然,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也擺在了朱標面前。
如此大才,前往朝中做官,想來問題不大,為何僅僅是一名縣學的教諭。
「店家,此人難道沒有考取功名,入朝為官的打算嗎。」
對此,張泊也只能用沉默來回應朱標。
宋應星不想考取功名嗎?
他當然想!
但是奈何,考了六次!次次不中,蹉跎的十八年!
曾經的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也在此期間被磨平了稜角,心氣也沒了。
最終他也就放棄了科舉的念頭,回鄉做了一名教諭,教導生員。
在張泊看來,宋應星不中,實力僅僅是很小的一方面,畢竟他當年鄉試可是在大明科舉第一省江西能考到前三的人,可以稱得上卷王中的卷王。
但是,這是明朝末年。
萬曆朝的科舉舞弊案,天啟朝魏忠賢當政,直接公然索賄,崇禎年間的腐敗所導致的不正當競爭,令得宋應星退出了科舉的舞台。
不過,在張泊看來,如果宋應星真的考上進士,說不定就不會有《天工開物》這本史詩巨製。
就如蘇秦所說的那樣「使我有洛陽二頃田,焉能佩六國相印。」
「朱兄,你想必也知曉王朝末年科舉的舞弊程度有多嚴重,宋應星會試考了六次,皆不中。」
雖然朱標沒有親眼看過明末的科舉,但是他也能夠之前的王朝末年的科舉中窺得一二。
六次不中,確實……
「店家,那宋應星寫出如此書籍,也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嗎。」
受到朝廷重用?
怎麼可能。
別說他一個小小的舉人,就算是進士寫出這種東西,也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
沒什麼原因,自古以來,技術就被認為是上不得台面的東西,一個描繪工藝的書籍,又怎麼會引起朝中各位文官的注意。
而且當時的大明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此書自然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激起絲毫的浪花。
「朱兄,你覺得朝中官員會重視此書嗎,況且,以當時的大明局勢,又有誰會關心一個小小舉人出版的書籍。」
對此,朱標舉起桌上已經微涼的茶水一飲而盡。
一方面他沒想到崇禎朝來此的宋應星是如此一個命運多舛之人,另一方面他也從店家的講述中,了解到了明末那危如累卵的局勢。
念及至此,朱標也是準備將他今日來此的另一個目的告知張泊。
「店家,我今日來次其實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詢問崇禎朝來人,如今已然了解,之後我希望店家安排我與他見上一面。
其二,是因為我上次聽店家你說,從軍事方面,我大明是被後金和農民起義所滅,也就是說,我大明滅亡的原因實際上還有其他方面,還望店家不吝賜教。」
嘶。
張泊也沒想到,他上次只是簡單地提了一嘴,就被朱標註意到了。
說實話,明朝已經算不錯了。
國祚276年,排名漢王朝第二的層次,而且以古代的那種制度,歷經兩三百年,就勢必會崩潰,這就是王朝周期律。
當然,既然朱標詢問了他關於此事,那他也願意和朱標說道說道。
「朱兄,說起大明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大一部分與以往各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大差不差,無非就是王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百姓食無裹腹,因此造反,加之外敵入侵,因此滅亡。」
「也就是說,大明還有一小部分和其他王朝不一樣的地方。」
「額,這個,確實,大明與其他朝代不一樣的地方,主要就是大明的宗室制度。」
說實話,老朱這人,雖然出身不高,但是想法很強。
分封皇子,鎮守邊關。
一方面給予皇子足夠的軍事權利,可以指揮軍隊完成作戰,另一方面,也限制皇子的權利,使之無法參與到領地治理上來。
如果這樣倒還好。
問題是老朱給他的這些子孫定下了極為優渥的生活條件。
明朝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兩百石。
同一時期,正一品的月俸才八十七石,一年也就一千石的俸祿。
雖然親王的俸祿是一品官員的十倍,但是念在藩王有著戍邊之職,加之洪武年間的宗室數量不多,也不是不能接受。
最終大概率也會走向宗室冗雜的道路,但是畢竟藩王有事做,不會像歷史上所記載的大明後期那樣,就純養豬。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靖難之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