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老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向馬皇后辭行後,朱標領著劉據向如今大明皇帝朱元璋的辦公地點武英殿走去。

  只行走了片刻的時間,朱標突然停止了前進的腳步,回過頭來問了劉據一個問題。

  「小據,你可知你的未來之事?」

  在朱標看來,劉據在某些方面與他十分的相像,自小就被給予厚望,跟隨大儒學習,兩人的母親都能被稱為一代賢后。

  在如此諸多的條件下,兩人的性格也就十分相似,外柔內剛。

  以至於看著劉據,朱標就仿佛看著年輕時候的自己一般。

  他自然也就不希望劉據走上史書中記載的那條老路。

  見朱標停下腳步望著自己,劉據也是點頭稱是。

  「是的,兄長,我已知曉。」

  「那你可有應對之法。」

  雖然劉據已經獲知了只要舅舅和兄長在,他的太子之位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而且從這段時間父皇的行動上看,似乎父皇也在有意避免巫蠱之禍的發生。

  但是,劉據明白,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無異於死路一條。

  這段時日,他也想通了

  他要學習。

  不只是簡單的跟隨太子太傅學習儒學知識,而且還要全方位的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

  他甚至已經想好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會長期待在東漢這個戰亂的時代,跟隨孔明先生從目前的一窮二白,到將來的建國。

  從玄德叔父的發家史中,一步步學習如何處理政務,如何與下面的人相處。

  這一世,他絕對有信心處理好和父親的關係。

  「兄長,我心中已有良策。」

  本來按照朱標的想法,是想與劉據共同商討個應對未來巫蠱之禍的對策,但是如今看到劉據那堅毅的眼神,朱標清楚,這位大漢的太子應該是想到了解決方案,也就不需要他出謀劃策了。

  在兩人繼續行走的過程中,朱標就好似一個導遊一般地為劉據講述著紫禁城中宮殿的各個細節。

  「小據,不遠處的那三個大殿名為奉天殿,謹身殿,華蓋殿,

  其中,奉天殿是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之地,

  華蓋殿是每逢節日,接受百官參拜的地方,平常也用作於前往奉天殿參加朝會的休息場所,

  至于謹身殿,是平常更換朝服以及冊立皇后,皇太子之地。

  小據,聽這三大殿的功能,是不是特別耳熟。」

  這何止耳熟,簡直就是就和未央宮的格局一模一樣。

  未央宮的核心地帶乃是一座被稱為「前殿」的建築群。

  同樣分為三大殿,分別對應著朝會,舉行重大典禮,退朝後的起居。

  毫無疑問,與大明的這些宮殿功能其實相差無幾。

  「事實上小據,自西漢後,很多的朝代都是模仿未央宮的格局修建,就例如之前提到過的唐朝也是如此,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也是類似的構造。」

  劉據有些懵懂的點了點頭,將這個被多次提到的唐朝記在心裡,等他再度前往食肆的時候,便去問問兄長,有關唐朝這個朝代的瑣事。

  最終,兩人來到了一座宮門前。

  上書武英二字。

  武英殿內,如今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頭戴翼善冠,身著黃色團龍窄袖圓領袍,正在低著頭,批閱著面前龍案上那堆積如山的奏疏。

  自從胡惟庸倒台之後,朱元璋便廢除了丞相制度,自此以後,大明匯聚到中央的奏疏全都由他親自接手。

  雖然有些勞累,但是朱元璋一點沒有放在心上。

  與他以往遭受的元朝的壓迫比起來,這點勞累算什麼。

  而且,雖然勞累,但是好處無疑也是巨大的。

  親力親為意味著所有的奏疏都會經過他手,如此,皇帝才不會被下面人蒙蔽,架空。

  不過,朱元璋在批改奏疏時,注意到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戶部的錢糧似乎有些不太對勁。

  倒不是有所出入什麼的,相反,是一點出入都沒有。

  這就很不對勁。


  江浙地區還好些,畢竟距離應天較近,還有著大運河支撐,將錢糧運送到應天,也就談不上什麼消耗。

  但是例如山西,四川,廣西等省,距離應天府那遠的可不是一點半點,最起碼都要月余的時間,才能從他們那來到應天,途中竟然一點損耗都沒有,各布政司、府、縣與戶部的帳目一模一樣。

  有問題,有大問題。

  就在朱元璋深入思考的時候,一位宦官模樣的人躡手躡腳地進入殿中。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見。」

  宦官的這一稟告聲,使的朱元璋的目光從奏疏上移開。

  標兒?

  標兒回來了?

  之前根據自己的旨意,標兒前往宮外去邀請那位治療好雄英的食肆主人,如今看來,想來是標兒圓滿地完成了他的任務,將食肆主人帶了回來。

  「宣。」

  隨著宦官的公鴨嗓音,朱標領著劉據進入殿中。

  「爹。」

  劉據有些意外的看向朱標一眼。

  按道理來說,皇子成年之後的稱呼應該正式一點,不應該再用這種口頭的稱呼。

  為何兄長會這麼說?

  不過,劉據的動作也不慢,俯身拱手道。

  「見過陛下。」

  兩人剛進入殿中,朱元璋就看到了站在朱標身後的劉據。

  十餘歲的孩童?

  難道是食肆主人的後裔?

  劉據站在朱標的身後,用好奇的眼光看著眼前這位堪比大漢太祖高皇帝的大明皇帝。

  身著一身黃色的龍袍,年紀看上去較之父親大了不少,想來應該有花甲之年。

  身形較之瘦削的父親,顯得更加壯實一些,身上散發出一股若有若無的氣勢,就好像是從沙場當中走出來的一般,想來眼前的這位大明皇帝與太祖高皇帝一般,出身草莽。

  朱元璋此刻已經離開龍案,來到了太子朱標的身前,滿意地打量了一番自己的好大兒,朱元璋開口說道。

  「標兒,此行是否順利,為何食肆主人不親自前來,而是派了一位子嗣,莫非是想讓這位子嗣獲得一官半職。」

  如果常人敢這麼操作,老朱早炸毛呢。

  我賜你官職是看的起你,還想轉讓官職。

  但是,誰讓對方是治療了他好大孫的人呢。

  朱標沒想到父親開口就是這麼一出,他明白,父親想歪了。

  這可不是食肆主人的兒子,而是漢武帝的兒子。

  「爹,此行略有些波折,不過都不礙事,而且,爹,這不是食肆主人的兒子,我說出來,您可千萬別激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