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太孫殿下怎麼來了
卯時剛過,夜幕下的邢州城內一片寂靜,城內的百姓還在夢鄉,只有刺史衙門裡,一片燈火通明。
如今的邢州,最高長官是新任的河北道行軍總管,左武威衛將軍薛訥,他高坐在邢州刺史衙門正中央。
河北道觀察使薛季昶坐在他的左側,而原本的邢州刺史傅文靜,此時只能屈居在薛訥的右側。
從西門匆匆趕來的一名校尉此時正面對薛訥等人站在大堂中央。
薛訥仔細端詳著手中的金魚袋,隨後又遞給了身邊的薛季昶,「二弟,你也看看。」
薛季昶起身走到薛訥的面前,接過金魚袋在手中翻來覆去看了看,隨後還給薛訥道:「大哥,沒錯,的確是太孫殿下的金魚袋。」
「太孫殿下?」
薛訥滿臉疑惑的將金魚袋放在面前的桌案之上,扭頭看著薛季昶。
「太孫殿下不是去了涼州嗎,怎麼忽然就出現在了邢州呢?」
「這......」
薛季昶心想,人家是大周的太孫殿下,腿長在自己身上,願意去哪就去哪,你問我,我問誰去?
傅文靜聞言站起身,走到薛訥的旁邊,拿起金魚袋看了看,隨後又放回了薛訥的面前。
「薛總管,既然這金魚袋沒有問題,那就是太孫殿下到了,咱們總是要去西門迎駕吧?」
薛訥聽到傅文靜的話卻並未立刻回應,他沉思了片刻,再次抬起頭看向大堂中央的那名校尉。
「你可看清來人是何樣貌,是否真為我大周的太孫殿下?」
那校尉聽懂薛訥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敢耽擱,連忙抱拳回答。
「啟稟總管大人,天色昏暗,卑下只看到為首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至於他是不是咱們大周的太孫,恕小的沒見過太孫殿下。」
「那他隨行多少人,這些人都是何裝束?」
薛季昶在一旁追問道,他出京外放之前乃是兵部侍郎,李重潤擔任旅賁衛右內率就是由他簽發的任命。
那校尉聞聲連忙轉向薛季昶,「太孫殿下隨行約莫有兩千人左右,其中一千騎兵,一千步卒。
卑下這次跟隨薛總管前來邢州之前,在左武威衛的當差,卑下認得,他們穿的都是旅賁衛的甲冑。」
「旅賁衛?」
傅文靜聽到校尉的話騰的一下站起身來。
在調任邢州刺史之前,他原本是京兆府萬年縣的縣丞,對於李重潤擔任右內率的事情也有所耳聞。
聽那校尉提到旅賁衛,傅文靜基本可以肯定來的人就是太孫殿下了。
畢竟若是讓突厥人來冒充的話,他們可完全弄不清楚大周朝中各軍甲冑服飾之間的區別。
「看來問題不大,應該就是太孫殿下了,」傅文靜嘴裡念叨了一句,轉頭對薛訥行禮道:「薛總管,太孫殿下大駕光臨,咱們還是速去西門迎接吧。」
「好!」
薛訥此時也基本可以認定,來的人無疑就是李重潤了。
不再遲疑,他站起身子,對大堂內的薛季昶、傅文靜和其他文武官員朗聲說道:「各位同僚,既然太孫殿下來了,就請各位隨我一同前往西門城樓吧。」
「諾!」
大堂內數十位官員異口同聲的抱拳應諾,心中卻都感到有些蹊蹺。
既然要去迎接太孫殿下,那不是應該前往西門嗎,為何要到西門城樓呢?
此時,位於邢州城門之外的,正是李重潤。
經過一夜的跋涉,他們終於從相州走到了邢州城外。
最近一段時間,李重潤可以說每日都在行軍的路上風餐露宿,現在的他臉上也露出一絲倦容。
騎馬跟在李重潤身後的李楷洛看到太孫殿下如此疲憊,他的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自從半年前他不堪在岳父李楷固的軍中被人恥笑,獨自一個人來到長安闖蕩,碰巧遇到郭敬之等人在長安募兵,鬼使神差的進入了李重潤的右內率之後,自己的人生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以為加入旅賁衛,成了太子親軍,每日就是擺一擺儀仗,跟在太子身邊做一些護衛的工作。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剛一加入右內率,便被李重潤派回幽州找岳父大人買馬。
回到長安之後,操練了不到三個月,便又被太孫殿下帶著奔襲了涼州。
在涼州廝殺了三個月,戰事剛一有了眉目,卻又在李重潤的帶領下長途奔襲兩千餘里來到了邢州。
這樣的生活,讓李楷洛痴迷,這才是他心目中一個軍人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刀光劍影,每一天都是鼓角爭鳴。
可是,自己本就是軍人,如此的奔波那是情理之中。
可太孫殿下,作為大周朝的天潢貴胄,放著長安優渥安逸的生活不過,竟然也和右內率這些士卒一樣,李楷洛如今對李重潤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
「殿下,」看見李重潤臉上的倦容,李楷洛的心中有些不忍,「這邢州的規矩未免也太大了些!
咱們這一路奔波,星夜未眠,這才到了邢州。
您已經將金魚袋給他們驗看了,他們竟然拖延了這許久,還不打開城門請您入城休息。」
李重潤聽到李楷洛的話,轉頭看著他笑了笑。
「李校尉,你不必生氣,孤倒是覺得,如今的邢州大戰在即,薛總管這樣做無可厚非。
你未來也是要做一軍之統帥,你聽說過漢初名將周亞夫的細柳營麼?
要讓孤來說,你還真得跟著薛總管好好學一學治軍之道。」
「殿下,」封常清原本一聲不吭的跟在李重潤的身邊,聽到他說起周亞夫,連忙湊過來笑著問:「那周亞夫的細柳營如何,您可否給小的說說?」
「周亞夫的細柳營啊?」
李重潤沉吟了一下,這才將細柳營是如何將漢文帝的使者阻在門外,漢文帝又是怎樣評價周亞夫的向身邊的眾人講述了一遍。
「這位周亞夫可真膽大,」封常清聽李重潤說完之後大感驚詫,「他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
李重潤抬頭看著邢州城頭戒備森嚴的士卒,讚許的點了點頭,「軍紀,永遠是軍隊戰鬥力的保證。」
如今的邢州,最高長官是新任的河北道行軍總管,左武威衛將軍薛訥,他高坐在邢州刺史衙門正中央。
河北道觀察使薛季昶坐在他的左側,而原本的邢州刺史傅文靜,此時只能屈居在薛訥的右側。
從西門匆匆趕來的一名校尉此時正面對薛訥等人站在大堂中央。
薛訥仔細端詳著手中的金魚袋,隨後又遞給了身邊的薛季昶,「二弟,你也看看。」
薛季昶起身走到薛訥的面前,接過金魚袋在手中翻來覆去看了看,隨後還給薛訥道:「大哥,沒錯,的確是太孫殿下的金魚袋。」
「太孫殿下?」
薛訥滿臉疑惑的將金魚袋放在面前的桌案之上,扭頭看著薛季昶。
「太孫殿下不是去了涼州嗎,怎麼忽然就出現在了邢州呢?」
「這......」
薛季昶心想,人家是大周的太孫殿下,腿長在自己身上,願意去哪就去哪,你問我,我問誰去?
傅文靜聞言站起身,走到薛訥的旁邊,拿起金魚袋看了看,隨後又放回了薛訥的面前。
「薛總管,既然這金魚袋沒有問題,那就是太孫殿下到了,咱們總是要去西門迎駕吧?」
薛訥聽到傅文靜的話卻並未立刻回應,他沉思了片刻,再次抬起頭看向大堂中央的那名校尉。
「你可看清來人是何樣貌,是否真為我大周的太孫殿下?」
那校尉聽懂薛訥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敢耽擱,連忙抱拳回答。
「啟稟總管大人,天色昏暗,卑下只看到為首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至於他是不是咱們大周的太孫,恕小的沒見過太孫殿下。」
「那他隨行多少人,這些人都是何裝束?」
薛季昶在一旁追問道,他出京外放之前乃是兵部侍郎,李重潤擔任旅賁衛右內率就是由他簽發的任命。
那校尉聞聲連忙轉向薛季昶,「太孫殿下隨行約莫有兩千人左右,其中一千騎兵,一千步卒。
卑下這次跟隨薛總管前來邢州之前,在左武威衛的當差,卑下認得,他們穿的都是旅賁衛的甲冑。」
「旅賁衛?」
傅文靜聽到校尉的話騰的一下站起身來。
在調任邢州刺史之前,他原本是京兆府萬年縣的縣丞,對於李重潤擔任右內率的事情也有所耳聞。
聽那校尉提到旅賁衛,傅文靜基本可以肯定來的人就是太孫殿下了。
畢竟若是讓突厥人來冒充的話,他們可完全弄不清楚大周朝中各軍甲冑服飾之間的區別。
「看來問題不大,應該就是太孫殿下了,」傅文靜嘴裡念叨了一句,轉頭對薛訥行禮道:「薛總管,太孫殿下大駕光臨,咱們還是速去西門迎接吧。」
「好!」
薛訥此時也基本可以認定,來的人無疑就是李重潤了。
不再遲疑,他站起身子,對大堂內的薛季昶、傅文靜和其他文武官員朗聲說道:「各位同僚,既然太孫殿下來了,就請各位隨我一同前往西門城樓吧。」
「諾!」
大堂內數十位官員異口同聲的抱拳應諾,心中卻都感到有些蹊蹺。
既然要去迎接太孫殿下,那不是應該前往西門嗎,為何要到西門城樓呢?
此時,位於邢州城門之外的,正是李重潤。
經過一夜的跋涉,他們終於從相州走到了邢州城外。
最近一段時間,李重潤可以說每日都在行軍的路上風餐露宿,現在的他臉上也露出一絲倦容。
騎馬跟在李重潤身後的李楷洛看到太孫殿下如此疲憊,他的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自從半年前他不堪在岳父李楷固的軍中被人恥笑,獨自一個人來到長安闖蕩,碰巧遇到郭敬之等人在長安募兵,鬼使神差的進入了李重潤的右內率之後,自己的人生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以為加入旅賁衛,成了太子親軍,每日就是擺一擺儀仗,跟在太子身邊做一些護衛的工作。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剛一加入右內率,便被李重潤派回幽州找岳父大人買馬。
回到長安之後,操練了不到三個月,便又被太孫殿下帶著奔襲了涼州。
在涼州廝殺了三個月,戰事剛一有了眉目,卻又在李重潤的帶領下長途奔襲兩千餘里來到了邢州。
這樣的生活,讓李楷洛痴迷,這才是他心目中一個軍人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刀光劍影,每一天都是鼓角爭鳴。
可是,自己本就是軍人,如此的奔波那是情理之中。
可太孫殿下,作為大周朝的天潢貴胄,放著長安優渥安逸的生活不過,竟然也和右內率這些士卒一樣,李楷洛如今對李重潤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
「殿下,」看見李重潤臉上的倦容,李楷洛的心中有些不忍,「這邢州的規矩未免也太大了些!
咱們這一路奔波,星夜未眠,這才到了邢州。
您已經將金魚袋給他們驗看了,他們竟然拖延了這許久,還不打開城門請您入城休息。」
李重潤聽到李楷洛的話,轉頭看著他笑了笑。
「李校尉,你不必生氣,孤倒是覺得,如今的邢州大戰在即,薛總管這樣做無可厚非。
你未來也是要做一軍之統帥,你聽說過漢初名將周亞夫的細柳營麼?
要讓孤來說,你還真得跟著薛總管好好學一學治軍之道。」
「殿下,」封常清原本一聲不吭的跟在李重潤的身邊,聽到他說起周亞夫,連忙湊過來笑著問:「那周亞夫的細柳營如何,您可否給小的說說?」
「周亞夫的細柳營啊?」
李重潤沉吟了一下,這才將細柳營是如何將漢文帝的使者阻在門外,漢文帝又是怎樣評價周亞夫的向身邊的眾人講述了一遍。
「這位周亞夫可真膽大,」封常清聽李重潤說完之後大感驚詫,「他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
李重潤抬頭看著邢州城頭戒備森嚴的士卒,讚許的點了點頭,「軍紀,永遠是軍隊戰鬥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