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跪行葬父
「渡江之事刻不容緩,務必儘快入主南京。」
朱由崧已經下達最後動員令,由於劉孔炤的緣故,大明水師已經全面倒向福王陣營。
但在阮大鋮謀劃下,劉孔炤和韓贊周還需要隱瞞已經投降朱由崧一事,便讓二人先行回南京。
對外僅宣稱黃蜚已經歸降,且收攏八千水師,於是讓馬士英和劉良佐先回鳳陽坐鎮,防止李闖南下。
而朱由崧則維持住兩萬軍力,南京只能智取,兩邊全是他朱家的兵。
如今南京在他眼中,和素娘一般無二,只要他想隨時都可以採擷。
大勝關,坐落於南京城南十里外,越過此關便是著名的秦淮河入口處,再往前便是南京城的巍峨城牆。
當年朱元璋在此大破陳友諒於此,因此從大城港改名為大勝關。
當下形勢對於朝廷六部官員來說,同樣刻不容緩。
但是朝廷內最近卻無法專注在議立新君之事上,因為城內最近發生了一樁事,讓全城士紳騷動不安,朝堂內同樣議論紛紛。
如今的南京,既無內閣,亦無輔臣。
日常朝議,全依託眾臣自律討論事情,待達成共識之後,再由六部共同蓋章決議,算是折衷做法。
就在今天清晨,史可法已經收到軍情,黃蜚投降,如今福王軍隊已經陸續登岸,逐漸在大勝關南岸集結。
史可法聞之,即刻傳召劉孔炤,見面便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痛斥。
但是對方卻像軟皮蛇一樣,只是推諉不明福王造反緣由。
反倒咄咄逼人,質問史可法是否隱瞞軍情。
史可法是清楚原因的,只是他不敢將消息公之於眾,因為新皇帝花落誰家,還無法定案。
無可奈何之下,他唯有先行召集今日朝會,商討應對城外叛軍策略。
此事十萬火急,史可法也以為朝臣們會擔心局勢發展。
沒料到,如今所有人竟然都在討論一件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
事情是這樣的,在南京城東的淳化鎮,鎮裡有一個書人名曰趙忠。
趙忠妻子早死,留下一個十六歲的女兒,名叫趙憐兒。
大明文化鼎盛,市井文化盛行,特別在江南地區,作坊林立。
因此有大量的市鎮出現,為附近的作坊工人提供商業便利。
也因此說書人這行當就大行其道,說的就是各類型章回小說,各種演義。
趙忠就是靠著給人說書賺點打賞,雖然外面戰火連天。
但是習慣聽書的客人還是不少,父女二人節衣縮食,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趙忠突然失明,為了不連累女兒選擇用一抹麻布自我了斷。
趙憐兒可憐父親辛苦一生,都無法入土為安。
於是在街頭賣身葬父,既滿足父親遺願,還能找到份工作,養活自己。
賣身為奴在這時代,已經被羨慕。
可這年頭,哪家都不容易,自然沒人願意搭理她。
後來,據說有一位來自桐城縣(安徽樅陽)的戲曲大師看她可憐,便答應幫她,不過要考驗她是否誠心誠意。
要求趙憐兒從南京城北七里處的龍舟山,拖著父親遺體,一路跪行至城南的鳳凰山。
全程只能跪著,那鳳凰山乃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憲王朱松的墓地,是塊風水寶地,戲曲大師答應將她父親葬於此。
趙憐兒毫不猶豫就答應,她自龍舟山起始,一路艱難跪行。
因身後父親遺體僅用草蓆裹覆,連木板也沒有,僅靠幾根破木頭勉強支撐。
途經應天府學時,裹屍布已經磨破,散發出陣陣惡臭。
應天府學是南京最著名學府,從漢代已經名聲在外,在明初更被改為國學。
當時學生們只是驅趕趙憐兒儘快離開。
然後又經過鎮淮橋東北明道書院,從宋朝開始辦學,同樣有名。
這次連老師都出來驅趕,說她影響學習。
但趙憐兒沒有理會,繼續往城南鳳凰山跪行。
因為這條路上,沿路全都是南京著名學府,諸如南軒書院、昭文書院、文昌書院、江東書院等士子們,人人都知道趙憐兒的事。
五個晝夜的堅持,開始有人為趙憐兒的事寫詩,然後寫詞,之後就有人譜上曲,很快戲曲故事都編出來。
趙憐兒跪行葬父,瞬間點燃整個南京城,街頭小巷全是上演趙憐兒的橋段故事。
如今連朝堂上都在議論紛紛。
「下官有一奏報,今有趙女跪行葬父,沿路圍觀者眾,請求史兵部派兵維持秩序。」
「高戶部,下官請求國庫減免賦稅,與民休息。」
「今有孝女趙憐兒,請求工部撥款修建孝女牌坊。」
「請禮部收集有關趙憐兒詩歌,編纂成集,用以教化百姓。」
史可法痛苦緊閉雙目,他沒想過如今南京官員們,只關心趙憐兒這樁小事。
而不去討論福王的問題,是否真要兵臨城下他們才能醒悟。
工部尚書張鳳翔看出來史可法的疲憊,於是振臂一呼,「夠了,朝廷會議並非討論此等雞毛蒜皮之事。
如今福王叛軍正在城外盤桓不去,你們還有閒心顧及他人葬父,怎不想想自己葬哪!」
張鳳翔是萬曆二十九年的,如今已經六十七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年紀大是一方面。
再者他位高權重,現任工部尚書,還是東林黨現今官職最高的人,順理成章成為東林黨魁,人人以他馬首是瞻。
他肯出面,自然瞬間控制住局面,東林黨人官員紛紛踴躍發表意見。
只有高弘圖緘默不語,他一直眼觀鼻、鼻觀心,仿若置身事外一樣。
「高尚書,高尚書。」
高弘圖這才發現整個朝堂都在盯著自己看,但是他也臉不紅,心不跳,僅以一聲「嗯?」作為回應。
「方才大家討論,工部同意拓展淮河大勝關一段河道,權作加寬護城河之舉,以防福王叛軍快速渡河。」
高弘圖拉著臉,說道:「工部既已應允,尋張尚書落實便是。」
眾官員面面相覷,張鳳祥眉頭緊皺。
東林官員小弟們看到老大皺眉,紛紛挽起袖子,準備噴死這高弘圖。
但就算如何謾罵高弘圖,如果靠罵可以變出錢財,高弘圖樂於被罵:「國庫空虛,請各部酌情辦理。」
國庫著實無錢,張鳳翔正想提議。
洽好有個御史從門外長蒼狼跑來,慌張道:「各位大人不好了,外面爆發學亂!
士人正衝擊府南五城兵馬司,要求立即拘捕桐城人阮大鋮。」
「阮大鋮?」
朱由崧已經下達最後動員令,由於劉孔炤的緣故,大明水師已經全面倒向福王陣營。
但在阮大鋮謀劃下,劉孔炤和韓贊周還需要隱瞞已經投降朱由崧一事,便讓二人先行回南京。
對外僅宣稱黃蜚已經歸降,且收攏八千水師,於是讓馬士英和劉良佐先回鳳陽坐鎮,防止李闖南下。
而朱由崧則維持住兩萬軍力,南京只能智取,兩邊全是他朱家的兵。
如今南京在他眼中,和素娘一般無二,只要他想隨時都可以採擷。
大勝關,坐落於南京城南十里外,越過此關便是著名的秦淮河入口處,再往前便是南京城的巍峨城牆。
當年朱元璋在此大破陳友諒於此,因此從大城港改名為大勝關。
當下形勢對於朝廷六部官員來說,同樣刻不容緩。
但是朝廷內最近卻無法專注在議立新君之事上,因為城內最近發生了一樁事,讓全城士紳騷動不安,朝堂內同樣議論紛紛。
如今的南京,既無內閣,亦無輔臣。
日常朝議,全依託眾臣自律討論事情,待達成共識之後,再由六部共同蓋章決議,算是折衷做法。
就在今天清晨,史可法已經收到軍情,黃蜚投降,如今福王軍隊已經陸續登岸,逐漸在大勝關南岸集結。
史可法聞之,即刻傳召劉孔炤,見面便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痛斥。
但是對方卻像軟皮蛇一樣,只是推諉不明福王造反緣由。
反倒咄咄逼人,質問史可法是否隱瞞軍情。
史可法是清楚原因的,只是他不敢將消息公之於眾,因為新皇帝花落誰家,還無法定案。
無可奈何之下,他唯有先行召集今日朝會,商討應對城外叛軍策略。
此事十萬火急,史可法也以為朝臣們會擔心局勢發展。
沒料到,如今所有人竟然都在討論一件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
事情是這樣的,在南京城東的淳化鎮,鎮裡有一個書人名曰趙忠。
趙忠妻子早死,留下一個十六歲的女兒,名叫趙憐兒。
大明文化鼎盛,市井文化盛行,特別在江南地區,作坊林立。
因此有大量的市鎮出現,為附近的作坊工人提供商業便利。
也因此說書人這行當就大行其道,說的就是各類型章回小說,各種演義。
趙忠就是靠著給人說書賺點打賞,雖然外面戰火連天。
但是習慣聽書的客人還是不少,父女二人節衣縮食,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趙忠突然失明,為了不連累女兒選擇用一抹麻布自我了斷。
趙憐兒可憐父親辛苦一生,都無法入土為安。
於是在街頭賣身葬父,既滿足父親遺願,還能找到份工作,養活自己。
賣身為奴在這時代,已經被羨慕。
可這年頭,哪家都不容易,自然沒人願意搭理她。
後來,據說有一位來自桐城縣(安徽樅陽)的戲曲大師看她可憐,便答應幫她,不過要考驗她是否誠心誠意。
要求趙憐兒從南京城北七里處的龍舟山,拖著父親遺體,一路跪行至城南的鳳凰山。
全程只能跪著,那鳳凰山乃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憲王朱松的墓地,是塊風水寶地,戲曲大師答應將她父親葬於此。
趙憐兒毫不猶豫就答應,她自龍舟山起始,一路艱難跪行。
因身後父親遺體僅用草蓆裹覆,連木板也沒有,僅靠幾根破木頭勉強支撐。
途經應天府學時,裹屍布已經磨破,散發出陣陣惡臭。
應天府學是南京最著名學府,從漢代已經名聲在外,在明初更被改為國學。
當時學生們只是驅趕趙憐兒儘快離開。
然後又經過鎮淮橋東北明道書院,從宋朝開始辦學,同樣有名。
這次連老師都出來驅趕,說她影響學習。
但趙憐兒沒有理會,繼續往城南鳳凰山跪行。
因為這條路上,沿路全都是南京著名學府,諸如南軒書院、昭文書院、文昌書院、江東書院等士子們,人人都知道趙憐兒的事。
五個晝夜的堅持,開始有人為趙憐兒的事寫詩,然後寫詞,之後就有人譜上曲,很快戲曲故事都編出來。
趙憐兒跪行葬父,瞬間點燃整個南京城,街頭小巷全是上演趙憐兒的橋段故事。
如今連朝堂上都在議論紛紛。
「下官有一奏報,今有趙女跪行葬父,沿路圍觀者眾,請求史兵部派兵維持秩序。」
「高戶部,下官請求國庫減免賦稅,與民休息。」
「今有孝女趙憐兒,請求工部撥款修建孝女牌坊。」
「請禮部收集有關趙憐兒詩歌,編纂成集,用以教化百姓。」
史可法痛苦緊閉雙目,他沒想過如今南京官員們,只關心趙憐兒這樁小事。
而不去討論福王的問題,是否真要兵臨城下他們才能醒悟。
工部尚書張鳳翔看出來史可法的疲憊,於是振臂一呼,「夠了,朝廷會議並非討論此等雞毛蒜皮之事。
如今福王叛軍正在城外盤桓不去,你們還有閒心顧及他人葬父,怎不想想自己葬哪!」
張鳳翔是萬曆二十九年的,如今已經六十七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年紀大是一方面。
再者他位高權重,現任工部尚書,還是東林黨現今官職最高的人,順理成章成為東林黨魁,人人以他馬首是瞻。
他肯出面,自然瞬間控制住局面,東林黨人官員紛紛踴躍發表意見。
只有高弘圖緘默不語,他一直眼觀鼻、鼻觀心,仿若置身事外一樣。
「高尚書,高尚書。」
高弘圖這才發現整個朝堂都在盯著自己看,但是他也臉不紅,心不跳,僅以一聲「嗯?」作為回應。
「方才大家討論,工部同意拓展淮河大勝關一段河道,權作加寬護城河之舉,以防福王叛軍快速渡河。」
高弘圖拉著臉,說道:「工部既已應允,尋張尚書落實便是。」
眾官員面面相覷,張鳳祥眉頭緊皺。
東林官員小弟們看到老大皺眉,紛紛挽起袖子,準備噴死這高弘圖。
但就算如何謾罵高弘圖,如果靠罵可以變出錢財,高弘圖樂於被罵:「國庫空虛,請各部酌情辦理。」
國庫著實無錢,張鳳翔正想提議。
洽好有個御史從門外長蒼狼跑來,慌張道:「各位大人不好了,外面爆發學亂!
士人正衝擊府南五城兵馬司,要求立即拘捕桐城人阮大鋮。」
「阮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