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屯田與江東犁
丹陽郡境內的風雲詭譎,叛亂雲起,已經跟眼下孫策沒有多大關係了。
他本人受創,部隊還在整編,只能將一切全權託付給自己舅父吳景。
不過孫策十分慷慨,吳景和孫賁率軍平叛,孫策給二人都贈送了大量器械、輜重。
每人有長矛、重戟兩千支,刀劍千柄,弓弩三百副,此外戰馬也給了二人各二十匹。
除了給軍隊所需,給他們兩個人亦每人有黃金百斤,布帛上千匹。
黃金百鎰自古以來就是國士、上卿才能享有的待遇。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在這個時代哪怕酒後輕狂作詩,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裡面能暢想的極致也就是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
這波慷慨,成功讓吳景、孫賁都感受到了宗族都因為孫策順利創軍建業帶來的財富。
他們也是胸懷抱負,得到上千匹絹後皆與兵械一同分給了軍中將士,然後拔營出兵,平定叛亂。
而清靜下來的孫策則把精力都放在了屯田上面。
屯田是個十分細緻的活,可不是把人帶到一片荒地,就輕鬆完事了,曹操的屯田前後經歷了大量官吏的修繕制度,歷經多年才算有了章程。
孫策麾下負責屯田的都尉劉由也是整理了厚厚一沓的典章制度,他本來打算在大帳里向孫策匯稟,但孫策堅持要親自到屯田之處看看,於是兩人便迎著春風走到江邊。
屯田的部隊總共有一萬一千餘人,其中有不少是招徠的難民,甚至是戰場上潰散的樊能士卒,走投無路被重新吸納進來。
這些人都已經集合在牛渚營下,日後將在江東這片土地上安家置業。
江南的春季要比北方溫和些許,春風迎面吹拂帶來的已經是涼意而非寒意。
看著原野上忙碌起來的屯田士卒,孫策只感覺心情舒暢而輕鬆,就連腰腹間傷口的疼痛都好像緩解了許多。
劉由擔憂的問道:「將軍宣稱受創以引蛇出洞,這般堂而皇之的出現在眾人之前沒問題嗎?」
「有什麼問題?」孫策輕鬆一笑:「人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我受創的消息傳了出去,你現在就算鄭重告訴豪強們,我沒有受傷,他們也不會相信,會以為我們是在安穩軍心,意圖震懾眾人,穩定局勢。」
「再說,我們都已換上粗布麻衣,不靠近根本難以認出我等。不用杞人憂天了,跟我講講屯田事宜。」
說起正事,劉由立即神情肅然,手指牛渚山下:「樊能所部在這裡駐紮了一年有餘,不僅征戰不休,且軍紀十分敗壞。附近已經幾乎沒有人煙,大量農田被荒棄,甚至有兩三處豪強莊園都被廢棄,裡面死屍枕藉。」
「所以我打算屯田之處就選在這裡,儘量不與縣中豪強產生衝突。」
孫策撐刀站在江畔土坡上,看向山腳下生機勃勃的畫面,真的是不能理解這些亂世諸侯,這種欣欣向榮局面難道不好嗎?
他們閒著沒事到處去燒殺劫掠、竭澤而漁究竟是圖個什麼。
樊能、於麋這種目光淺薄的將領如此,就連曹操這種亂世梟雄也是如此。
偌大個許縣殺到了幾乎沒有人煙,一個官吏去屯田,隨隨便便就能招募到十幾萬百姓,開墾出上百萬畝良田。
曹操十幾萬人在許下墾田上百萬畝,孫策這萬餘人在石城縣開墾個十幾萬畝兩田應該也是不在話下。
所以孫策深吸了口氣,回復道:「就按你所說來吧。也沒有必要對豪強太過忍讓,豪強不會因為我們忍讓就歡迎我等。況且他們連樊能之流都不敢拼命,被殺戮劫掠,甚至索取妻女,終究難成大事。」
江東豪強的抗拒是無法避免的,這不是一味忍讓或者暴起殺戮能輕易解決的。
雙方就是在打打和和,投降復判中糾纏多年,最終才能融為一體,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姿勢,享受生活。
劉由立即躬身領命:「諾。我會以屯田為重,儘量開墾荒田,灌溉水利。」
「嗯,目前一切以軍需為重。我們距離入主丹陽,安撫豪強這一步還差的遠了。屯田進度如何了?」
「我已在軍中選人才百人,擔任勸農官,誠興水利,教民力田。」
「不錯,舉力田是古來善政。」
力田也就是孝悌力田中所列舉的人才。分別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在中原善於農耕,能指導附近鄉鄰,掌合節氣,順應農時,進行農耕生產的農夫就是重要人才。
官府逢年過節,勞賜百姓,三老和孝者能分到五匹布,悌者、力田也能分到兩匹布。
由一百名耕種經驗豐富的百姓擔任勸農官,每人指導一百名屯卒耕種,是個快速回復生產的好辦法。
人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這一百名勸農官都能發揮積極主動性,就會有一百多處墾田點迅速擴張,農田一畝一畝被開墾出來,很快就會漫山遍野。
劉由介紹道:「丹陽戰亂相較於中原還是緩和不少。大量農田也就荒廢一兩年,除掉田間雜草,重新耕犁,很快會恢復生機。只是這裡終究比不得中原肥沃,良田有限,不少勸農官不得不焚燒瘴木叢林,驅逐瘴氣,新墾荒地。」
孫策當即擺手,說道:「你這看法我極不認同。江東這裡才是真正的魚米之鄉,只是開發不足,所以才顯得蠻荒凋敝。終有一日,天下會有共識,江東熟,天下足。」
孫策現在腳踩的這片土地可是後世南京啊,距離建業城只有寥寥百里,六朝古都,江南繁華,就在這裡一幕幕上演。
他具備了發展農業,富甲一方的一切條件,甚至足以支撐起建業這座江南的商業中心。
如今灌木叢林遍布,只是沒有人大舉開發這裡而已。
孫策相信,只要自己肯投入精力,推動內政,發展農業,這裡必定會富庶文明起來。
但事情也沒孫策想的這麼簡單,能發展起來,數百年來早就有人發展了。
劉由眉頭都擰到一起了:「將軍,問題是開發墾荒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如今屯卒刀耕火種,焚燒灌木叢林之後,連開墾荒田的器械都不足。鐵器只有兩千餘,耒耜亦不足夠,很多屯卒,都不得不用刀劍刨地。」
孫策倒是還平靜,畢竟鐵器不足也不是他一個人面臨的問題了,從秦漢到隋唐,甚至貫穿宋元明清,整個小農經濟時代,中原百姓都有鐵器不足的時候。
越是兵荒馬亂,鐵器越是稀缺。畢竟鋼鐵產量就那麼多,多拿一份去鑄造武器鎧甲,農具就稀缺一部分。
於是孫策說道:「走,下去看看。」
山腳下就有屯卒拿著耒耜在耕翻土地,《呂氏春秋·任地》有言:「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
耒耜就是類似鏟子一樣的農具,《周易》傳說神農氏揉木為耜,也就是手持的那條木棍,而斬木為耜,即鏟土部分的器械。
理論上孝武皇帝設置鐵官生產農具後,耜應該都是鐵製的。
但理論上永遠是理論,到了現實,木製的耒耜一直在民間大量保有。一旦鐵器不足,百姓就不得不斬季材,以時入之。
而眼下,這些士卒們用的就是木製耒耜。
孫策看了都於心不忍,在這寒冬剛過,土地僵硬的江東,一群百姓拿著鈍木製的工具在地里拼命耕翻,怎麼能不艱苦勞累。
孫策轉頭看向劉由心情沉重:「軍中不是有耕牛嗎?怎麼不組織牛耕,代替士卒,提高生產?」
「有牛耕的。」劉由帶著孫策走了一刻多鐘後,來到另一片墾田區,指著地里扶犁耕作的屯卒和耕牛,介紹道:「軍中有牛四百五十二頭,但能用來耕種的只有八十九頭,主要是因為耕犁短缺,軍中木匠正在全力打造。」
牛耕的效率的確是比屯卒拿著木耒快上不少,哪怕同樣是木製的耕犁,牛的力氣到底是大過尋常人的。
孫策看了一會兒,屯卒就扶犁耕到了地頭。前面牽牛的屯卒立即解下耕牛身上的耕犁,兩人才費力的將耕犁調轉了個方向,然後又遷回耕牛,重新套上耕犁,向著孫策方向耕了過來。
等他們走到近前,孫策才看清他們為什麼這般大費周章,因為他們的耕犁有著極為粗笨的一條耕轅拖著下面削尖的木製犁鏟,根本沒法靈活調轉方向。
這也就是當下最普遍的耕犁直轅犁,完全是依靠著這條厚實的木製犁鏟在泥土裡拖動,才耕翻了土地,完全是個大力出奇蹟的活啊。
孫策瞬間沒心情指導劉由設計什麼曲轅犁了。把直轅換成曲轅容易,可是犁鏟沒有鐵刃,恐怕操作起來在地里彎彎扭扭的還不如這個直轅。
孫策說道:「軍屯這樣效率太低了,你的制度設計沒什麼問題,關鍵是屯卒器械嚴重不足。必須想辦法將其改善。」
劉由眉頭緊鎖:「可是倉促間去哪裡尋找數萬器械?按《管子》所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軍中差額實在太大了。」
事實上這兩千餘鐵器還是劉由部曲帶來的,那些難民、老弱手中根本沒有多少生產器械。
孫策認真的想了想,說道:「我會下令鑄劍為犁,軍中殘刃,多餘刀劍皆鑄成耕犁。陳武,工曹掾蔣元呢?」
陳武立即回道:「蔣元?應該在牛渚營雕刻馬鞍吧。軍中戰馬增加不少,他正在全力補充輜重。」
「讓他過來,馬鞍的事情暫且先放一放。他不是收了個徒弟嗎,讓他徒弟先暫且負責。」
陳武安排了兩名親衛去營地,很快就騎著馬將蔣元帶了過來。
這幾天光景不見,這位工曹掾的裝容又改變不少。
雖然還是一身皂服,但材質已經從粗布變成縑了。他內穿白色深衣,外罩皂服,頭戴進賢冠,就連鞋子也從草履變成了舄履,也就是前面突出來兩個尖角的翹頭履。
孫策上下打量了他一圈,咋舌說道:「看出來營中物資是充裕了啊。你這工曹掾行裝從頭到腳都換了個遍。」
蔣元連忙拱手,說道:「這都全賴將軍慷慨,戎裝、器械產出源源不絕。」
聽他這解釋,孫策反倒是有些高興起來。
如果一個負責戎裝生產的官員,他的衣袍服飾都沒有改善,將士們恐怕反倒要懷疑軍中是否在全力縫製戎袍了。
孫策也沒有想過要求所有官員先天下之憂而憂,大可不必等全營士卒都換上了新裝,工曹掾才最後添置新衣。
他這近水樓台先得月,負責著戎帳生產,先給自己選好了服飾,反倒更符合平常人心態。
於是孫策便直接越過此事,轉而問道:「軍中的鐵匠現在都在生產什麼?」
蔣元連忙回道:「我看營中兵刃、器械極多,現在主要讓鐵匠生產甲冑,據說軍中披甲率極低,十不足一。」
「木匠呢?有多少人,都在做什麼?」
「木匠人數倒是不少,大概四百多人。主要在生產輜車,大軍即將過萬,而輜車算上所有俘獲也總共只有八百餘輛,嚴重不足。呂都督說當年段太尉出兵平叛,大軍萬人,攜帶了輜車三千餘輛。讓我按照這個數字打造。」
孫策點了點頭,有這個規模的輜車就不用龜縮在一郡境內,可以發起進攻,覆滅強敵,開疆拓土了。
呂范說的這位段太尉就是大漢的超級名將,武廟七十二將之一的段熲。
與他後勤水平類似的還有討董諸侯鮑信,當年出兵討董時,率徒眾二萬,騎七百,也是帶了輜重五千餘乘。
不過他倆都是跨州征戰了,孫策目前的戰事主要在丹陽郡境內,就算是打到了曲阿,這裡也在吳郡西部,緊挨著丹陽郡。
所以暫時還用不到數千輛輜車,八百輛足用了。
孫策說道:「你這輜車打造也暫停下來吧。讓工匠全力打造耕犁,我給你畫個新的圖形,將長直轅換成短的曲轅,然後犁鏟換成鑄鐵的,打造屬於我們的江東犁。」
曲轅犁的構造跟直轅犁其實沒有多大差別,孫策不但在教科書上見過,還在農村見過實物,這東西哪怕在後世,北方農村也非常常見。
孫策對著實物修改一下,就是最初版的江東犁了。
而有趣的是,曲轅犁歷史上最初的名字也叫江東犁,是唐代江東百姓發明的。
如今孫策也在江東發明出來,除了時間線稍有改變外,其他還真沒有多少衝突。
他本人受創,部隊還在整編,只能將一切全權託付給自己舅父吳景。
不過孫策十分慷慨,吳景和孫賁率軍平叛,孫策給二人都贈送了大量器械、輜重。
每人有長矛、重戟兩千支,刀劍千柄,弓弩三百副,此外戰馬也給了二人各二十匹。
除了給軍隊所需,給他們兩個人亦每人有黃金百斤,布帛上千匹。
黃金百鎰自古以來就是國士、上卿才能享有的待遇。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在這個時代哪怕酒後輕狂作詩,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裡面能暢想的極致也就是黃金百溢盡,資用常苦多。
這波慷慨,成功讓吳景、孫賁都感受到了宗族都因為孫策順利創軍建業帶來的財富。
他們也是胸懷抱負,得到上千匹絹後皆與兵械一同分給了軍中將士,然後拔營出兵,平定叛亂。
而清靜下來的孫策則把精力都放在了屯田上面。
屯田是個十分細緻的活,可不是把人帶到一片荒地,就輕鬆完事了,曹操的屯田前後經歷了大量官吏的修繕制度,歷經多年才算有了章程。
孫策麾下負責屯田的都尉劉由也是整理了厚厚一沓的典章制度,他本來打算在大帳里向孫策匯稟,但孫策堅持要親自到屯田之處看看,於是兩人便迎著春風走到江邊。
屯田的部隊總共有一萬一千餘人,其中有不少是招徠的難民,甚至是戰場上潰散的樊能士卒,走投無路被重新吸納進來。
這些人都已經集合在牛渚營下,日後將在江東這片土地上安家置業。
江南的春季要比北方溫和些許,春風迎面吹拂帶來的已經是涼意而非寒意。
看著原野上忙碌起來的屯田士卒,孫策只感覺心情舒暢而輕鬆,就連腰腹間傷口的疼痛都好像緩解了許多。
劉由擔憂的問道:「將軍宣稱受創以引蛇出洞,這般堂而皇之的出現在眾人之前沒問題嗎?」
「有什麼問題?」孫策輕鬆一笑:「人都是傾向於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我受創的消息傳了出去,你現在就算鄭重告訴豪強們,我沒有受傷,他們也不會相信,會以為我們是在安穩軍心,意圖震懾眾人,穩定局勢。」
「再說,我們都已換上粗布麻衣,不靠近根本難以認出我等。不用杞人憂天了,跟我講講屯田事宜。」
說起正事,劉由立即神情肅然,手指牛渚山下:「樊能所部在這裡駐紮了一年有餘,不僅征戰不休,且軍紀十分敗壞。附近已經幾乎沒有人煙,大量農田被荒棄,甚至有兩三處豪強莊園都被廢棄,裡面死屍枕藉。」
「所以我打算屯田之處就選在這裡,儘量不與縣中豪強產生衝突。」
孫策撐刀站在江畔土坡上,看向山腳下生機勃勃的畫面,真的是不能理解這些亂世諸侯,這種欣欣向榮局面難道不好嗎?
他們閒著沒事到處去燒殺劫掠、竭澤而漁究竟是圖個什麼。
樊能、於麋這種目光淺薄的將領如此,就連曹操這種亂世梟雄也是如此。
偌大個許縣殺到了幾乎沒有人煙,一個官吏去屯田,隨隨便便就能招募到十幾萬百姓,開墾出上百萬畝良田。
曹操十幾萬人在許下墾田上百萬畝,孫策這萬餘人在石城縣開墾個十幾萬畝兩田應該也是不在話下。
所以孫策深吸了口氣,回復道:「就按你所說來吧。也沒有必要對豪強太過忍讓,豪強不會因為我們忍讓就歡迎我等。況且他們連樊能之流都不敢拼命,被殺戮劫掠,甚至索取妻女,終究難成大事。」
江東豪強的抗拒是無法避免的,這不是一味忍讓或者暴起殺戮能輕易解決的。
雙方就是在打打和和,投降復判中糾纏多年,最終才能融為一體,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姿勢,享受生活。
劉由立即躬身領命:「諾。我會以屯田為重,儘量開墾荒田,灌溉水利。」
「嗯,目前一切以軍需為重。我們距離入主丹陽,安撫豪強這一步還差的遠了。屯田進度如何了?」
「我已在軍中選人才百人,擔任勸農官,誠興水利,教民力田。」
「不錯,舉力田是古來善政。」
力田也就是孝悌力田中所列舉的人才。分別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在中原善於農耕,能指導附近鄉鄰,掌合節氣,順應農時,進行農耕生產的農夫就是重要人才。
官府逢年過節,勞賜百姓,三老和孝者能分到五匹布,悌者、力田也能分到兩匹布。
由一百名耕種經驗豐富的百姓擔任勸農官,每人指導一百名屯卒耕種,是個快速回復生產的好辦法。
人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這一百名勸農官都能發揮積極主動性,就會有一百多處墾田點迅速擴張,農田一畝一畝被開墾出來,很快就會漫山遍野。
劉由介紹道:「丹陽戰亂相較於中原還是緩和不少。大量農田也就荒廢一兩年,除掉田間雜草,重新耕犁,很快會恢復生機。只是這裡終究比不得中原肥沃,良田有限,不少勸農官不得不焚燒瘴木叢林,驅逐瘴氣,新墾荒地。」
孫策當即擺手,說道:「你這看法我極不認同。江東這裡才是真正的魚米之鄉,只是開發不足,所以才顯得蠻荒凋敝。終有一日,天下會有共識,江東熟,天下足。」
孫策現在腳踩的這片土地可是後世南京啊,距離建業城只有寥寥百里,六朝古都,江南繁華,就在這裡一幕幕上演。
他具備了發展農業,富甲一方的一切條件,甚至足以支撐起建業這座江南的商業中心。
如今灌木叢林遍布,只是沒有人大舉開發這裡而已。
孫策相信,只要自己肯投入精力,推動內政,發展農業,這裡必定會富庶文明起來。
但事情也沒孫策想的這麼簡單,能發展起來,數百年來早就有人發展了。
劉由眉頭都擰到一起了:「將軍,問題是開發墾荒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如今屯卒刀耕火種,焚燒灌木叢林之後,連開墾荒田的器械都不足。鐵器只有兩千餘,耒耜亦不足夠,很多屯卒,都不得不用刀劍刨地。」
孫策倒是還平靜,畢竟鐵器不足也不是他一個人面臨的問題了,從秦漢到隋唐,甚至貫穿宋元明清,整個小農經濟時代,中原百姓都有鐵器不足的時候。
越是兵荒馬亂,鐵器越是稀缺。畢竟鋼鐵產量就那麼多,多拿一份去鑄造武器鎧甲,農具就稀缺一部分。
於是孫策說道:「走,下去看看。」
山腳下就有屯卒拿著耒耜在耕翻土地,《呂氏春秋·任地》有言:「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
耒耜就是類似鏟子一樣的農具,《周易》傳說神農氏揉木為耜,也就是手持的那條木棍,而斬木為耜,即鏟土部分的器械。
理論上孝武皇帝設置鐵官生產農具後,耜應該都是鐵製的。
但理論上永遠是理論,到了現實,木製的耒耜一直在民間大量保有。一旦鐵器不足,百姓就不得不斬季材,以時入之。
而眼下,這些士卒們用的就是木製耒耜。
孫策看了都於心不忍,在這寒冬剛過,土地僵硬的江東,一群百姓拿著鈍木製的工具在地里拼命耕翻,怎麼能不艱苦勞累。
孫策轉頭看向劉由心情沉重:「軍中不是有耕牛嗎?怎麼不組織牛耕,代替士卒,提高生產?」
「有牛耕的。」劉由帶著孫策走了一刻多鐘後,來到另一片墾田區,指著地里扶犁耕作的屯卒和耕牛,介紹道:「軍中有牛四百五十二頭,但能用來耕種的只有八十九頭,主要是因為耕犁短缺,軍中木匠正在全力打造。」
牛耕的效率的確是比屯卒拿著木耒快上不少,哪怕同樣是木製的耕犁,牛的力氣到底是大過尋常人的。
孫策看了一會兒,屯卒就扶犁耕到了地頭。前面牽牛的屯卒立即解下耕牛身上的耕犁,兩人才費力的將耕犁調轉了個方向,然後又遷回耕牛,重新套上耕犁,向著孫策方向耕了過來。
等他們走到近前,孫策才看清他們為什麼這般大費周章,因為他們的耕犁有著極為粗笨的一條耕轅拖著下面削尖的木製犁鏟,根本沒法靈活調轉方向。
這也就是當下最普遍的耕犁直轅犁,完全是依靠著這條厚實的木製犁鏟在泥土裡拖動,才耕翻了土地,完全是個大力出奇蹟的活啊。
孫策瞬間沒心情指導劉由設計什麼曲轅犁了。把直轅換成曲轅容易,可是犁鏟沒有鐵刃,恐怕操作起來在地里彎彎扭扭的還不如這個直轅。
孫策說道:「軍屯這樣效率太低了,你的制度設計沒什麼問題,關鍵是屯卒器械嚴重不足。必須想辦法將其改善。」
劉由眉頭緊鎖:「可是倉促間去哪裡尋找數萬器械?按《管子》所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軍中差額實在太大了。」
事實上這兩千餘鐵器還是劉由部曲帶來的,那些難民、老弱手中根本沒有多少生產器械。
孫策認真的想了想,說道:「我會下令鑄劍為犁,軍中殘刃,多餘刀劍皆鑄成耕犁。陳武,工曹掾蔣元呢?」
陳武立即回道:「蔣元?應該在牛渚營雕刻馬鞍吧。軍中戰馬增加不少,他正在全力補充輜重。」
「讓他過來,馬鞍的事情暫且先放一放。他不是收了個徒弟嗎,讓他徒弟先暫且負責。」
陳武安排了兩名親衛去營地,很快就騎著馬將蔣元帶了過來。
這幾天光景不見,這位工曹掾的裝容又改變不少。
雖然還是一身皂服,但材質已經從粗布變成縑了。他內穿白色深衣,外罩皂服,頭戴進賢冠,就連鞋子也從草履變成了舄履,也就是前面突出來兩個尖角的翹頭履。
孫策上下打量了他一圈,咋舌說道:「看出來營中物資是充裕了啊。你這工曹掾行裝從頭到腳都換了個遍。」
蔣元連忙拱手,說道:「這都全賴將軍慷慨,戎裝、器械產出源源不絕。」
聽他這解釋,孫策反倒是有些高興起來。
如果一個負責戎裝生產的官員,他的衣袍服飾都沒有改善,將士們恐怕反倒要懷疑軍中是否在全力縫製戎袍了。
孫策也沒有想過要求所有官員先天下之憂而憂,大可不必等全營士卒都換上了新裝,工曹掾才最後添置新衣。
他這近水樓台先得月,負責著戎帳生產,先給自己選好了服飾,反倒更符合平常人心態。
於是孫策便直接越過此事,轉而問道:「軍中的鐵匠現在都在生產什麼?」
蔣元連忙回道:「我看營中兵刃、器械極多,現在主要讓鐵匠生產甲冑,據說軍中披甲率極低,十不足一。」
「木匠呢?有多少人,都在做什麼?」
「木匠人數倒是不少,大概四百多人。主要在生產輜車,大軍即將過萬,而輜車算上所有俘獲也總共只有八百餘輛,嚴重不足。呂都督說當年段太尉出兵平叛,大軍萬人,攜帶了輜車三千餘輛。讓我按照這個數字打造。」
孫策點了點頭,有這個規模的輜車就不用龜縮在一郡境內,可以發起進攻,覆滅強敵,開疆拓土了。
呂范說的這位段太尉就是大漢的超級名將,武廟七十二將之一的段熲。
與他後勤水平類似的還有討董諸侯鮑信,當年出兵討董時,率徒眾二萬,騎七百,也是帶了輜重五千餘乘。
不過他倆都是跨州征戰了,孫策目前的戰事主要在丹陽郡境內,就算是打到了曲阿,這裡也在吳郡西部,緊挨著丹陽郡。
所以暫時還用不到數千輛輜車,八百輛足用了。
孫策說道:「你這輜車打造也暫停下來吧。讓工匠全力打造耕犁,我給你畫個新的圖形,將長直轅換成短的曲轅,然後犁鏟換成鑄鐵的,打造屬於我們的江東犁。」
曲轅犁的構造跟直轅犁其實沒有多大差別,孫策不但在教科書上見過,還在農村見過實物,這東西哪怕在後世,北方農村也非常常見。
孫策對著實物修改一下,就是最初版的江東犁了。
而有趣的是,曲轅犁歷史上最初的名字也叫江東犁,是唐代江東百姓發明的。
如今孫策也在江東發明出來,除了時間線稍有改變外,其他還真沒有多少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