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古代有守洛陽長久的故事嗎?以前王世充的下場極慘。」

  安祿山即便是胡人,也知道洛陽雖是八關拱衛,但卻也是四戰之地。

  這些關隘除了年久失修,更是因為戰略意義不大。

  敵人八面強攻,總有一面會失守。

  另外,洛陽雖然糧食充足,那含嘉倉為天下第一糧倉。但若固步自封,洛陽盆地的產糧一定是不夠的。

  洛陽主要是漕運便利,大運河可以源源不斷向洛陽運輸江淮、江南的糧食。

  一旦放棄向外擴張,漕運必被切斷。

  二十多萬大軍,遲早會坐吃山空。

  如澠池、新安、洛陽一帶,又是多山地方,這幾個月來,無數百姓跑到山裡躲避戰亂。

  一味劫掠是殺雞取卵。

  「陛下,臣也知道洛陽難守。但我們不以守衛洛陽為主,只是收縮兵力。否則兵馬分開,恐再出現河北的結局。待崔乾佑擊敗靈寶的唐軍,就能撥開雲日見光明。」

  「趁這段時間,加固洛陽的關隘。令崔乾佑強勢挑戰唐軍,逼迫引誘!」

  嚴莊將話說得很好聽,也給出一定理由。

  南陽的武令珣、田承嗣雖然能打,獲得一場漂亮的勝利。

  但南陽城終究未能拿下。

  最近傳出消息,南陽換帥,唐軍聽從於王難得的命令。

  王難得的勇猛世人皆知,在范陽起兵前,王難得比郭子儀、李光弼還出名。

  安祿山曾向李隆基推薦將領,每每都說其推薦的人勇猛不下於隴右王難得。

  更何況嚴莊不清楚李瑄在外面的布防。

  南陽方面的軍隊一旦失去,洛陽南面將漏洞大開。

  索性提前收縮布防。

  「高侍郎,你怎麼看?」

  安祿山猶豫不定,問狗頭軍師高尚。

  「唐軍自潼關大敗以來,不敢強攻陝郡,顯然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臣只是擔心唐軍一直與我們耗下去。大軍集中在洛陽,又無范陽、漁陽的音信,長久必喪失鬥志。」

  高尚拱手向安祿山說道。

  李瑄是很能沉住氣的統帥。大非川之戰,唐、吐兩兵皆發,對峙於青海,卻拖了幾個月才發生決戰。

  現靈寶的唐軍鐵騎,已經駐紮兩個月。

  除了平日在黃河上乘舟巡視的士卒和一些探馬外,只是一些虛張聲勢的操練。

  另外,高尚分析過李瑄用兵,幾乎不打正面決戰。

  如果正面決戰,必然會拖過去,或改變策略。

  往往通過迂迴、截擊、引誘、圍殲、分割、突襲等方式,將敵人打敗。

  如此種種,使李瑄每一戰都能以微弱的損失,獲得巨大的戰果。

  「回不了范陽,無法擴張南陽、淮南,陝郡又無勝算,豈不是天亡我也?」

  安祿山向胡榻上一靠,大聲悲呼。

  一想到此,安祿山就有「突發惡疾」的徵兆。

  他猛然站起身,死死盯著高尚和嚴莊。

  「陛下息怒!如果唐軍一直按兵不動,我們再派武令珣、田承嗣領精銳到陝郡,兩軍匯合一處,直接圍堵唐軍營寨,與其決戰。」

  「我們的健兒驍勇,主力猶在,猛將如雲。當年劉邦一敗再敗,依舊再垓下贏得項羽,成為最終勝利者。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嚴莊戰戰兢兢地安慰安祿山。

  他埋怨高尚哪壺不開提哪壺,戰局千變萬化,誰知將來會發生什麼?

  嚴莊雖然有無盡的憂慮,但他是懷揣希望的。

  安祿山聽後,怒氣漸漸消退,又緩緩坐下。

  他從起兵以來,一直以漢人為謀主,現在他毫無頭緒。

  剛從范陽起兵的時候,燕軍勢如破竹,占領洛陽。

  那時的安祿山不可一世,按捺不住心思,在洛陽稱帝。

  李瑄西域起兵,已經突襲到河西的消息傳來,安祿山只是大罵李瑄道貌岸然,加上謀主嚴莊的分析,合縱連橫,堅信勝利者是自己。

  當李瑄完成馬嵬驛政變,引誘並擊敗安守忠以後,形勢為之一變。


  李瑄就像懸掛在安祿山頭頂上的利刃。

  明明燕軍主力還在,勢與力都被蠶食壓縮。

  「就依你們的策令行事,如果洛陽有失,朕先把你們宰了。」

  安祿山雖採納嚴莊的意見,但正他氣頭上的他說出一番令人寒心的話。

  他本意是想讓嚴莊、高尚盡職盡責,但本身就行事暴戾,誰會不多想呢?

  他之所以贊同在關鍵時刻,主動與唐軍死磕,是因為安祿山本就喜歡這種戰鬥方式。

  在東北打仗的時候安祿山比較呆板,所以多次出現慘敗的局面。

  而安祿山的勝利戰績,也多是用精兵正面進攻碾過去。

  史思明繼承安祿山的一些戰爭打法,所以遇到郭子儀、李光弼這種用兵靈活、不靠常理出牌的人,被耍得團團轉。

  正因為如此,安祿山對自己的燕雲鐵騎和曳落河鐵騎抱有希望。

  他相信嚴莊所說,陝郡一戰,就是撥開雲日見光明的時刻。

  只要將李瑄的主力殲滅,他的精兵回河北,郭子儀、李光弼一定不是對手。

  屆時,再四面開花,一統天下。

  「臣不敢辜負陛下!」

  嚴莊和高尚滿頭大汗地齊聲說道。

  「一定要與范陽取得聯繫,還有史思明,令他務必守住范陽,將范陽府庫的金銀珠寶散出,招募幽營猛士,和六胡州士卒。」

  安祿山又向嚴莊和高尚說道。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賞罰分明,在發病之前,還能量才適用。

  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將領跟隨他造反。

  「遵旨!」

  嚴莊和高尚再拜。

  又商議一些事宜後,嚴莊和高尚退出明堂。

  安祿山為「一醉解千愁」,令李豬兒叫皇宮中的嬪妃為他跳舞。

  要跳《霓裳羽衣舞》。

  穆穆焉,皇皇焉,粵自開闢,未有若斯之壯觀者矣!

  明堂是古往今來最壯麗的建築,它有三層,底層方形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邊形,象徵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二十四邊形,象徵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

  二百四十九尺的建築,直插雲霄,長安的花萼相輝樓雖號稱天下第一樓,但不如明堂的三分之一高大。

  是以,明堂是安祿山最滿意的娛樂之地。

  他喜歡被人抬著,到三樓飲酒作樂,這樣能顯得他比長安的皇帝和秦王更高遠。

  這是天上人間,沒有哪裡能比得上。

  安祿山已經想好,即便統一天下,他也會住在洛陽。

  被李隆基丟在洛陽的嬪妃,都是被冷落的,甚至李隆基早已忘記她們。

  在洛陽的深宮中,她們落盡顏色。此時成為安祿山的妃嬪,只能去取悅安祿山。

  安祿山也在酒色中迷失自我,他將來還想接管李隆基在長安的妃嬪,以及楊玉環。

  從而得到李隆基一切。

  ……

  長安,太極宮,政事堂。

  李瑄剛得到郭子儀、李光弼向他請命進攻范陽的軍文。

  他們認為攻滅安祿山的老巢,斬斷其根源,安祿山的叛軍將逐漸失去鬥志。

  不過李瑄在得知河北十七郡光復後,與李泌商議過計策。

  他覺得應該繼續壓縮安祿山的生存空間。

  唐軍主力與安祿山的決戰到達一觸即發的地步。

  早日光復洛陽,天下才可以安穩。

  於是,李瑄下令李光弼率領三萬士卒,外加三萬河北義軍、郡卒,率領王思禮、僕固懷恩,李光進、李國貞等大將,北上收復范陽,不給逃亡范陽的史思明有喘息的時機。

  現在范陽因牛廷階的戰死,一萬范陽守軍覆滅,兵力空虛到極點。

  他相信李光弼籌集輜重後,可以輕易攻破范陽城。

  將任務交給李光弼也是有原因的,李光弼的老家就在營州柳城,又是契丹人的身份,幽營胡人、六胡州部落等容易歸服。

  另外,李瑄不能忍受奚族、契丹、室韋、靺鞨、同羅等部隨同安祿山一起背叛大唐,奸淫擄掠,會對他們施行強硬政策。


  李光弼要隨時面對這些胡部的進攻與防禦。

  郭子儀則率領兩萬河隴邊軍士卒和三萬河北義軍南下,進攻鄴郡,汲郡這兩個黃河以北的郡。

  只要拿下這兩個郡,就能將安祿山徹底鎖死在都畿之地。

  郭子儀再見機行事,尋找機會渡過黃河,斷安祿山退路。

  李瑄在隴右、河西的兵馬已經到達河東,一共六萬五千人,其中有三萬騎兵。

  李瑄令李廣琛、辛雲京率領三萬河隴軍,翻山越嶺到達上黨郡的太行陘前。

  太行陘是太行山最南面的關隘,在崇山峻岭間,孔道如絲,蜿蜒盤繞,過太行陘,向南渡過黃河,就能威逼洛陽。

  同時,出太行陘也可以直接進攻汲郡。

  此舉也是在威逼安祿山。

  最多還要三天,李廣琛和辛雲京就能到達太行陘。

  目前太行陘只有少量的燕軍把守。

  對李光弼和郭子儀的軍令傳出去後,李瑄召尚書右僕射李峴入政事堂。

  李峴半個月前回到長安,被李瑄任命為尚書右僕射,輔助李瑄處理尚書事務。

  裴遵慶將官制改革基本完成,去除使職,還權力於六部。

  這種改革看似困難,實際上很簡單。

  因為那些兼任使職的人,都被李瑄架空。

  光楊國忠一個人兼任四十多個使職,他一死,放歸諸多權力。

  現正在穩固六部的執行力,文武百官心知肚明。

  在地方上,只有採訪使、轉運使、鹽鐵使這類監察類使職。

  時機成熟,李瑄會重新布置。

  另外就是李隆基新任命的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

  這些人的權力容易化解,因為他們沒有根基和威望。

  李瑄認為,首先將朝廷中央權力鞏固,固若金湯,掌握軍權的情況下,才能對地方郡縣進行改革。

  到時候誰出頭就收拾誰。

  在軍事上,李瑄開始任命「都督」。

  不加使職,僅靠都督掌兵權。    如王難得的南陽都督,哥舒翰的河東都督,李廣琛的上黨都督。

  在西域,李瑄任命魯炅為柘枝都督;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南霽云為柏海都督,段秀實為青海都督。

  在抵抗回紇的前線,李瑄任命李朱師為武威都督,郭虛己為敦煌都督。

  在李光弼、郭子儀「嘉山大捷」的消息傳來以後,李瑄任命李光弼為范陽都督,郭子儀為太原都督。

  都督掌握若干個軍的軍權,類似於「戰區」,為正三品,關看品秩,等同尚書。

  但李瑄沒有因為李光弼、郭子儀的功績,加他們的文職,而是加爵位、勛、勳章。

  都督不再掌握政事。

  如武威郡有都督,但還會有一名武威太守,執政地方。

  不像之前,都督掌軍政大權,一郡有都督,只能由「長史」行執政權力。

  而長史明顯是都督的「屬吏」。

  李光弼、郭子儀名義上的節度使,已經沒有掌軍的說服力。他們的真正兵權,是都督。

  因為李瑄下發隸屬於「天策府」的兵符。

  指定都督掌軍權,而非節度使。

  現在李光弼、郭子儀還掌握後勤、召兵的權力,但以後李瑄會削去這份權力。

  以後計劃從西亞、中亞,到內地沿海,會設立二十四都督,掌握軍權。

  李瑄也向李泌、李峴詢問過,類似於宋代那種兵制,武將沒有兵權,但那樣軍隊戰鬥力一定變弱。

  當下李瑄會保證將領的軍權,但已經不可能像之前節度使一樣,集軍、政、財為一身,如同軍閥。

  現在軍使也被李瑄改變,稱為「將軍」,如赤水軍使,現全稱赤水將軍。

  但將軍也不能遍地都是。

  軍銜的出現,尤為重要。

  通過軍銜,確定一個將領的地位和能力。

  具體的軍銜李瑄暫時沒有提出。

  戰爭還未結束,李瑄就對軍隊大動干戈。


  這是李瑄獨有的威望。

  另外,李瑄並沒有削弱將領的軍權和地位。

  貌似只是改了一下稱呼。

  相反,眾多將領,還增加「爵位」。

  連小軍的主將,都有縣男的爵位。

  李瑄政變後,安西、北庭、隴右、河西,所有的將領品級都有提升,有的勛升三級以上。

  這種光宗耀祖的事情,讓將領們非常開心。

  他們更渴望在對抗叛軍的戰鬥中立下功績,獲得更高的地位。

  秦王的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以一些出身不高的將領滿是動力。

  軍中有太多從普通士卒提拔為將軍的例子,這些故事感染全軍。

  與此同時,李瑄正式更名常平新兵為錦衣衛。

  令廖崢嶸為錦衣衛指揮使,激活各地常平新兵。

  錦衣衛指揮使不是使職,被李瑄定為從三品的職事官,統領、調度錦衣衛,可推薦賢才。

  縣的錦衣衛首領為百戶,從八品上到從七品下。

  郡的錦衣衛首領為千戶,從六品上到正六品上。

  道的錦衣衛首領為萬戶,從五品上到正五品下。

  錦衣衛不再徵收常平糧倉的事宜,主要監察百官,緝捕盜賊。

  但錦衣衛只有執法權,沒有處置權。

  不能動用私刑,更沒有先斬後奏。

  「拜見秦王……」

  李峴入堂後,向李瑄一拜。

  他因關中暴雨,被楊國忠推卸責任,貶為長沙太守。

  再回長安,已是物是人非。

  李瑄這個昔日變革派領袖,完成政變,登上權力中心。

  雖然已經回來半個月,但李峴依稀記得半個月前的一幕。

  他距離長安城還有五十里的時候,李瑄在天策衛的拱衛下,在一個驛站等候他。

  李瑄見他的一句話,不是問禮,不是寒暄,而是:延鑒歸來,變革成矣!

  那一晚,他們在驛站內的燭火下,促膝長談。

  明明國家危急,安祿山還占據東都,在李峴的視角中,河北撲朔迷離。

  但李瑄卻談論政務,總結上次失敗的原因,如何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何重拾道德禮法,改變天下的風氣。

  儘管李峴插話,表示對吐蕃、回紇的憂慮,但李瑄依舊不在乎。

  最終,李峴明說下,李瑄才說出「最大的敵人不是安祿山,更不是吐蕃回紇,而是國家的內部;最大的困難,是為變革;最大的夢想,是百姓溫飽。」

  安祿山之流,談笑之間,檣櫓灰飛煙滅。

  惟有被叛軍占領、劫掠過的地方,需要傾心去處理。

  李峴感動得落淚,他覺得自己小心眼,先前還因為李瑄政變耿耿於懷,入長安沒有明確的打算。

  不論李瑄將來如何,李瑄還是一心為百姓的「小相公」。

  那天晚上,他當即表示:秦王伸張正義,下官願助一臂之力。

  李瑄振奮,兩人相擁而睡。

  次日,李瑄和李峴攜手回長安,並向李隆基舉薦李峴為尚書右僕射。

  為大唐的第二名宰相。

  「右僕射不必多禮。」

  李瑄正在處理政務,他放下筆,請李峴入座。

  李泌閒雲野鶴,沒有官職。

  他一再拒絕李瑄的任命。

  李瑄與李泌更多是商議軍事,政務一般先與李峴商議,然後再召三省六部的官吏到議事堂。

  李峴的才幹,李瑄非常認可。

  他覺得歷史上,李隆基、李亨、李豫爺孫三人都不會用李峴和李泌。

  別看李峴五次拜相,六次官拜尚書,實際上被掣肘的非常厲害。

  從宦官,到大臣,都能在踩李峴一下。

  犯顏直諫,又不被採納。

  主要是安史之亂後,政事堂的改革,使宰相不能像開元天寶那樣強勢。


  權力也遠遠不如。

  「秦王所言的錦衣衛制度,我認為對地方多有衝擊,長久以來,恐難遏制。」

  李峴落座後,最先向李瑄提出這個問題。

  按照道理來看,錦衣衛能直達鄉里,與百姓交談,非常高效。

  哪個地方縣令與豪強大族勾結,百姓道路以目,錦衣衛可以直接上報。

  但這就和貪官污吏一樣,如果沒有人治錦衣衛,隨著承平日久,必然被腐化。

  這是人心欲望使然。

  不論是錦衣衛百戶、千戶,和地方官吏勾結,還是錦衣衛因為私怨、政績,誣陷地方官吏,都會出現悲劇。

  更怕的是,地方官吏因為畏懼錦衣衛,依附在錦衣衛下面,產生本末倒置的風氣,影響全國。

  「延鑒誤會了,錦衣衛可監察地方官吏,地方官吏也可以舉報錦衣衛,兩個衙門互相監管。地方官吏如果身正不怕影子斜,不需要畏懼錦衣衛。」

  李瑄知道,即便如此,玩忽職守,沆瀣一氣的事情還會發生。

  反腐是持續的。

  今日李瑄信任的大臣、將領,明日變成一個貪官,李瑄毫不意外。

  朱元璋剝皮充草,依舊遏制不住人性的貪婪。

  「下官覺得秦王建立的錦衣衛,地方不容易監管。」

  李峴還是有憂慮。

  錦衣衛會成為地方官吏心中的陰雲。

  「現在是亂世,國家還未大定,豪強、貪官遍地都是。二十年後,我再次削弱錦衣衛。另外,我打算令諸郡、縣衙門,設立緝捕快手,簡稱捕快,專偵緝捕。另外朝廷開緝捕科,及第可任捕頭,縣捕頭為從九品到從八品,可憑藉功績晉升至大理寺、刑部。」

  「以專門執行緝捕犯罪的捕快,代替縣兵。同時,也可以更有效監視錦衣衛。」

  李瑄向李峴說出自己的計劃。

  本來一個縣中,只有縣令、縣丞、縣尉三個職事官。

  其他的六曹都是流外官。

  現李瑄再加一個職事官,捕頭。

  捕頭乾的好,可以升職為縣尉、郡別駕,甚至大理寺、刑部。

  歷史上的捕頭地位並不高,甚至捕快還有「衙役」之稱。「役」並不是一個好的形容。

  現在如今衙門的差役、皂隸,更是底層中的底層。

  但李瑄認為,斷案、緝捕,為地方大事。

  沒有水平的話,冤枉一個好人,比放走十個壞人更令人寒心。

  捕快需要高素質人群,特別是捕頭,要豐富的學識,聰明能隨機應變,敏銳有刑偵能力。

  這樣才能維護好一地治安。

  另外,連普通捕快都要捕頭親自挑選、招募,必須識字,為流外官,不再是皂隸。通過考試晉級為捕頭。

  當然了,李瑄也清楚讓一群飽讀詩書的人,特別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士子參加「緝捕科」不現實。

  但大量錄取緝捕科的及第者為官,總能吸引一些小姓、寒素。

  李瑄已經打算好了,他遲早會提拔一名優異的縣捕頭一步步為刑部尚書,參知政事。

  讓有學識的人重視緝捕科,完善國家的律法。

  「聽秦王之論,下官覺得自己還要多加學習。」

  李峴有超乎常人的思維邏輯,他立刻明白李瑄設立捕頭的用意。

  早在高陵當縣令的時候,他就發現緝捕方面的紕漏。

  他翻閱案宗,發現皂隸、縣卒不僅不規矩,還有憑藉臆斷抓人。有的時候,縣尉都糊裡糊塗的。

  甚至在任京兆尹的時候,李峴也發現長安緝捕的不合理之處。

  長安萬年衙門僱傭有不良人,不良人雖有點用處,但隱瞞、冤枉的事情也比比皆是,素質甚至還不如郡縣的皂隸。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