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8章 1307藏匿和尋找
譚綸致仕的想法兩年前就已經有了,但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合適人選而暫時擱淺。
在此期間,身邊親近之人幾乎都試遍了,但是也沒有合適人選。
畢竟是兵事,國之大計,魏廣德也不放心交給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也是給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這些不重要的衙門,倒也無所謂,可兵部是重要的實權要害,魏廣德也做不到任人唯親的程度。
現在譚綸又提出一個人選,還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廣德就不得不思考下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撫任上的表現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廣德,而是老鄉張居正。
雖然祖籍在江西彭澤,可曾省吾戶籍早就已經是湖廣承天府,當年也不過是回彭澤祭祖。
好吧,血脈聯繫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紐帶,是族群關係最看重的。
「先調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廣德對譚綸說了句,隨即兩人分開,譚綸回兵部處理接下來的事務,而魏廣德則直接入宮稟報內閣會同九卿商議的結果。
實際上,此事有魏廣德提出,又得到張居正支持,宮裡自然知道九卿會議上通過的概率就很大。
畢竟幾個關鍵位置上的官員,都是張居正和魏廣德的人,他們是不會在這事兒上和他們持相反意見的。
陳太后和李太后,顯然也沒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對下西洋,根本原因還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們以為下西洋很虧錢,所以當初才會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
現在看到朝臣都支持,想到皇帝大婚時的盛大場景,自然都樂得合不攏嘴。
「好好好,魏愛卿,既然朝廷已經通過了,哀家也就不說什麼,只希望你勤於王事,在這事兒上多上上心。」
陳太后高興的說道。
「臣遵旨,必定不讓太后失望。」
魏廣德大聲說道。
「魏愛卿,此次下西洋邀請諸國國主到來,預計需要多長時間?」
李太后這時候開口問道。
「最短兩年,最長不超過三年時間。
臣以為在皇帝十七、八歲時一定可以返航,屆時禮部會把陛下大婚儀式準備的妥妥噹噹,萬無一失。」
魏廣德不敢保證兩年就能完成此事,畢竟此去西洋,現如今大海上變化太大。
雖然鄭和船隊每次出海時間也是大多兩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點提前量總是好的。
所以,魏廣德給這次出海定下的時間是三年,或許還能把歐洲一些國家的使者也帶回。
歐洲那些小國的國王,十有八九是不會來大明的,路途太遠,他們不敢賭在離開的時候國家會不會發生變亂。
在魏廣德的印象里,歐洲小國林立,似乎一直都是處於混亂狀態。
當然,也是因為這樣的混亂,才會讓他們的軍事技術在這段時間裡飛速進步。
就好像中國人發明了戰爭中各種利器,但是在進入大明時期以後,因為國家穩定,戰亂變少,導致軍事技術開始停滯不前。
不要覺得蒙古的威脅很大,實際上在大明眼裡真不算什麼,明軍依託現有武器已經足夠應付。
在明朝中前期,軍事技術的發展就陷入停滯。
知道大明中後期和西洋人接觸,發現了佛朗機炮和鳥銃以後,就立馬大肆製造裝備部隊。
可見,近二百年承平對軍事技術的影響有多大。
說起來,老話「國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多少還是有些矛盾,好戰未必會忘,也可能越打越強,主要還是在於節奏的把控。
只要國家不是肆意開戰,而是每戰結束後有修養時間充分消化戰爭紅利,當紅利消失以後再尋找下一場戰爭,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倚強凌弱的戰爭局勢,對於一個正在擴張的帝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情況。
而現在,大明就是需要時間消化西南的紅利,等當地局勢平穩下來,當地人接受大明統治,能為大明提供利益以後,朝廷才能尋找下一個目標。
魏廣德離開慈慶宮返回內閣,臉上還帶著和煦的笑容。
他以為他的判斷已經足夠,殊不知當大明船隊大規模進入被葡萄牙視為內海的印度洋以後會做出何種反應。
是的,魏廣德終究對當前的國際局勢缺乏足夠的情報,他或者說錦衣衛根本沒有刺探到歐洲此時的情報。
現在的大海,已經被教皇交給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大明西進則必然損害葡萄牙的國家利益,而大明東進則危及西班牙的海上霸權。
此時的太平洋,就被西班牙人視為內海。
回到內閣的魏廣德並沒有處理政務,他還在翻看國內的船隻。
說實話,多少有些失望。
現在國內的船隻,只有南海水師之前訂購的六艘雙層炮船算得上這個時代的海商堡壘,其他都是各種福船裝備大炮的戰船。
至於海商所使用的海船,也多為此類。
其戰力,連魏廣德了解到的西洋武裝商船都有不如。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在西班牙商船其實和戰船差不多的船體,只是攜帶火炮更少,空間和重量被用來裝貨。
專門的戰船船型蓋倫船還在緩慢發展中,最終成為英國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利器。
而這個時代,大海依舊是卡拉卡船,或者說西班牙大帆船的天下。
大明水師出海,必然會和當前兩大國際霸主產生劇烈的碰撞,這就是魏廣德始料不及的了。
不過此時,大明的京城官場已經炸開了鍋。
是的,在內閣會議過後,消息不脛而走,百官對此更是議論紛紛。
許多官員因為根本就不明白當年朝廷紛爭的關鍵,所以一味的附和前朝舊議,對於水師下西洋之舉持堅決反對態度。
實際上,許多官員一直都對魏廣德力推水師的舉措不滿,其中甚至有來自江南的官員。
他們支持開海禁,但不支持朝廷投入真金白銀去砸水師。
水師耗錢只是他們反對的理由之一,更多還是因為海上有了官府介入,對海商來說未必就是好事兒,這意味著海上會受到朝廷的監管,在海上他們做事兒也不能肆無忌憚。
而之後,大明水師進駐小琉球,更是在呂宋分到半壁江山的消息,也在京城官場悄然流傳。
只不過因為朝廷沒有大張旗鼓說這個事兒,而且高層似乎對此也是聽之任之,所以即便那些有心想要彈劾的人,也不得不收手。
再怎麼說,水師的出手也是在為大明帝國開疆拓土,難道說這麼做是錯的?
想想就明白,彈劾上去,除了得罪人,絲毫作用也無。
但是現在魏廣德要水師下西洋,再次「勞民傷財」,情況就不一樣了。
許多官員已經私底下開始串連,準備要開始彈劾,目標就直指下西洋就好。
這樣的奏疏也好寫,照抄宣德朝議,就可以把這件事兒定死。
而在兵部,譚綸回去後,一邊開始下文調船到浙江,另外就是開始著手搜尋鄭和下西洋的文獻。
下西洋,總要知道到底走了那些地方,和那些國家有聯繫,建立了朝貢關係吧。
不過這一查,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記錄鄭和下西洋資料居然沒找到幾本,就算找到的也只是細枝末節,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資料。
這就很要命了。
譚綸大怒,當即把管理文書檔案的郎中主事一通臭罵,讓他們儘快尋找,就算把庫房翻一遍,也必須找到。
「大人,這文獻是被人刻意藏匿起來的,怕是不好找。」
那郎中被譚綸一頓臭罵,等譚綸罵累了,這才辯解道。
「什麼意思?誰這麼大膽?」
譚綸心裡一驚,當即追問道。
「大人,這是多少年前的事兒了,知曉文獻下落的,早就作古。」
那郎中有些委屈的哭訴道。
「閉嘴,給我詳細說說怎麼回事兒?」
譚綸依舊追問此事,水師下西洋,若是找不到這些資料可怎麼辦?
要知道,大明對於檔案管理那是非常重視。
元末時期,朱元璋就對元朝檔案的收集是十分重視的,在起義過程中不斷命令部下注意收集元王朝檔案材料,同時也鼓勵元朝將領攜帶檔案圖籍前來投降。
所以這些檔案對於朱元璋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鞏固明初時期的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各種制度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後明朝建立,朱元璋又對檔案管理進行了認真細化處理,務求資料保存完整且「永不刪檔」。
也就是說,朝廷的文書是永遠不能銷毀的,就算因為積存太久或者放置地方不夠,那就修新庫房存放也禁止銷毀。
明朝建立的檔案庫房主要有皇史宬、內閣大庫、黃冊庫三個,這是中央文書資料的存放,各部和地方官府還有自己的檔案庫房-架閣庫。
架閣庫是以架閣的形式保存檔案的庫房,架閣庫作為當時的綜合性檔案機構,不僅藏有簿籍還有案牘,有的地方官府還特別在架閣庫中設置了專門的區域,用於貯藏所轄地區的黃冊。
丟失文書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輕則罷官,重則送命。
如此刑罰之下,譚綸能不震驚嗎?
「這,都是成化朝的事兒,由庫管主事口口相傳.」
那主事無法,只好把前任主事交接時留下的話告訴了譚綸。
原來,在成化朝時期明憲宗寵信太監汪直,並由其建立西廠。
當時,東南亞的寮國正在攻打安南,汪直為了討好明憲宗,慫恿明憲宗出兵吞併安南。
明憲宗也想開疆擴土,對汪直的建議心動不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國公張輔攻打安南,當時留下很多軍事檔案。
明憲宗於是召來兵部尚書餘子俊,讓他把當年張輔攻打安南的軍事檔案調取出來,以備自己討伐越南參考。
餘子俊派人查了半天,發現這份檔案竟然丟了。
原來,劉大夏聽聞明憲宗要攻打安南,搶先一步把這份檔案藏了起來。
兵部尚書餘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劉大夏偷偷對他說:「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
那意思就是戰爭一旦開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將苦不堪言。
餘子俊聽聞後,立即醒悟,於是也立時推脫起來。
最終,明憲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之後,明憲宗喜歡奇珍異寶,汪直等太監就勸明憲宗效仿當年鄭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監出海尋找寶物。
明憲宗聽信太監之言,派人到兵部調取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可能是藏匿檔案嘗到了甜頭,接下來,劉大夏又藏了一次,這一次藏的便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資,死傷萬千軍民,即使得到了奇珍異寶,對國家民生沒有任何益處。
「上任還曾說,劉大人對兵部項尚書說三寶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
聽到主事說起這話,譚綸立時心裡就是一突,急問道:「那文獻可被毀掉?」
「不曾,只是不知被如何藏匿了。」
那主事急忙答道,這話他可不敢亂說,交接文書上其實也有記錄,一查便知。
這,也是當時的庫房主管擔心事後被朝廷追查,搜查無果後自己及家族擔責。
真要是檔案失蹤,怕是要把整個家族都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給接任之人留個話,最起碼知道當年事,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有事兒刨劉大夏祖墳去。
「那就好,既然是藏匿,就總能找到。」
譚綸鬆了口氣,當即發狠道:「武庫.不,所有部里人都給我叫去架閣庫,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給我把文書都找出來。」
後世傳聞,鄭和下西洋的文獻資料毀於劉大夏之手,這個其實很難說,就如也有傳聞乾隆年間就銷毀明朝檔案上千萬冊,其中傳聞就有鄭和文獻。
不過正常情況下,劉大夏應該敢藏匿文獻,但絕不敢銷毀,因為罪名太重,洗不掉,倒是乾隆皇帝一把火可以燒的乾乾淨淨。
一下子,兵部原本還在議論的官員都被上官叫去架閣庫尋找文獻,也沒時間議論水師下西洋之事。
戶部情況類似,但還不至於大動干戈,只不過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就是給江南各地行文,調各地府庫之物運往浙江。
禮部,馬自強回來就召集兩位侍郎商量出使人選。
消息傳開,立馬讓一些想上奏議論的官員收手。(本章完)
在此期間,身邊親近之人幾乎都試遍了,但是也沒有合適人選。
畢竟是兵事,國之大計,魏廣德也不放心交給信任但能力平庸之人,那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也是給自己找事。
如果是刑部這些不重要的衙門,倒也無所謂,可兵部是重要的實權要害,魏廣德也做不到任人唯親的程度。
現在譚綸又提出一個人選,還算是他的老熟人,魏廣德就不得不思考下這些年曾省吾在四川巡撫任上的表現了。
曾省吾升官,靠的自然不是他魏廣德,而是老鄉張居正。
雖然祖籍在江西彭澤,可曾省吾戶籍早就已經是湖廣承天府,當年也不過是回彭澤祭祖。
好吧,血脈聯繫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紐帶,是族群關係最看重的。
「先調他到兵部做侍郎看看。」
魏廣德對譚綸說了句,隨即兩人分開,譚綸回兵部處理接下來的事務,而魏廣德則直接入宮稟報內閣會同九卿商議的結果。
實際上,此事有魏廣德提出,又得到張居正支持,宮裡自然知道九卿會議上通過的概率就很大。
畢竟幾個關鍵位置上的官員,都是張居正和魏廣德的人,他們是不會在這事兒上和他們持相反意見的。
陳太后和李太后,顯然也沒有想到太多,不知道之前朝廷反對下西洋,根本原因還是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她們以為下西洋很虧錢,所以當初才會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
現在看到朝臣都支持,想到皇帝大婚時的盛大場景,自然都樂得合不攏嘴。
「好好好,魏愛卿,既然朝廷已經通過了,哀家也就不說什麼,只希望你勤於王事,在這事兒上多上上心。」
陳太后高興的說道。
「臣遵旨,必定不讓太后失望。」
魏廣德大聲說道。
「魏愛卿,此次下西洋邀請諸國國主到來,預計需要多長時間?」
李太后這時候開口問道。
「最短兩年,最長不超過三年時間。
臣以為在皇帝十七、八歲時一定可以返航,屆時禮部會把陛下大婚儀式準備的妥妥噹噹,萬無一失。」
魏廣德不敢保證兩年就能完成此事,畢竟此去西洋,現如今大海上變化太大。
雖然鄭和船隊每次出海時間也是大多兩年多一些,但做事留下一點提前量總是好的。
所以,魏廣德給這次出海定下的時間是三年,或許還能把歐洲一些國家的使者也帶回。
歐洲那些小國的國王,十有八九是不會來大明的,路途太遠,他們不敢賭在離開的時候國家會不會發生變亂。
在魏廣德的印象里,歐洲小國林立,似乎一直都是處於混亂狀態。
當然,也是因為這樣的混亂,才會讓他們的軍事技術在這段時間裡飛速進步。
就好像中國人發明了戰爭中各種利器,但是在進入大明時期以後,因為國家穩定,戰亂變少,導致軍事技術開始停滯不前。
不要覺得蒙古的威脅很大,實際上在大明眼裡真不算什麼,明軍依託現有武器已經足夠應付。
在明朝中前期,軍事技術的發展就陷入停滯。
知道大明中後期和西洋人接觸,發現了佛朗機炮和鳥銃以後,就立馬大肆製造裝備部隊。
可見,近二百年承平對軍事技術的影響有多大。
說起來,老話「國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多少還是有些矛盾,好戰未必會忘,也可能越打越強,主要還是在於節奏的把控。
只要國家不是肆意開戰,而是每戰結束後有修養時間充分消化戰爭紅利,當紅利消失以後再尋找下一場戰爭,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倚強凌弱的戰爭局勢,對於一個正在擴張的帝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情況。
而現在,大明就是需要時間消化西南的紅利,等當地局勢平穩下來,當地人接受大明統治,能為大明提供利益以後,朝廷才能尋找下一個目標。
魏廣德離開慈慶宮返回內閣,臉上還帶著和煦的笑容。
他以為他的判斷已經足夠,殊不知當大明船隊大規模進入被葡萄牙視為內海的印度洋以後會做出何種反應。
是的,魏廣德終究對當前的國際局勢缺乏足夠的情報,他或者說錦衣衛根本沒有刺探到歐洲此時的情報。
現在的大海,已經被教皇交給了西班牙和葡萄牙。
大明西進則必然損害葡萄牙的國家利益,而大明東進則危及西班牙的海上霸權。
此時的太平洋,就被西班牙人視為內海。
回到內閣的魏廣德並沒有處理政務,他還在翻看國內的船隻。
說實話,多少有些失望。
現在國內的船隻,只有南海水師之前訂購的六艘雙層炮船算得上這個時代的海商堡壘,其他都是各種福船裝備大炮的戰船。
至於海商所使用的海船,也多為此類。
其戰力,連魏廣德了解到的西洋武裝商船都有不如。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在西班牙商船其實和戰船差不多的船體,只是攜帶火炮更少,空間和重量被用來裝貨。
專門的戰船船型蓋倫船還在緩慢發展中,最終成為英國取代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利器。
而這個時代,大海依舊是卡拉卡船,或者說西班牙大帆船的天下。
大明水師出海,必然會和當前兩大國際霸主產生劇烈的碰撞,這就是魏廣德始料不及的了。
不過此時,大明的京城官場已經炸開了鍋。
是的,在內閣會議過後,消息不脛而走,百官對此更是議論紛紛。
許多官員因為根本就不明白當年朝廷紛爭的關鍵,所以一味的附和前朝舊議,對於水師下西洋之舉持堅決反對態度。
實際上,許多官員一直都對魏廣德力推水師的舉措不滿,其中甚至有來自江南的官員。
他們支持開海禁,但不支持朝廷投入真金白銀去砸水師。
水師耗錢只是他們反對的理由之一,更多還是因為海上有了官府介入,對海商來說未必就是好事兒,這意味著海上會受到朝廷的監管,在海上他們做事兒也不能肆無忌憚。
而之後,大明水師進駐小琉球,更是在呂宋分到半壁江山的消息,也在京城官場悄然流傳。
只不過因為朝廷沒有大張旗鼓說這個事兒,而且高層似乎對此也是聽之任之,所以即便那些有心想要彈劾的人,也不得不收手。
再怎麼說,水師的出手也是在為大明帝國開疆拓土,難道說這麼做是錯的?
想想就明白,彈劾上去,除了得罪人,絲毫作用也無。
但是現在魏廣德要水師下西洋,再次「勞民傷財」,情況就不一樣了。
許多官員已經私底下開始串連,準備要開始彈劾,目標就直指下西洋就好。
這樣的奏疏也好寫,照抄宣德朝議,就可以把這件事兒定死。
而在兵部,譚綸回去後,一邊開始下文調船到浙江,另外就是開始著手搜尋鄭和下西洋的文獻。
下西洋,總要知道到底走了那些地方,和那些國家有聯繫,建立了朝貢關係吧。
不過這一查,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記錄鄭和下西洋資料居然沒找到幾本,就算找到的也只是細枝末節,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資料。
這就很要命了。
譚綸大怒,當即把管理文書檔案的郎中主事一通臭罵,讓他們儘快尋找,就算把庫房翻一遍,也必須找到。
「大人,這文獻是被人刻意藏匿起來的,怕是不好找。」
那郎中被譚綸一頓臭罵,等譚綸罵累了,這才辯解道。
「什麼意思?誰這麼大膽?」
譚綸心裡一驚,當即追問道。
「大人,這是多少年前的事兒了,知曉文獻下落的,早就作古。」
那郎中有些委屈的哭訴道。
「閉嘴,給我詳細說說怎麼回事兒?」
譚綸依舊追問此事,水師下西洋,若是找不到這些資料可怎麼辦?
要知道,大明對於檔案管理那是非常重視。
元末時期,朱元璋就對元朝檔案的收集是十分重視的,在起義過程中不斷命令部下注意收集元王朝檔案材料,同時也鼓勵元朝將領攜帶檔案圖籍前來投降。
所以這些檔案對於朱元璋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鞏固明初時期的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各種制度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後明朝建立,朱元璋又對檔案管理進行了認真細化處理,務求資料保存完整且「永不刪檔」。
也就是說,朝廷的文書是永遠不能銷毀的,就算因為積存太久或者放置地方不夠,那就修新庫房存放也禁止銷毀。
明朝建立的檔案庫房主要有皇史宬、內閣大庫、黃冊庫三個,這是中央文書資料的存放,各部和地方官府還有自己的檔案庫房-架閣庫。
架閣庫是以架閣的形式保存檔案的庫房,架閣庫作為當時的綜合性檔案機構,不僅藏有簿籍還有案牘,有的地方官府還特別在架閣庫中設置了專門的區域,用於貯藏所轄地區的黃冊。
丟失文書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輕則罷官,重則送命。
如此刑罰之下,譚綸能不震驚嗎?
「這,都是成化朝的事兒,由庫管主事口口相傳.」
那主事無法,只好把前任主事交接時留下的話告訴了譚綸。
原來,在成化朝時期明憲宗寵信太監汪直,並由其建立西廠。
當時,東南亞的寮國正在攻打安南,汪直為了討好明憲宗,慫恿明憲宗出兵吞併安南。
明憲宗也想開疆擴土,對汪直的建議心動不已。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英國公張輔攻打安南,當時留下很多軍事檔案。
明憲宗於是召來兵部尚書餘子俊,讓他把當年張輔攻打安南的軍事檔案調取出來,以備自己討伐越南參考。
餘子俊派人查了半天,發現這份檔案竟然丟了。
原來,劉大夏聽聞明憲宗要攻打安南,搶先一步把這份檔案藏了起來。
兵部尚書餘子俊找了半天找不到,劉大夏偷偷對他說:「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
那意思就是戰爭一旦開打,西南各地的百姓將苦不堪言。
餘子俊聽聞後,立即醒悟,於是也立時推脫起來。
最終,明憲宗未能出兵,西南百姓免遭一劫。
之後,明憲宗喜歡奇珍異寶,汪直等太監就勸明憲宗效仿當年鄭和下西洋,派遣得力的太監出海尋找寶物。
明憲宗聽信太監之言,派人到兵部調取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可能是藏匿檔案嘗到了甜頭,接下來,劉大夏又藏了一次,這一次藏的便是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需要消耗巨資,死傷萬千軍民,即使得到了奇珍異寶,對國家民生沒有任何益處。
「上任還曾說,劉大人對兵部項尚書說三寶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舊案雖有,亦當毀之以拔其根。」
聽到主事說起這話,譚綸立時心裡就是一突,急問道:「那文獻可被毀掉?」
「不曾,只是不知被如何藏匿了。」
那主事急忙答道,這話他可不敢亂說,交接文書上其實也有記錄,一查便知。
這,也是當時的庫房主管擔心事後被朝廷追查,搜查無果後自己及家族擔責。
真要是檔案失蹤,怕是要把整個家族都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給接任之人留個話,最起碼知道當年事,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有事兒刨劉大夏祖墳去。
「那就好,既然是藏匿,就總能找到。」
譚綸鬆了口氣,當即發狠道:「武庫.不,所有部里人都給我叫去架閣庫,就算是挖地三尺也要給我把文書都找出來。」
後世傳聞,鄭和下西洋的文獻資料毀於劉大夏之手,這個其實很難說,就如也有傳聞乾隆年間就銷毀明朝檔案上千萬冊,其中傳聞就有鄭和文獻。
不過正常情況下,劉大夏應該敢藏匿文獻,但絕不敢銷毀,因為罪名太重,洗不掉,倒是乾隆皇帝一把火可以燒的乾乾淨淨。
一下子,兵部原本還在議論的官員都被上官叫去架閣庫尋找文獻,也沒時間議論水師下西洋之事。
戶部情況類似,但還不至於大動干戈,只不過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就是給江南各地行文,調各地府庫之物運往浙江。
禮部,馬自強回來就召集兩位侍郎商量出使人選。
消息傳開,立馬讓一些想上奏議論的官員收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