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1290學生發難
從張居正父喪消息傳到京城,之後就是張居正上奏請求回鄉守制,然後就出現了戶部侍郎李幼滋奏請「奪情」,首輔留京守制。
到皇帝順應民意,批紅不許,要求「奪情」,再到張翰上奏反對「奪情」,然後被罷官。
之後發生的事兒,就似毫無波瀾般,通政使司再也沒有收到過其他官員對此的奏疏。
沒有人表態支持,或者反對,就如同和他們完全沒有關係一樣。
很順利的,張居正和皇帝之間完成了三請三辭,直到張居正第四份奏疏內容的傳出,霎時間京城官場震動。
正如之前所說,大家都相信百官之首的張居正會選擇遵守禮制,在第四份奏疏里繼續堅持回鄉守制才對,也能讓皇帝明白他的孝道。
但是誰都沒想到,在第四份真正表露內心想法的奏疏里,張居正會選擇留京守制,這麼赤裸裸的貪戀權位,不止是那些希望進步官員不能容忍的,也是那些尊崇張居正的官員所不能接受的。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之前京城的流言飛語,他們可以當成是某些人的惡意中傷。
可是當事實清晰擺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了。
是的,他們不能接受事實,他們尊敬的人居然為了權利放棄了孝道,和內廷太監合謀「奪情」。
奏疏里所提條件,諸如請以素服角帶入閣辦事,日侍講讀,辭免薪俸,在官守制等等,此時在他們眼裡都不過是欺騙大家的障眼法,小手段而已。
不等皇帝批紅,就開始有人就此開始上奏。
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攻擊張居正的,不是那些隱藏在朝堂里張居正的政敵,而是一向支持他的,張居正的學生。
翰林院編修吳中行,上疏請求讓張居正回家奔喪葬父。
吳中行字子道,號復庵,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隆慶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那一年,原本是該魏廣德主持會試,但因為他匆匆返回江西丁憂,最後隆慶皇帝讓張居正支持科舉,成為這一屆進士們的座師。
做為學生,吳中行率先上彈劾張居正,無疑如同炸彈一樣震撼了京城官場。
魏廣德本來還想看看張居正的敵人是哪些人,也好多加關注,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政敵沒有跳出來,張居正自己這邊的人先跳出來反對他了。
或許在這個時候,就連張居正自己也是懵逼狀態。
吳中行的奏疏是走通政使司遞進來的,所以即使馮保壓著奏疏,魏廣德也從通政使司那邊抄錄了原件,看到了奏疏全文。
「老爺,外面有消息說,吳編修在遞奏疏前,還去了首輔府邸,有傳說在上奏前,奏疏曾讓張首輔看過。」
蘆布的聲音適時出現在魏廣德耳朵里,不啻為一枚重磅炸彈。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忽然有些同情張居正起來。
前有「劉台」,後有吳中行,關鍵兩個人都是張的學生。
有他們的帶頭倒張,很難想像其他張的所謂學生會如何選擇,要是都前仆後繼衝上來彈劾,那張居正的臭名怎麼洗都洗不乾淨了。
不要用後世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人後世早就沒有了傳統「禮制」,在他們看來也不過就是停靈三天,親戚朋友坐在一起吃吃喝喝一頓。
或許,也只有至親才會為逝者哀傷一陣子。
所有的工作,都是包給「一條龍」來做,自然是怎麼簡單怎麼來。
可現在還是大明這個封建王朝,對於孝道看的極重的時代。
張居正前面被人唾棄有違孝道,後面就有他的學生連番背刺於他,說句實話,魏廣德很佩服在這樣的逆境裡,張居正還能穩坐在首輔位置上,推行他的改革不動搖。
之前的考成法,張居正為了順利執行,就連續處置了比如時任南京戶科給事中的余懋學被革職為民,時任御史的傅應禎被發配充軍,時任遼東巡按的劉台被下獄等。
張居正通過嚴厲打擊官員的行為,強行推動考成法執行,早就招來強烈的不滿。
現在隨著張居正改革的不斷推進,反對力量也在不斷積聚。
魏廣德已經因此看到了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生出那麼大的波折,那些曾經反對過張居正的官員,因此遭到打擊的官員,重新上位後安能不報復回來。
那絕對就是把張家往死里整,不死不休的結局。
魏廣德還不知道,張居正的另一個學生,也是隆慶五年進士趙用賢此時也正在奮筆疾書,準備彈劾張居正,反對他不守父孝,要他立即回鄉丁憂守制。
毫不猶豫的說,這次因為張居正「奪情」事件,支持張居正的官員遠遠少於反對他的官員。
如果張居正能夠認清現實,這個時候選擇急流勇退,其家族之後也不至於被清算的那麼厲害。
魏廣德依舊守在自己值房裡,也不出門,就是處理送過來的奏疏,似乎對外界恍若未聞。
而在他不遠處的值房裡,張四維此時卻是坐立難安。
是的,雖然張四維靠著張居正走進了內閣,但是他本身代表的力量,並不願意讓他成為徹頭徹尾的,張居正的附庸。
現在投靠張居正對他們有利,所以張四維還願意在張居正之後,盡心盡力為他辦事兒,但不代表他們就必須綁在張居正這條船上。
此時,張四維有更進一步的可能,自然也是很心動。
這兩日,為此的討論在張四維家中已經進行了多次,張四維也很是心動。
只不過,因為看到次輔魏廣德完全沒有動靜,所以張四維及他們背後的人才能夠勉強忍耐下來,不敢有絲毫造次。
畢竟,張四維是不可能取代張居正的,前面還有個魏廣德在內閣,論資歷,輪身份他都不可能超越魏廣德取代張居正。
只是,今日看到吳中行上奏以後,張四維按捺下來的心也開始躁動起來。
權利的癮實在太吸引人,讓人慾罷不能。
「老爺,那個蘆布已經從次輔大人值房裡出來了。」
書吏在張四維面前小聲稟報導。
「那魏廣德可有什麼動作?或者蘆布去找了什麼人?」
張四維聞言站定,馬上就追問道。
「沒有發現,蘆布出來後就在值房外守著,和往日一般無二,沒發現他去找人。
雖然不知道魏次輔在房裡做什麼,但他並沒有出來,應該還是在批閱奏疏才對。」
書吏小聲答道。
「去盯著,有消息及時報給我。」
張四維微微皺眉,隨即揮手讓人下去。
可以說,魏廣德毫無動靜的表現讓張四維感覺到疑惑。
他很難理解首輔大位在前,魏廣德能耐得住性子不去爭取。
而此時的張居正府邸里,雖然外面擺設著靈堂,但是來府里的官員卻比往日增加了許多。
是的,之前三天,來到這裡弔唁的官員甚多,幾乎整個京城官場的官員和勛貴都親自,或者派人前來弔唁了。
之後幾日,每日來此弔唁的賓客就開始減少。
可是,就在今日,來此的人數卻驟然增加。
因為來的太多,他們大量擠在片方李,讓張家人應接不暇。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來拜會首輔張居正的。
但是,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人能夠見到張居正。
此時,張府花廳里,張居正面無表情看著面前站著的刑部員外郎艾穆與主事沈思孝,也不知道在想什麼,而對於他們說的話卻是充耳不聞。
這兩人是他的湖廣老鄉,他們來此求見,張居正選擇了見他們,只是寒暄過後很快兩人就把話題引向了「奪情」之事上。
毫無疑問,他們也是反對「奪情」的,此時正在張居正面前勸說他放棄首輔位置,直接回鄉丁憂等待起復。
剛剛,張居正已經收到了吳中行上奏的消息。
和外界傳聞一樣,吳中行先把奏疏給張居正看過,再次勸說他回鄉守制,而不是留在京城。
但是,張居正拒絕了,並且用皇命來搪塞。
雖然沒有直接出聲威脅,但張居正認為自己把意思已經表達的足夠清楚,也希望他不要把奏疏遞上去。
但是顯然,他的話並沒有阻止吳中行的行為,他還是把奏疏遞上去了。
「我乏了,二位請回吧。
現在正是上衙時間,二位來此可是不對的,可有向上官請假?
還是速回衙門辦差為好,免的受到上官責罰。」
張居正終於還是破防了,本身因為父喪心情就不好,再有「奪情」之事阻擾,特別是吳中行的彈劾,讓他心情低落。
現在,這兩個所謂的「老鄉」又在他面前叨咕半天,話里話外只要禮法,絲毫不顧及他這個當事人的感受,實在讓張居正寒心。
要知道,他們能夠入京進入刑部,可沒少他的幫忙。
這個時候不為他說話,而是沽名釣譽前來勸說於他,看著就感覺噁心。
說完話,張居正也不給他們說話的時間,抬步就走出花廳。
對於裡面的兩個人,自然有張府下人去清理出府。
艾穆和沈思孝到底是什麼心思,張居正根本就沒心思去考慮。
或許是真為他好,或許就是為了所謂的「清譽」,但是在這個時候,說什麼其實都晚了。
奏疏已經送出,外面都知道了他張居正的想法,就算張居正再次反悔,選擇回鄉,依舊會成為那些人口中的笑談。
這讓一向自視甚高的張居正如何能忍。
張居正回到書房,只是剛坐下,又有下人前來稟報。
「都不見,讓他們弔唁後喝茶休息片刻就自請離開吧。」
張居正此時沒有見人的心思,他已經猜到,這些又跑來的官員,多半和艾穆、沈思孝是一個心思,都想勸說他離開。
還是那話,就算真為他好,此時也已經遲了。
「老爺,這是馮公公的字條。」
只不過,這次下人沒有馬上領命離開,而是雙手奉上一個信封,口裡說道。
聽到是馮保的紙條,張居正也猜到了,怕是馮保知道消息,所以有些失措了。
接過來,打開看一眼,果然是商議解決辦法的。
「人還在嗎?」
張居正開口問道。
「在,等著老爺的回信。」
那下人急忙答道。
「去告訴他我知道了,請馮公公自行處置即可。」
張居正寫紙條的心思都沒有,直接讓人帶話回去。
這麼做,其實張居正也是為了保險。
若是真留下紙條,一旦暴露可就更不妙了。
馮保寫來的條子,其實就是預先通知他,他對此的解決辦法,免得張居正和他不能協調。
馮保也是內廷老油子,自然有辦法找到說辭,解決宮裡的危機。
可以說,內廷能夠脫穎而出的太監,就沒一個簡單的。
當年的李芳,也就是運氣好,出了內書堂就被選在裕王身邊,一點點熬資歷。
到最後,還是靠著裕王一飛沖天登上大寶,才能因此在宮中出頭。
也是因為沒有經受過內廷鬥爭,所以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落敗,被人攆去了南京。
那還算好的,多虧陳以勤、魏廣德等人幫助,宮裡太監也有顧慮,才沒有痛下狠手。
馮保可不是,他是在後宮爭鬥中勝出的,自然辦法也多,也就是對待外朝時候有些力不從心,需要得到張居正的幫助。
和張居正想的一樣,馮保也不打算壓著奏疏了,他已經知道魏廣德的盤算,所以直接在宮裡向貴人揭露這些人「沽名釣譽」的想法就行。
至於貴人們如何對待他們,就不關他馮公公的事兒了。
此時,真正動手的也就是馮保,而魏廣德和張居正則是袖手旁觀,什麼也不做,倒是張四維坐立難安,想要趁機發難,可看到魏廣德沒動作,他也熄了心思。
鬥爭上,張四維自認為沒有魏廣德處事老辣。
無論如何,魏廣德當初還是和陳以勤、殷士譫等人斗過高拱的人,政治鬥爭經驗可比他豐富多了。
只是他不知道,魏廣德有先知的優勢,所以才能每次都站在勝利者一邊。
真論鬥爭手段,說實話,後世的普通人真干不過這些職場老油條。
如果他後世也是混官場的,或許情況才會有所不同。
不過知道歷史大致走向,這就已經很占優勢了。
也因此,這一世的歷史變化不大,主要閣臣都沒有出手,只不過是下面一些「跳樑小丑」在朝堂活躍。
唯一站出來的「九卿」,也是昨日黃花。(本章完)
到皇帝順應民意,批紅不許,要求「奪情」,再到張翰上奏反對「奪情」,然後被罷官。
之後發生的事兒,就似毫無波瀾般,通政使司再也沒有收到過其他官員對此的奏疏。
沒有人表態支持,或者反對,就如同和他們完全沒有關係一樣。
很順利的,張居正和皇帝之間完成了三請三辭,直到張居正第四份奏疏內容的傳出,霎時間京城官場震動。
正如之前所說,大家都相信百官之首的張居正會選擇遵守禮制,在第四份奏疏里繼續堅持回鄉守制才對,也能讓皇帝明白他的孝道。
但是誰都沒想到,在第四份真正表露內心想法的奏疏里,張居正會選擇留京守制,這麼赤裸裸的貪戀權位,不止是那些希望進步官員不能容忍的,也是那些尊崇張居正的官員所不能接受的。
在他們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之前京城的流言飛語,他們可以當成是某些人的惡意中傷。
可是當事實清晰擺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了。
是的,他們不能接受事實,他們尊敬的人居然為了權利放棄了孝道,和內廷太監合謀「奪情」。
奏疏里所提條件,諸如請以素服角帶入閣辦事,日侍講讀,辭免薪俸,在官守制等等,此時在他們眼裡都不過是欺騙大家的障眼法,小手段而已。
不等皇帝批紅,就開始有人就此開始上奏。
誰都沒有想到,這次攻擊張居正的,不是那些隱藏在朝堂里張居正的政敵,而是一向支持他的,張居正的學生。
翰林院編修吳中行,上疏請求讓張居正回家奔喪葬父。
吳中行字子道,號復庵,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隆慶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那一年,原本是該魏廣德主持會試,但因為他匆匆返回江西丁憂,最後隆慶皇帝讓張居正支持科舉,成為這一屆進士們的座師。
做為學生,吳中行率先上彈劾張居正,無疑如同炸彈一樣震撼了京城官場。
魏廣德本來還想看看張居正的敵人是哪些人,也好多加關注,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政敵沒有跳出來,張居正自己這邊的人先跳出來反對他了。
或許在這個時候,就連張居正自己也是懵逼狀態。
吳中行的奏疏是走通政使司遞進來的,所以即使馮保壓著奏疏,魏廣德也從通政使司那邊抄錄了原件,看到了奏疏全文。
「老爺,外面有消息說,吳編修在遞奏疏前,還去了首輔府邸,有傳說在上奏前,奏疏曾讓張首輔看過。」
蘆布的聲音適時出現在魏廣德耳朵里,不啻為一枚重磅炸彈。
到這個時候,魏廣德忽然有些同情張居正起來。
前有「劉台」,後有吳中行,關鍵兩個人都是張的學生。
有他們的帶頭倒張,很難想像其他張的所謂學生會如何選擇,要是都前仆後繼衝上來彈劾,那張居正的臭名怎麼洗都洗不乾淨了。
不要用後世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人後世早就沒有了傳統「禮制」,在他們看來也不過就是停靈三天,親戚朋友坐在一起吃吃喝喝一頓。
或許,也只有至親才會為逝者哀傷一陣子。
所有的工作,都是包給「一條龍」來做,自然是怎麼簡單怎麼來。
可現在還是大明這個封建王朝,對於孝道看的極重的時代。
張居正前面被人唾棄有違孝道,後面就有他的學生連番背刺於他,說句實話,魏廣德很佩服在這樣的逆境裡,張居正還能穩坐在首輔位置上,推行他的改革不動搖。
之前的考成法,張居正為了順利執行,就連續處置了比如時任南京戶科給事中的余懋學被革職為民,時任御史的傅應禎被發配充軍,時任遼東巡按的劉台被下獄等。
張居正通過嚴厲打擊官員的行為,強行推動考成法執行,早就招來強烈的不滿。
現在隨著張居正改革的不斷推進,反對力量也在不斷積聚。
魏廣德已經因此看到了張居正死後為什麼會生出那麼大的波折,那些曾經反對過張居正的官員,因此遭到打擊的官員,重新上位後安能不報復回來。
那絕對就是把張家往死里整,不死不休的結局。
魏廣德還不知道,張居正的另一個學生,也是隆慶五年進士趙用賢此時也正在奮筆疾書,準備彈劾張居正,反對他不守父孝,要他立即回鄉丁憂守制。
毫不猶豫的說,這次因為張居正「奪情」事件,支持張居正的官員遠遠少於反對他的官員。
如果張居正能夠認清現實,這個時候選擇急流勇退,其家族之後也不至於被清算的那麼厲害。
魏廣德依舊守在自己值房裡,也不出門,就是處理送過來的奏疏,似乎對外界恍若未聞。
而在他不遠處的值房裡,張四維此時卻是坐立難安。
是的,雖然張四維靠著張居正走進了內閣,但是他本身代表的力量,並不願意讓他成為徹頭徹尾的,張居正的附庸。
現在投靠張居正對他們有利,所以張四維還願意在張居正之後,盡心盡力為他辦事兒,但不代表他們就必須綁在張居正這條船上。
此時,張四維有更進一步的可能,自然也是很心動。
這兩日,為此的討論在張四維家中已經進行了多次,張四維也很是心動。
只不過,因為看到次輔魏廣德完全沒有動靜,所以張四維及他們背後的人才能夠勉強忍耐下來,不敢有絲毫造次。
畢竟,張四維是不可能取代張居正的,前面還有個魏廣德在內閣,論資歷,輪身份他都不可能超越魏廣德取代張居正。
只是,今日看到吳中行上奏以後,張四維按捺下來的心也開始躁動起來。
權利的癮實在太吸引人,讓人慾罷不能。
「老爺,那個蘆布已經從次輔大人值房裡出來了。」
書吏在張四維面前小聲稟報導。
「那魏廣德可有什麼動作?或者蘆布去找了什麼人?」
張四維聞言站定,馬上就追問道。
「沒有發現,蘆布出來後就在值房外守著,和往日一般無二,沒發現他去找人。
雖然不知道魏次輔在房裡做什麼,但他並沒有出來,應該還是在批閱奏疏才對。」
書吏小聲答道。
「去盯著,有消息及時報給我。」
張四維微微皺眉,隨即揮手讓人下去。
可以說,魏廣德毫無動靜的表現讓張四維感覺到疑惑。
他很難理解首輔大位在前,魏廣德能耐得住性子不去爭取。
而此時的張居正府邸里,雖然外面擺設著靈堂,但是來府里的官員卻比往日增加了許多。
是的,之前三天,來到這裡弔唁的官員甚多,幾乎整個京城官場的官員和勛貴都親自,或者派人前來弔唁了。
之後幾日,每日來此弔唁的賓客就開始減少。
可是,就在今日,來此的人數卻驟然增加。
因為來的太多,他們大量擠在片方李,讓張家人應接不暇。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來拜會首輔張居正的。
但是,只有其中很少一部分人能夠見到張居正。
此時,張府花廳里,張居正面無表情看著面前站著的刑部員外郎艾穆與主事沈思孝,也不知道在想什麼,而對於他們說的話卻是充耳不聞。
這兩人是他的湖廣老鄉,他們來此求見,張居正選擇了見他們,只是寒暄過後很快兩人就把話題引向了「奪情」之事上。
毫無疑問,他們也是反對「奪情」的,此時正在張居正面前勸說他放棄首輔位置,直接回鄉丁憂等待起復。
剛剛,張居正已經收到了吳中行上奏的消息。
和外界傳聞一樣,吳中行先把奏疏給張居正看過,再次勸說他回鄉守制,而不是留在京城。
但是,張居正拒絕了,並且用皇命來搪塞。
雖然沒有直接出聲威脅,但張居正認為自己把意思已經表達的足夠清楚,也希望他不要把奏疏遞上去。
但是顯然,他的話並沒有阻止吳中行的行為,他還是把奏疏遞上去了。
「我乏了,二位請回吧。
現在正是上衙時間,二位來此可是不對的,可有向上官請假?
還是速回衙門辦差為好,免的受到上官責罰。」
張居正終於還是破防了,本身因為父喪心情就不好,再有「奪情」之事阻擾,特別是吳中行的彈劾,讓他心情低落。
現在,這兩個所謂的「老鄉」又在他面前叨咕半天,話里話外只要禮法,絲毫不顧及他這個當事人的感受,實在讓張居正寒心。
要知道,他們能夠入京進入刑部,可沒少他的幫忙。
這個時候不為他說話,而是沽名釣譽前來勸說於他,看著就感覺噁心。
說完話,張居正也不給他們說話的時間,抬步就走出花廳。
對於裡面的兩個人,自然有張府下人去清理出府。
艾穆和沈思孝到底是什麼心思,張居正根本就沒心思去考慮。
或許是真為他好,或許就是為了所謂的「清譽」,但是在這個時候,說什麼其實都晚了。
奏疏已經送出,外面都知道了他張居正的想法,就算張居正再次反悔,選擇回鄉,依舊會成為那些人口中的笑談。
這讓一向自視甚高的張居正如何能忍。
張居正回到書房,只是剛坐下,又有下人前來稟報。
「都不見,讓他們弔唁後喝茶休息片刻就自請離開吧。」
張居正此時沒有見人的心思,他已經猜到,這些又跑來的官員,多半和艾穆、沈思孝是一個心思,都想勸說他離開。
還是那話,就算真為他好,此時也已經遲了。
「老爺,這是馮公公的字條。」
只不過,這次下人沒有馬上領命離開,而是雙手奉上一個信封,口裡說道。
聽到是馮保的紙條,張居正也猜到了,怕是馮保知道消息,所以有些失措了。
接過來,打開看一眼,果然是商議解決辦法的。
「人還在嗎?」
張居正開口問道。
「在,等著老爺的回信。」
那下人急忙答道。
「去告訴他我知道了,請馮公公自行處置即可。」
張居正寫紙條的心思都沒有,直接讓人帶話回去。
這麼做,其實張居正也是為了保險。
若是真留下紙條,一旦暴露可就更不妙了。
馮保寫來的條子,其實就是預先通知他,他對此的解決辦法,免得張居正和他不能協調。
馮保也是內廷老油子,自然有辦法找到說辭,解決宮裡的危機。
可以說,內廷能夠脫穎而出的太監,就沒一個簡單的。
當年的李芳,也就是運氣好,出了內書堂就被選在裕王身邊,一點點熬資歷。
到最後,還是靠著裕王一飛沖天登上大寶,才能因此在宮中出頭。
也是因為沒有經受過內廷鬥爭,所以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落敗,被人攆去了南京。
那還算好的,多虧陳以勤、魏廣德等人幫助,宮裡太監也有顧慮,才沒有痛下狠手。
馮保可不是,他是在後宮爭鬥中勝出的,自然辦法也多,也就是對待外朝時候有些力不從心,需要得到張居正的幫助。
和張居正想的一樣,馮保也不打算壓著奏疏了,他已經知道魏廣德的盤算,所以直接在宮裡向貴人揭露這些人「沽名釣譽」的想法就行。
至於貴人們如何對待他們,就不關他馮公公的事兒了。
此時,真正動手的也就是馮保,而魏廣德和張居正則是袖手旁觀,什麼也不做,倒是張四維坐立難安,想要趁機發難,可看到魏廣德沒動作,他也熄了心思。
鬥爭上,張四維自認為沒有魏廣德處事老辣。
無論如何,魏廣德當初還是和陳以勤、殷士譫等人斗過高拱的人,政治鬥爭經驗可比他豐富多了。
只是他不知道,魏廣德有先知的優勢,所以才能每次都站在勝利者一邊。
真論鬥爭手段,說實話,後世的普通人真干不過這些職場老油條。
如果他後世也是混官場的,或許情況才會有所不同。
不過知道歷史大致走向,這就已經很占優勢了。
也因此,這一世的歷史變化不大,主要閣臣都沒有出手,只不過是下面一些「跳樑小丑」在朝堂活躍。
唯一站出來的「九卿」,也是昨日黃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