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沙船(求追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記船廠,一條五桅大沙船停在干船塢的樑柱上,沈廷揚對林海笑道:「林兄請看,這就是我給你造好的船,可還稱心如意?」

  林海看著眼前這長達十三丈的龐然大物,驚道:「沈兄那天說這船的造價不過千把銀子?」

  沈廷揚道:「一千五百兩上下,對外要賣二千兩。」

  林海又問:「這船最多能裝多少貨物?」

  沈廷揚笑道:「家父當年用這麼大的船往朝鮮運送軍糧,每條船差不多能裝萬擔糧草。」

  林海前幾天已去看望過病榻上的沈父,知道沈廷揚他爹當年是參加過抗日援朝的義民,並因功誥封光祿寺少卿,沈家父子也可以算是兩代忠良。

  照沈廷揚所說,這條大沙船的載重量大約在六百噸,裝貨能力比博望號都強,跟李國助那條末次船不相上下。如此級別的大船,其成本竟然只要一千多兩,實在是低得令人髮指。

  林海當然知道這是因為江浙一帶造船用的都是松杉木料,木材價格和加工難度本來就比廣船要低不少,再加上沙船獨有的無龍骨結構,使得其建造過程也更加省事,無怪乎沈記船廠造船就跟下餃子一樣。

  林海默然走神,沈廷揚叫了他一聲:「林兄?」

  林海忙道:「我在想,每年跑北洋航線的不知有多少沙船?」

  沈廷揚道:「這卻難說了,光是我們崇明的海商起碼就有上千條。」

  林海點點頭,他記得道光年間崇明沙船的保有量高達五千艘。這些沙船基本都在北洋航線行駛,運送的貨物以棉布和糧食為主,大多是載布北上,載豆南下,大大加強了江南和北國的民間經濟交流。

  晚明的沙船保有量雖然比不上幾百年後,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龐大運力,可惜明廷卻不能對這種民間力量善加利用,以至於沈廷揚這種赤心報國的翩翩佳公子,最終不得不在濁世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林海突然道:「沈兄那天說自己不過一介商人,殊不知商人也可有大作為。春秋弦高,西漢卜式,還有令尊,都堪稱我輩商人之楷模。」

  沈廷揚道:「林兄之志,沈某一日不敢或忘。」

  兩人相視而笑,林海又道:「不瞞沈兄,我打小是個船痴。在中土的海船里,我對沙船的興趣遠遠超過福船和廣船,此刻已迫不及待想要上船細細觀看。」

  沈廷揚聽說過書痴茶痴,還是第一次聽說船痴,不由笑道:「林兄志在塞北,要跑北洋航線自然還是沙船最好。」

  林海亦笑:「不光是這樣,我一直覺得沙船是最成功的商船。」

  沈廷揚對林海的用詞不太習慣,怔了一下道:「還請林兄解惑。」

  林海道:「商船最重性價比,沙船造價便宜,載重量大,無論外海還是內河均可航行。甚至可以從海外運來貨物,再通過江河去往南北各省,中間都不用換船。」

  沈廷揚點頭道:「這話不錯,長江、運河乃至太湖上的沙船都不在少數。」

  林海也知道這點,著名的淡水漁船太湖七扇子就是一種沙船,傳說是由南宋的戰船演變而來,當年韓世忠很可能就是用此船在黃天盪大敗金軍。

  所以太湖漁民直到他穿越前的那個時代仍然奉岳韓二將為神,甚至結婚時都有請岳元帥的儀式。

  事實上,沙船悠久的歷史足以說明其輝煌。這種船型發源於唐代的崇明,當時的海鶻戰船就是一種沙船,出現時代遠比福船和廣船早,而其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要到二十世紀後半葉,整整在中國沿海使用了上千年之久。

  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種主流海船能跨越如此漫長的時光經久不衰,這都是精明的海商用腳投票選出的結果,僅憑這一點,沙船也堪稱史上最成功的船型。可以說,沙船就是上海港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市的最佳縮影。

  沈廷揚又道:「既如此,我們何不登船一游?」

  林海笑道:「不急不急,我先看看船舵。」

  他還是第一次仔細觀察古代中國的海船尾舵,畢竟末次船和博望號的船舵都是西式的,更何況眼下干船塢里沒有注水,可以看到整個舵系統的全貌。

  林海來到船屁股處,只見那舵葉高約丈余,通過吊舵索懸掛在艉樓舵室的臥式絞車上。這就是中式船舵最大的特點,可以通過絞車升降,在深水區把舵葉降至船底以下,可以使得其有效面積增大。

  和舵葉固連的舵杆長達三丈,一直延伸到絞車上方,水平的舵柄就插在豎直的舵杆中,沿船體縱向伸入舵室之內,這年代的舵工就是靠這玩意來左右打舵。


  由於舵葉面積很大,打舵需要克服巨大的水阻,所以舵柄往往很長,從而最大限度發揮槓桿作用。但由於舵室的寬度有限,長長的舵柄根本轉不了太大角度,所以這年代海船的舵葉最多只能偏轉五度左右。

  這個問題只能等舵輪出現後才能解決,更大的舵偏意味著更強的轉向機動能力,當然舵系統的連接強度也需隨之增強,以抗衡高速行駛時大舵偏工況下的動壓。

  林海覺得舵輪的技術難度並不算很大,等他有了自己的造船廠,這是首先要實現的技術之一。

  他看到舵葉的下緣也有兩個圓孔,對沈廷揚道:「這兩個孔就是用來穿勒舵索的?」

  沈廷揚笑道:「林兄莫非在泰西開過船廠?」

  林海搖頭道:「泰西的海船不用勒舵索,他們的船舵不能升降。」

  事實上,這個勒舵索就是中式海船最要命的一個軟肋。因為懸掛式升降舵必須用勒舵索把舵下緣勒緊,而勒舵索位於船底,在高海況下很容易斷,這將導致舵葉的連接很不牢靠。

  其後果一是容易失舵,二是舵杆頻繁撞擊舵乘座容易導致船尾開裂,而舵柄也經常隨之失控打死舵工。這導致中式海船在遠海航行十分危險,這不能不說是中式船舵歷經千年演進而帶來的副作用。

  船尾舵由舵槳發展而來,最早出現在中國漢代,直到一千年後才傳到西方。等西方用上船尾舵時,中國已在宋代發明了懸掛式升降舵,這是近海優化的智慧結晶,卻陰差陽錯制約了東方海船的遠洋航行能力。

  看完船尾舵,林海又細細觀看了船舷兩側的披水板,這是沙船獨有的部件,又名橇頭、腰舵,其作用類似於廣船的中插板,都是用來減緩橫漂。

  和中插板不同,披水板位於船舷兩側,在側風和逆風時可將下風方向的披水板放下,抗橫漂的效果要比中插板更好。後來荷蘭人把披水板帶到了西歐,並進一步被北美縱帆船發揚光大。

  除了披水板外,沙船兩側舭部還有梗水木,這玩意目前也是沙船獨有的,但在後世船舶中的應用卻十分廣泛,被稱為舭龍骨或減搖龍骨。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減少船體在風浪中的橫搖,從而防止傾側。

  不得不說,沙船在船舶發展史上確實作出了不少貢獻。這也是由於沙船吃水淺,且船身修長狹窄,導致橫漂和搖晃都比較厲害,所以倒逼出了許多特有的部件,在風浪較大時沙船還會在船尾兩舷放下特有的太平籃,進一步對抗橫搖。

  沈廷揚看林海對這條沙船十分滿意,於是道:「請林兄為此船賜名。」

  林海早已想好了船名,應聲道:「就叫甘夫號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