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福運臨處衰頹久,機緣至時破境頻
第200章 福運臨處衰頹久,機緣至時破境頻
門口處有這麼大的動靜,來來回回幾個人,自然瞞不住屋裡的眾人。
但他們這會兒哪有功夫理會?
繼觀瀾子之後,包括石鎮海在內,又有幾人有所領悟,一步突破!
「這..」
陸歡看得瞪圓了眼睛。
「也不奇怪。」諸葛明的聲音在她身旁響起,「聚於此的,多都是差著一兩個契機,但靠看苦修已難有寸進,要尋個他山之玉來參考。樓中的異典,對吾等而言就是機會,想觸類旁通,只是機緣不至,卻沒想到,從李郎君的學說中尋得了轉機!」
這老者雖略有掩飾,但陸歡還是從其聲音中聽出了驚嘆之意。
甚至,在這之後,這位老者還低聲道:「原來老夫來時所得的卦象,指的不是轉機在閣內,而是需要等在此閣,方能見轉機—..」
且不說眾人的驚嘆之心,卻說這樓閣門口的動靜,也讓李易心有所感。
他這般宣言講學,回答眾人之疑,梳理了思緒,亦沉澱了心得,同樣沒有察覺到時光流逝,此刻卻有幾分恍然驚醒的味道。
他這時才赫然察覺到,自己血肉之中的七枚靈魄都震顫,仿佛活物,也在吸收著自己的學說雛形,甚至於那還未馴化的戶狗、雀陰、臭肺三魄,都已像是聽勸的學生,隱隱傳達出孺慕、親近的本性,似乎只要念頭一到,紛紛都能吸納學說蛻變!
這便意味著,動念轉瞬之間,就能塑造三枚儒道之魄!
「但我可不需要這麼多儒道魄,況且我這學說還在初創,未來還有變化,說不定會走上歧路,豈能作為靈魄根本?萬一積重難返,悔之晚矣。得停一停了,需要做好準備,才可繼續。」
除此之外,他亦感覺到,自己的文思之氣,隱約與周遭的文樞之氣交纏,即便現在停下宣講,這種聯繫也沒有中斷。不僅如此,他更是察覺到,
那一道道文樞之氣格外活躍,與自身的文思相連,似乎只要繼續宣講,又或者自己念頭激盪,又或者再凝聚一兩魄,感悟散溢出來,便會引起什麼劇變!
「這等變化,也不知是好是壞,還是暫且觀望的好——.」
一念至此,他當即住口。
「嗯?」
正聽得津津有味、沉迷其中的眾人,當即被強行喚醒,這就好像正啃雞腿啃得滿嘴流油,突然被人一把奪走,連骨頭都沒舔乾淨,回味尚存,尤不滿足。
因此,有的人迷茫,有的人皺眉,有的空虛,有的抓耳撓腮。
甚至連滿心牴觸的蕭寒,都像是被晃了一下,生出幾分不舍、遺憾和不滿,因他道心本就被異典擾亂、削弱,這時差點脫口而出,請李易繼續說下去,但馬上回過神來,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
「怎的還被此人蠱惑了!」
不過,到底還是有人忍不住問了出來。
「李郎—李先生,你怎的停了?」石鎮海一問出來,就被身旁的夫人拽了一下衣擺。
李易抬頭看了他一眼,道:「心有所感,正在思索。』
「先生好生沉澱。」
「不錯,先生若有所得,於天下有益。」
「李道友安心參悟,吾等當為你護法!」
這次,不等石鎮海開口,其餘眾人紛紛表態,雖然各自不舍,卻是知道輕重。
這話,說得阿史那進與王清露側目,他們猶記得自己入樓閣時,眾人各自急於參悟,對他事不理不問,這回倒好,異典也不忙著參悟了,文樞之氣也不留心引動了·
不過,其中原因,他們倒也清楚。
「總覺得,若得這位李郎君指點,或比參悟異典要來的有用,而且也不用擔心被詭異邪異侵染了心神—
這樓中眾人很快有了共識,可晦冥閣外面,卻又有變化。
晦冥閣外,原本就要沸騰的文樞之氣,暫時蟄伏下來,那本應猛烈的潮汐,生生停了下來。
「怎麼停了?」
樓閣之前,兩個白鬍子老者驟然停下腳步,看著那似乎恢復了平靜的文樞之氣,同時瞪大了眼晴。
「怎麼能停呢?」其中一個鬍子稍短,個頭不高,面露焦急之色:「莫非是樓中又有事端發生?」
另外一個個頭高的、鬍子長的,卻是眉頭緊鎖,凝神打量了一番,
道:「這濃郁之處,比之前要強上不少。」
「強歸強,可終究不是沸騰之時,」矮個子的老者嘆息連連,「若能再次沸騰,重現高宗時的盛況,不知要有多少功德從中顯現!聽回報之人說,
之所以有變,是裡面有人在講學——.」
二人說著說著,就要步入其間。
但立刻就有人出來阻止。
「孟老、劉老,晦冥閣中詭異難測,兩位長者年歲大了,且———
結果,不等這人把話說完,矮個子老者便打斷道:「吾等也不是去參悟什麼異典,而是去尋根由,拜見大賢,請教學問,能有什麼變故!速速讓開!」
「那小子又弄出事來了?」
李隆基坐於御書房中,眉頭緊鎖,看著手中戰報,戰報上的字跡密密麻麻,但隨看一名內侍匆匆而入,傳來消息,他的眉頭稍稍舒緩,問了一句。
那內侍躬身稟報導:「陛下,卻與九—-卻與伏羌縣侯有關。」
李隆基眉頭一挑,放下戰報,道:「那小子不是進集賢書院看書去了嗎?他那麼喜歡書,理應沉浸其中,不問外事,還能鬧出什麼動靜?莫非和他院中死了的妖怪有關?那不過是小事,何須急報?」
內侍低頭不語,只將傳信恭敬呈上。
李隆基接過傳信,目光一掃,淡然的神情驟然一變,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化作一抹深不可測的笑意。
「進了晦冥閣?朕就知道這小子不老實,有這麼一個禁地在旁邊,他若不心癢難耐,才與過往行事不符,只是朕著實沒有想到,這小子竟會在裡面宣講他那個什麼新學。」
說著說著,他將手上的傳信遞給旁邊的高將軍,問道:「高將軍,你看這小子胡亂言語,卻令文樞之氣有自低谷重新沸騰的跡象,朕該如何表示啊?」
高將軍看二間能掀起文樞之氣變遷的,恐怕也唯有他了!」
李隆基聽到這,嘴角勾起,露出笑容,擺擺手:、「不要誇他,此子自打從萬安山中出來,便不給朕省心,若是知道旁人還因此誇讚,不知要鬧到什麼程度。況且,這信上也說了,文樞之氣沒有徹底沸騰,只是有了跡象.」
那過來報信的內侍聽著這話,心裡不免嘀咕,果然是帝心難測,一會一個說辭。
高將軍卻道:「便是跡象,也是非同尋常。」
「此話不假!」李隆基點點頭,「朕要的,其實就是這個跡象,若文樞之氣當真因他徹底沸騰,再加上他前些日子做的那些事,朕反而不能讓他真正深入儒家了。如今,卻是正好,他在儒道上造詣越深,日後以他為引,徹底掌控儒家傳承,進而規掌人心,就越簡單!」
說罷,他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種種可能。
「傳朕旨意,」想著想著,李隆基忽然開口,話語中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集賢書院之事,不必過多干涉。」
「喏!」
吩完內侍,李隆基的目光重新落回戰報之上,眉頭再次緊鎖。
「突然之間,三邊皆有外胡犯境,該是今歲天寒,這群胡種難以承受偏生這軍中又有大案—」
他沉吟片刻,對一旁的高將軍道:「高將軍,傳朕旨意,召李林甫、李适之、陳希烈一干人,即刻入宮議事。」
高將軍躬身領命,正欲轉身離去,李隆基忽然又喊住了他:「且慢!」
高將軍停下腳步,恭敬地問道:「陛下,還有何吩咐?」
李隆基的目光移到御書房一角,那裡掛著一副畫卷,隱約可見幾道人影。
「算了,待他自集賢書院中出來,再以化形去見一面吧,看看他對這些事的見解是否不同,現在,你先去召人。」
門口處有這麼大的動靜,來來回回幾個人,自然瞞不住屋裡的眾人。
但他們這會兒哪有功夫理會?
繼觀瀾子之後,包括石鎮海在內,又有幾人有所領悟,一步突破!
「這..」
陸歡看得瞪圓了眼睛。
「也不奇怪。」諸葛明的聲音在她身旁響起,「聚於此的,多都是差著一兩個契機,但靠看苦修已難有寸進,要尋個他山之玉來參考。樓中的異典,對吾等而言就是機會,想觸類旁通,只是機緣不至,卻沒想到,從李郎君的學說中尋得了轉機!」
這老者雖略有掩飾,但陸歡還是從其聲音中聽出了驚嘆之意。
甚至,在這之後,這位老者還低聲道:「原來老夫來時所得的卦象,指的不是轉機在閣內,而是需要等在此閣,方能見轉機—..」
且不說眾人的驚嘆之心,卻說這樓閣門口的動靜,也讓李易心有所感。
他這般宣言講學,回答眾人之疑,梳理了思緒,亦沉澱了心得,同樣沒有察覺到時光流逝,此刻卻有幾分恍然驚醒的味道。
他這時才赫然察覺到,自己血肉之中的七枚靈魄都震顫,仿佛活物,也在吸收著自己的學說雛形,甚至於那還未馴化的戶狗、雀陰、臭肺三魄,都已像是聽勸的學生,隱隱傳達出孺慕、親近的本性,似乎只要念頭一到,紛紛都能吸納學說蛻變!
這便意味著,動念轉瞬之間,就能塑造三枚儒道之魄!
「但我可不需要這麼多儒道魄,況且我這學說還在初創,未來還有變化,說不定會走上歧路,豈能作為靈魄根本?萬一積重難返,悔之晚矣。得停一停了,需要做好準備,才可繼續。」
除此之外,他亦感覺到,自己的文思之氣,隱約與周遭的文樞之氣交纏,即便現在停下宣講,這種聯繫也沒有中斷。不僅如此,他更是察覺到,
那一道道文樞之氣格外活躍,與自身的文思相連,似乎只要繼續宣講,又或者自己念頭激盪,又或者再凝聚一兩魄,感悟散溢出來,便會引起什麼劇變!
「這等變化,也不知是好是壞,還是暫且觀望的好——.」
一念至此,他當即住口。
「嗯?」
正聽得津津有味、沉迷其中的眾人,當即被強行喚醒,這就好像正啃雞腿啃得滿嘴流油,突然被人一把奪走,連骨頭都沒舔乾淨,回味尚存,尤不滿足。
因此,有的人迷茫,有的人皺眉,有的空虛,有的抓耳撓腮。
甚至連滿心牴觸的蕭寒,都像是被晃了一下,生出幾分不舍、遺憾和不滿,因他道心本就被異典擾亂、削弱,這時差點脫口而出,請李易繼續說下去,但馬上回過神來,恨不得給自己一巴掌!
「怎的還被此人蠱惑了!」
不過,到底還是有人忍不住問了出來。
「李郎—李先生,你怎的停了?」石鎮海一問出來,就被身旁的夫人拽了一下衣擺。
李易抬頭看了他一眼,道:「心有所感,正在思索。』
「先生好生沉澱。」
「不錯,先生若有所得,於天下有益。」
「李道友安心參悟,吾等當為你護法!」
這次,不等石鎮海開口,其餘眾人紛紛表態,雖然各自不舍,卻是知道輕重。
這話,說得阿史那進與王清露側目,他們猶記得自己入樓閣時,眾人各自急於參悟,對他事不理不問,這回倒好,異典也不忙著參悟了,文樞之氣也不留心引動了·
不過,其中原因,他們倒也清楚。
「總覺得,若得這位李郎君指點,或比參悟異典要來的有用,而且也不用擔心被詭異邪異侵染了心神—
這樓中眾人很快有了共識,可晦冥閣外面,卻又有變化。
晦冥閣外,原本就要沸騰的文樞之氣,暫時蟄伏下來,那本應猛烈的潮汐,生生停了下來。
「怎麼停了?」
樓閣之前,兩個白鬍子老者驟然停下腳步,看著那似乎恢復了平靜的文樞之氣,同時瞪大了眼晴。
「怎麼能停呢?」其中一個鬍子稍短,個頭不高,面露焦急之色:「莫非是樓中又有事端發生?」
另外一個個頭高的、鬍子長的,卻是眉頭緊鎖,凝神打量了一番,
道:「這濃郁之處,比之前要強上不少。」
「強歸強,可終究不是沸騰之時,」矮個子的老者嘆息連連,「若能再次沸騰,重現高宗時的盛況,不知要有多少功德從中顯現!聽回報之人說,
之所以有變,是裡面有人在講學——.」
二人說著說著,就要步入其間。
但立刻就有人出來阻止。
「孟老、劉老,晦冥閣中詭異難測,兩位長者年歲大了,且———
結果,不等這人把話說完,矮個子老者便打斷道:「吾等也不是去參悟什麼異典,而是去尋根由,拜見大賢,請教學問,能有什麼變故!速速讓開!」
「那小子又弄出事來了?」
李隆基坐於御書房中,眉頭緊鎖,看著手中戰報,戰報上的字跡密密麻麻,但隨看一名內侍匆匆而入,傳來消息,他的眉頭稍稍舒緩,問了一句。
那內侍躬身稟報導:「陛下,卻與九—-卻與伏羌縣侯有關。」
李隆基眉頭一挑,放下戰報,道:「那小子不是進集賢書院看書去了嗎?他那麼喜歡書,理應沉浸其中,不問外事,還能鬧出什麼動靜?莫非和他院中死了的妖怪有關?那不過是小事,何須急報?」
內侍低頭不語,只將傳信恭敬呈上。
李隆基接過傳信,目光一掃,淡然的神情驟然一變,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化作一抹深不可測的笑意。
「進了晦冥閣?朕就知道這小子不老實,有這麼一個禁地在旁邊,他若不心癢難耐,才與過往行事不符,只是朕著實沒有想到,這小子竟會在裡面宣講他那個什麼新學。」
說著說著,他將手上的傳信遞給旁邊的高將軍,問道:「高將軍,你看這小子胡亂言語,卻令文樞之氣有自低谷重新沸騰的跡象,朕該如何表示啊?」
高將軍看二間能掀起文樞之氣變遷的,恐怕也唯有他了!」
李隆基聽到這,嘴角勾起,露出笑容,擺擺手:、「不要誇他,此子自打從萬安山中出來,便不給朕省心,若是知道旁人還因此誇讚,不知要鬧到什麼程度。況且,這信上也說了,文樞之氣沒有徹底沸騰,只是有了跡象.」
那過來報信的內侍聽著這話,心裡不免嘀咕,果然是帝心難測,一會一個說辭。
高將軍卻道:「便是跡象,也是非同尋常。」
「此話不假!」李隆基點點頭,「朕要的,其實就是這個跡象,若文樞之氣當真因他徹底沸騰,再加上他前些日子做的那些事,朕反而不能讓他真正深入儒家了。如今,卻是正好,他在儒道上造詣越深,日後以他為引,徹底掌控儒家傳承,進而規掌人心,就越簡單!」
說罷,他望向窗外,仿佛看到了種種可能。
「傳朕旨意,」想著想著,李隆基忽然開口,話語中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集賢書院之事,不必過多干涉。」
「喏!」
吩完內侍,李隆基的目光重新落回戰報之上,眉頭再次緊鎖。
「突然之間,三邊皆有外胡犯境,該是今歲天寒,這群胡種難以承受偏生這軍中又有大案—」
他沉吟片刻,對一旁的高將軍道:「高將軍,傳朕旨意,召李林甫、李适之、陳希烈一干人,即刻入宮議事。」
高將軍躬身領命,正欲轉身離去,李隆基忽然又喊住了他:「且慢!」
高將軍停下腳步,恭敬地問道:「陛下,還有何吩咐?」
李隆基的目光移到御書房一角,那裡掛著一副畫卷,隱約可見幾道人影。
「算了,待他自集賢書院中出來,再以化形去見一面吧,看看他對這些事的見解是否不同,現在,你先去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