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打獵奇遇之昔村的寶藏(二、一缸金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昔漢子的兒子此時還在睡夢裡,那妖怪向孩子處彎下了腰,正要伸出手來抓孩子時,那昔漢子熱血一下子衝上腦門,他從供桌下沖了出來,撲向那妖怪右側,雙手緊緊的握住大砍刀柄,高高舉起,然後使勁全身力氣,揮刀向那妖怪的頭上砍去,只聽「當」的一聲巨響,昔漢雙臂被震得發麻,一刀就像砍在大石上一般。

  他慌亂的定睛一看,那個妖怪不見了,只見一刀砍在殿內的一塊大石板上,其中一塊石板被刀震開了一條裂縫,從裂縫中發出一些亮光來。

  那昔漢驚魂未定,以為那妖怪被震到石板下面去了,於是打算抱著自己的孩子逃跑。當他腿邁過石板邊時,見石板縫中光有異樣,反正沒有看到那妖怪的跡象,於是他彎下腰用刀插入裂縫中敲開石板,一看,他驚呆了,是滿滿一缸金元寶。

  此時他不顧雙手虎口流著血,把供桌上的被單拉了下來,鋪在地上,慌忙抓了一些元寶放在被單中,試著自己能揀得起為止,然後包紮好,再蓋上那塊石板,背上孩子就急忙向回趕。

  他用稻蘿挑了幾次,天快亮的時候才把那缸金元寶挑完。挑最後一擔的時候,他把殿內那塊石板重新鋪蓋好,讓人看不出有被敲開的痕跡為止,然後跪下深深的向武王神像拜了三下,就回到家中。

  第二天在家睡了一天,第三天就開始買田置地了。以前的人們,只要有錢,就買田買地當大地主。他買的田地上起雙馬鋪下止現在的去夏渡的宣港路。

  還有個傳說,是這樣的:往年有財之人喜歡把金銀埋在地下,然後再某處立一石碑,石碑上刻有文字,文字是一首詩。內容表象很易懂,但其字裡行間隱秘著金銀所埋之處,但很難破解。這叫郜碑。傳說當時一處立一碑,碑上文字是這樣的:

  「七里崗八里沖,千兩黃金在七七中」,

  宣城南方是有兩個地名一個叫七里崗(現在的宛陵湖邊,已拆遷)一個叫八里沖(現在的鐵門那兒)。當時有很多人在七里崗和八里沖之間的一里路之間亂挖掘,可是一無所獲。後了據說,在七里崗和八里沖之間有一座武王廟,廟裡有個用黑漆漆於表面的金香爐。從外表看這香爐是鐵的,其實是純金的,後被昔家人在偶然的機會得去了。

  此碑文字真正的內容是:七里崗八里沖,千兩黃金在漆漆中。

  本故事純屬傳言,現在的昔村人不可對號入座。如似傳聞雷同,那也純屬巧合。人,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昔漢至所以得此大財是他心善所至,他不忍心買別人的孩子送於妖怪,更不願意偷他人的孩子。還一點就是勇於反抗,不安於現狀,不任惡人宰割。至於黃金能變妖,那更是傳說了。那是伏天納涼人們消磨時間的一個話題,也是冬季人們烤火消悶的戲文。

  有古名言,叫做富不過三代,其實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代人是奮發圖強的,能吃苦更勤儉,知道家產得來不易,所以能守得住財產。第二代人,開始有點變質了,驕奢淫逸顯見而且還蠻橫無禮。第三代人,紈絝子弟出來了,也不守家業,更不創業了,吃祖宗的飯了,結果敗落。還一個原因就是三代人,我們來算算,平均一個人能活70歲左右。三代也有200年左右的的樣子。一個國家在兩百年左右絕大多數都會出現戰亂,一出現戰亂,人們就會流離失所,傾家蕩產。還一個就是,不能為富不仁,更不能做缺德的事,如果做了,也會家境敗落。那個昔村的昔家敗落於戰亂和做了缺德的事。

  後面慢慢道來.

  借用三國演義開場白,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明太祖開業之後,日漸衰敗,不久順治老王出關,改了朝換了代。可這次明清換代之亂沒有波及到宣城的昔村,那裡人還是安居樂業,共享天倫。那時昔家還是如日中天,買田地,購商鋪,財源滾滾來,再說購田置地之後只用了黃金的十分之一,家中屯金巨大,人丁也興旺。一直到清代中葉,太平軍起義,就徹底改變了昔家的現狀。

  大凡雄才之人起勢時,他的軍隊都是愛民的,都知道民如水,可以行舟也可覆舟,順民意可藏身,得民心有糧草,操作的好人民是最大的後盾,操作不好,等於斷了自己的血液給養。太平天國之軍先也是愛民的,後了潰敗之後,無後援又無給養,就開始搶劫、害民了。人民自行組織起來反抗,有一部分的太平軍就大開殺戒,所到之處燒殺淫虜,到了無惡不作的地步。

  我小時候也看過小人書的,書上太平軍用長矛從小孩子的屁股下插入,然後舉起來,在空中搖晃還哈哈大笑。暑天納涼時也聽過老人們說過故事的,關於太平軍的事,那時不叫太平軍,民間叫作長矛。太平軍一來,老百姓就離開家跑到山裡躲起來,當時叫跑反。後了傳聞,有些老人沒有跑掉的,或者不願意離開家的,那太平軍就問:

  「老妖!別人都跑,你為什麼不跑啊?」

  老人說:

  「我看門嘛。」

  太平軍說:

  「你要看門呀,好!」

  然後太平軍就把老人四肢用鐵釘釘在大門上,臨走時,太平軍大笑著對老人說:

  「你看門哦-----這下沒有人敢偷你家的東西了。」

  還聽說,太平軍所到之處,如果搶不到東西,人全跑了,就故意在村里路中放一塊金、銀等。第二天再來查看,如果金、銀沒了,就再在這裡大殺三天。至於這些傳聞故事是真是假還是當朝的一種宣傳也無法考證了,但是太平軍沒有到宣城時,關於太平軍慘無人道的行徑就傳聞就到了,還傳聞太平軍要久居這裡,田是勻田制。聽到這些傳聞,昔村的昔家孫代們就慌了手腳,商量後就大肆的賣田賣地,聚集金銀細軟,準備攜金銀逃離這裡。可是又覺得攜帶這麼多金銀在路上不安全,又認為太平軍勢力漸衰,不可能守住這裡,就打算把金銀埋藏當地,先保住人,人先逃離為上策。

  於是就請人挖地窖來埋藏這些金銀財寶。請什麼人來埋藏這些財寶呢?權衡再三,還是請外地人為好,這樣的安排是別有用心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