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族聯的服務型會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仁姨至今已經當了十年張江鎮民族聯的會長,同時還是張江鎮的清真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督員,但仁姨做的仍然是公益。她是個服務型的會長,她拒絕了政府發給她的會長津貼,拒絕下面送錢送禮。進清真店監督服務時,吃碗麵都一定要付錢,十年如一日!

  仁姨說:「張江鎮數百個單位和家庭都有少數民族,在冊登記的有5000多人呢,民族不一、地區不一、層次不一、學歷不一、素質也參差不齊,最高有博士後。但也有部分少數民族連小學都沒畢業,他們主要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還有部分外來媳婦,絕大多數都比較樸實善良,他們是主要的幫助對象。

  十年來,她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數不勝數。仁姨說:「我們是在做社會穩定工作,守土有責;是各民族之間的凝聚者;是政府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是正能量的宣傳者;是要帶領各民族同胞團結互助,攜手共進的!」

  有人要她把民族工作的經驗寫出來。仁姨說:「我在民族工作上是積累了一點經驗,但我也是從沒有經驗開始做的呀。耐心、愛心加上時間,善於傾聽,善於溝通。如今的他們不像原來了,會找政府去鬧事,還有的到信訪。現在,他們有事找我這個會長,是對我寄予希望、信任和依賴,困難的、合理的訴求,一定儘量爭取解決。不管做得到或做不到,從來不推辭。在這些過程中,讓他們明白一些道理。」仁姨一直對他們說:「要維護你們的合法權益,首先自己的行為要合法!」

  雖說民族無小事,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政策限制。比如他們遇到最多的是孩子讀書問題。因為他們文化層次底,覺悟也低,仁姨經常組織各種培訓,宣傳政策法律法規,如為什麼要辦理居住證和繳納社保。開始他們不聽,還誤解仁姨,說:「你們就是想要我們交錢,我們賺錢也很不容易的。」仁姨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SH市政府不缺你這點錢,真的是為你考慮。你交滿15年,就可以拿勞保了;社保交半年以上,居住證辦理兩年以上,你們的孩子就可以在上海讀書了。」

  開始他們聽不進去,等到孩子要上幼兒園、上小學,因為按政策上述條件不具備,孩子只有回老家讀書時,他們這才著急了。找仁姨哭訴:「在上海開店好幾年了,老家沒人,房子都賣掉了,小孩子沒辦法回去了。」可他們不到孩子讀書時是不會有這個意識的,早點按政策辦理相關事宜還有辦法可以補救。

  仁姨說:「所以這也是個很好的現身說法案例,一定要提前準備。有的到臨期才辦理,如交了三個月社保,居住證辦了才一年多,條件都不符合,按規定是沒有商量餘地的。怎麼辦?那時,就要好好和相關部門及學校商量了,因為現在他們已經有意識做了,知道按規範做了,但還缺少年限,看看能否一邊入學,一邊補滿社保。」就這樣,仁姨多次幫助了此類孩子解決了上學讀書的問題。

  看到他們的政策意識提高了,進步了,仁姨感到由衷地高興。

  ……

  一次,仁姨到一個店去檢查,這個店是他們從老人手裡接過來的,營業執照過期好幾年了,也不去審證,已經屬於非法經營了,仁姨跟他們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工商局我陪你們去。」她帶店主去工商局,很快就把營業執照辦下來。他們感激仁姨,但仁姨從來不要他們感激,也從不收他們的任何禮物。

  店主魯格雅兩個小孩,上不了幼兒園,上不了學。仁姨帶了玩具和書給她的孩子。魯格雅開始是有怨氣的,說:「你們還是大城市呢,就這樣不關心我們呀。」仁姨知道她什麼都沒辦,不符合條件,但是,又不能直接回絕她,就想了個辦法說服她:

  「魯格雅啊,你幫我一個忙好吧?」

  她一聽來勁了,說:「金老師,您要我辦什麼事,您說。」

  仁姨說:「明天有一百個人到你店裡來堂食。」

  她一聽急了:「金老師,我的店只能坐二十個人,您看那,就這麼一點大的地方,要不我給他們打包吧?」

  仁姨說:「不能打包,只能在店裡吃。」

  魯格雅急了,拉著仁姨在店裡看:「我做不到呀,您這不是為難我了嗎?」

  仁姨笑了,說:「魯格雅,你也知道很為難你是吧?那我告訴你,你的孩子讀書也是一樣的。你說SH市政府不管你,大都市歧視你們是吧?我告訴你,公共設施資源是有限的,張江十七年前,只有七所幼兒園,現在有十四所,翻了一倍,可是張江的人口也同時在增長。就好比中學、大學招生數量都是有計劃有規定的,小孩子也一樣,教育局統一規定幼兒園每個班只能招25名小孩。誰都知道上海教育質量高,都想來上海入學,可是公共設施資源是有限的呀,人家有SH市戶口的、人才引進的、在上海買了房的(以前買房還可以上戶口),不能不讓人家進吧?還有交夠社保年限滿積分的,有長期居住證的,政策允許的不能不讓人家進吧?這些人,政府已經照顧不過來了,國家政策是有門檻的,你的條件一條都不占。你們總認為,小孩子讀書的事不急,到時候總是有辦法的,不是這樣的啊!」


  仁姨說:「剛才,我是給你打個比方,我說來一百個人你說坐不下,幼兒園也是這樣啊!來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有居住證,說明你是穩定的;你社保一直繳,說明你是在經營或長期在上海工作的,這兩個條件你必須要滿足,要夠年限,這些規定都是有道理的。剛才說一百個人來堂食就是故意為難你了,但你也不要為難政府啊。我看到你的這些孩子們不讀書,在店裡、路上跑來跑去,我心都揪著,我看著難受呀!孩子一個都沒讀書,就因為你們不符合這些個條件啊!」

  一番話說得魯格雅明白過來,原來仁姨苦口婆心讓我們交社保、辦理居住證真的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能符合入學條件啊,遂表示自己願意也應該按政府規定辦事。

  後來仁姨說:「每家都是這樣啊,要做大量的工作,要他們懂得政策法規,還要讓他們不要和政府對立,不要認為是上海人看不起他們,難就難在這裡。每次看到這些孩子,我也替他們著急,出來後上車,我眼淚都不停地掉下來。」

  還有一次,一位青海的媽媽為孩子上學的事,焦急地來找仁姨。

  仁姨午飯也沒吃,陪他們到了浦東教育局。仁姨對工作人員說:「我是張江民族聯的會長,我對他們小孩上學的相關政策不是很懂,能否給我們詳細解釋一下。這件事真的很緊急,你看人家急的直哭鼻子,他們要是回老家,店就開不了,不回老家,孩子上不了學。」

  其實仁姨心裡明明知道他們不夠條件,也給他們講了,這個事解決不了,但仁姨還是按他們的要求,陪他們去了教育局。仁姨說:「你就把她當做你的一個家人,是不是家人的事你就會一樣的急呀,那你就陪她去,明知道是不行,不符合政策,但要陪伴她,給他們機會,讓主管部門講清為什麼不能入學這個道理。」

  教育局按規定政策給他們講明了情況,他們也知道是沒有商量的餘地了,但內心還是很感動,說:「謝謝金老師像家人一樣關心我們,這麼熱的天,陪我們到教育局。」

  仁姨說:「像這樣的事情你就要陪著他們,當他們全部走下來,人家把為什麼不能入學的道理全部告訴他們,他們也知道了,確實沒有辦法,因為政策是有一定要求,是有門檻的。」

  那位家長想通了:「金老師,我真的很感謝!你盡到心了,你一直陪著我們。現在聽下來,確實不行啊,我們不開店了,帶孩子回老家讀書!」

  仁姨說:「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即使結果再怎麼不理想,他們也能接受了,因為你起碼做到了去陪伴,即使解決不了的事情,最起碼你要理解他們,陪伴他們,用真情溫暖他們。」

  還有一次是關於兩個少數民族孩子進小學的事情。因為兩個孩子幼兒園是在上海讀的,但進小學還缺少居住證年限,後來照顧他們進了小學,但不能就近入學,被分到了離家20多公里的一個學校,學校沒有清真餐,家長送飯太遠,確實困難,找金老師陪著去找招辦,商量能否就近讀書。招辦老師叫她們等著,一等就是兩個小時,仁姨腳痛站不住,沒有凳子,就坐在草地上,給螞蟻蚊子咬的無處躲身,又不敢離開,怕叫到了聽不見。但她堅持等,為少數民族同胞服務,她有的是耐心和愛心。

  仁姨經常陪家長去教育局,再陪去招生辦,然後陪去學校。

  仁姨說:「人都有惻隱之心,你若盡心盡力,她們一定感激你,明明不可能的事,大多數人一句話:『跟你說過多次了,不行!我沒辦法幫你。』一句話打發了。但是民族工作就是一定要走心,你走到別人心裡去,你把她當家人,這樣,她就少了一些抱怨了,她會明白確實是不行,不管去哪裡,說的都一樣,跟歧視是沒有關係的。」

  一次,一位少數民族家長帶著小孩等在幼兒園門口,當時正值幼兒園暑期放假,他連門都進不去,打電話向會長求助,仁姨飯都沒吃急忙打車趕過去,等了好幾個小時,園長才從外面回來,園長看到仁姨焦急的樣子,問:「他是你什麼人,你要這麼幫他?」仁姨說:「非親非故,他是少數民族,在上海有困難,我們民族聯應該幫助他!」園長非常感動。

  就是這樣,她為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孩子解決上幼兒園、上學難的問題。她經常為那些上不了學的孩子們流下眼淚,她自己的事從來不求人,只是為別人的事,為了讓這些孩子上學,哪個不是費盡心思,談來談去,什麼辦法都想到了。這些孩子們是知道感恩的,過年時,發來視頻,幾個孩子在桌子前坐得整整齊齊,齊聲喊:「金奶奶,過年好!金奶奶,我們想你啦!」感動的仁姨眼淚都流下來了。

  ……

  鎮裡每次搞公益活動組織捐獻圖書,民族聯都積極參與。一部分留給少數民族孩子,其餘運到雲南、貴州貧困地區的小學。


  仁姨在貴州訪貧時,看到有的老鄉依然衣服襤褸,後背都絲絲縷縷的,她回到上海馬上在少數民族群中發起捐衣物的公益活動,鎮統戰部門很支持仁姨的扶貧捐衣物工作,買來了打毛器和塑膠袋。少數民族志願者紛紛捐衣,有的拿來了蒸汽熨斗,有的幫助運貨到郵局,寄往貧困地區和學校。後來,仁姨原來工作過的學校工會知道了也非常配合,每次捐幾大麻袋衣物。捐來的衣服要求八成新,要一一理出來,按國家的要求嚴格消毒。但是,如果送到外面消毒,成本太高,還不如買新的。仁姨就發動志願者自己洗曬,有舊的斑點洗掉,有小洞洞的,在群里一說,好多少數民族婦女來家裡幫忙縫補。仁姨家裡攤得鋪天蓋地,她還在自家南北陽台都裝了推拉式的晾衣杆,洗曬過後,在燙衣板上燙平,仁姨的熨斗也燙壞了一個,衣物燙好疊好,裝上玻璃紙袋,像新的一樣。仁姨說:「絕不能像垃圾一樣,衣服舊不要緊,要乾乾淨淨的送給人家,也是對人家的尊重。」

  連續幾年,仁姨帶領少數民族對接雲南、貴州的貧困戶,幫助他們,雲南當地的小學校長還特地寫了感謝信給仁姨。

  前些日子,仁姨見有人在垃圾桶旁邊放了好多很新的書,就用助動車帶回來,先用酒精擦擦消毒,再把照片發到少數民族群里,問少數民族家庭有沒有人要書。有位餐飲店老闆,兩個孩子的父親,是個殘疾人,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拿到書以後發照片感激贈書人。隨即,小區有人開始陸續捐書和孩子的衣服,送到仁姨家門口。仁姨家成為公益活動的轉運站。她將這些居民送的衣物和書轉送給需要的人。雖然忙的不亦樂乎,但仁姨非常開心。她說:「要宣傳提倡勤儉節約,物盡其用,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仁姨還不失時機地對來拿書的人宣傳一些理念。她說:「書本是最好的老師,知識是大海,書本就像一條小船,帶領我們遨遊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仁姨對孩子家長們說:「每天晚上,問孩子在書里看到什麼,學到了什麼,給爸爸媽媽講一遍,孩子一定來勁,看書也會更認真了,因為看了要講給爸爸媽媽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和複述能力。」他們聽了很受益,仁姨說:「感覺被別人需要、有價值,是件很開心的事啊!雖然我們做的事情很渺小,我就堅持做我應該做的事情,你說累吧,累!有時候飯都來不及吃,也不知道多少次了,但是覺得心裡很舒坦。」

  幾年以前,有位餐飲店老闆打電話向仁姨求助,因為業態不符,執法部門通知,讓他限時搬遷,他說:「金老師,怎麼辦?我東西往哪放呀?能不能幫我租間三個月的房子。」

  仁姨在張江東區人才公寓有房子,是專門放貨物和給工人住宿的地方。她毫不猶豫地說:「我也不知道哪裡有能租三個月的房子,你暫時就放到我這裡吧,省得付房租了。」說好的放三個月,找到房子就搬走,誰知一放就是近一年。期間,兒子沒有庫房用,來了材料在外面租賃彩鋼房做庫房,後來彩鋼房實在租不到了,就問媽媽:「那位老闆的東西什麼時候能拉走?」

  仁姨打電話問,對方說:「房子找到了,馬上搬走。」

  將近一年時間,仁姨沒收過他一分錢的房租。那位老闆與合伙人過意不去,拉了大包小包禮品要送給她,打電話問仁姨住在哪層樓,遭到仁姨拒絕,大熱天他們在大門外地上坐著,說什麼也不走。

  後來仁姨從陽台上看見他們一直在太陽下曬著,怪心痛的,只好下去,只答應拿了兩個西瓜,算做一年的房租,其它什麼都不收,並說:「其餘的全部拉回去,給孩子、家人、老人,我真的什麼也不需要!你們開店賺錢不容易。」

  早年,有一家來自青海的清真店老闆,因為與其他商販的占道經營引發生激烈衝突,雙方動刀傷人,造成嚴重後果,被帶到派出所。由於他們濃厚的地方口音,和警察溝通不暢,緊急時刻突然想起民族聯的金會長,即刻打電話求助!仁姨接到電話,騎著自行車急匆匆趕往派出所,在警署他們已被臨時拘留,看到他們因打架脫光了上衣,傷口還流著血,又氣又心疼!先狠狠地批評了他們!並協助派出所幫他們做了筆錄和溝通。回到家都11點多了,怎麼也睡不下,想到深秋的晚上還是很冷的,這四個年輕人光著膀子過夜,要是感冒發燒了怎麼面對明天的調查?她趕緊打開兒子的衣櫃,一件件找出裝進袋子,把家裡能吃的食品也打好包,不顧疲憊深夜冒雨送到派出所。仁姨拿出衣服和食品讓他們穿暖吃飽,他們被仁姨溫暖的關愛感動得熱淚盈眶,說:「金老師,您就像我們的媽媽,我們一定聽您的話,明天好好配合調查。」從那以後,張江再也沒有發生過清真店打架的事情。

  為了加快少數民族同胞與大都市儘快接軌,提高新上海人的政策法規意識和文化素質,2013年開始,浦東新區民族聯張江分會與當年市民中心內的睿家社工組織負責人劉老師合作,在社區開展專題講座。仁姨被睿家社工組織聘請為高級顧問。期間,一起組織了關於健康養生、婚姻家庭、法律知識、國學欣賞、和諧社會與家庭、書法繪畫等30多個專題,聘請高校教師,在各村居委、學校開了150次左右的講座,受益人群7500人次。

  在舉辦各類公益講座期間,仁姨經常忙前忙後聯繫落實,並動用自家的二輛轎車,兒子、先生齊上陣,接送授課老師。

  當年,民族聯張江分會成立時,她提出的工作宗旨是:「團結,進步,奉獻,務實。」仁姨是這麼說的,這十年也是按照這八個字開展民族工作的。

  仁姨的民族聯工作本來是做公益的,卻把它做成了全職,且比全職還盡心盡力,十年了,年年月月如此。

  她還在小企業主和政府城管之間調節斡旋,解決糾紛,法院、工商聯也曾打電話讓金老師去調解,「有事找金老師」!她調解各類矛盾,要求他們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提升自我的素質,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她這個會長做到了鞠躬盡瘁。她是公益性服務型的會長!

  去年,苗族張湘菊老師,在一篇報導稿子中寫道:「金老師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她卻挑起張江少數民族會長的重任,這一干就是十個年頭。在這十年的時間裡,她贏得了這些社會最底層人的尊重信賴和口碑,她將少數民族同胞時刻放在心上,有什麼事情都愛找她。她總是像家人一樣給予關心。在上海的每一天,我總被一些事情感動著,思想感情的潮水,在心中奔騰著。在紀念黨的百年華誕的日子裡,我想將親眼目睹的一位傾其所愛、樂於奉獻的黨的好女兒,也是我銘記於心的一位優秀的少數民族貼心人,告訴給我親愛的朋友們。美!是可以用愛心、善良和做好事鑄就的!」

  她把寫好稿子交給仁姨,讓仁姨扣下沒發,張老師很納悶,問:「為什麼不發?」仁姨說:「你要寫其他人我就發了,寫我的就算了。再說我不是黨員,我是黨外民主人士。」小張吃驚地說:「金老師,您不是黨員,還有誰是黨員?」仁姨說:「真的,我連申請書都沒寫過。」小張說:「不管您是不是黨員,在我心裡,您就是共產黨員!」

  張湘菊老師這樣評價仁姨:「她是一個好人,不管在哪裡,她的精神都是閃亮的。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金字閃閃亮,樂於奉獻忙,大家信賴她,民族好家長』,她把真誠、真心、真愛、真情送給了大家,對民族事業的那份忠誠和熱情,樂於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無私奉獻事例舉不勝舉。她是一位好大姐,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更是一位值得我們由衷敬仰的好會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