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那些厲害的人,早把生活過成了「節能」模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生活似乎變得越來越累了:

  經常起伏的情緒,像巨大的泥沼,一不小心就把我們吞沒了;

  趕不完的KPI,像一座座無形的山,壓得人喘不過氣;

  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真像迷宮,令人疲於應付……

  面對這些壓力和困境,我們難免會感覺彷徨、孤獨和無助。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這樣的處境呢?

  蘇格拉底說過:「知足是天然的財富,欲望是人為的貧窮。」

  當我們一直向外求,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和名利時,就會讓自己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相反,如果能試著把目光往回收,把自己調節成「節能」模式,就能活得自在一些。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生活減負,降低能量損耗。

  情緒節能:守好「心」房子

  耶魯大學醫學院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到醫院就診的病人中,有76%的人得過情緒誘發病。

  情緒誘發病,即一種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產生心理上的影響,進而在生理上產生症狀的生理疾病。

  人一旦被情緒所困,就容易自我消耗,陷入無盡的煩惱中,帶來身心上的傷害。

  《優秀的人不會輕易輸掉情緒》這本書中說:

  「情緒,對有些人來說就是枷鎖,他們被情緒所控制,成為情緒的奴隸;而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會輕易輸掉情緒,甚至戒掉了情緒。」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會輕易觸動情緒的開關,在紛紛擾擾的人世中保持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

  別讓負面情緒,吞噬你的身心健康;別讓情緒內耗,偷走你的能量。

  生氣時,先給自己一分鐘冷靜一下,三思而後行;

  難過時,及時抽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焦慮時,練習冥想,放鬆心情,走好腳下的路,專注當下;

  消極時,不妨運動一下,讓內啡肽重燃鬥志。

  懂得為情緒節能,守好「心」房子,才會過上好日子。

  02

  做事節能:告別半吊子

  剛入職場的時候,接觸到兩位風格完全不同的同事,A和B。

  面對同樣分量的工作任務,A似乎總是被時間追趕,加班加點成了常態,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無奈。

  而B,則顯得從容不迫,總是能按時甚至提前完成任務,輕鬆打卡下班。

  時間長了才發現,原來A總是抱著一種「差不多得了」「先交上去再說」的心態,結果一而再地返工,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反觀B,他對待每一項任務都極其認真,力求在每個細節上都達到最佳狀態,確保一次就能將事情做到位。

  這樣的工作態度,不僅為他贏得了同事們的尊重,更讓他在職場上遊刃有餘,效率倍增。

  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說:

  「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好。」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效率是100%,兩次才把事情做好的效率只有50%,三次做好的效率就是25%,每次會逐步遞減。

  做事最忌半吊子,敷衍了事,短暫輕鬆後迎來的是無盡的返工與懊悔。

  而返工,是時間與精力最無情的吞噬者,讓效率在重複中消磨殆盡。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高效的節能,讓每一步都踏在成功的節拍上。

  那些厲害的人,早把生活過成了「節能」模式

  03

  消費節能:紮緊錢袋子

  胡適在北大當教授時,收入不菲。

  但他有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愛亂花錢——熱衷打牌、愛吃山珍海味,穿的皮鞋也要用上好的皮革定製等。

  這導致其晚年一度陷入窘況。

  唐德剛在《胡適口述自傳》一書中說:「適之先生夫婦,年高多病,縛雞無力,自然更是坐吃山空。他的經濟情況與他的健康情況一樣,顯然已漸入絕境。」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像胡適一樣大手大腳,待意外來臨時,才知道自己是多麼不堪一擊?

  作家薩迪說:「誰在平日裡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極寒。」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金錢,永遠都是抵禦人生風險的最大底氣。

  經濟好的時候,要懂得未雨綢繆;自己遇到經濟問題時,更要紮緊錢袋子。

  優化支出結構,學會把錢花在刀刃上,確保每一筆開支都能帶來最大的價值。

  培養儲蓄的自律,規劃好每月工資花銷、儲蓄、投資部分,做到收支有度。

  養成記帳的習慣,定期復盤,在反思中優化消費和儲蓄的平衡,讓生活更加穩健。

  錢袋子紮緊一點,應對風險就從容一點;消費觀念理智一點,人生選擇權就多一點。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寫過一段話: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不糾結、少憂慮,隨遇而安,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如果你感到力不從心,請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心態。

  或許,你正在以一種過高的能耗模式運轉,忽略了身心的真正需求。

  此時,請調整自己的節奏,減負增效,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從容不迫。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都渴望成長,追求進步,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然而,一個常常被忽略卻又無比真實的事實是:成長,往往只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舒服,意味著處於一種熟悉、安逸、沒有挑戰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固然能夠享受暫時的寧靜和滿足,但與此同時,我們的能力也難以得到鍛鍊和提升,思維容易陷入定式,潛力被深深埋藏。比如,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流程,與熟悉的人交往,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雖然感覺輕鬆自在,但這樣的舒適區就像一個無形的牢籠,限制了我們的發展。

  而不舒服,則代表著面對未知、迎接挑戰、突破自我。這種狀態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痛苦,但正是在這些負面情緒的背後,隱藏著成長的契機。

  比如,一個人決定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最初面對陌生的詞彙和語法規則時,會感到困惑和挫敗,這是不舒服的。但正是在不斷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語言能力得以提高,認知邊界得以拓展。

  又比如,接受一份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可能需要加班加點,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無疑是不舒服的。但通過努力完成任務,個人的工作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職業發展也會迎來新的機遇。

  從心理層面來看,當我們處於不舒服的狀態時,大腦會被激發,促使我們去思考、去適應、去改變。這種應激反應會調動我們內在的潛能,讓我們學會應對壓力和困難,從而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

  比如,參加一場重要的考試,考前的緊張和壓力會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複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都得到了鍛鍊。

  在人際關係中,不舒服的狀態也能推動我們成長。與他人產生衝突或意見不合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這也是學會溝通、理解和包容的絕佳機會。

  比如,與朋友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爭論,通過坦誠的交流和換位思考,不僅能夠解決矛盾,還能增進彼此的了解,讓友誼更加深厚。

  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偉人都是在不舒服的狀態下實現了偉大的成長和突破。

  比如,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遭遇了諸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學說,不斷反思和改進,最終成為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

  馬克思在研究和傳播共產主義理論的道路上,面臨著政治迫害和生活困境,但他從未放棄,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現代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得不舒服成為了一種常態。

  比如,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許多行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從業者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這種不斷突破舒適區的過程,雖然充滿了艱辛,但也推動了個人和行業的進步。

  不舒服的狀態還能夠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和冒險意識。當現有的方法和模式無法解決問題時,我們不得不跳出常規,尋找新的途徑和解決方案。


  比如,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往往面臨著資金短缺、市場不確定等諸多問題,但正是在這種逆境中,他們不斷嘗試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策略,才有機會創造出獨特的價值。

  要主動尋求不舒服的狀態並非易事,因為人性本能地傾向於避免痛苦和困難。但只有克服這種本能,勇敢地邁出舒適區,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成長。

  比如,一個內向的人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但如果能夠克服恐懼,積極參與演講和辯論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增強自信心,性格也會變得更加開朗。

  不舒服並不意味著盲目冒險和承受無謂的痛苦。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要合理評估風險,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比如,想要轉行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不能毫無準備地衝動行事,而是要先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學習,積累相關的知識和經驗,逐步實現過渡。

  成長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不舒服的感受。只有敢於面對不舒服,勇於接受挑戰,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實現真正的價值。

  要主動尋求不舒服的狀態並非易事,因為人性本能地傾向於避免痛苦和困難。但只有克服這種本能,勇敢地邁出舒適區,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成長。

  比如,一個內向的人害怕在公眾場合發言,但如果能夠克服恐懼,積極參與演講和辯論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增強自信心,性格也會變得更加開朗。

  不舒服並不意味著盲目冒險和承受無謂的痛苦。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要合理評估風險,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

  比如,想要轉行到一個全新的領域,不能毫無準備地衝動行事,而是要先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學習,積累相關的知識和經驗,逐步實現過渡。

  成長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不舒服的感受。只有敢於面對不舒服,勇於接受挑戰,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步,實現真正的價值。

  在未來的日子裡,世界的變化將更加迅速,新的挑戰和機遇也將層出不窮。

  比如,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我們可能需要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這無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只有積極響應,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才能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又比如,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我們可能需要接觸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這可能會引發觀念的衝突和碰撞。但正是在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我們能夠開闊視野,豐富思維,實現個人的文化成長。

  在教育領域,也要鼓勵學生主動走出舒適區。

  比如,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和競賽,讓學生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家庭中,父母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在經歷挫折和困難中學會獨立和成長。

  從個人的精神成長角度來看,不舒服的狀態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

  比如,在面對孤獨和挫折時,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的內心需求和人生目標,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

  不舒服的狀態還能夠增強我們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

  比如,當親身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和不公,我們會更加關注社會問題,願意為改善他人的生活狀況貢獻自己的力量。

  成長與不舒服緊密相連,只有擁抱不舒服,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不斷進化,書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職業發展中,不舒服的狀態常常是晉升和突破的前奏。

  比如,爭取一個更高層次的職位,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面對更複雜的工作任務和人際關係。但正是這種挑戰,能夠讓我們提升領導力和綜合管理能力。

  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時,最初的陌生和困難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堅持下去,就能夠打開新的職業大門,拓展職業發展的空間。

  在個人興趣愛好的培養中,不舒服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比如,學習一種樂器,初期的指法練習和枯燥的基礎訓練會讓人想要放棄,但只有熬過這段艱難的時期,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參加體育鍛鍊,如長跑或健身,身體的疲勞和酸痛是不舒服的,但長期堅持會帶來身體素質的提升和精神狀態的改善。

  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不舒服的狀態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比如,科技創新往往源於對現有技術的不滿和突破的渴望,科研人員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中探索前行,為社會帶來了新的發明和創造。

  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在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的不舒服中進行的,從而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無論是個人的微觀成長,還是社會的宏觀發展,不舒服都是一種必要的催化劑。讓我們勇敢地迎接不舒服,用積極的心態和堅定的行動去實現成長的蛻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