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分兵之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襄陽位於漢水南岸,地處中原南北的交匯處,西接川陝,東扼長江上游,戰略意義極重。

  南宋末年,正因為襄陽被蒙元攻破,元軍才得以長驅直入,明末的大順王李自成,也是在占領了襄陽後,才建國稱制,短短兩年就兵臨京師城下。

  因此,在收到襄陽總兵馬虎陣喪和襄陽被圍的戰報後,清湖廣總督畢沅終於坐不住了,為了解襄陽之圍,他只得緊急召集湖北巡撫惠寧、布政使陳望之等人商議破敵之策。

  看過襄陽戰報後,惠寧、陳望之等人皆是大驚失色,誰也沒想到襄陽竟發生如此大變,不光折了一鎮總兵,而且連府城都被教匪團團包圍,最令他們恐懼的是教匪的數量居然達到了近十萬的規模。

  顯然,鄂北的白連教之亂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民變了,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造反,是欲撼動大清統治的造反。

  震驚之餘,與會的一眾清廷官員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叛,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些敢於造反的教匪給剿了。

  最先開口的是湖北布政使陳望之,他道:「襄陽可不是鄖陽,倘若被白連教匪襲破,那咱們怎麼向朝廷,向皇帝交待?總督大人,慶提督正在房縣剿賊,其軍距離襄陽最近,莫如讓他舍了摸天嶺上的那批山賊,火速改道襄陽,如此,縱不能擊退教匪,也能讓他們不敢全力圍攻襄陽城。」

  「這怎麼成?慶提督正領兵圍攻摸天嶺,雖然至今為下,但據慶提督傳來的戰報,我軍已經把賊寇徹底封堵在山上,剿滅他們,不過是時間問題,現在撤軍,豈不是空耗軍力,白忙一場?」

  湖北按察使田鳳儀當場就出言反對了陳望之的意見,他的意思很明確,摸天嶺賊寇已經是大清軍的籠中鳥,釜底魚,有豈能輕言放過他們。

  惠寧也贊同陳望之的意見,他道:「畢總督,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摸天嶺的賊寇雖說人數不及教匪,但危害卻不亞於他們,別忘了,他們可是連續打破了房縣和鄖陽,還殺了鄖陽知府蕭水清,我軍好不容易才包圍他們,現在解圍救援襄陽,豈不是縱虎歸山?」

  陳望之冷笑道:「二位大人可別忘了,我湖北的兵大半都在慶督手上,時下武昌只剩下水營和總督府的督標,咱們現在可沒有兵解襄陽之圍了!」

  田鳳儀回懟道:「武昌沒兵可調,荊州和承天又不是沒有,總督大人要不您下個書,請荊州將軍興肇,領荊州駐防八旗和荊州綠營火速增援襄陽,我八旗大兵,勇悍絕倫,號稱滿萬不可敵,有一千二百滿洲大兵在,又何懼區區教匪?」

  ……!

  惠寧無言以對,身為根紅苗正的滿洲旗人,他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田鳳儀,「滿洲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話若是放在大清龍興那會,還勉強算是,現在嗎,身為根紅苗正的滿洲旗人,惠寧又豈會不知道,滿洲八旗早已淪落到指只會遛狗走鷹鬥蛐蛐,真讓他們上戰場殺敵,別說教匪,就是普通賊寇都未必能打過。

  可他卻不好向田鳳儀解釋,因為這句話其實是滿洲用來威懾漢人的,如果真解釋了,那就是自個揭自個的短了,今後誰還會再畏懼八旗大兵。

  畢沅也不好回答,只楞楞地看了看一臉虔誠把田鳳儀,他沒想到田鳳儀竟還相信這等鬼話,難不成是讀書讀傻了。

  過了好一會,畢沅才勉強張了張口,想找個由頭把這話給對付過去,可他還沒來得及開口,守在門口的督標游擊李朝義卻又那些一封戰報匆匆闖了進來,一邊喘氣,一邊還斷斷續續地說道:「總……總督大人,荊州急遞,荊州將軍興肇的六百里加急,說是教匪連續攻戰當陽、來陽等縣,荊州兵不過四千餘人,穩固城防和滿城還尤顯兵力不足,希望武昌儘快增援!」

  「什麼?」

  「怎麼會這樣?」

  「那可怎麼辦?」

  惠寧,田鳳儀和陳望之皆是心頭再一震,他們實在想不通教匪哪來的這麼多人,貌似隨便拉起個杆子,舉旗造反,就能一下子拉起數萬人規模,以至於整個鄂北活生生被打成了篩子,處處漏風。

  畢沅本想說,還不是你們盤剝無度,百姓們無以繼日,只得跟著白連教造反,可話到嘴邊,又收了回去,因為這些年,他貪的銀子也不少,說惠寧他們,其實也是說自己。

  猶豫了好一會才說道:「賊寇不得不剿,襄陽不得不救,依本督之見,莫如讓慶成分兵,他不是說已經堵住賊寇下山的路了嗎,那留兩千兵堅守不出,想來賊寇也無法突圍,本督這裡會飛書承天、長沙等府,著各地駐防綠營儘快移師北上,此外,咱們還應該立即上奏朝廷,請朝廷發兵征剿,如此,數管齊下,或可儘早剿除賊寇!」

  「那就請慶督分兵!」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根據慶成發來的戰報,惠寧也知道摸天嶺上下山的路只有一條不足兩丈的山道,而且這山道極其險要,他也認為,有兩千兵扼守要衝,賊寇想殺出來,根本是難於上天。

  畢沅點頭稱是,他道:「本督稍後便給慶督下條子,著其分兵增援襄陽,教匪不過是蟻聚之兵,有四千兵增援,想來守住襄陽不成問題!至於給朝廷上書事,還請諸位大人替本督參詳參詳,然後再在題本上附署。」

  「嗻!」

  惠寧、陳望之和田鳳儀等人見畢沅下了最終決定,自然不好再提反對意見,因此,均是朝畢沅打了個千,算是同意了此事。

  陳望之和田鳳儀均是飽讀詩書的進士出身,寫一篇報急文書對他們而言,根本不需要動腦子,只半柱香的工夫,就將題本草擬完,交畢沅審核。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二十四,兩匹快馬飛也似的衝出了武昌北城城門,一騎徑奔京師方向,另一騎看方向,正是鄖陽房縣一帶。

  畢沅的軍令是二十六日清晨送到摸天嶺清軍大營的,收到馬虎陣喪敵的消息後,本就有意分兵的慶成如獲至寶,當場就下了令,著武昌總兵花連布領兩千兵繼續在摸天嶺看住太平軍,然後領著剩餘的兵馬向襄陽府殺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