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抱團取暖
李老爺家這大孩子天天往隆慶眼鏡行跑,跑久了還真有機會見到大掌柜從內院出來,一身勁裝往大門外走,身後還跟著魯掌柜。
李季由興奮地跳下台階站在王琳琅面前,中規中矩地施了一禮問道:「大掌柜好,您今兒要去哪裡?要不我給您趕車吧,我趕車可穩當了,保您坐得舒服。」
王琳琅盯著李季由看了半天,問出一句:「看著面熟,你是……」
李季由心臟叭嘰一聲掉到了冰桶里,他眼神里充滿哀怨,千言萬語堵在嘴裡說不出話來——一個姑娘家怎麼能這麼出口傷人呢,這話里是焠了冰刀子麼!
等李季由風中凌亂完回過神來,人大掌柜早就飛身躍上馬背奔馳出大老遠了,哪用什麼馬車夫。
魯明宇奔五十的人了,什麼情況看不出來?看著這位小公子有點同情,家財萬貫,人長得沒的挑,想找個啥樣姑娘不是手到擒來,非看上他們這位根本沒長那根筋的大掌柜。
王琳琅是真心忘了這茬了,只打過一個照面,都過去小兩月了,她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關注其他的。
今天新爐出頭一批玻璃,她得趕過去守著,馬車太慢,乾脆和魯明宇一人一匹馬騎著過去。
正是七月雨水充沛的時候,田野里已經收穫了一茬莊稼,正在焚燒的雜草被雨淋得只剩下幾綹裊裊的青煙了。連日陰雨已經讓這第一批玻璃一推再推了,今天剛出門還晴天,走半道又開始下雨了。
兩人來到玻璃廠里,這裡已經建起兩排簡易廠房,供幹活的人中午休息,有一部分人晚上也住在這裡的。魯明宇就大多時候住這裡,每隔四五天才回縣城和老婆團聚一次。
二十個燒玻璃爐,規模確實挺大,倉庫建得也多,幹活的大部分是雇的本地人,一百多號人,看著也是很大個廠子了。
王琳琅和魯明宇一身泥水地進到廠房,天氣不好容易對玻璃質量形成影響,尤其是初次出爐,誰都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王琳琅和四位師傅了解了需要注意的事項,時間排在這裡,已經造成沒法更改的事實,只能耐心等著下午出爐冷卻後的結果。
索性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直到下午第一批玻璃出來後,反而歡呼聲振動整個廠子。過來的畢竟都是做了兩年玻璃的,經驗豐富的熟練匠人了,他們基本知道根據四季變化怎麼調整玻璃製作流程。
這批玻璃不算完美,多多少少有一些針孔大的小氣泡,還有一些不同光線下反光發生眼暈的感覺,技術還沒調整到最佳狀態。
王琳琅和魯明宇看到玻璃出來就返回縣裡了,匠人們還是按照原定計劃繼續生產,但是王琳琅要求務必進行技術上的突破,以京城玻璃廠出來的玻璃為標準,爭取後來的玻璃能達到那個水準。
返回到縣裡,王琳琅又收到隆慶侯一封信,從上個月收到第一封信開始,隆慶侯雷打不動十天一封信,和她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封信的沒什麼廢話,內容卻非常多,足有五頁之多。針對她上次去信說到平遙縣這些富戶和平遙這個地方的地理特徵。周顯庸建議她多和李大善人接觸一下,如果合適看能不能讓李大善人在平遙縣搞個商會團體。
這個商會會吸收一些大的商戶,主要目的是抱團取暖,共同開發更好的市場,在資金拆借和人力互助,還有關係疏通上彼此互助,達到一個共同發展的目的,這樣商會裡的商人都能受惠。
同時,鑑於梁知縣態度友好,可以以商會的名義民間募捐,經常修建一些地方設施,比如惠濟大橋,可以在橋頭立功德碑表彰捐助者。幫助梁知縣搞好地方建設,讓百姓受惠!梁知縣政績好了對大家都好!
另外,等玻璃出來以後,生產穩定,銷售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向北往大同府發展,向南往運城發展,這些都需要藉助商會的力量,依靠他們現有的商業網點提供幫助站住腳。
周顯庸打開了王琳琅的一扇大門,讓她眼前一亮,原來商業發展根本不是自己努力強大就可以所向無敵的,抱團取暖,這個詞很形象地給了她方向。
周顯庸告訴她抓住這些商人的興趣點,隆慶侯在京城的地位是這些地方性商人不具備的,哪個有想法的商人不想在京城有個倚仗,背靠大樹才能站住腳、有所發展。
最後周顯庸告訴王琳琅,他們的隆慶順風物流公司已經在籌建中,規模龐大,在從南到北各個樞紐要塞都設有分理站點,如果商會建起來,南北貨運都可以走隆慶順風物流,一路走貨一路卸貨,這個收入是不可限量的,而且安全無憂。這是他們從商人身上可以長期賺到錢的渠道。
通過這兩個月和王謙、魯明宇共同創辦這個廠子,王琳琅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鼓舞,離開大哥,她也是可以單獨出來拼一拼的,再不濟還有周顯庸背後不斷指點,她又不是很笨的人,只是沒那兩個人精聰明罷了。
過了兩天,王琳琅發了一圈帖子,邀請縣裡幾個大戶先去隆慶眼鏡行鑑賞他們頭一批玻璃,然後在雁回樓喝酒慶賀。凡是被請到的老爺們,都可以得到一張購買玻璃九折的票券,可以自己買,也可以送人。
發出去二十份請柬,王琳琅原以為能到一半就差不多,結果卻有好幾位沒有收到請柬的商人,也托收到請柬的朋友給帶進來了,一下子從兩大桌擴展到三桌,雁回樓常年客滿,沒有預訂,一桌難求。幸虧李大善人常年在雁回樓包了一桌,這回用上了,否則真是坐不下。
梁知縣把他兩位好友——祝師農和君三樂都帶來了!
王琳琅親自招待這一桌,把這三位放到主賓位置,李大善人自然是主要坐陪的,王謙和魯明宇各自負責招待一桌。
李季由興奮地跳下台階站在王琳琅面前,中規中矩地施了一禮問道:「大掌柜好,您今兒要去哪裡?要不我給您趕車吧,我趕車可穩當了,保您坐得舒服。」
王琳琅盯著李季由看了半天,問出一句:「看著面熟,你是……」
李季由心臟叭嘰一聲掉到了冰桶里,他眼神里充滿哀怨,千言萬語堵在嘴裡說不出話來——一個姑娘家怎麼能這麼出口傷人呢,這話里是焠了冰刀子麼!
等李季由風中凌亂完回過神來,人大掌柜早就飛身躍上馬背奔馳出大老遠了,哪用什麼馬車夫。
魯明宇奔五十的人了,什麼情況看不出來?看著這位小公子有點同情,家財萬貫,人長得沒的挑,想找個啥樣姑娘不是手到擒來,非看上他們這位根本沒長那根筋的大掌柜。
王琳琅是真心忘了這茬了,只打過一個照面,都過去小兩月了,她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關注其他的。
今天新爐出頭一批玻璃,她得趕過去守著,馬車太慢,乾脆和魯明宇一人一匹馬騎著過去。
正是七月雨水充沛的時候,田野里已經收穫了一茬莊稼,正在焚燒的雜草被雨淋得只剩下幾綹裊裊的青煙了。連日陰雨已經讓這第一批玻璃一推再推了,今天剛出門還晴天,走半道又開始下雨了。
兩人來到玻璃廠里,這裡已經建起兩排簡易廠房,供幹活的人中午休息,有一部分人晚上也住在這裡的。魯明宇就大多時候住這裡,每隔四五天才回縣城和老婆團聚一次。
二十個燒玻璃爐,規模確實挺大,倉庫建得也多,幹活的大部分是雇的本地人,一百多號人,看著也是很大個廠子了。
王琳琅和魯明宇一身泥水地進到廠房,天氣不好容易對玻璃質量形成影響,尤其是初次出爐,誰都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王琳琅和四位師傅了解了需要注意的事項,時間排在這裡,已經造成沒法更改的事實,只能耐心等著下午出爐冷卻後的結果。
索性大家都做好了最壞打算,直到下午第一批玻璃出來後,反而歡呼聲振動整個廠子。過來的畢竟都是做了兩年玻璃的,經驗豐富的熟練匠人了,他們基本知道根據四季變化怎麼調整玻璃製作流程。
這批玻璃不算完美,多多少少有一些針孔大的小氣泡,還有一些不同光線下反光發生眼暈的感覺,技術還沒調整到最佳狀態。
王琳琅和魯明宇看到玻璃出來就返回縣裡了,匠人們還是按照原定計劃繼續生產,但是王琳琅要求務必進行技術上的突破,以京城玻璃廠出來的玻璃為標準,爭取後來的玻璃能達到那個水準。
返回到縣裡,王琳琅又收到隆慶侯一封信,從上個月收到第一封信開始,隆慶侯雷打不動十天一封信,和她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封信的沒什麼廢話,內容卻非常多,足有五頁之多。針對她上次去信說到平遙縣這些富戶和平遙這個地方的地理特徵。周顯庸建議她多和李大善人接觸一下,如果合適看能不能讓李大善人在平遙縣搞個商會團體。
這個商會會吸收一些大的商戶,主要目的是抱團取暖,共同開發更好的市場,在資金拆借和人力互助,還有關係疏通上彼此互助,達到一個共同發展的目的,這樣商會裡的商人都能受惠。
同時,鑑於梁知縣態度友好,可以以商會的名義民間募捐,經常修建一些地方設施,比如惠濟大橋,可以在橋頭立功德碑表彰捐助者。幫助梁知縣搞好地方建設,讓百姓受惠!梁知縣政績好了對大家都好!
另外,等玻璃出來以後,生產穩定,銷售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向北往大同府發展,向南往運城發展,這些都需要藉助商會的力量,依靠他們現有的商業網點提供幫助站住腳。
周顯庸打開了王琳琅的一扇大門,讓她眼前一亮,原來商業發展根本不是自己努力強大就可以所向無敵的,抱團取暖,這個詞很形象地給了她方向。
周顯庸告訴她抓住這些商人的興趣點,隆慶侯在京城的地位是這些地方性商人不具備的,哪個有想法的商人不想在京城有個倚仗,背靠大樹才能站住腳、有所發展。
最後周顯庸告訴王琳琅,他們的隆慶順風物流公司已經在籌建中,規模龐大,在從南到北各個樞紐要塞都設有分理站點,如果商會建起來,南北貨運都可以走隆慶順風物流,一路走貨一路卸貨,這個收入是不可限量的,而且安全無憂。這是他們從商人身上可以長期賺到錢的渠道。
通過這兩個月和王謙、魯明宇共同創辦這個廠子,王琳琅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的鼓舞,離開大哥,她也是可以單獨出來拼一拼的,再不濟還有周顯庸背後不斷指點,她又不是很笨的人,只是沒那兩個人精聰明罷了。
過了兩天,王琳琅發了一圈帖子,邀請縣裡幾個大戶先去隆慶眼鏡行鑑賞他們頭一批玻璃,然後在雁回樓喝酒慶賀。凡是被請到的老爺們,都可以得到一張購買玻璃九折的票券,可以自己買,也可以送人。
發出去二十份請柬,王琳琅原以為能到一半就差不多,結果卻有好幾位沒有收到請柬的商人,也托收到請柬的朋友給帶進來了,一下子從兩大桌擴展到三桌,雁回樓常年客滿,沒有預訂,一桌難求。幸虧李大善人常年在雁回樓包了一桌,這回用上了,否則真是坐不下。
梁知縣把他兩位好友——祝師農和君三樂都帶來了!
王琳琅親自招待這一桌,把這三位放到主賓位置,李大善人自然是主要坐陪的,王謙和魯明宇各自負責招待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