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最擅長的事
第240章 最擅長的事
蕭廣:「實際上,銅價值絕對不會是以前的一半,你們別忘了研究院傳遞出來的消息,不久之後大漢要開始使用電力,而電線只能是銅線。」
「未來,銅的價格會暴漲,比現在高的多得多。」
「這才是大司農讓貨幣不要和金屬掛鉤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放銅。」
「我們此時如果開始屯銅,幾年後,依舊可以以現在四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賣出去。一虧一賺,實際上翻了一倍。」
但此時,大家都沉默著。
大漢發展最快的時間裡,把所有資產兌換成五年固定升值一倍的銅,賺嗎?
如果是普通人百分之一萬可以做啊。
但是自己手握大資本,什麼不能賺錢?隨便去研究院買幾個專利,請幾個研究院吃吃飯拉攏感情拉攏他們一起合作,多開幾家公司,不知道能多賺多少錢。
但,如果眼瞎放棄了,那未來大漢經濟不再高速發展的時候,朝廷隨時可以用紙幣收割自己。
這太難受了。
堵也不是,放也不是。
曹襄看出了他們的糾結:「獲得什麼,就一定要付出什麼,我們不可能把好處都占了,就算是陛下自己,也放棄了很多。」
「大司農,放棄的更多。」
「你們說說看。」
有人詢問:「平陽侯,你知道為什麼霍海要在這個時候推出紙幣嗎?」
曹襄深吸一口氣:「因為……同關煤礦附近,所有地表煤礦淺層煤礦,八年過去後,全部挖完了。」
「如今,通關煤礦必須把技術和力量全部拆分,下放到各個地方去。」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地方上發展將會非常恐怖,所以需要錢。」
大家頓時明白了什麼。
不是霍海選了這個時候,而是其實霍海沒做好準備,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煤比挖完了,必須要推出紙幣了,否則市場要崩潰!
「倘若市場崩了……」蕭廣:「似乎我們的錢也就成了廢鐵了,所以大司農根本不怕我們搞事情,因為我們不會自殺的。」
曹襄嘆了一口氣:「我老婆也是這麼說的。」
曹襄懂什麼經濟啊,但是現在曹襄也結婚了,娶了一個富商的女兒,強強聯合之下,曹家發展勢頭更猛了。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居然又被悶了一頭,想使勁兒沒地方用力。
「大司農每次都這樣嗎!?」
「等一等,如果同關煤礦要把煤礦的開採權擴散下去了,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地方上復刻當初霍氏的成功啊?」
「這才是新戰場!」
很快,這群人就打定了主意。
當初霍海如何在商業上崛起,帶領長安崛起,那是有跡可循的。
只要學習霍海,在其他地方以同樣的部署,難道成功不了?
再說了,沒人有想法復刻長安那種巨大的成功,他們只想要有一丁點長安那種勢頭,就夠他們賺麻了。
這群人中,就算有些人不服氣,但也很快認可了這一點。
這就是商人最大的問題,短視。
他們還談不上資本,還沒有那種布局三代的魄力,而劉徹這種人就有布局百代的魄力,甚至這還是因為秦始皇布局萬代的活兒乾的太完蛋了,才給劉徹整的只要了百代。
如果是在明末,那群官僚,資本,明面上的官員暗地裡的走私商販掌握全球海運,撥動白銀這根琴弦的那些江南官僚,恐怕絕不會妥協,而是一定會抗爭到底。
但是沒用,江南官僚雖然厲害,但是他們北方的同行把他們給賣了。
什麼東西都可以賣,才是資本的特徵,缺的只是價格。
對資本來說,任何東西都可以賣,包括階級立場。
……
此時,霍海剛剛從皇宮出來。
坐在車上,還沒準備走。
霍海只有在車裡這片刻,才完全和皇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才多坐了一會兒。
蔣不疑詢問:「大人,為什麼這個紙幣的消息透露出來後,居然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抵抗呢?」
在蔣不疑看來,以他的閱歷看來,這個消息應該遭到全民抵制才對。
整個大漢,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奴隸,所有人都應該會反對紙幣才對。
但事實上是,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奴隸,幾乎沒人反對。
除了想要靠這個事情出名的人之外,幾乎沒什麼人在這件事兒上發言。
這不奇了怪了嗎。
霍海:「不疑,你要記住,辯論不是靠事實。」
蔣不疑:「我知道,是靠雄辯,只要聲音大,就能壓過事實帶給人的感官。」
霍海擺了擺頭:「那是我忽悠別人的,如果這就是真相,這麼多年來,怎麼沒有人能贏過我?難道我每次做事都大聲嚷嚷了?」
為什麼這一次紙幣的消息要提前透露出來?是因為劉徹有顧慮。
現在大漢好不容易走到了這條路上,幾乎肉眼可見的擁有了一統全球的實力。
現在劉徹只有兩個打算,在大漢境內,修建四條鐵路,一條往東通千乘。
一條往南通成都。
一條往北串聯起在漠南和北方雪原中發現的那些能源。
一條往西,直通蔥嶺山口。
只要四條鐵路修好,大漢在現在這個局勢下,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反叛了。
而這一切不是空談。
項緒上任安洛鐵路總經理後,一直在累積各種經驗,無論是工程經驗,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經驗,還是搭建隧道門橋的經驗,還是管理調度鐵路火車的經驗。
各方面的經驗都已經積累了進五年了。
如今往北的鐵路已經都探明線路了,馬上就要開始修建。
而沉井法這種上千年前就有的技術,在工業時代,當然又復現了出來。
圍堰法也沒什麼難度。
長安城很多老宅子人家裡本身是沒有地窖的,但是現在富裕了,要挖地窖來存以前只有貴族能用的冰塊。
所以,圍箱法發展很迅猛。
圍箱法發展久了,那圍堰法設備,就給整成標準化了。
那麼多建築工人里,很多新技術被搞了出來,成為了大工程技術。
目前,只要捨得人力,就能在黃河上架橋!
當然了,目前舉國之力最多能騰出人手架兩條這麼大的橋,所以,至今為止還不能動洛陽往北的橋,只能先在九原懷朔之間修個橋。
別看這兒黃河不寬,但是橋計劃的是八百多米長!
這條橋,要把北方大量的人力物力抽調過去。
如果是五年前,大漢根本沒資格修這條橋,沒資格去規劃往北的鐵路。
但是如今可以了。
在安洛鐵路後,大漢已經休整了四年沒有任何大工程了。
在安洛鐵路之前,實際上基建類工人多達四百萬,但安洛鐵路時期,也減少到了五十萬。
不為別的,就是休養民力。
這和起來,就是修養了五年。
如果換成是別人,絕沒有可能在這種大發展的時刻,抗住誘惑修養民力。
也不可能頂得住各方威逼利誘。
但是霍海可以,劉徹也可以。
而實質上當時霍海在南國,也是避開了很多麻煩。
劉徹關於大工程問題,回答就一句『霍海不在,這麼大的工程恐怕不好做。』
大家都知道霍海在這些大事件裡面出了大力氣,但是究竟出了多少力氣,大家還是搞不清楚。
這個理由,也擋住了所有人。
而霍海回來後,上任大司農,提出了警察計劃,這一年半又沒有什麼工程。
如今,是時候了。
這個時候要修建往北的路,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不能有人帶節奏,否則數十萬彪悍的黃河中游的人聚集在一起,是要出大問題的。
這就是劉徹的顧慮。
但這不是霍海的顧慮。
就如同蔣不疑的疑惑一樣,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沒有人跳出來對著幹。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他們都不明白。
其實,紙幣的事情,適合突然有一天直接宣布,打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然後以警察體系的強大壓迫力,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讓一切塵埃落定。
這是最佳方案。
為什麼霍海故意放出了消息?無非就是實驗,實驗給所有人看,不會有人反對的。
霍海成功了。
成功歸成功,別人不知道為什麼,蔣不疑想知道。
而答案也簡單,霍海:「爭論,最大的要點,不是事實,也不是雄辯。」
「而是,在爭論之初,就把絕大部分人劃到自己這邊來。」
蔣不疑:「啊?」
只要學會這一招,在網上起個帳號,輕而易舉。
蔣不疑不明白。
霍海:「倘若,我們今天出門,在街上,按照交規走,卻撞到了一個拉貨的人力車夫。」
蔣不疑:「我們按照交規走,不可能撞到人,撞到了,說明他不按照交規走,那是他的錯啊。交警就算不看您是頂頭上司,也會判他的責任吧。」
霍海:「可如果有人寫文章,說《大官架豪車鬧市超快速度,撞飛苦命車夫,窮人的命是不是命》呢?」
蔣不疑一臉『這也行?』的表情:「!」
霍海:「你明白了吧,世上還是窮人多。」
「按道理來說,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是遵守規則的,不遵守規則的才是少部分。所以有人看到這樣的事情,是會幫遵守規則的一方說話的。」
「但是倘若有人用貧富的方式來劃分輿論陣營,你就算再有道理,你也辯不過。」
霍海:「幾乎你能想到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有爭論的空間,一定都可以用這樣那樣的方法,把絕大部分人劃到任何論點的一邊,誰劃成功了,誰從爭論一開始就成功了,後續的過程,只不過是電流串聯成功那眨眼間的過程而已。」
蔣不疑:「我想下!」
「如果是這樣,我要禁止任何人離開自己的居住地,不允許出去找工作。」
這在邏輯上是絕對做不到的。
因為,一旦去找工作,那就是一個月幾千大錢的收入。
絕大部分人怎麼會站在自己這一遍?
霍海喝了一口茶,淡然:「找幾個人發幾篇兼併土地的文章,然後寫文章剖析地主如何騙取土地的手段,然後等發酵。」
「最後,宣布任何人禁止離開自己的居住地,避免有地主逼人流落成氓流,來獲取土地。」
蔣不疑認真了起來。
還真行是嗎?
這一聽就很有說服力,仿佛以前朝廷很多公文都和這個差不多,以前沒覺得奇怪,現在一想,有些東西,其實不是為了本身描述的那點事兒啊!
霍海:「只要在爭論之初,就能把絕大部分人都劃到自己這一邊來,那任何的爭論,都沒有輸掉的可能。」
蔣不疑終於明白這事兒是怎麼回事了。
從一開始,紙幣的爭論,就不是紙幣改革到底會不會傷害現在手握銅錢的人的權益的問題。
而是,誰能說服百姓相信自己的問題。
一開始,傳出來的消息就是,紙幣可能會損害那些大商人大貴族的利益。
從一開始,就讓百姓明白了一個消息,我等屁民,朝廷沒工夫來騙咱們的錢。
根本不需要爭論,這就是默認條件。
這個時候,韓說出來點明了真相。
他發現了這件事情對大貴族大商人的傷害,但是他卻沒有從這個角度去發言,而是寫文章說紙幣是搶劫普通人。
他說的的確是真的。
紙幣的確搶劫『普通人』。
但問題是,這不是全部真相。
紙幣只搶劫普通人百分之幾百分之十幾。
而對富人,是對半砍。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沒有紙幣,沒人搶,那富人越來越富,才是最可怕的。
而霍海也根本不提這一茬,只說了另外一件事情。
貨幣超發不見得是危害,貨幣超發可以刺激商業,可以讓商業更迅猛的發展。
做個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自己的錢貶值了百分之十,但是市場繁榮度暴漲百分之三十,自己的資產也暴漲百分之三十。
一來一去計算兩次,實際上自己賺了百分之二十不是嗎?
所以,霍海從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根本沒準備講邏輯,沒準備用邏輯說服普通人。
而是直截了當告訴普通人,超發不是壞事,超發對普通人是好事,咱們是一頭的。
實際上超發對普通人是好事嗎?
不一定。
誰說都有點道理,但看誰更正確。
事實上,沒人關心真相,大家只關心利益。
誰能說服自己是多數利益,大家就信。
蔣不疑:「好,就算是這樣,普通人相信他們是占了好處的,那為什麼大貴族大商人們沒有站出來呢?」
霍海放下茶杯,淡然:「因為大貴族大官僚們也覺得不反對是好事。」
蔣不疑聽明白了。
是覺得不反對是好事,而不是覺得不反對是對的。
這是兩碼事。
蔣不疑突然明白了:「是貪婪。」
「貪婪讓他們沒辦法團結,所以他們只想著吃下眼前看得見的利益,而您把一大塊利益丟給了他們。」
霍海:「我丟的是誘餌,沒有丟什麼利益。」
丟誘餌的目的是分蛋糕嗎?
不,丟誘餌的目的是釣魚!
這還是個連環計?
蔣不疑迅速開始分析起最近的事情,看看有什麼事情利益關係比紙幣還大!
這幾乎不用想,蔣不疑馬上發現了問題所在:「是煤礦!」
————
回老家接老人到城裡過年,幾百公里,年前大家懂的,堵車堵死了,來回要個三天時間,這三四天只能四千字了。
(本章完)
蕭廣:「實際上,銅價值絕對不會是以前的一半,你們別忘了研究院傳遞出來的消息,不久之後大漢要開始使用電力,而電線只能是銅線。」
「未來,銅的價格會暴漲,比現在高的多得多。」
「這才是大司農讓貨幣不要和金屬掛鉤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放銅。」
「我們此時如果開始屯銅,幾年後,依舊可以以現在四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賣出去。一虧一賺,實際上翻了一倍。」
但此時,大家都沉默著。
大漢發展最快的時間裡,把所有資產兌換成五年固定升值一倍的銅,賺嗎?
如果是普通人百分之一萬可以做啊。
但是自己手握大資本,什麼不能賺錢?隨便去研究院買幾個專利,請幾個研究院吃吃飯拉攏感情拉攏他們一起合作,多開幾家公司,不知道能多賺多少錢。
但,如果眼瞎放棄了,那未來大漢經濟不再高速發展的時候,朝廷隨時可以用紙幣收割自己。
這太難受了。
堵也不是,放也不是。
曹襄看出了他們的糾結:「獲得什麼,就一定要付出什麼,我們不可能把好處都占了,就算是陛下自己,也放棄了很多。」
「大司農,放棄的更多。」
「你們說說看。」
有人詢問:「平陽侯,你知道為什麼霍海要在這個時候推出紙幣嗎?」
曹襄深吸一口氣:「因為……同關煤礦附近,所有地表煤礦淺層煤礦,八年過去後,全部挖完了。」
「如今,通關煤礦必須把技術和力量全部拆分,下放到各個地方去。」
「也就是說,未來幾年地方上發展將會非常恐怖,所以需要錢。」
大家頓時明白了什麼。
不是霍海選了這個時候,而是其實霍海沒做好準備,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煤比挖完了,必須要推出紙幣了,否則市場要崩潰!
「倘若市場崩了……」蕭廣:「似乎我們的錢也就成了廢鐵了,所以大司農根本不怕我們搞事情,因為我們不會自殺的。」
曹襄嘆了一口氣:「我老婆也是這麼說的。」
曹襄懂什麼經濟啊,但是現在曹襄也結婚了,娶了一個富商的女兒,強強聯合之下,曹家發展勢頭更猛了。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居然又被悶了一頭,想使勁兒沒地方用力。
「大司農每次都這樣嗎!?」
「等一等,如果同關煤礦要把煤礦的開採權擴散下去了,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地方上復刻當初霍氏的成功啊?」
「這才是新戰場!」
很快,這群人就打定了主意。
當初霍海如何在商業上崛起,帶領長安崛起,那是有跡可循的。
只要學習霍海,在其他地方以同樣的部署,難道成功不了?
再說了,沒人有想法復刻長安那種巨大的成功,他們只想要有一丁點長安那種勢頭,就夠他們賺麻了。
這群人中,就算有些人不服氣,但也很快認可了這一點。
這就是商人最大的問題,短視。
他們還談不上資本,還沒有那種布局三代的魄力,而劉徹這種人就有布局百代的魄力,甚至這還是因為秦始皇布局萬代的活兒乾的太完蛋了,才給劉徹整的只要了百代。
如果是在明末,那群官僚,資本,明面上的官員暗地裡的走私商販掌握全球海運,撥動白銀這根琴弦的那些江南官僚,恐怕絕不會妥協,而是一定會抗爭到底。
但是沒用,江南官僚雖然厲害,但是他們北方的同行把他們給賣了。
什麼東西都可以賣,才是資本的特徵,缺的只是價格。
對資本來說,任何東西都可以賣,包括階級立場。
……
此時,霍海剛剛從皇宮出來。
坐在車上,還沒準備走。
霍海只有在車裡這片刻,才完全和皇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才多坐了一會兒。
蔣不疑詢問:「大人,為什麼這個紙幣的消息透露出來後,居然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抵抗呢?」
在蔣不疑看來,以他的閱歷看來,這個消息應該遭到全民抵制才對。
整個大漢,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奴隸,所有人都應該會反對紙幣才對。
但事實上是,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奴隸,幾乎沒人反對。
除了想要靠這個事情出名的人之外,幾乎沒什麼人在這件事兒上發言。
這不奇了怪了嗎。
霍海:「不疑,你要記住,辯論不是靠事實。」
蔣不疑:「我知道,是靠雄辯,只要聲音大,就能壓過事實帶給人的感官。」
霍海擺了擺頭:「那是我忽悠別人的,如果這就是真相,這麼多年來,怎麼沒有人能贏過我?難道我每次做事都大聲嚷嚷了?」
為什麼這一次紙幣的消息要提前透露出來?是因為劉徹有顧慮。
現在大漢好不容易走到了這條路上,幾乎肉眼可見的擁有了一統全球的實力。
現在劉徹只有兩個打算,在大漢境內,修建四條鐵路,一條往東通千乘。
一條往南通成都。
一條往北串聯起在漠南和北方雪原中發現的那些能源。
一條往西,直通蔥嶺山口。
只要四條鐵路修好,大漢在現在這個局勢下,就沒有任何人能夠反叛了。
而這一切不是空談。
項緒上任安洛鐵路總經理後,一直在累積各種經驗,無論是工程經驗,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經驗,還是搭建隧道門橋的經驗,還是管理調度鐵路火車的經驗。
各方面的經驗都已經積累了進五年了。
如今往北的鐵路已經都探明線路了,馬上就要開始修建。
而沉井法這種上千年前就有的技術,在工業時代,當然又復現了出來。
圍堰法也沒什麼難度。
長安城很多老宅子人家裡本身是沒有地窖的,但是現在富裕了,要挖地窖來存以前只有貴族能用的冰塊。
所以,圍箱法發展很迅猛。
圍箱法發展久了,那圍堰法設備,就給整成標準化了。
那麼多建築工人里,很多新技術被搞了出來,成為了大工程技術。
目前,只要捨得人力,就能在黃河上架橋!
當然了,目前舉國之力最多能騰出人手架兩條這麼大的橋,所以,至今為止還不能動洛陽往北的橋,只能先在九原懷朔之間修個橋。
別看這兒黃河不寬,但是橋計劃的是八百多米長!
這條橋,要把北方大量的人力物力抽調過去。
如果是五年前,大漢根本沒資格修這條橋,沒資格去規劃往北的鐵路。
但是如今可以了。
在安洛鐵路後,大漢已經休整了四年沒有任何大工程了。
在安洛鐵路之前,實際上基建類工人多達四百萬,但安洛鐵路時期,也減少到了五十萬。
不為別的,就是休養民力。
這和起來,就是修養了五年。
如果換成是別人,絕沒有可能在這種大發展的時刻,抗住誘惑修養民力。
也不可能頂得住各方威逼利誘。
但是霍海可以,劉徹也可以。
而實質上當時霍海在南國,也是避開了很多麻煩。
劉徹關於大工程問題,回答就一句『霍海不在,這麼大的工程恐怕不好做。』
大家都知道霍海在這些大事件裡面出了大力氣,但是究竟出了多少力氣,大家還是搞不清楚。
這個理由,也擋住了所有人。
而霍海回來後,上任大司農,提出了警察計劃,這一年半又沒有什麼工程。
如今,是時候了。
這個時候要修建往北的路,需要的是穩定的環境,不能有人帶節奏,否則數十萬彪悍的黃河中游的人聚集在一起,是要出大問題的。
這就是劉徹的顧慮。
但這不是霍海的顧慮。
就如同蔣不疑的疑惑一樣,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沒有人跳出來對著幹。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他們都不明白。
其實,紙幣的事情,適合突然有一天直接宣布,打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然後以警察體系的強大壓迫力,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讓一切塵埃落定。
這是最佳方案。
為什麼霍海故意放出了消息?無非就是實驗,實驗給所有人看,不會有人反對的。
霍海成功了。
成功歸成功,別人不知道為什麼,蔣不疑想知道。
而答案也簡單,霍海:「爭論,最大的要點,不是事實,也不是雄辯。」
「而是,在爭論之初,就把絕大部分人劃到自己這邊來。」
蔣不疑:「啊?」
只要學會這一招,在網上起個帳號,輕而易舉。
蔣不疑不明白。
霍海:「倘若,我們今天出門,在街上,按照交規走,卻撞到了一個拉貨的人力車夫。」
蔣不疑:「我們按照交規走,不可能撞到人,撞到了,說明他不按照交規走,那是他的錯啊。交警就算不看您是頂頭上司,也會判他的責任吧。」
霍海:「可如果有人寫文章,說《大官架豪車鬧市超快速度,撞飛苦命車夫,窮人的命是不是命》呢?」
蔣不疑一臉『這也行?』的表情:「!」
霍海:「你明白了吧,世上還是窮人多。」
「按道理來說,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是遵守規則的,不遵守規則的才是少部分。所以有人看到這樣的事情,是會幫遵守規則的一方說話的。」
「但是倘若有人用貧富的方式來劃分輿論陣營,你就算再有道理,你也辯不過。」
霍海:「幾乎你能想到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有爭論的空間,一定都可以用這樣那樣的方法,把絕大部分人劃到任何論點的一邊,誰劃成功了,誰從爭論一開始就成功了,後續的過程,只不過是電流串聯成功那眨眼間的過程而已。」
蔣不疑:「我想下!」
「如果是這樣,我要禁止任何人離開自己的居住地,不允許出去找工作。」
這在邏輯上是絕對做不到的。
因為,一旦去找工作,那就是一個月幾千大錢的收入。
絕大部分人怎麼會站在自己這一遍?
霍海喝了一口茶,淡然:「找幾個人發幾篇兼併土地的文章,然後寫文章剖析地主如何騙取土地的手段,然後等發酵。」
「最後,宣布任何人禁止離開自己的居住地,避免有地主逼人流落成氓流,來獲取土地。」
蔣不疑認真了起來。
還真行是嗎?
這一聽就很有說服力,仿佛以前朝廷很多公文都和這個差不多,以前沒覺得奇怪,現在一想,有些東西,其實不是為了本身描述的那點事兒啊!
霍海:「只要在爭論之初,就能把絕大部分人都劃到自己這一邊來,那任何的爭論,都沒有輸掉的可能。」
蔣不疑終於明白這事兒是怎麼回事了。
從一開始,紙幣的爭論,就不是紙幣改革到底會不會傷害現在手握銅錢的人的權益的問題。
而是,誰能說服百姓相信自己的問題。
一開始,傳出來的消息就是,紙幣可能會損害那些大商人大貴族的利益。
從一開始,就讓百姓明白了一個消息,我等屁民,朝廷沒工夫來騙咱們的錢。
根本不需要爭論,這就是默認條件。
這個時候,韓說出來點明了真相。
他發現了這件事情對大貴族大商人的傷害,但是他卻沒有從這個角度去發言,而是寫文章說紙幣是搶劫普通人。
他說的的確是真的。
紙幣的確搶劫『普通人』。
但問題是,這不是全部真相。
紙幣只搶劫普通人百分之幾百分之十幾。
而對富人,是對半砍。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沒有紙幣,沒人搶,那富人越來越富,才是最可怕的。
而霍海也根本不提這一茬,只說了另外一件事情。
貨幣超發不見得是危害,貨幣超發可以刺激商業,可以讓商業更迅猛的發展。
做個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自己的錢貶值了百分之十,但是市場繁榮度暴漲百分之三十,自己的資產也暴漲百分之三十。
一來一去計算兩次,實際上自己賺了百分之二十不是嗎?
所以,霍海從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根本沒準備講邏輯,沒準備用邏輯說服普通人。
而是直截了當告訴普通人,超發不是壞事,超發對普通人是好事,咱們是一頭的。
實際上超發對普通人是好事嗎?
不一定。
誰說都有點道理,但看誰更正確。
事實上,沒人關心真相,大家只關心利益。
誰能說服自己是多數利益,大家就信。
蔣不疑:「好,就算是這樣,普通人相信他們是占了好處的,那為什麼大貴族大商人們沒有站出來呢?」
霍海放下茶杯,淡然:「因為大貴族大官僚們也覺得不反對是好事。」
蔣不疑聽明白了。
是覺得不反對是好事,而不是覺得不反對是對的。
這是兩碼事。
蔣不疑突然明白了:「是貪婪。」
「貪婪讓他們沒辦法團結,所以他們只想著吃下眼前看得見的利益,而您把一大塊利益丟給了他們。」
霍海:「我丟的是誘餌,沒有丟什麼利益。」
丟誘餌的目的是分蛋糕嗎?
不,丟誘餌的目的是釣魚!
這還是個連環計?
蔣不疑迅速開始分析起最近的事情,看看有什麼事情利益關係比紙幣還大!
這幾乎不用想,蔣不疑馬上發現了問題所在:「是煤礦!」
————
回老家接老人到城裡過年,幾百公里,年前大家懂的,堵車堵死了,來回要個三天時間,這三四天只能四千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