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利慾薰心,邊將走私!
這場殺局,堪稱精妙。
按照「誰獲利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結合土木堡之變中于謙給朱祁鎮斷糧、楊洪、郭登拒絕朱祁鎮入城等,再加上土木堡前後這些人員的際遇變化,基本鎖定于謙、楊洪、郭登等人正是土木堡之變的幕後實施者。
緊接著,這批人就完成了對朱祁鎮的絕殺。
正統十四年六月,宣府總兵楊洪申請了一批軍械火器和十面旗牌。
軍械火器好理解,畢竟明面上要用來防備瓦剌胡虜,保衛江山社稷。
關鍵在於,這十面旗牌用來幹嘛?
「某欽承朝命,給有旗牌!」
這便是旗牌的用處。
尚方寶劍眾人皆知,軍隊旗牌就等效於尚方寶劍,也就是令牌。
後世袁崇煥強殺毛文龍,就是用了這軍中旗牌。
見旗牌,如見天子,任何人不遵便是抗旨!
按照記載,宣府大同守軍常年應各在十萬左右,因其是戰略要地,所以一直屯有重兵。
到弘治年間,宣府有六萬六千九百,大同人數應該相當,故而此時,宣大邊軍合計應該在十萬以上。
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等率三萬京衛軍,都督王貴、吳克勤等率萬五千京衛軍以及朱勇的四萬京衛軍。
朱祁鎮派往宣大以及親征自帶的五萬軍隊都是分批次出擊,每次出擊軍隊都不超過四萬,並且京衛軍相對於長期駐守宣大的邊軍,在地理上沒有任何優勢。
結果就是,包括朱勇在內的所有京軍全都全軍覆沒!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京衛軍「敗沒」的具體經過,僅僅只有這一類的字眼,並且也沒有記載具體戰沒人數,甚至連這幾場戰役都是含糊其辭,極少出現正面的描述,這本身就充滿了問題。
要知道此戰可是大明皇帝御駕親征,永樂皇帝五次親征,從何地至何地,殺敵多少,全都記錄在案。
可到了朱祁鎮這裡,卻是含糊其辭,春秋筆法。
朱祁鎮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說最為合理的解釋。
「這場陰謀,應當是從陽和之戰開始。」
「楊洪與石亨裡應外合,坑殺了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郭敬伏於草叢,倖免於難,石亨隨後假裝單騎逃回,隨後楊洪以旗牌收編宋瑛、朱冕的部署,進一步設好這個殺局。」
「再然後,楊洪再次利用旗牌調集宣府、大同兵馬,在紫荊關設伏,準備襲擊朕這一行,卻被朕識破,意識到走紫荊關可能有危險,中途突然轉向宣府,故而楊洪叛軍只襲擊了輜重隊。」
朱祁鎮給出了證據,那就是關鍵人物,大同鎮守太監郭敬。
「太子你可還記得,八月二日朕駐蹕大同時,還是想要繼續北行,這個時候鎮守太監郭敬從戰場逃出,孤身趕了過來,密告朕說出了陽和之戰的真相,若繼續前行正中虜計,朕聽後大吃一驚,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選擇班師回朝。」
朱見深聽後陷入了沉思。
陽和之戰,同樣充滿了古怪。
史書上面將此戰大明失利,全部歸罪於朱祁鎮口中的這個鎮守太監郭敬。
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廷刁難其貢使和毀棄婚約為兵端,傾其主力,四路大舉攻明:脫脫不花可汗率兀良哈三衛兵馬為東路攻遼東,阿剌知院率一部為北路攻宣府,另遣一部為西路攻甘肅,也先自率主力攻大同。
十一日,也先率部急進至貓兒莊,明大同參將吳浩率軍迎戰,敗死,明廷接到敗報,特命大同總督軍務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朱冕、左參將石亨各率兵萬人出陽和口抵禦。
位於大同的明軍將士因受太監郭敬制約,諸將難以發揮才智,經戰全軍覆沒,前往增援的宋瑛、朱冕戰死,石亨敗逃大同。
這就是最可笑的地方。
因為太監郭敬制約,諸將難以發揮聰明才智,所以全軍覆沒?!
那就算真是這樣,可緊接著宋瑛、朱冕又是全軍覆沒?!
瓦剌鐵騎戰鬥力真就這麼強嗎?
打一次輸一次,而且還是全軍覆沒?
西寧侯宋瑛可是大明開國名將西寧侯宋晟的兒子,不說驍勇善戰,至少也是出身行伍,將門子弟,行軍打仗總會吧?
武進伯朱冕文武兼資,其父朱榮乃是靖難大將,南征北戰功勳赫赫,朱冕也是出身將門,領過兵打過仗的。
兩個將門子弟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全軍覆沒了,說出去誰會相信?
郭敬趁亂逃走,秘密稟報朱祁鎮,於是朱祁鎮察覺到不對勁,當即捨棄了一切念頭,只想班師回朝。
可是那些人,又豈會放他安然回到大明呢?
「後來朕才想明白了,楊洪為什麼會這樣做。」
朱祁鎮冷笑道:「楊洪本是正統年間王驥推薦的武將,後長鎮守宣府,按理說他應該是忠於朕的人!」
「然而,在利益面前,楊洪卻辜負了朕的信任。
「正統十二年,言官舉報楊洪走私兵器鎧甲火器,當時朕沒有追究。」
「正統十三年,右少監趙琮舉報宣府總兵楊洪到青邊口長城外賣軍火,朕依舊沒有處理。」
「好笑的是,他們將此事推到了郭敬頭上,稱是這郭敬收受瓦剌賄賂,以盔甲易外夷馬,真是好手段吶!」
朱見深聽後倒是不覺得意外。
太監閹人嘛,天然的背鍋俠。
不管是文臣縉紳還是武將勛貴,都對這些沒卵子的東西沒有好感。
尤其是各地鎮守太監,還經常作威作福、仗勢欺人、搜刮民財、殘害軍民,那就更是天然的背鍋俠了。
這件事情,朱見深也有印象。
正統十年十一月,英宗朱祁鎮接到報告說來朝貢的瓦剌使臣隨行物品中攜帶了大量盔甲兵器弓箭銃炮,經過調查發現是大同、宣府等地走私商出售。
鑑於此時大明還在嚴格管控火器製造技術於兩京,能合法製造火器的邊地衛所少之又少,顯然走私商跟宣府大同的邊軍脫不了關係。
於是朱祁鎮給當時大同總兵武進伯朱冕和宣府總兵楊洪等將官下了一道敕令,讓他們今後嚴厲打擊走私行為,若再有發生嚴懲不貸。
結果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當年,朱祁鎮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前往宣大調查軍情,本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可落到楊洪等邊將眼中,卻成了前來索命的冤魂。
一旦皇帝來了清查軍械,他們倒賣軍火一事大概率將做實,因此楊洪勢必反抗,再加上文臣縉紳的支持與勾連,楊洪等人心中也有了些許底氣。
恐怕這就是楊洪、郭登等人與文臣縉紳勾結,發動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原因。
按照「誰獲利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結合土木堡之變中于謙給朱祁鎮斷糧、楊洪、郭登拒絕朱祁鎮入城等,再加上土木堡前後這些人員的際遇變化,基本鎖定于謙、楊洪、郭登等人正是土木堡之變的幕後實施者。
緊接著,這批人就完成了對朱祁鎮的絕殺。
正統十四年六月,宣府總兵楊洪申請了一批軍械火器和十面旗牌。
軍械火器好理解,畢竟明面上要用來防備瓦剌胡虜,保衛江山社稷。
關鍵在於,這十面旗牌用來幹嘛?
「某欽承朝命,給有旗牌!」
這便是旗牌的用處。
尚方寶劍眾人皆知,軍隊旗牌就等效於尚方寶劍,也就是令牌。
後世袁崇煥強殺毛文龍,就是用了這軍中旗牌。
見旗牌,如見天子,任何人不遵便是抗旨!
按照記載,宣府大同守軍常年應各在十萬左右,因其是戰略要地,所以一直屯有重兵。
到弘治年間,宣府有六萬六千九百,大同人數應該相當,故而此時,宣大邊軍合計應該在十萬以上。
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等率三萬京衛軍,都督王貴、吳克勤等率萬五千京衛軍以及朱勇的四萬京衛軍。
朱祁鎮派往宣大以及親征自帶的五萬軍隊都是分批次出擊,每次出擊軍隊都不超過四萬,並且京衛軍相對於長期駐守宣大的邊軍,在地理上沒有任何優勢。
結果就是,包括朱勇在內的所有京軍全都全軍覆沒!
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京衛軍「敗沒」的具體經過,僅僅只有這一類的字眼,並且也沒有記載具體戰沒人數,甚至連這幾場戰役都是含糊其辭,極少出現正面的描述,這本身就充滿了問題。
要知道此戰可是大明皇帝御駕親征,永樂皇帝五次親征,從何地至何地,殺敵多少,全都記錄在案。
可到了朱祁鎮這裡,卻是含糊其辭,春秋筆法。
朱祁鎮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說最為合理的解釋。
「這場陰謀,應當是從陽和之戰開始。」
「楊洪與石亨裡應外合,坑殺了大同總督軍務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郭敬伏於草叢,倖免於難,石亨隨後假裝單騎逃回,隨後楊洪以旗牌收編宋瑛、朱冕的部署,進一步設好這個殺局。」
「再然後,楊洪再次利用旗牌調集宣府、大同兵馬,在紫荊關設伏,準備襲擊朕這一行,卻被朕識破,意識到走紫荊關可能有危險,中途突然轉向宣府,故而楊洪叛軍只襲擊了輜重隊。」
朱祁鎮給出了證據,那就是關鍵人物,大同鎮守太監郭敬。
「太子你可還記得,八月二日朕駐蹕大同時,還是想要繼續北行,這個時候鎮守太監郭敬從戰場逃出,孤身趕了過來,密告朕說出了陽和之戰的真相,若繼續前行正中虜計,朕聽後大吃一驚,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選擇班師回朝。」
朱見深聽後陷入了沉思。
陽和之戰,同樣充滿了古怪。
史書上面將此戰大明失利,全部歸罪於朱祁鎮口中的這個鎮守太監郭敬。
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廷刁難其貢使和毀棄婚約為兵端,傾其主力,四路大舉攻明:脫脫不花可汗率兀良哈三衛兵馬為東路攻遼東,阿剌知院率一部為北路攻宣府,另遣一部為西路攻甘肅,也先自率主力攻大同。
十一日,也先率部急進至貓兒莊,明大同參將吳浩率軍迎戰,敗死,明廷接到敗報,特命大同總督軍務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朱冕、左參將石亨各率兵萬人出陽和口抵禦。
位於大同的明軍將士因受太監郭敬制約,諸將難以發揮才智,經戰全軍覆沒,前往增援的宋瑛、朱冕戰死,石亨敗逃大同。
這就是最可笑的地方。
因為太監郭敬制約,諸將難以發揮聰明才智,所以全軍覆沒?!
那就算真是這樣,可緊接著宋瑛、朱冕又是全軍覆沒?!
瓦剌鐵騎戰鬥力真就這麼強嗎?
打一次輸一次,而且還是全軍覆沒?
西寧侯宋瑛可是大明開國名將西寧侯宋晟的兒子,不說驍勇善戰,至少也是出身行伍,將門子弟,行軍打仗總會吧?
武進伯朱冕文武兼資,其父朱榮乃是靖難大將,南征北戰功勳赫赫,朱冕也是出身將門,領過兵打過仗的。
兩個將門子弟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全軍覆沒了,說出去誰會相信?
郭敬趁亂逃走,秘密稟報朱祁鎮,於是朱祁鎮察覺到不對勁,當即捨棄了一切念頭,只想班師回朝。
可是那些人,又豈會放他安然回到大明呢?
「後來朕才想明白了,楊洪為什麼會這樣做。」
朱祁鎮冷笑道:「楊洪本是正統年間王驥推薦的武將,後長鎮守宣府,按理說他應該是忠於朕的人!」
「然而,在利益面前,楊洪卻辜負了朕的信任。
「正統十二年,言官舉報楊洪走私兵器鎧甲火器,當時朕沒有追究。」
「正統十三年,右少監趙琮舉報宣府總兵楊洪到青邊口長城外賣軍火,朕依舊沒有處理。」
「好笑的是,他們將此事推到了郭敬頭上,稱是這郭敬收受瓦剌賄賂,以盔甲易外夷馬,真是好手段吶!」
朱見深聽後倒是不覺得意外。
太監閹人嘛,天然的背鍋俠。
不管是文臣縉紳還是武將勛貴,都對這些沒卵子的東西沒有好感。
尤其是各地鎮守太監,還經常作威作福、仗勢欺人、搜刮民財、殘害軍民,那就更是天然的背鍋俠了。
這件事情,朱見深也有印象。
正統十年十一月,英宗朱祁鎮接到報告說來朝貢的瓦剌使臣隨行物品中攜帶了大量盔甲兵器弓箭銃炮,經過調查發現是大同、宣府等地走私商出售。
鑑於此時大明還在嚴格管控火器製造技術於兩京,能合法製造火器的邊地衛所少之又少,顯然走私商跟宣府大同的邊軍脫不了關係。
於是朱祁鎮給當時大同總兵武進伯朱冕和宣府總兵楊洪等將官下了一道敕令,讓他們今後嚴厲打擊走私行為,若再有發生嚴懲不貸。
結果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當年,朱祁鎮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前往宣大調查軍情,本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可落到楊洪等邊將眼中,卻成了前來索命的冤魂。
一旦皇帝來了清查軍械,他們倒賣軍火一事大概率將做實,因此楊洪勢必反抗,再加上文臣縉紳的支持與勾連,楊洪等人心中也有了些許底氣。
恐怕這就是楊洪、郭登等人與文臣縉紳勾結,發動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