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宇文入品
多虧了幽州的努力,司馬越比原先提前回到了洛陽,大權在握的他望著面前衛操送來的書策,不禁蹙起了眉頭。
「先前陛下落難時無意間答應下了一家之言,想來此刻必生悔意,本王也覺得此事太過驚世駭俗。
奈何這風吹了出去,引得諸部鮮卑使者進京謝恩,近日鴻臚卿已經將此事壓了下去。
現在衛德元所述,讓拓跋、宇文兩姓併入九品之事,爾等可有意?」
潘滔道:「兩部鮮卑去年皆有功於朝廷,衛德元又多年身在拓跋,心系朝廷,他的話想來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大王當用不疑。
再說而今并州胡亂未平,拓跋、宇文二部兵力強悍,大王主政朝廷,必要的拉攏還是要的,以鮮卑制匈奴,耗胡之力,以安北疆,此不失為良策。
比起先前提議涉及的鮮卑全族,兩部首領之家應當並無多人,朝廷許一二官職就能籠絡,何樂而不為。」
一旁的劉輿接言道:「此策還有個好處,許兩姓而不許諸部,順手還迎合了朝廷的離散諸部之策,畢竟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鮮卑諸部看著兩姓先行,其心中能平呼?
而今天下首要關中,大王兵馬強健,不需數日,陛下必能移駕洛都,屆時天下俯首於階下,強藩必是隱患。
此次王俊功高,大封已定,儼然北方之霸,其附屬段部亦是功高,薊城現在怕是只聞將軍令,而不知朝廷為何物了。
先前長沙王時,朝廷以宇文氏為制衡之策,效果不顯。
若此次將宇文氏抬進九品,藉機分幽州之官職,薊城與臨樂之間的關係,必然也將隨之改變。
望著昔日足下鮮卑登堂入室,王俊心中豈能干休,據我所知,王彭祖可不是個大氣的人。」
此話一出立刻引來哄堂大笑。
用指點了點劉輿,司馬越望向裴邈,道:「景聲為何不言?」
裴邈道:「大王,臣怕兩部鮮卑尾大不掉啊。
宇文與拓跋能制幽州不假,但反之亦然,并州亂起,東瀛公難治,北方能震胡部者,唯剩個王彭祖啊。」
提起司馬騰,司馬越眼裡閃過一絲無奈,而今之天下,他能信任者並不多,不用親族,誰人可托?
用其忠而不用其才,這是沒有選擇的辦法。
「景聲多慮也。」
司馬越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為他就是靠著這套規矩走上來的,得心應手多年,在這套規矩里,難道還玩不過兩個初來乍到的胡部?
見司馬越已經下定決心,劉輿暗中拉了拉裴邈的衣角,提醒他勿要再執著進見。
瞧見劉輿的小動作,司馬越笑道:「慶孫看來有話要說?」
被點破的劉輿絲毫不懼,反而是平和道:「大王,吾弟越石才能勝吾百倍,東瀛公在并州獨木難支,何不讓越石前去輔佐呢?」
司馬越笑道:「你倒是個舉賢不避親。」
潘滔道:「此舉不錯,既能給并州鼓勁,亦不讓王俊專美於北。」
裴邈還情道:「朝廷有收復失地之舉,對各地安穩亦有勸阻之效。」
司馬越倒也樂得拉攏,畢竟九品之內,儘是裙帶攀聯,劉輿有私心不假,但能去一線,就強過了大多數。
司馬越扶須道:「騰弟之才本王自知,越石與他脾性難合。」
劉輿眼裡閃過一絲失落,抬起雙臂,剛準備作揖謝罪,便又聽司馬越道:「依本王之見,騰弟升任東燕王,添為車騎將軍,移鎮鄴城,都督鄴城諸軍事,以穩河北。
越石隨大軍西進關中,必能迎回陛下,累功至此,封廣武侯,邑二千戶,回洛後即刻出任并州刺史,領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
聞聽此言,三人面色皆變,潘滔和裴邈本是略盡同袍之誼,誰料居然扶持出一個并州刺史來,大王有官是真給啊。
劉輿此刻心情大起大伏,好似當年的韓信,要了個假齊王,誰料劉邦直接封了個真的,頓時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湧現,大拜泣聲道:「臣替琨弟拜謝大王厚賜。」
劉輿的心悅誠服,與潘滔、裴邈兩人眼中的熱切,司馬越盡數收於眼底,他上前親自扶起劉輿,語重心長的囑咐道:「慶孫為兄長,越石那還需要你多提點,并州事本王盡托汝兄弟爾。」
劉輿直接紅臉立下軍令狀,道:「我兄弟若不能使并州重歸朝廷,願以死謝罪。」
司馬越斂起笑意道:「本王不喜見死,唯願見生,放手去做即可。」
「大王...」
小半個月後,洛陽的信使抵達了拓跋部。
拓跋氏被朝廷定為中上,宇文氏則被定為中中。
遠在千里之外的宇文堅,感受到了帶資進組的好處,洛陽的光芒終是照到了草原。
跟信使的攀談中,宇文堅未曾想,兩家入品會讓劉琨早一年多的時間起赴并州,不過這對并州百姓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比起司馬騰那個人販子,劉琨顯然靠譜的多。
瞧著同樣明白入品意義的拓跋祿官,宇文堅提議道:「拓跋首領,你我兩家深受東海王照拂,再不使把子力氣,便顯得你我兩家太不識趣了些。
朝廷要平并州,兵馬乃是首要,我在薊城時素聞劉越石才能出眾,我臨樂宇文氏願出五百騎南下,助力劉刺史平定匈奴之患。」
拓跋祿官笑道:「如此我盛樂拓跋氏便出千騎相助。」
眼見兩部張口就要出千五騎兵,衛操和信使皆是笑臉相迎,衛操對宇文堅的滿意直線上升。
得到兩部的天使輪,再加上司馬騰尚未敗光的并州家底,劉琨掌控并州當比原來順暢的多,只要不行險,遏制住劉淵的發展絕非難事。
在宇文堅的不懈攛掇下,王俊和劉琨比原來強壯的多,只要他們能護住北逃百姓一時,後面自有他來接手。
涼州有張士彥收攏關中,中原、河北、青州北有幽州,南有江東,皆是活路,尤其是幽州已經走在了前面,待經過數年波谷,便又是該換人間之時。
達成所願的宇文堅趁勢拜別拓跋祿官,準備帶領前鋒大軍東歸。
「先前陛下落難時無意間答應下了一家之言,想來此刻必生悔意,本王也覺得此事太過驚世駭俗。
奈何這風吹了出去,引得諸部鮮卑使者進京謝恩,近日鴻臚卿已經將此事壓了下去。
現在衛德元所述,讓拓跋、宇文兩姓併入九品之事,爾等可有意?」
潘滔道:「兩部鮮卑去年皆有功於朝廷,衛德元又多年身在拓跋,心系朝廷,他的話想來必然經過深思熟慮,大王當用不疑。
再說而今并州胡亂未平,拓跋、宇文二部兵力強悍,大王主政朝廷,必要的拉攏還是要的,以鮮卑制匈奴,耗胡之力,以安北疆,此不失為良策。
比起先前提議涉及的鮮卑全族,兩部首領之家應當並無多人,朝廷許一二官職就能籠絡,何樂而不為。」
一旁的劉輿接言道:「此策還有個好處,許兩姓而不許諸部,順手還迎合了朝廷的離散諸部之策,畢竟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鮮卑諸部看著兩姓先行,其心中能平呼?
而今天下首要關中,大王兵馬強健,不需數日,陛下必能移駕洛都,屆時天下俯首於階下,強藩必是隱患。
此次王俊功高,大封已定,儼然北方之霸,其附屬段部亦是功高,薊城現在怕是只聞將軍令,而不知朝廷為何物了。
先前長沙王時,朝廷以宇文氏為制衡之策,效果不顯。
若此次將宇文氏抬進九品,藉機分幽州之官職,薊城與臨樂之間的關係,必然也將隨之改變。
望著昔日足下鮮卑登堂入室,王俊心中豈能干休,據我所知,王彭祖可不是個大氣的人。」
此話一出立刻引來哄堂大笑。
用指點了點劉輿,司馬越望向裴邈,道:「景聲為何不言?」
裴邈道:「大王,臣怕兩部鮮卑尾大不掉啊。
宇文與拓跋能制幽州不假,但反之亦然,并州亂起,東瀛公難治,北方能震胡部者,唯剩個王彭祖啊。」
提起司馬騰,司馬越眼裡閃過一絲無奈,而今之天下,他能信任者並不多,不用親族,誰人可托?
用其忠而不用其才,這是沒有選擇的辦法。
「景聲多慮也。」
司馬越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為他就是靠著這套規矩走上來的,得心應手多年,在這套規矩里,難道還玩不過兩個初來乍到的胡部?
見司馬越已經下定決心,劉輿暗中拉了拉裴邈的衣角,提醒他勿要再執著進見。
瞧見劉輿的小動作,司馬越笑道:「慶孫看來有話要說?」
被點破的劉輿絲毫不懼,反而是平和道:「大王,吾弟越石才能勝吾百倍,東瀛公在并州獨木難支,何不讓越石前去輔佐呢?」
司馬越笑道:「你倒是個舉賢不避親。」
潘滔道:「此舉不錯,既能給并州鼓勁,亦不讓王俊專美於北。」
裴邈還情道:「朝廷有收復失地之舉,對各地安穩亦有勸阻之效。」
司馬越倒也樂得拉攏,畢竟九品之內,儘是裙帶攀聯,劉輿有私心不假,但能去一線,就強過了大多數。
司馬越扶須道:「騰弟之才本王自知,越石與他脾性難合。」
劉輿眼裡閃過一絲失落,抬起雙臂,剛準備作揖謝罪,便又聽司馬越道:「依本王之見,騰弟升任東燕王,添為車騎將軍,移鎮鄴城,都督鄴城諸軍事,以穩河北。
越石隨大軍西進關中,必能迎回陛下,累功至此,封廣武侯,邑二千戶,回洛後即刻出任并州刺史,領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
聞聽此言,三人面色皆變,潘滔和裴邈本是略盡同袍之誼,誰料居然扶持出一個并州刺史來,大王有官是真給啊。
劉輿此刻心情大起大伏,好似當年的韓信,要了個假齊王,誰料劉邦直接封了個真的,頓時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湧現,大拜泣聲道:「臣替琨弟拜謝大王厚賜。」
劉輿的心悅誠服,與潘滔、裴邈兩人眼中的熱切,司馬越盡數收於眼底,他上前親自扶起劉輿,語重心長的囑咐道:「慶孫為兄長,越石那還需要你多提點,并州事本王盡托汝兄弟爾。」
劉輿直接紅臉立下軍令狀,道:「我兄弟若不能使并州重歸朝廷,願以死謝罪。」
司馬越斂起笑意道:「本王不喜見死,唯願見生,放手去做即可。」
「大王...」
小半個月後,洛陽的信使抵達了拓跋部。
拓跋氏被朝廷定為中上,宇文氏則被定為中中。
遠在千里之外的宇文堅,感受到了帶資進組的好處,洛陽的光芒終是照到了草原。
跟信使的攀談中,宇文堅未曾想,兩家入品會讓劉琨早一年多的時間起赴并州,不過這對并州百姓來說的確是個好消息,比起司馬騰那個人販子,劉琨顯然靠譜的多。
瞧著同樣明白入品意義的拓跋祿官,宇文堅提議道:「拓跋首領,你我兩家深受東海王照拂,再不使把子力氣,便顯得你我兩家太不識趣了些。
朝廷要平并州,兵馬乃是首要,我在薊城時素聞劉越石才能出眾,我臨樂宇文氏願出五百騎南下,助力劉刺史平定匈奴之患。」
拓跋祿官笑道:「如此我盛樂拓跋氏便出千騎相助。」
眼見兩部張口就要出千五騎兵,衛操和信使皆是笑臉相迎,衛操對宇文堅的滿意直線上升。
得到兩部的天使輪,再加上司馬騰尚未敗光的并州家底,劉琨掌控并州當比原來順暢的多,只要不行險,遏制住劉淵的發展絕非難事。
在宇文堅的不懈攛掇下,王俊和劉琨比原來強壯的多,只要他們能護住北逃百姓一時,後面自有他來接手。
涼州有張士彥收攏關中,中原、河北、青州北有幽州,南有江東,皆是活路,尤其是幽州已經走在了前面,待經過數年波谷,便又是該換人間之時。
達成所願的宇文堅趁勢拜別拓跋祿官,準備帶領前鋒大軍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