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進賈府(求月票啊,求追讀,新書期很重要!跪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瑞家的滿臉尷尬,忙不迭地向林瑾和黛玉賠著不是,心中卻是暗暗叫苦。她深知今日之事若是傳揚出去,賈府必定會落得個待客不周的名聲。

  林瑾神色淡然,並未多言,只是小心地護著黛玉。黛玉則微微垂眸,面上看不出太多情緒,心中卻對賈府又添了幾分失望。

  周瑞家的連忙招手叫人把轎子馬車等拉過來。

  然後就又是一陣尷尬,只因林家此次上京帶的僕從行李甚多。

  就賈府匆匆準備的幾輛馬車和轎子,連行李都裝不下。

  就在周瑞家的為難之際,林瑾對她道:「無妨!我已命林家在上京城的府邸管事備了車馬。」

  「這些行禮箱籠和僕從,都先送去林家在京中的府邸,我與妹妹隨嬤嬤前去賈府拜見外祖母。」

  與恩師衛若銘和寧安郡主告辭後,約定好拜訪時間後。林瑾與黛玉正欲分別登上各自的馬車轎子之時,就有一小廝跑到林瑾身前附耳低語了一番。

  林瑾聽完冷笑,停下了腳步,轉身對周瑞家的道:「我說為何堂堂國公府今日怎麼會如此怠慢,原來是二舅母的妹妹,薛家姨太太今日也要過府,想來是把原先備的車馬緊著去接姨太太了吧?」

  按原著劇情,薛姨媽和薛寶釵可不是現在進的賈府。

  但是林瑾都能穿越,所以原著的故事線發生了偏差,倒也不是不可能。

  別人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到他這裡是掉下來林哥哥。

  「也是,我們兄妹乃是小輩,今又無長輩在側,是要忍讓些。」

  「煩請轉告賈府眾人,此次我與妹妹前來,本是應外祖母之邀。但今日之事,實乃不妥。還望日後行事,多些周全。」

  周瑞家的有苦說不出,只能連連稱是。

  她怎能想到,眼前的表少爺,連薛家姨太太也要來賈府的事都知曉了,態度還如此強硬,心中更是忐忑不安。

  如此看來,老太太和二太太原先的心思怕是不成了。

  黛玉坐在轎中,本就心緒複雜,聽聞兄長林瑾這番話,心中更是泛起層層波瀾。她微微蹙起秀眉,眼中閃過一絲黯然與清冷。

  那原本對賈府還殘存的一絲期待,此刻也如風中殘燭般搖搖欲墜。她輕嘆一聲,心中暗道:「原以為外祖母家乃詩禮簪纓之族,不想今日竟如此怠慢。那薛家姨太太一來,便將我們兄妹置於一旁,這其中的親疏冷暖,竟是這般分明。」

  想到此處,黛玉只覺心中一陣悲涼。她緊了緊手中的帕子,貝齒輕輕咬著下唇,那柔弱的身姿在轎中更顯孤寂。

  她深知自己與兄長如今在這陌生的京城,舉目無親,雖有外祖母的邀請,可這賈府的態度卻讓她心生不安。

  好在有兄長和嚴嬤嬤在,他們定能護著自己些。

  黛玉暗自思忖:「既如此,我也需得謹言慎行,不可輕易讓人小瞧了去。且看這賈府日後如何待我與兄長,若再如此輕慢,我又何必在此委曲求全!」她的心中既有對未來的擔憂,又有一股不屈的倔強在悄然生長。

  甫一進入城中,黛玉便透過紗窗向外望去。但見街市之上,繁華似錦,人煙阜盛,與別處相較,自是非同一般。

  如此又行了半晌,忽地瞧見街北蹲著兩隻大石獅子,那三間獸頭大門甚是威嚴,門前依次列坐著十來個身著華冠麗服之人。然而,那正門緊緊閉合,唯有東西兩角門處有人出入。正門之上高懸一匾,匾上五個大字「敕造寧國府」赫然在目。

  黛玉心中思忖:此必是外祖之長房了。念及此處,又繼續西行,未行多久,同樣也是三間大門映入眼帘,這便是榮國府了。

  此時便停了轎子,黛玉心道難道是到了不成,剛想掀開紗窗簾,轎子復又被抬起,並不走正門,也不是旁邊的儀門,竟是想讓她從西邊角門進!

  這些時日黛玉和嚴嬤嬤學了不少規矩,自是知曉這大戶人家的角門都是給什麼人走的,當下不悅,但也不好發作。

  只是叫停了轎子,她在轎中坐直了身子,對引路的周瑞家的和幾個婆子道:「我雖初來乍到,卻也知曉這角門非正經主子所行之路。我乃林家嫡女,賈府外孫女,又是外祖母親自相邀,怎的卻要我從這角門而入?」

  黛玉的聲音雖輕柔婉轉,卻帶著絲絲冷意。周瑞家的和幾個婆子頓時面露尷尬之色,不知如何是好。

  黛玉的聲音再次響起:「此番若是如此輕慢於我,那我便回了去罷。」說完,她便作勢要下轎。


  林瑾本在不遠處看著,心中思忖,且看黛玉要如何應對此事。

  他深知妹妹聰慧敏感,又剛跟著嚴嬤嬤學了不少規矩,又有自己在側,斷不會輕易受這等委屈。若妹妹能自行處理得當,往後在這賈府中也能立得住。

  所以見她作勢要下轎時,便連忙快步走來。

  他來到轎前,溫聲對黛玉道:「妹妹莫惱,有兄長在,斷不會讓你受此等委屈!」說罷,他轉身看向周瑞家的和幾個婆子,眼神瞬間變得凌厲。

  「你們這是何意?我妹妹乃林家嫡女,奉外祖母之邀前來,你們竟敢如此輕慢?」林瑾的聲音不怒自威。周瑞家的和幾個婆子嚇得連忙跪下,不住地賠不是。

  「表少爺息怒,表小姐息怒,這都是下面的人不懂事,弄錯了。我們這就請表少爺和表小姐從儀門進府。」周瑞家的額頭冒汗,心中懊惱不已。

  此時,賈府中又匆匆趕來幾個有頭臉的僕人,也紛紛賠禮道歉,聲稱是下人搞錯了,懇請林瑾和黛玉原諒。林瑾冷哼一聲,看著黛玉,等待她的決定。

  黛玉微微垂眸,道:「既是誤會,那便罷了,望日後莫要再如此行事。」眾人聞言,如蒙大赦,連忙引著林瑾和黛玉往儀門走去。

  那轎夫抬著轎子緩緩而入,行了一射之地,待將轉彎之際,便停下腳步,悄然退去。後面的婆子們早已下了轎,忙不迭地趕上前來。

  旋即,另有三四個衣帽周全、年約十七八歲的小廝走上前來,重新抬起轎子。眾婆子則步下圍隨,一路行至一座垂花門前,轎子方才落下。

  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

  黛玉心中明了,此垂花門乃是二門,是接待來客之所,然此刻門內門外,竟不見一人身影。

  她和兄長雖是賈家外孫、外孫女,但是也代表的是林家臉面。此次上京,又是外祖母以病重為由相邀,如今不說來個主人家相迎,竟連個嬤嬤婆子都不見一個!

  這是不給他林家面子?還是外祖母對自己這個外孫女有意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