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無聲戰爭
大家都能分到錢,事情就好辦了,哪怕是頭腦還算清醒的,依然有取而代之野心的李成桂,也被白得的錢財沖昏頭腦,並未察覺裡面的危機。
曹敏修用高麗鹽稅向海商靈行一次性借了三百萬貫,明面上只有兩百萬貫,由所有權貴瓜分,曹敏修獨得一百萬貫。
這筆借款的利息年化30%,利滾利,一年還清的話是三百九十萬貫。利息看起來高,實則非常高,但在這個年代並不高。
那些士紳地主借貸給百姓的利息,普遍都要在年化50%以上,甚至月息50%,這個年化30%的利息在曹敏修看來還可以。
只要在一年內覆滅李貴生,繳獲李貴生的財物,不但還了錢還有的賺。
有了錢自然要揮霍,哪怕知道這筆錢不能動,但大家都不放在心上,畢竟這筆錢的利息由曹敏修負責,而且他們也不相信曹敏修可以快速殲滅李貴生。
這樣一來,與其讓錢放在倉庫里發霉,不如享受一番,正好濟州島剛訓好一批倭奴。
安南平穩,高麗進入第二階段,朱雄英也正式開始進行海洋戰略第二步,向外圍開拓,包括但不限於倭國和呂宋。
呂宋這地方都是原始熱帶森林和沼澤,除非動用學武有成的大明國民,否則開拓的死傷率驚人。朱雄英自然不會動用普通國民,有武功的國民基本都算精英,他們也不會願意去蠻荒之地,除非國家號召。
既然如此,就需要其他人拼命開荒,大明國民就能用現成的。
正好橡膠樹樹種被帶回,並在安南試種成功,如此南洋島嶼就有了經濟價值,而且還很高。只要搞個種植園,無論橡膠樹還是果園收益都不錯,到那時再讓大明國民去當個種植園主就很不錯。
這個開拓的人朱雄英定了倭人,故而先派人與倭國交流,此時倭國南北朝結束,室町幕府建立,足利義滿任征夷大將軍。
足利義滿主張與大明修好,雙方訂立勘合貿易,兩國商貿加深。
倭奴成為新一代高性價比奴隸,倭國各地的權貴與安南高麗權貴一樣,都不把底層當人看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他們得知大明需要奴隸的時候萬分高興,因為倭國本身沒有什麼東西是大明需要的,只能用金銀購買大明商品,可權貴手裡的金銀優先,大明的好商品無限。
但大明各部分並不待見倭奴,個子矮、身形單薄、力氣小,完全無法乾重體力活,風吹草動就會死,弄回來的倭奴都需要養一段時間。
對倭國權貴而言,便宜無所謂,只要能賣錢就行。如此倭奴價格被壓得很低,這下反而成為大明各部門寵兒,因為土豆、紅薯種植後,糧食價格再次降低,就連大明官方倉庫糧食收購價都降了,來到一斤一文。
以前兩文的時候還有百姓賣糧,如今百姓都把多餘的糧食拿來養豬養羊養牛,賣肉食品,耕地種植主糧的畝數也降低了,都種上了經濟作物、蔬菜。
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工業、商業發展更興盛,可謂相輔相成。
高麗常年受倭寇襲擾,這些權貴不敢正視倭寇,將心中的怨憤發泄到了倭奴身上,就當自己征服了倭寇,腦中阿Q精神大勝利。
唯獨李成桂腦子還算清醒,他將白得的錢買了兵器鎧甲,又擴大了自身軍備。他想不擴軍都不行,為了剿滅李貴生,曹敏修都擴軍了。
別看李貴生手裡似乎有許多軍隊,基本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歷過大戰磨礪。
李貴生並不清楚,說到底他也不過是一個世家二代,還是個從未有軍旅生涯的二代。他並不清楚李家軍與曹敏修、李成桂所部的差距,於是他主動出擊了。
結局十分悽慘,李貴生部差點全軍覆沒,好在他們確實是烏合之眾,戰事不順便四散奔逃,給了李貴生重新收攏敗軍的機會。
這下李貴生不敢再胡來了,他如今可沒有官身,是真正意義上的流寇,一旦沒了軍隊,結局可想而知,高麗國王王昌是絕對不會承認與他的關係的,想承認也沒用,高麗群臣不會允許。
首戰大勝令曹敏修自信滿滿,大踏步前進,也確實讓曹敏修收復名義上被李貴生攻伐的地區,但李貴生的主力曹敏修再沒有抓到過。
在山裡與李貴生兜了好幾圈,天氣漸漸轉涼,曹敏修不得不撤兵,等曹敏修撤走,李貴生又從山裡殺了出來,重新奪回領地,等於沒有任何成果。
這下曹敏修麻爪了,按如此趨勢,除非他頂著風雪封山,要麼連續幾年持續打擊,否則李貴生根本無法消滅。
還有另一個辦法,杜絕大明商人與李貴生溝通商貿,斷了李貴生的後勤補給。但這個辦法想想就好,曹敏修說都不敢說。
此時的高麗上下與大明高度綁定,已經有許多學者從各個角度論證,高麗就是中原遺子,是時候該回歸中原。
在高麗根本不能說大明的壞話,否則會被群起而攻,曹敏修沒膽量當獨夫。
正因為這一點,沈程才願意把錢借給曹敏修,正因為知道曹敏修還不了,才坐視曹敏修將錢分下去。
首戰結束,曹敏修不敢說實情,只說李貴生已滅,大家該還錢了。
按照曹敏修的設想,只要分配下去的大頭還了,自己多出來的那份不急著還,每年付利息,一點點還就行。
結果所有人都說還沒到一年,讓曹敏修不要急,等到一年期限到,他們肯定還。
這些世家士紳也沒什麼壓力,不說自身產業,光靠每年分的鹽稅紅利就足夠了。
然而恰恰就是這一年,大明開動戰爭機器北伐,沈程等參與高麗商貿的大商人找到曹敏修與李成桂,說大明如今所有資源都要優先北伐,運往高麗的物資將減少。
說是減少,實則完全杜絕,包括糧食和食鹽在內,任何生活必需品全部消失,反倒是吃不了、喝不了的奢飾品依然在賣。
醉生夢死的高麗權貴自然不缺吃喝,他們並不在意,高麗百姓就不行了,種了一年的棉花打算賣了買糧食,結果糧食是棉花的好幾倍,辛勞一年連飯都吃不飽。
準確的說飯只夠一個月吃,而一個月後正好進入寒冬,最難熬的日子。
曹敏修用高麗鹽稅向海商靈行一次性借了三百萬貫,明面上只有兩百萬貫,由所有權貴瓜分,曹敏修獨得一百萬貫。
這筆借款的利息年化30%,利滾利,一年還清的話是三百九十萬貫。利息看起來高,實則非常高,但在這個年代並不高。
那些士紳地主借貸給百姓的利息,普遍都要在年化50%以上,甚至月息50%,這個年化30%的利息在曹敏修看來還可以。
只要在一年內覆滅李貴生,繳獲李貴生的財物,不但還了錢還有的賺。
有了錢自然要揮霍,哪怕知道這筆錢不能動,但大家都不放在心上,畢竟這筆錢的利息由曹敏修負責,而且他們也不相信曹敏修可以快速殲滅李貴生。
這樣一來,與其讓錢放在倉庫里發霉,不如享受一番,正好濟州島剛訓好一批倭奴。
安南平穩,高麗進入第二階段,朱雄英也正式開始進行海洋戰略第二步,向外圍開拓,包括但不限於倭國和呂宋。
呂宋這地方都是原始熱帶森林和沼澤,除非動用學武有成的大明國民,否則開拓的死傷率驚人。朱雄英自然不會動用普通國民,有武功的國民基本都算精英,他們也不會願意去蠻荒之地,除非國家號召。
既然如此,就需要其他人拼命開荒,大明國民就能用現成的。
正好橡膠樹樹種被帶回,並在安南試種成功,如此南洋島嶼就有了經濟價值,而且還很高。只要搞個種植園,無論橡膠樹還是果園收益都不錯,到那時再讓大明國民去當個種植園主就很不錯。
這個開拓的人朱雄英定了倭人,故而先派人與倭國交流,此時倭國南北朝結束,室町幕府建立,足利義滿任征夷大將軍。
足利義滿主張與大明修好,雙方訂立勘合貿易,兩國商貿加深。
倭奴成為新一代高性價比奴隸,倭國各地的權貴與安南高麗權貴一樣,都不把底層當人看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他們得知大明需要奴隸的時候萬分高興,因為倭國本身沒有什麼東西是大明需要的,只能用金銀購買大明商品,可權貴手裡的金銀優先,大明的好商品無限。
但大明各部分並不待見倭奴,個子矮、身形單薄、力氣小,完全無法乾重體力活,風吹草動就會死,弄回來的倭奴都需要養一段時間。
對倭國權貴而言,便宜無所謂,只要能賣錢就行。如此倭奴價格被壓得很低,這下反而成為大明各部門寵兒,因為土豆、紅薯種植後,糧食價格再次降低,就連大明官方倉庫糧食收購價都降了,來到一斤一文。
以前兩文的時候還有百姓賣糧,如今百姓都把多餘的糧食拿來養豬養羊養牛,賣肉食品,耕地種植主糧的畝數也降低了,都種上了經濟作物、蔬菜。
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工業、商業發展更興盛,可謂相輔相成。
高麗常年受倭寇襲擾,這些權貴不敢正視倭寇,將心中的怨憤發泄到了倭奴身上,就當自己征服了倭寇,腦中阿Q精神大勝利。
唯獨李成桂腦子還算清醒,他將白得的錢買了兵器鎧甲,又擴大了自身軍備。他想不擴軍都不行,為了剿滅李貴生,曹敏修都擴軍了。
別看李貴生手裡似乎有許多軍隊,基本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歷過大戰磨礪。
李貴生並不清楚,說到底他也不過是一個世家二代,還是個從未有軍旅生涯的二代。他並不清楚李家軍與曹敏修、李成桂所部的差距,於是他主動出擊了。
結局十分悽慘,李貴生部差點全軍覆沒,好在他們確實是烏合之眾,戰事不順便四散奔逃,給了李貴生重新收攏敗軍的機會。
這下李貴生不敢再胡來了,他如今可沒有官身,是真正意義上的流寇,一旦沒了軍隊,結局可想而知,高麗國王王昌是絕對不會承認與他的關係的,想承認也沒用,高麗群臣不會允許。
首戰大勝令曹敏修自信滿滿,大踏步前進,也確實讓曹敏修收復名義上被李貴生攻伐的地區,但李貴生的主力曹敏修再沒有抓到過。
在山裡與李貴生兜了好幾圈,天氣漸漸轉涼,曹敏修不得不撤兵,等曹敏修撤走,李貴生又從山裡殺了出來,重新奪回領地,等於沒有任何成果。
這下曹敏修麻爪了,按如此趨勢,除非他頂著風雪封山,要麼連續幾年持續打擊,否則李貴生根本無法消滅。
還有另一個辦法,杜絕大明商人與李貴生溝通商貿,斷了李貴生的後勤補給。但這個辦法想想就好,曹敏修說都不敢說。
此時的高麗上下與大明高度綁定,已經有許多學者從各個角度論證,高麗就是中原遺子,是時候該回歸中原。
在高麗根本不能說大明的壞話,否則會被群起而攻,曹敏修沒膽量當獨夫。
正因為這一點,沈程才願意把錢借給曹敏修,正因為知道曹敏修還不了,才坐視曹敏修將錢分下去。
首戰結束,曹敏修不敢說實情,只說李貴生已滅,大家該還錢了。
按照曹敏修的設想,只要分配下去的大頭還了,自己多出來的那份不急著還,每年付利息,一點點還就行。
結果所有人都說還沒到一年,讓曹敏修不要急,等到一年期限到,他們肯定還。
這些世家士紳也沒什麼壓力,不說自身產業,光靠每年分的鹽稅紅利就足夠了。
然而恰恰就是這一年,大明開動戰爭機器北伐,沈程等參與高麗商貿的大商人找到曹敏修與李成桂,說大明如今所有資源都要優先北伐,運往高麗的物資將減少。
說是減少,實則完全杜絕,包括糧食和食鹽在內,任何生活必需品全部消失,反倒是吃不了、喝不了的奢飾品依然在賣。
醉生夢死的高麗權貴自然不缺吃喝,他們並不在意,高麗百姓就不行了,種了一年的棉花打算賣了買糧食,結果糧食是棉花的好幾倍,辛勞一年連飯都吃不飽。
準確的說飯只夠一個月吃,而一個月後正好進入寒冬,最難熬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