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十月》和他的小夥伴
第150章 《十月》和他的小夥伴
燕京高校屆有一批留學生要出國,教育部門也請到餘切來給他們做講座。
說來有點抽象?
餘切還讀大二,竟然給人做講座?
但也不是很奇怪,因為許多留學的人歲數不大,有的大一大二剛讀書不久就被公派出國留學,不上課不考試不寫論文(存疑),讀國外的書,但國內學校繼續發畢業證。
這一時期很缺西方教育背景下的人才。
經濟系這種人最多,77級/78級的學長們,從十來歲到三十多歲通通一畢業,就進入各省關鍵部門工作,中間有兩三年在國外,回來後被委以重任,簡直令後人難以想像。
餘切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哲學三問,重新拿出來講。
他談到了社會學科回國的必要:「咱們比小說中的人還要幸運,早就被安排了去處,去哪裡都很受歡迎……但是一旦留在國外,那就截然相反了,人家根本不願意一個中國人來他們國家搞經濟,你說是嗎?」
這個講座也上了「留學生必看」欄目。如今,看國內小說已經成為一些留學生便宜的精神食糧。
他們也把餘切的小說帶到國外,嘗試翻譯給外國室友,尤其是華裔來看。
許多國產作家最開始在歐美闖出名頭,就是這些「自來水」促成的。
——————
五十萬冊再發行之後,燕京出版社的紙漿已經徹底不夠用了,餘切的小說不得不在其他出版社來出版。
濃濃的白色紙漿,真是一滴也沒有了呀。
首當其衝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其次是湘省人民出版社,吉省的時代文藝出版社,餘切老家的出版社也分得了一杯羹……總計有九家出版社得到了印刷版權,他們各自定下幾萬到二十萬的印刷數量不等。
一本暢銷書是能賣個幾十上百年的,而且出版社們已經發現了哪些書容易賣。
根據後來《40年來我國部分出版社發行在50萬冊以上的圖書目錄》顯示,每當銷售不佳時,出版社們就把原先的暢銷書換個封面拿出來賣,用這種方式,《紅樓夢》、《駱駝祥子》、《圍城》這種純文學書籍幾年內賣了數百萬冊。
至於港台小說的通俗小說,有兩位川省男作家化名「雪米莉」,盜版和「中譯中」一系列言情小說,其真實閱讀數量恐怕吊打餘切,難以統計。
《十月》這個雜誌以前每年要分去十分之一,隨著《十月》越做越大,已經縮減了其他領域(科普、美術、教輔等)的紙漿使用。
在部分載有熱門文章的月刊,《十月》當月能賣出六十到八十萬份,是以前的兩倍以上。
一個為愛發電的文學期刊能賣成這個樣子確實是奇蹟。不僅不虧錢,還賺了錢。
然而,《十月》最成功的單品卻不得不讓別人也來分羹,全編輯部因此表達了對出版社的極大憤慨。
京城出版社內部開了個「紙漿」會議,讓餘切也來參加。
這會議不如說是道歉大會。
在會議上,代表《十月》的王世民痛心疾首發言道:「沒有紙漿了,我們就去借,就去想辦法勻,難道面對讀者朋友的喜歡,我們卻用『沒有紙漿』的理由來拒絕嗎?」
出版社的領導非常尷尬:「我們還有《燕京日報》,我們還有《燕京卡通》,還有《科學畫報》和許多科技、外語和專業書籍讀物……我們的紙漿實在是不夠用了,這真是幸福的煩惱。」
王世民很生氣:「當初你們怎麼承諾我的呢?《十月》是核心雜誌,是關鍵的文學期刊,是所有種類當中,最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種類,無論如何,社裡都會優先供應《十月》的紙漿使用……難道都算不了數嗎?」
出版領導感到很委屈。
誰知道你能賣成這個樣子呢?
再這麼賣下去,我們改名叫《十月》出版社和它的小夥伴們好了。
說到底,這還不是一個能自由市場的年代,所以出現了這種有錢不賺的怪現象。
連最熱門的《大撒把》都沒辦法自行全部出版,餘切之前寫過的小說就更需要別的出版社來幫忙了。
每一萬冊,餘切獲得稿酬等同於基本稿酬兩千元,但他需要繳稅五百塊,當時稿酬的所得稅起征點是800元,相當於一個高級工程師一年的收入,這是一個極其高的標準。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這個月,餘切成為了預期收入十萬級的富豪,這些錢會陸陸續續的寄給他,拿來裝修他的四合院綽綽有餘。
稿酬通過郵局,以信封的形式寄到家中。餘切的稿酬信源源不斷,他甚至都懶得數了,張儷和陳小旭兩個,只見到餘切不停的收錢,收錢,然後把錢鎖到一個保險柜裡面,望著空空如也的信封,哀嘆道:「唉,我又沒錢了。」
張儷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養得起餘切,她在劇組每集的薪酬是八十塊錢,妥妥的高收入階層,但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她攢夠一百年,勉強能和餘切這個月的收入相當。
餘切聽到她的想法後哈哈大笑。
陳小旭對錢不那麼看重,但她也覺得餘切的賺錢速度簡直離譜,怪不得花錢大手大腳,頓頓吃牛肉啊。
為了慶祝餘切小說的成功,張儷的當選,也為了紀念三個人的離別,最後幾天,三人每天都在下館子,全燕京能排上的飯店,餘切通通帶她倆打卡:友誼飯店,全聚德,老莫,最後一站是悅賓飯館,這是燕京最早的個人私營館子。
為啥來這呢?
餘切告訴兩個妹子:「悅賓飯館的老闆,比我要有錢。」
老闆劉桂仙在樓道裡邊兒開辦飯館,憑藉唯一無需憑票購買的家禽——四隻鴨子,1980年初幾個月就成為萬元戶,現在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紫檀木收藏家,可比滬市的「寶總」發家經歷牛逼多了啊。
張儷若有所思,陳小旭此時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羨慕起張儷可以為了別人做生意。
又是騎車回家,這一次,張儷竟然不捨得了,主動提議:「餘切,你帶著我們轉一圈燕京吧,這恐怕是我們最後一次這樣了。」
(本章完)
燕京高校屆有一批留學生要出國,教育部門也請到餘切來給他們做講座。
說來有點抽象?
餘切還讀大二,竟然給人做講座?
但也不是很奇怪,因為許多留學的人歲數不大,有的大一大二剛讀書不久就被公派出國留學,不上課不考試不寫論文(存疑),讀國外的書,但國內學校繼續發畢業證。
這一時期很缺西方教育背景下的人才。
經濟系這種人最多,77級/78級的學長們,從十來歲到三十多歲通通一畢業,就進入各省關鍵部門工作,中間有兩三年在國外,回來後被委以重任,簡直令後人難以想像。
餘切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哲學三問,重新拿出來講。
他談到了社會學科回國的必要:「咱們比小說中的人還要幸運,早就被安排了去處,去哪裡都很受歡迎……但是一旦留在國外,那就截然相反了,人家根本不願意一個中國人來他們國家搞經濟,你說是嗎?」
這個講座也上了「留學生必看」欄目。如今,看國內小說已經成為一些留學生便宜的精神食糧。
他們也把餘切的小說帶到國外,嘗試翻譯給外國室友,尤其是華裔來看。
許多國產作家最開始在歐美闖出名頭,就是這些「自來水」促成的。
——————
五十萬冊再發行之後,燕京出版社的紙漿已經徹底不夠用了,餘切的小說不得不在其他出版社來出版。
濃濃的白色紙漿,真是一滴也沒有了呀。
首當其衝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其次是湘省人民出版社,吉省的時代文藝出版社,餘切老家的出版社也分得了一杯羹……總計有九家出版社得到了印刷版權,他們各自定下幾萬到二十萬的印刷數量不等。
一本暢銷書是能賣個幾十上百年的,而且出版社們已經發現了哪些書容易賣。
根據後來《40年來我國部分出版社發行在50萬冊以上的圖書目錄》顯示,每當銷售不佳時,出版社們就把原先的暢銷書換個封面拿出來賣,用這種方式,《紅樓夢》、《駱駝祥子》、《圍城》這種純文學書籍幾年內賣了數百萬冊。
至於港台小說的通俗小說,有兩位川省男作家化名「雪米莉」,盜版和「中譯中」一系列言情小說,其真實閱讀數量恐怕吊打餘切,難以統計。
《十月》這個雜誌以前每年要分去十分之一,隨著《十月》越做越大,已經縮減了其他領域(科普、美術、教輔等)的紙漿使用。
在部分載有熱門文章的月刊,《十月》當月能賣出六十到八十萬份,是以前的兩倍以上。
一個為愛發電的文學期刊能賣成這個樣子確實是奇蹟。不僅不虧錢,還賺了錢。
然而,《十月》最成功的單品卻不得不讓別人也來分羹,全編輯部因此表達了對出版社的極大憤慨。
京城出版社內部開了個「紙漿」會議,讓餘切也來參加。
這會議不如說是道歉大會。
在會議上,代表《十月》的王世民痛心疾首發言道:「沒有紙漿了,我們就去借,就去想辦法勻,難道面對讀者朋友的喜歡,我們卻用『沒有紙漿』的理由來拒絕嗎?」
出版社的領導非常尷尬:「我們還有《燕京日報》,我們還有《燕京卡通》,還有《科學畫報》和許多科技、外語和專業書籍讀物……我們的紙漿實在是不夠用了,這真是幸福的煩惱。」
王世民很生氣:「當初你們怎麼承諾我的呢?《十月》是核心雜誌,是關鍵的文學期刊,是所有種類當中,最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種類,無論如何,社裡都會優先供應《十月》的紙漿使用……難道都算不了數嗎?」
出版領導感到很委屈。
誰知道你能賣成這個樣子呢?
再這麼賣下去,我們改名叫《十月》出版社和它的小夥伴們好了。
說到底,這還不是一個能自由市場的年代,所以出現了這種有錢不賺的怪現象。
連最熱門的《大撒把》都沒辦法自行全部出版,餘切之前寫過的小說就更需要別的出版社來幫忙了。
每一萬冊,餘切獲得稿酬等同於基本稿酬兩千元,但他需要繳稅五百塊,當時稿酬的所得稅起征點是800元,相當於一個高級工程師一年的收入,這是一個極其高的標準。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這個月,餘切成為了預期收入十萬級的富豪,這些錢會陸陸續續的寄給他,拿來裝修他的四合院綽綽有餘。
稿酬通過郵局,以信封的形式寄到家中。餘切的稿酬信源源不斷,他甚至都懶得數了,張儷和陳小旭兩個,只見到餘切不停的收錢,收錢,然後把錢鎖到一個保險柜裡面,望著空空如也的信封,哀嘆道:「唉,我又沒錢了。」
張儷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養得起餘切,她在劇組每集的薪酬是八十塊錢,妥妥的高收入階層,但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她攢夠一百年,勉強能和餘切這個月的收入相當。
餘切聽到她的想法後哈哈大笑。
陳小旭對錢不那麼看重,但她也覺得餘切的賺錢速度簡直離譜,怪不得花錢大手大腳,頓頓吃牛肉啊。
為了慶祝餘切小說的成功,張儷的當選,也為了紀念三個人的離別,最後幾天,三人每天都在下館子,全燕京能排上的飯店,餘切通通帶她倆打卡:友誼飯店,全聚德,老莫,最後一站是悅賓飯館,這是燕京最早的個人私營館子。
為啥來這呢?
餘切告訴兩個妹子:「悅賓飯館的老闆,比我要有錢。」
老闆劉桂仙在樓道裡邊兒開辦飯館,憑藉唯一無需憑票購買的家禽——四隻鴨子,1980年初幾個月就成為萬元戶,現在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紫檀木收藏家,可比滬市的「寶總」發家經歷牛逼多了啊。
張儷若有所思,陳小旭此時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羨慕起張儷可以為了別人做生意。
又是騎車回家,這一次,張儷竟然不捨得了,主動提議:「餘切,你帶著我們轉一圈燕京吧,這恐怕是我們最後一次這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