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大秦的禮物
第320章 大秦的禮物
最後幾口木箱則更是特別,有口箱子放著一架造型古怪的器物,一口放著很多精緻的小布包,每個布包都鼓鼓的,顯然裡面裝了東西,布包的用料是他們看著覺得很不錯的那種布。
這秦國雖是蠻夷之國,但好東西還真不少!
孔雀國王公大臣們在心中暗道,他們自詡見多識廣,可這些秦國人帶來的東西,很多都沒見過。
但他們是上國,不能表現出沒見識,在秦國人面前跌份,反而要裝出「你們帶來的東西也就那樣,我們孔雀國乃天朝上國,啥寶物沒有?根本引不起我們興趣!」的態度。
可等姚直開始為他們介紹,一個個立刻認真聽起來:「這些器具是用『璆琳』寶玉所制,『璆琳』是我大秦一種極其珍貴的寶玉,開採便已極難,何況是將其製成器具?」
「這成套的璆琳製品更為稀有,在大秦也唯有皇帝陛下才能拿出完整的一套,其中含杯盤碗碟……可供國主日常使用。但須注意,璆琳易碎,須輕拿輕放,要是落在地上,常會碎裂,且不可修補。」
「這也正是璆琳難以製成器具的一大原因,也正如其形色,乾淨無瑕,不帶有一絲瑕疵污穢,自然也容不得破損。」
送禮嘛,重要的不是禮物真有多貴重,而是要讓收禮的人感到他收到的禮物很貴重。
反正吹牛又不上稅,將這些玻璃器具吹成很難得、皇家僅有,還要說玻璃有高潔容不得瑕疵的品質,才能更顯珍貴。
姚直話後,孔雀國眾王公大臣看向玻璃器具的眼神變了一些,變得更加稀罕。
在他們這種地位,要的東西已不太在乎實用性,而是要貴重獨特要有特殊的含義,給他們充面子,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而這些璆琳器具便很能彰顯。
尤其高潔容不得瑕疵這點,更是戳中了他們心坎,因為他們也是這樣的人啊,靈魂純淨、品行高潔、容不得瑕疵。
就像鑽石和愛情一樣,兩者真的有關係嗎?沒有,只是因為有人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才讓更多人將愛情和鑽石畫等號。
所以,璆琳器具易碎,在孔雀國王公大臣們看來,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點,因為顯現了璆琳的獨特。
可惜秦國人也不多帶一點,就算還帶了,恐怕也沒有這麼完整的一套,他們若是想要,估計還得去那秦國獲取。
但這不僅沒讓他們失去興趣,反而更加想要,因為獲得的過程艱難,越能說明物品珍貴。
孔雀國國王也暗自點頭,覺得這一套璆琳器具很對他,合該為他所得,他也是品性高潔、容不得瑕疵的人啊,所以他信奉耆那教,想要將耆那教推廣開來,可惜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姚直繼續介紹:「此為陶器,是以泥土配合特別的手法燒制而成,這件陶器是仿照我大秦軍士和戰車樣貌所制……」
隨著姚直的介紹,孔雀國眾王公大臣仔細一看,這被稱為「陶器」的東西做工細膩,顏色也非常鮮明具有美感,那戰車恍若真實、秦人軍士也栩栩如生,連臉上的微笑表情都能看到。
但這就是秦人士卒和戰車,他們是如何作戰的?架著這輛戰車在戰場上來回衝撞?
「此為銅器,是以銅鑄成,這是一口鼎,在我大秦常被用來烹飪食物,所以有鐘鳴鼎食之說,這是皇帝陛下贈予國主的寶劍,象徵我大秦與貴邦交好……」
那劍沒啥好看的,但這東西居然是用來烹飪食物的,可別說造型還挺別致,三足雙耳、圓乎乎的身子,看著還蠻有趣。
其後,姚直又介紹了箱子重其他銅器和玉石製品,但孔雀國的王公大臣們興趣不高,他們孔雀國也有這些東西,只是在做工和造型上和秦人的不同。
輪到那幾口放著布的箱子,姚直介紹到:「這是錦,是我大秦一種珍貴的布料,以蠶絲織做而成。」
「蠶是一種小蟲,其性高潔,在我大秦有言『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蠶蟲也如神鳥鵷鵮一般,非桑葉不食,極好乾淨。」
為了此次出使,姚直等人在來前狠狠惡補了一番文化知識,不然到了外邦,怎麼和外人言說大秦的文化。
「待將蠶蟲養到一定時日,便會吐絲結蛹。養蠶人要將蛹上蠶絲抽出,再經多道技藝織作為錦,過程繁瑣,用時甚長,錦得來不易。」
「然錦輕便柔滑細膩,著於身上,不傷肌膚,有清爽輕巧之感,且錦能織作出多種顏色圖案,是上等布料!」
方才看到時便知這布料不一般,現今聽聞,更覺不同凡響。
以一種只吃那桑葉的小蟲所吐之絲織成布料,哪得養多少蟲,又得抽多少絲,還要經過多少繁雜的流程,才能將絲變成眼前的布?
這一番介紹下來,孔雀國有的王公大臣心中生出一個念頭:這大秦國聽著不像是蠻夷之邦,反而像是個很文明強盛的國家……
一般的蠻夷之邦會用那蠶蟲織錦,以璆琳制出那些精美器具?會不會是他們想差了,也許大秦國不比他們孔雀國差?
一王公看向另一口箱中那種奇怪的「白布」,問道:「此又是何布料?」
姚直搖頭笑道:「此非布料,而是『紙』,『紙』原先這世上並不存在,是我大秦李念公子制出,然後才有!『紙』之一物,主要用途是書寫記錄文字,其極為輕薄,易攜帶存儲。」
「在我大秦,已被用於百家記錄其等經典,好傳告世人。」
原來是一種書寫記錄文字的東西,那就和樹皮和竹簡一樣,難怪如此白,還裁剪得整齊。
但對姚直說的紙原先這世上沒有,是那李念公子制出,然後才有的說法,孔雀國眾王公大臣不信,這顯然是秦國人在故意抬高自己。
那問話的王公好奇道:「李念公子是誰?何為百家?」
姚直解釋道:「李念公子是我大秦一位大賢,有經天緯地之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便是我等會來貴邦出使,也是李念公子向皇帝陛下提議。李念公子還是陛下之婿,深得陛下器重!」
這話令孔雀國眾王公更好奇了,這些秦人會出使到他們這,還是因為那什麼李念公子?
那問話的孔雀國王公又道:「那李念公子知道吾國?」
姚直點頭道:「據聞,公子曾遊歷多地,在前年才歸國,因而其知各種消息,多處見聞。」
這王公又道:「既然那李念公子曾遊歷到吾國,我等怎不知其才,其之名號?」
但這個問題沒等姚直回答,便有孔雀國的大臣替他回道:「興許是其未曾到過吾國,是在他處得知吾國消息,也興許是其到過,只是聲名不顯,我等未曾有聞。」
這倒是,那啥李念公子就算到過他們孔雀國,如果其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事,他們也不會注意到。
一個在他們孔雀國沒任何名聲的人,在大秦國卻被如此濃重對待,看來這秦國人所謂的大賢也就那樣。
姚直又道:「『百家』是指『諸子百家』,諸子為我大秦智者賢人,其等有學說傳世,百家便是學習傳播其等學說的學派。」
「在我大秦,諸子多矣,百家亦多,其等探討經世治國之學、安國強邦之策,亦有修身立性之言,更有觀學天地、察摩自然之說。」
懂了,就是跟佛陀、大雄一樣的智慧者,但大秦國不可能有這麼多智慧者,決計是秦人編的謊話。
因為他們孔雀國都沒這般多智慧者,秦國為一蠻夷之邦,怎可能會有?
這倒是和摩葉上師、耽摩栗底城市長等人的想法一樣,因為我家沒有,所以你家也不可能有。
另一王公問道:「大秦國有那『諸子百家』,那教派豈非極多?如此不會生亂?」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他們的認知中,「諸子」如果是何佛陀、大雄一樣的智慧者,那麼其等所立的學派自然也是宗教教派,而宗教教派是要吸收招納信眾的,這個秦人使者說大秦國諸子百家很多,可不就是宗教教派很多。
這麼多教派一塊存在,不會相互之間爭奪信眾,搶奪地盤?
此問一出,眾王公大臣的目光又齊齊落在姚直身上,連孔雀國國王都目含深意地看向姚直。
孔雀國的宗教不少,他想解決,但如何解決,卻還未有決定,現在聽到大秦國似乎也有這類問題,或許可聽來借鑑一二。
姚直笑道:「諸位誤會了,在我大秦,『諸子百家』是學派,並非教派,以思想學說立派,百家間常坐而論道,彼此交流思想。」
「今在偉大的皇帝陛下指領下,我大秦已於咸陽設百家學宮,只要遵守大秦律令,百家皆可在此宮講授學問,教授世人。」
說完這番話,姚直又補了一句,「咸陽是我大秦都城,便如華氏城於貴邦一般!」
聽到這話,一王公立刻問道:「咸陽與我華氏城孰大?」
姚直明白這位王公問這話是什麼用意,想從他這得知咸陽不如他們華氏城,以此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但姚直還真滿足了這位王公,他實話實說道:「自然是華氏城更大,咸陽不如矣,姚某便未見過如貴邦華氏城這般大城。」
話雖是實話實說,卻讓孔雀國王公大臣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看向姚直的臉色也變得更加和藹親近起來。
哪有一個外邦人稱讚自己國家強大,更能虛榮自豪的呢?
姚直是故意的,話只說了一半:你們華氏城大歸大,但其他方面多不如咸陽,且咸陽正日新月異,遲早在規模上也會超過你們華氏城。
孔雀國國王聽了姚直的回答後有些失望,秦國對那諸子百家的方法很難用於他國內的宗教,讓一群教義思想不同、信奉神靈還不一樣的宗教在一起坐而論道,怕是得人腦子打出狗腦子。
強行將他們聚到一起,到時的場面就是:你信什麼?我信佛陀,佛引人向善,普度眾生多好,那你又信什麼?
我信三主神,沒有三主神開天闢地,創造眾生,你的佛陀連根毛都不是!
豎子,安敢毀謗我佛,你信的三主神都是神話傳說里的,根本不知道是真是假,而我佛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大智慧者。
隨後,雙方便從語言方面的交流變成物理層面的交流,接著再聽到旁邊有人在笑,轉頭一看是個既不信三主神,也不信佛,而信仰其他神靈的人。
孔雀國國王收斂起心中的失望,出聲問道:「那諸子百家便無有爭執衝突?」
姚直繼續道:「自然是有,然有爭執衝突又如何?任何爭執衝突都要置於我大秦律法之下,若敢違反律法,不管是哪一百家,都得依律懲處。」
這又是學不了的一點,要是孔雀國的律法能管到那些教派,他也不會苦惱。
律法都是給普通貧民和低種姓用的,哪管得了婆羅門和宗教信眾啊,像那些佛教僧侶不事生產,還不服徭役,不交稅賦,天天還讓信眾捐納,他也沒啥好辦法處理。
何況,這佛教還是他祖父阿育王給推廣發揚的,他想要改,就得推翻祖父定的一些規矩。
孔雀國國王生出一個想法:秦人的皇帝還真是好當,比他這個孔雀國之王舒心多了。
但他轉念一想,秦國小邦蠻夷,自然不會遇到他這種大國才會遇到的問題,有時國家太大也是種煩惱呢,這種煩惱是那秦人皇帝想體會,也體會不到的。
見沒有人再問,姚直繼續介紹,這次介紹的是那架被孔雀國王公大臣認為造型古怪的器物:「此物名為『顯微寶鏡』,顧名思義,是可看到微小之物的一件珍寶。」
「便如此刻,在我等周圍有許多東西存在,只是其等十分微小,因而肉眼不可見……」
這話還未說完,一名孔雀國的大臣問道:「是不是水中也有肉眼難見的微小之物?」
聽聞這個大臣問出的問題,孔雀國國王和一些王公大臣的眼神都微微一變。
(本章完)
最後幾口木箱則更是特別,有口箱子放著一架造型古怪的器物,一口放著很多精緻的小布包,每個布包都鼓鼓的,顯然裡面裝了東西,布包的用料是他們看著覺得很不錯的那種布。
這秦國雖是蠻夷之國,但好東西還真不少!
孔雀國王公大臣們在心中暗道,他們自詡見多識廣,可這些秦國人帶來的東西,很多都沒見過。
但他們是上國,不能表現出沒見識,在秦國人面前跌份,反而要裝出「你們帶來的東西也就那樣,我們孔雀國乃天朝上國,啥寶物沒有?根本引不起我們興趣!」的態度。
可等姚直開始為他們介紹,一個個立刻認真聽起來:「這些器具是用『璆琳』寶玉所制,『璆琳』是我大秦一種極其珍貴的寶玉,開採便已極難,何況是將其製成器具?」
「這成套的璆琳製品更為稀有,在大秦也唯有皇帝陛下才能拿出完整的一套,其中含杯盤碗碟……可供國主日常使用。但須注意,璆琳易碎,須輕拿輕放,要是落在地上,常會碎裂,且不可修補。」
「這也正是璆琳難以製成器具的一大原因,也正如其形色,乾淨無瑕,不帶有一絲瑕疵污穢,自然也容不得破損。」
送禮嘛,重要的不是禮物真有多貴重,而是要讓收禮的人感到他收到的禮物很貴重。
反正吹牛又不上稅,將這些玻璃器具吹成很難得、皇家僅有,還要說玻璃有高潔容不得瑕疵的品質,才能更顯珍貴。
姚直話後,孔雀國眾王公大臣看向玻璃器具的眼神變了一些,變得更加稀罕。
在他們這種地位,要的東西已不太在乎實用性,而是要貴重獨特要有特殊的含義,給他們充面子,彰顯他們的身份地位,而這些璆琳器具便很能彰顯。
尤其高潔容不得瑕疵這點,更是戳中了他們心坎,因為他們也是這樣的人啊,靈魂純淨、品行高潔、容不得瑕疵。
就像鑽石和愛情一樣,兩者真的有關係嗎?沒有,只是因為有人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才讓更多人將愛情和鑽石畫等號。
所以,璆琳器具易碎,在孔雀國王公大臣們看來,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點,因為顯現了璆琳的獨特。
可惜秦國人也不多帶一點,就算還帶了,恐怕也沒有這麼完整的一套,他們若是想要,估計還得去那秦國獲取。
但這不僅沒讓他們失去興趣,反而更加想要,因為獲得的過程艱難,越能說明物品珍貴。
孔雀國國王也暗自點頭,覺得這一套璆琳器具很對他,合該為他所得,他也是品性高潔、容不得瑕疵的人啊,所以他信奉耆那教,想要將耆那教推廣開來,可惜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姚直繼續介紹:「此為陶器,是以泥土配合特別的手法燒制而成,這件陶器是仿照我大秦軍士和戰車樣貌所制……」
隨著姚直的介紹,孔雀國眾王公大臣仔細一看,這被稱為「陶器」的東西做工細膩,顏色也非常鮮明具有美感,那戰車恍若真實、秦人軍士也栩栩如生,連臉上的微笑表情都能看到。
但這就是秦人士卒和戰車,他們是如何作戰的?架著這輛戰車在戰場上來回衝撞?
「此為銅器,是以銅鑄成,這是一口鼎,在我大秦常被用來烹飪食物,所以有鐘鳴鼎食之說,這是皇帝陛下贈予國主的寶劍,象徵我大秦與貴邦交好……」
那劍沒啥好看的,但這東西居然是用來烹飪食物的,可別說造型還挺別致,三足雙耳、圓乎乎的身子,看著還蠻有趣。
其後,姚直又介紹了箱子重其他銅器和玉石製品,但孔雀國的王公大臣們興趣不高,他們孔雀國也有這些東西,只是在做工和造型上和秦人的不同。
輪到那幾口放著布的箱子,姚直介紹到:「這是錦,是我大秦一種珍貴的布料,以蠶絲織做而成。」
「蠶是一種小蟲,其性高潔,在我大秦有言『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蠶蟲也如神鳥鵷鵮一般,非桑葉不食,極好乾淨。」
為了此次出使,姚直等人在來前狠狠惡補了一番文化知識,不然到了外邦,怎麼和外人言說大秦的文化。
「待將蠶蟲養到一定時日,便會吐絲結蛹。養蠶人要將蛹上蠶絲抽出,再經多道技藝織作為錦,過程繁瑣,用時甚長,錦得來不易。」
「然錦輕便柔滑細膩,著於身上,不傷肌膚,有清爽輕巧之感,且錦能織作出多種顏色圖案,是上等布料!」
方才看到時便知這布料不一般,現今聽聞,更覺不同凡響。
以一種只吃那桑葉的小蟲所吐之絲織成布料,哪得養多少蟲,又得抽多少絲,還要經過多少繁雜的流程,才能將絲變成眼前的布?
這一番介紹下來,孔雀國有的王公大臣心中生出一個念頭:這大秦國聽著不像是蠻夷之邦,反而像是個很文明強盛的國家……
一般的蠻夷之邦會用那蠶蟲織錦,以璆琳制出那些精美器具?會不會是他們想差了,也許大秦國不比他們孔雀國差?
一王公看向另一口箱中那種奇怪的「白布」,問道:「此又是何布料?」
姚直搖頭笑道:「此非布料,而是『紙』,『紙』原先這世上並不存在,是我大秦李念公子制出,然後才有!『紙』之一物,主要用途是書寫記錄文字,其極為輕薄,易攜帶存儲。」
「在我大秦,已被用於百家記錄其等經典,好傳告世人。」
原來是一種書寫記錄文字的東西,那就和樹皮和竹簡一樣,難怪如此白,還裁剪得整齊。
但對姚直說的紙原先這世上沒有,是那李念公子制出,然後才有的說法,孔雀國眾王公大臣不信,這顯然是秦國人在故意抬高自己。
那問話的王公好奇道:「李念公子是誰?何為百家?」
姚直解釋道:「李念公子是我大秦一位大賢,有經天緯地之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便是我等會來貴邦出使,也是李念公子向皇帝陛下提議。李念公子還是陛下之婿,深得陛下器重!」
這話令孔雀國眾王公更好奇了,這些秦人會出使到他們這,還是因為那什麼李念公子?
那問話的孔雀國王公又道:「那李念公子知道吾國?」
姚直點頭道:「據聞,公子曾遊歷多地,在前年才歸國,因而其知各種消息,多處見聞。」
這王公又道:「既然那李念公子曾遊歷到吾國,我等怎不知其才,其之名號?」
但這個問題沒等姚直回答,便有孔雀國的大臣替他回道:「興許是其未曾到過吾國,是在他處得知吾國消息,也興許是其到過,只是聲名不顯,我等未曾有聞。」
這倒是,那啥李念公子就算到過他們孔雀國,如果其沒有做出什麼驚人的事,他們也不會注意到。
一個在他們孔雀國沒任何名聲的人,在大秦國卻被如此濃重對待,看來這秦國人所謂的大賢也就那樣。
姚直又道:「『百家』是指『諸子百家』,諸子為我大秦智者賢人,其等有學說傳世,百家便是學習傳播其等學說的學派。」
「在我大秦,諸子多矣,百家亦多,其等探討經世治國之學、安國強邦之策,亦有修身立性之言,更有觀學天地、察摩自然之說。」
懂了,就是跟佛陀、大雄一樣的智慧者,但大秦國不可能有這麼多智慧者,決計是秦人編的謊話。
因為他們孔雀國都沒這般多智慧者,秦國為一蠻夷之邦,怎可能會有?
這倒是和摩葉上師、耽摩栗底城市長等人的想法一樣,因為我家沒有,所以你家也不可能有。
另一王公問道:「大秦國有那『諸子百家』,那教派豈非極多?如此不會生亂?」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在他們的認知中,「諸子」如果是何佛陀、大雄一樣的智慧者,那麼其等所立的學派自然也是宗教教派,而宗教教派是要吸收招納信眾的,這個秦人使者說大秦國諸子百家很多,可不就是宗教教派很多。
這麼多教派一塊存在,不會相互之間爭奪信眾,搶奪地盤?
此問一出,眾王公大臣的目光又齊齊落在姚直身上,連孔雀國國王都目含深意地看向姚直。
孔雀國的宗教不少,他想解決,但如何解決,卻還未有決定,現在聽到大秦國似乎也有這類問題,或許可聽來借鑑一二。
姚直笑道:「諸位誤會了,在我大秦,『諸子百家』是學派,並非教派,以思想學說立派,百家間常坐而論道,彼此交流思想。」
「今在偉大的皇帝陛下指領下,我大秦已於咸陽設百家學宮,只要遵守大秦律令,百家皆可在此宮講授學問,教授世人。」
說完這番話,姚直又補了一句,「咸陽是我大秦都城,便如華氏城於貴邦一般!」
聽到這話,一王公立刻問道:「咸陽與我華氏城孰大?」
姚直明白這位王公問這話是什麼用意,想從他這得知咸陽不如他們華氏城,以此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但姚直還真滿足了這位王公,他實話實說道:「自然是華氏城更大,咸陽不如矣,姚某便未見過如貴邦華氏城這般大城。」
話雖是實話實說,卻讓孔雀國王公大臣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看向姚直的臉色也變得更加和藹親近起來。
哪有一個外邦人稱讚自己國家強大,更能虛榮自豪的呢?
姚直是故意的,話只說了一半:你們華氏城大歸大,但其他方面多不如咸陽,且咸陽正日新月異,遲早在規模上也會超過你們華氏城。
孔雀國國王聽了姚直的回答後有些失望,秦國對那諸子百家的方法很難用於他國內的宗教,讓一群教義思想不同、信奉神靈還不一樣的宗教在一起坐而論道,怕是得人腦子打出狗腦子。
強行將他們聚到一起,到時的場面就是:你信什麼?我信佛陀,佛引人向善,普度眾生多好,那你又信什麼?
我信三主神,沒有三主神開天闢地,創造眾生,你的佛陀連根毛都不是!
豎子,安敢毀謗我佛,你信的三主神都是神話傳說里的,根本不知道是真是假,而我佛是實實在在存在過的大智慧者。
隨後,雙方便從語言方面的交流變成物理層面的交流,接著再聽到旁邊有人在笑,轉頭一看是個既不信三主神,也不信佛,而信仰其他神靈的人。
孔雀國國王收斂起心中的失望,出聲問道:「那諸子百家便無有爭執衝突?」
姚直繼續道:「自然是有,然有爭執衝突又如何?任何爭執衝突都要置於我大秦律法之下,若敢違反律法,不管是哪一百家,都得依律懲處。」
這又是學不了的一點,要是孔雀國的律法能管到那些教派,他也不會苦惱。
律法都是給普通貧民和低種姓用的,哪管得了婆羅門和宗教信眾啊,像那些佛教僧侶不事生產,還不服徭役,不交稅賦,天天還讓信眾捐納,他也沒啥好辦法處理。
何況,這佛教還是他祖父阿育王給推廣發揚的,他想要改,就得推翻祖父定的一些規矩。
孔雀國國王生出一個想法:秦人的皇帝還真是好當,比他這個孔雀國之王舒心多了。
但他轉念一想,秦國小邦蠻夷,自然不會遇到他這種大國才會遇到的問題,有時國家太大也是種煩惱呢,這種煩惱是那秦人皇帝想體會,也體會不到的。
見沒有人再問,姚直繼續介紹,這次介紹的是那架被孔雀國王公大臣認為造型古怪的器物:「此物名為『顯微寶鏡』,顧名思義,是可看到微小之物的一件珍寶。」
「便如此刻,在我等周圍有許多東西存在,只是其等十分微小,因而肉眼不可見……」
這話還未說完,一名孔雀國的大臣問道:「是不是水中也有肉眼難見的微小之物?」
聽聞這個大臣問出的問題,孔雀國國王和一些王公大臣的眼神都微微一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