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東漢衰敗(東漢篇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97章 東漢衰敗(東漢篇完)

  備註:大大們注意,這章還在寫東漢,不過也就在這章結束!

  始皇這下真有些繃不住了,章德竇皇后讓他想起了一個對他影響很大的人,他娘趙姬!

  要不是他技高一籌,說不定還真有可能被他娘和嫪毐聯手弄死,但就算勝利,趙姬那些操作讓他至今心有陰影:竟有娘為了姦夫,想把自己親生兒子給弄死!

  原本在經過趙姬之事,聽聞過呂后稱制後,始皇便對後宮和外戚干政十分警惕,現在更堅定了想法,一定要想辦法防止後宮干政和外戚干政,不能讓大秦今後的君王重演他和趙姬之故事,更不能讓大秦也整出「六後臨朝」之事。

  李念繼續講道:「從西漢便和大漢開始敵對,到東漢時,匈奴雖存,卻也不復強盛之時,如果他們能從西域諸國得到回補,也許還能恢復一些元氣,可惜西域有班超。」

  「那時的匈奴分為南北匈奴,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竇憲請求出征匈奴,不是他瀕臨死境時突發奇想,而是當時的南匈奴正請求東漢出兵討伐北匈奴,這是他能夠抓到的救命稻草!」

  「在竇憲主動請求下,東漢朝廷任命其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出征北匈奴。第二年,糧草軍械等物籌備完畢,竇憲率軍出發,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大戰,大破敵軍。」

  「北匈奴單于逃走,竇憲率軍追擊北匈奴諸部,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牲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大量匈奴部族投降,前後多達二十餘萬人。」

  「大勝之後,竇憲與副將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紀大漢威德,令班超之兄班固作銘,此便是『勒石燕然』。」

  李念頌了一遍《封燕然山銘》,聽到其中的「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始皇三人心有唏噓,冒頓也能算是和他們同一時代的人,可在這篇銘中已成古人。

  但總覺得這「勒石燕然」之功和「封狼居胥,飲馬瀚海」相比,還是差了點東西。

  這其實是此功雖大,但打擊的卻不是最強盛時的匈奴,最重要的霍去病的功績太過耀眼璀璨,以那般年紀取曠世之功,令人驚嘆,也令人惋惜。

  「北匈奴雖敗,北匈奴單于卻逃走,竇憲派人追尋他,企圖將之招降。被竇憲擊敗後,北匈奴實力大損,北匈奴眾人也知道他們已經不再是大漢對手。」

  「在竇憲招降下,又有許多北匈奴人歸降,北匈奴單于也派其弟弟右溫禺疑王到洛陽向東漢進貢,並留侍漢和帝劉肇。」

  「但竇憲認為北匈奴單于沒有親來洛陽,缺乏誠意,於是便奏請朝廷遣歸右溫禺鞮王,準備再次打北匈奴一頓。」

  「北匈奴單于見東漢遣返他的弟弟,知曉大事不妙,又派車諧儲王等人到居延塞見竇憲,請求向東漢稱臣,並想入京朝見。」

  「北匈奴單于這麼做看似沒問題,但他沒想到東漢需要的不是表面臣服的北匈奴,而是徹底敗服的北匈奴。」

  「竇憲當時倒沒想這麼多,他在接見北匈奴單于派出的使者後,向東漢朝廷請示,朝廷同意北匈奴稱臣臣服。」

  「然而就在這時,南匈奴單于上書,建議乘機消滅北單于,然後南北匈奴合併歸漢。」

  要不說二鬼子更狠,南匈奴和北匈奴原本也是一家人,可在分裂後,對待曾經的同族之狠更在東漢之上,同族為敵比與外人為敵更可恨了屬於是。

  「東漢朝廷同意了南匈奴單于的建議,於是南匈奴單于率軍大敗北匈奴單于。但北匈奴單于又逃走了,不過這次,東漢也準備給北匈奴致命一擊。」

  「竇憲認為北匈奴勢力微弱,想乘機將之徹底消滅,永元三年,東漢軍於金微山大破北匈奴,斬首五千餘級,北匈奴單于再度逃走,不知去向,但匈奴和東漢的戰爭到此仍未結束。」

  這匈奴還真頑強,從秦時便已存在,和大漢從西漢打到了東漢,居然還沒有被徹底覆滅,還能繼續蹦躂。

  始皇不禁又在心裡感嘆:冒頓,你死得好啊!

  思及至此,始皇道:「匈奴自秦時已存,至東漢已有三百歲月,其存如此之久,似已跳出了那『歷史周期律』,是何原因?」

  這個問題,李念還真沒想到過,他想了想後,回道:「臣以為匈奴能存續如此之久,有如下原因:一者為匈奴非以耕種立國,因而不會如中原王朝一般嚴重宥於土地,其在糧食等物不足時,常會劫掠他國以獲所需,而中原王朝常不會如此作為;」


  這和大航海時代某些國家很像,都是在自家刨食不行,那就去搶別人的,說其等是強盜,沒啥錯。

  「劫掠時,其等若能搶到足夠所需,會緩解己身問題,若不能搶到,也能消耗去人口,還是能緩解己身問題。」

  「匈奴人棲居環境和其風俗也是重要因素,匈奴人居於大漠草原,而草原到了冬日,常有低溫風雪,可使老人婦孺斃命,匈奴人又崇尚狼、鷹,認為弱老者當死,青壯者當活,由此亦可減緩問題;」

  「二者匈奴既是一國,也是一族,王朝常滅,族卻長存,我華夏一族亦是如此,諸多王朝更迭,然華夏族卻始終存在。」

  「三者則因大漢,大漢為匈奴之強敵,使其等日夜憂懼,迫使其等必須足夠強壯,若不夠強,如何在與大漢相爭中不致覆亡?」

  始皇思考了一番李念的話,覺得有些道理,又道:「那班超、竇憲後來如何?」

  李念道:「竇憲立下這般大功,自是威名大盛,在東漢朝中把攬朝政,權傾朝野,家中兄弟子侄也擔任高位,竇家人由此更為跋扈驕縱,就是竇家的奴隸門客也仗著竇家之勢為非作歹。」

  蒙恬搖頭評價道:「如此作為,禍不遠矣!」

  李念笑道:「竇憲被滅是因他們參與了謀害皇帝,漢和帝劉肇即位時年幼,然其終會長大,總有一天章德竇皇后得將朝政大權歸還給劉肇。可章德竇皇后哪願將大權交出,讓劉肇親政?」

  「而且,劉肇是劉炟過繼給章德竇皇后,章德竇皇后並非劉肇生母,相反她還殺了劉肇生母,並讓人隱瞞。」

  「劉肇日壯,章德竇皇后等人自然感到擔憂,加之竇家跋扈,與劉肇產生了不少衝突,他們也擔心劉肇掌握大權後,會清算其等罪行,不如先下手為強!」

  「遂生出了殺死劉肇,再立新帝的念頭,再立個年幼的皇帝,不就又能繼續保證他們的權勢地位?」

  「孰料那時的劉肇雖年僅十四,但聰慧過人,暗中了解到章德竇皇后等人的謀劃,也籌謀起了如何反制。結果是劉肇技高一籌,於永元四年四月,將參與謀害他的人一網打盡。」

  這小皇帝挺厲害啊,才十四歲就有這等膽魄智慧,不僅洞察了敵人陰謀,更一舉反殺掉了強敵。

  李念道:「在被劉肇反制後,因顧及章德竇皇后,劉肇並未立即處置竇憲,卻讓竇憲和其他竇家人回自己的封地,等竇憲等人到了封地,逼其等自盡,至此竇憲身亡,章德竇皇后失勢。」

  「竇憲這個人對東漢,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他對北匈奴的征伐,將北匈奴殘部攆到西邊去了,其等抵達了柱洲(歐洲),一路向西侵襲,最後兵臨羅馬城,將當時的羅馬給滅了。」

  李念說到這有些憋不住笑,柱洲人,就這、就這?連東漢手下的敗軍之將都打不過,又如何會是大漢的對手?

  始皇三人也生出差不多的想法,被東漢擊敗的匈奴,居然跑到西邊把柱洲的強國給滅了,看來這柱洲人也不行啊!

  始皇搖頭道:「竇憲能力雖強,有『勒石燕然』之功,可太過跋扈驕狂,取死有道!」

  評價完這句後,始皇又問道:「班超在西域如何了?」

  比之竇憲,他對班超更感興趣,想知道這一位在西域又干出了什麼事。

  李念道:「洛陽發生的事並未影響到班超在西域的經營,他率領手下的西域聯軍擊敗了貴霜帝國,就是那個給劉炟送獅子和長頸鹿的國家。貴霜帝國,是月氏人遷移到更西邊建立起的一個帝國。」

  「西漢時,月氏人為匈奴所敗,西遷,後來又被匈奴支持的烏孫擊敗,再次西遷,這次他們找到了一個比他們更弱的國家,此國在《後漢書.西域傳》中被稱為『大夏』,實則和夏商周之夏沒有關係。」

  「月氏人將此國擊敗,奪其土地,立大月氏王國,再到後來,大月氏王國國力更盛、疆土更廣,建貴霜帝國!

  這西邊的人確實不行,被東漢打跑的匈奴能跑到柱洲去滅國,被匈奴打跑的月氏人也能滅國,那要是大秦開過去,不得通吃?

  「貴霜帝國會和班超打起來,是因貴霜帝國的月氏王在派使者向東漢進貢獅子、長頸鹿時,提出要娶一位東漢公主為妻,但被班超拒絕了,月氏王由是怨恨,遂派兵攻打班超。」

  「但月氏人西遷太久,他們那片地方又無國是其對手,早已忘了漢的強大,被班超大敗,整個貴霜帝國由此震驚,每年向東漢朝貢。」

  蒙恬笑道:「這下讓他們想起了他們是怎麼到那裡的,不挨頓打,不老實!」


  李念道:「永平三年,劉肇重設西域都護府,令班超為新一任都護,在其都護西域之時,西域五十多個國家都重新臣服於東漢,紛紛向東漢送納質子。」

  「班超也因功而被劉肇封為『定遠侯』,史書常稱其為班定遠。但班超之功還不僅限於西域,更是派使者出使西方的大秦。」

  聽李念提到「西方的大秦」,始皇來了些許興趣,問道:「何國為西方大秦?」

  等李念回答「羅馬帝國」後,始皇頓時興趣減弱,一個被匈奴滅掉的國家也配稱「大秦」?簡直是在侮辱他的大秦,日後大秦若抵臨西方,定要讓西方諸國不得以「秦」為名。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但班超派出的使者並未能到達羅馬,只是到了地中海便返回,不過其等到達了條支、安息等國,這些國家也派了使者到東漢進貢。」

  「在西域待了多年,班超已經年老,日漸思鄉,於永元十四年,班超返回洛陽,並於洛陽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班超是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以來,功績最大之人,若無其,東漢在劉炟時,可能便以對西域失去了控制,臣由此才多講了一些!」

  始皇點了點頭,道:「班定遠,為國駐疆,定守遠方,朕之大秦亦會有此兒郎,為大秦鎮守邊疆,威懾四方!」

  說完這句,始皇又道:「那劉肇後來又如何了?其十四歲時便能反制竇憲等人,當有所作為?」

  只是已經聽李念說了那東漢有「六後臨朝」之事,劉肇的事也許不會太好。

  果不其然,只聽李念道:「劉肇此人頗為聰慧,也頗有能力,對內對外都很有作為,通常認為東漢是在其手中到了最鼎盛之時。」

  但到了最盛,也即意味著已經到了最高,沒法更高,接下來只有維持住穩定或向下衰落,大概率是向下衰落。

  「若說是其父劉炟留下了後宮和外戚干政的問題,那劉肇便是親身經歷過了這些事,卻未有改變,但這也不能全怪他,畢竟他和其父一樣離世很早,終年二十七歲。」

  「說來,自劉莊之後的東漢帝王少有長壽者,由於離世早,多位帝王子嗣不多,甚至無有子嗣,加之後宮、外戚、宦官干政等因,致使東漢帝位更迭頻繁,在位時間長者甚少,有好些位還為幼子,未及成長,便已即帝位,又隨後離世。」

  「因而,後世又稱東漢為『東漢幼兒園』,意為其有很多幼兒皇帝。劉肇也是如此,他離世年輕,雖有子嗣留下,但都太年幼,且一個有病,一個在即位時才出生百餘日。」

  聽完這些,始皇三人明白這東漢就算本來沒有多大問題,在這種種情況下,也會變得問題,皇帝好些是幾歲的小孩,甚至還有百餘日的娃,不出問題才有鬼。

  始皇心裡冒出一個奇妙的念頭:這會不會是東漢前幾位皇帝幹得太好,所以上天要在後面找補回來,有意讓東漢衰弱?

  李念不知道始皇心中的冒出的迷信念頭,繼續在道:「百餘日的娃連走路都不會,還要讓抱著上朝,自然不可能處理政事,於是劉肇的皇后鄧綏臨朝稱制,替幼帝處理政務。」

  「這位鄧綏和章德竇皇后不同,其雖稱制,卻是位賢后,跟其他五位有所差別,在她治理東漢期間,東漢內部災難頻發,隕石、地震、洪水、冰雹、蝗災接著來,多地受天災之苦。」

  這番話讓始皇更加重了心中生起的念頭,該不會真是上天見東漢走得太順,所以故意來東漢衰弱。

  「而外部各族見東漢因天災衰弱,趁機反叛入侵,至此之時,東漢存亡之秋,鄧綏卻帶領東漢扛了過來,不僅將國內天災帶來的影響消弭,還將外患平息。」

  「若不是鄧綏,東漢在此時即使不亡,也要元氣大傷,可惜在鄧綏之後,其他臨朝稱制的東漢太后們卻沒有這般賢能,加之皇位更迭太頻繁,宦官干政等問題,東漢日漸衰敗。」

  「諸多問題累積下,東漢走向了末路,在漢靈帝劉宏時,一位道人率領天下萬民向東漢朝廷喊出了那句流傳後世的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後世有人又給這位道人補上了一句話:貧道張角,請大漢赴死!」

  聽著這兩句話,始皇三人仿佛穿過時間的迷霧,看到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那有英雄豪情,也有美人嘆惋,有一諾千金,也有陰謀背叛,有人登巔為王,也有人淪為灰燼……

  那張角要送葬的不只是東漢,也是送葬綿延了四百年的大漢天下,這場落幕必定會比一般王朝覆滅更為盛大,其喊出的口號也充滿了豪氣。


  李念道:「東漢雖走至末路,但其真正亡滅依然過了很久,且東漢覆亡與外敵無關,反倒是在東漢倒下時,那個時代的豪傑依舊壓著外敵在打。」

  「那是一個在後世被幾乎所有華夏人都知曉的精彩時代,就算不了解那段歷史,也定會知曉那位,其以一己之功讓『智慧』變成了那個姓氏的象徵。後世人一聽到某人與那位同姓,會很自然地覺得這人肯定很聰明。」

  當然,精彩歸精彩,可惜對民眾不友好,三家歸晉,亂世終結時,天下十室九空。

  「東漢末年和那一時代往往聯繫在一起,因為在那個時代的豪傑幾乎都出身於東漢末!」

  聽了李念話後,始皇生起了濃厚的興趣,還有這麼厲害的人,竟以一己之功讓人們覺得一個姓氏智慧?

  但始皇也知那個時代肯定講起來很長,按下心中想一聽究竟的欲望,道:「今日便到此處,下次再為朕講說,朕很想知道是何人能讓一姓至此。」

  李念點頭笑道:「那位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臣,為千古臣子之典範,歷朝君王都想有的一位臣!在後世,那位會被傳頌得華夏人所盡知,即使腳盆等國也知,是因一本小說。」

  「臣若得空,為陛下寫來!」

  始皇心中的興趣更濃,但他搖頭道:「還是先忙你手上之事,以國之大計為重,且莫為此等閒事耽擱。」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