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內疚
第1106章 內疚
派個海軍或者陸軍將領去,他們三天兩頭得找藉口開疆拓土。可問題是非洲太大了,打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占領的土地面積越大,帝國的負擔也就越重,更沒時間加深同化。
弄一大片包含了幾十上百個族群的土地,那不是等著亂套呢嘛,更給了外人插手利用的機會。所以張永齡的性格品質,就是最安全也是最保險的總督,沒有之一。
首先他的年歲大了,已經過了五十,不復壯年,也沒了那麼多雄心壯志,更傾向於保守,願意蕭規曹隨。其次他能力不足,還知道這一點,難能可貴。世上聰明人多的很,但能清楚自己吃幾碗乾飯的很少。
最後他是個老太監,又在東廠磨練過,見多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也就懂得什麼才最珍貴,不會輕易受人蠱惑,也少了正常人那麼多牽掛。
「……奴婢懂了,萬歲爺沒說讓做啥,誰也別想違背,除非從我身上踩過去!」話說到這個份上,張永齡終於明白了。
但他並不認為皇帝低看了自己是侮辱,反而更安心了。這樣最好,讓幹啥就趕緊干,沒說就不干!不光自己不干,別人也不許干!
「萬歲爺,他成嗎?」
皇帝的時間是寶貴的,能聽自己絮叨幾句已經算恩賜了,張永齡沒敢再多耽擱,千恩萬謝之後跟著平頭哥去司禮監辦理諸多手續和公文。這時王承恩湊了上來,借著點雪茄的機會小聲表達了不太放心。
「不光他成,實際上你也成。想不想也外放個總督乾乾?要不等海軍把夏威夷基地建好,你也過去試試?」
成不成呢?洪濤認為大體上沒問題。為了給他加一道保險,還特意把駐守軍隊從海軍陸戰都司換成了陸軍。表面上看這是朝臣們商議妥協的結果,實則就是自己給袁應泰的指示,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一家獨大。
張永齡過去啥也不用初創,還按照原本的方式做就可以。遇到緊急情況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軍事方面有陸軍指揮使負責,民政方面有熟悉本地情況的燕不死協助,只要別太剛愎自用,沒什麼可擔心的。
而且不管成不成這一步也都要邁出去,將來陸陸續續會任命多位海外領地總督,張永齡就是問路的石頭。從他的表現上可以總結歸納各種缺失,還有時間抓緊彌補。
「奴婢可沒那個本事,這輩子只會跟在萬歲爺身邊伺候。當官太累了,不光要完成上面的命令,還要維護下面的利益,弄不好就兩頭不是人。奴婢就簡單多了,只需伺候好萬歲爺,其他人誰也別想多嘴……娘娘除外。
哦對,還有件事要和萬歲爺說。這些日子娘娘的身體不太好,半夜經常咳醒,動不動就出虛汗,還總愛發脾氣。御醫看過多次,只說是正氣虛虧,開了些湯藥,吃了又不見起色,是不是該去道觀叫醫生進宮診治?」
王承恩還是一如既往的不羨慕,他也算是能知道吃幾碗乾飯的少數人之一,這麼多年來從未熱衷過權力,不是能忍,是真不眼饞。
對他而言,皇帝不發愁、蹴鞠隊不惹事、朝臣們少來煩、太監宮女們少犯錯、身體沒病沒災、能吃能喝能跑能玩,那就是幸福。
哦對,最好皇帝能少出宮幾次,不要動不動就御駕親征,更不要出海坐船,後半生的日子就算圓滿了。
這不,說著說著煩心事就來了。皇后娘娘這兩年身體一直不太好,且越來越嚴重,御醫們試了各種辦法仍不見好轉。聽說道觀里的醫生挺神奇,各種頑疾治好了不少,於是想提醒皇帝找幾個靠譜的進宮試試。
「到歲數了,不奇怪,心病難醫啊……走,去太液池邊坐坐。帶上魚竿,那些魚有點太放肆了,居然敢在朕的窩子附近翻騰!」
說起這個話題,洪濤從臉色到神態立馬頹廢了不少,或者叫內疚。皇后是個好女人,這麼多年了悶在後宮裡也沒有非分之想。
可自己虧欠她太多,一個女人沒有子嗣,別說在古代,放到後世里也是種無形的壓力。更麻煩的是自己衰老很慢,十年前啥樣,現在看上去還是啥樣。然而皇后和嬪妃們不成,逐漸衰老,這又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咳嗽的毛病好多年了,而且分季節。問過幾個太醫,根據脈像和症狀肯定不是肺結核,沒準是氣管炎,還是過敏性的。
出虛汗和發脾氣更正常不過了,皇后整整五十歲,正在更年期,這個階段的女人大多會有更年期綜合徵,屬於內分泌紊亂,沒治。
為了緩解心煩意亂,還是去湖邊釣魚吧。那個窩子足足打了三十多年,每天由專人負責,日日不斷。可是垂釣的次數越來越少,太液池裡的魚兒們從爺爺輩就來吃,有些大鯉魚都長到一米來長了,不釣太浪費資源。
「去把朕的槍取來,這群扁毛畜牲該死!」
天氣不錯,艷陽當空;風力也合適,不大不小,坐在湖邊不覺得悶熱,可是釣竿放下去沒半個小時洪濤就急了。
漁獲還是不錯的,兩條七八斤重的鯉魚和草魚已經入護。但有幾隻水鳥和天鵝跑過來湊熱鬧,就在窩子附近游弋,還有試圖往魚竿上站的,嚴重擾亂了釣魚節奏。
「萬歲爺使不得啊,讓奴婢划船把它們趕走!」但王承恩顯然不同意皇帝的做法,很認真的為水鳥們求情。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有何使不得?這裡以前除了野鴨子沒水鳥,是誰擅自放進來的!」洪濤更煩了,堂堂大明帝國皇帝,平日裡不怎麼擅殺大臣,怎麼連打水鳥也不成了呢。
「萬歲爺有所不知,這些鳥都是各地進貢來的,深得皇后喜愛。大前年萬歲爺還下旨在太液池西岸建了鳥舍,不允許任何人傷其性命。」
對於皇帝在某些事上健忘的毛病,王承恩已經見怪不怪了。當下又把水鳥的來歷從頭說了一遍,希望能喚起皇帝的記憶。
(本章完)
派個海軍或者陸軍將領去,他們三天兩頭得找藉口開疆拓土。可問題是非洲太大了,打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呢。占領的土地面積越大,帝國的負擔也就越重,更沒時間加深同化。
弄一大片包含了幾十上百個族群的土地,那不是等著亂套呢嘛,更給了外人插手利用的機會。所以張永齡的性格品質,就是最安全也是最保險的總督,沒有之一。
首先他的年歲大了,已經過了五十,不復壯年,也沒了那麼多雄心壯志,更傾向於保守,願意蕭規曹隨。其次他能力不足,還知道這一點,難能可貴。世上聰明人多的很,但能清楚自己吃幾碗乾飯的很少。
最後他是個老太監,又在東廠磨練過,見多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也就懂得什麼才最珍貴,不會輕易受人蠱惑,也少了正常人那麼多牽掛。
「……奴婢懂了,萬歲爺沒說讓做啥,誰也別想違背,除非從我身上踩過去!」話說到這個份上,張永齡終於明白了。
但他並不認為皇帝低看了自己是侮辱,反而更安心了。這樣最好,讓幹啥就趕緊干,沒說就不干!不光自己不干,別人也不許干!
「萬歲爺,他成嗎?」
皇帝的時間是寶貴的,能聽自己絮叨幾句已經算恩賜了,張永齡沒敢再多耽擱,千恩萬謝之後跟著平頭哥去司禮監辦理諸多手續和公文。這時王承恩湊了上來,借著點雪茄的機會小聲表達了不太放心。
「不光他成,實際上你也成。想不想也外放個總督乾乾?要不等海軍把夏威夷基地建好,你也過去試試?」
成不成呢?洪濤認為大體上沒問題。為了給他加一道保險,還特意把駐守軍隊從海軍陸戰都司換成了陸軍。表面上看這是朝臣們商議妥協的結果,實則就是自己給袁應泰的指示,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一家獨大。
張永齡過去啥也不用初創,還按照原本的方式做就可以。遇到緊急情況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軍事方面有陸軍指揮使負責,民政方面有熟悉本地情況的燕不死協助,只要別太剛愎自用,沒什麼可擔心的。
而且不管成不成這一步也都要邁出去,將來陸陸續續會任命多位海外領地總督,張永齡就是問路的石頭。從他的表現上可以總結歸納各種缺失,還有時間抓緊彌補。
「奴婢可沒那個本事,這輩子只會跟在萬歲爺身邊伺候。當官太累了,不光要完成上面的命令,還要維護下面的利益,弄不好就兩頭不是人。奴婢就簡單多了,只需伺候好萬歲爺,其他人誰也別想多嘴……娘娘除外。
哦對,還有件事要和萬歲爺說。這些日子娘娘的身體不太好,半夜經常咳醒,動不動就出虛汗,還總愛發脾氣。御醫看過多次,只說是正氣虛虧,開了些湯藥,吃了又不見起色,是不是該去道觀叫醫生進宮診治?」
王承恩還是一如既往的不羨慕,他也算是能知道吃幾碗乾飯的少數人之一,這麼多年來從未熱衷過權力,不是能忍,是真不眼饞。
對他而言,皇帝不發愁、蹴鞠隊不惹事、朝臣們少來煩、太監宮女們少犯錯、身體沒病沒災、能吃能喝能跑能玩,那就是幸福。
哦對,最好皇帝能少出宮幾次,不要動不動就御駕親征,更不要出海坐船,後半生的日子就算圓滿了。
這不,說著說著煩心事就來了。皇后娘娘這兩年身體一直不太好,且越來越嚴重,御醫們試了各種辦法仍不見好轉。聽說道觀里的醫生挺神奇,各種頑疾治好了不少,於是想提醒皇帝找幾個靠譜的進宮試試。
「到歲數了,不奇怪,心病難醫啊……走,去太液池邊坐坐。帶上魚竿,那些魚有點太放肆了,居然敢在朕的窩子附近翻騰!」
說起這個話題,洪濤從臉色到神態立馬頹廢了不少,或者叫內疚。皇后是個好女人,這麼多年了悶在後宮裡也沒有非分之想。
可自己虧欠她太多,一個女人沒有子嗣,別說在古代,放到後世里也是種無形的壓力。更麻煩的是自己衰老很慢,十年前啥樣,現在看上去還是啥樣。然而皇后和嬪妃們不成,逐漸衰老,這又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咳嗽的毛病好多年了,而且分季節。問過幾個太醫,根據脈像和症狀肯定不是肺結核,沒準是氣管炎,還是過敏性的。
出虛汗和發脾氣更正常不過了,皇后整整五十歲,正在更年期,這個階段的女人大多會有更年期綜合徵,屬於內分泌紊亂,沒治。
為了緩解心煩意亂,還是去湖邊釣魚吧。那個窩子足足打了三十多年,每天由專人負責,日日不斷。可是垂釣的次數越來越少,太液池裡的魚兒們從爺爺輩就來吃,有些大鯉魚都長到一米來長了,不釣太浪費資源。
「去把朕的槍取來,這群扁毛畜牲該死!」
天氣不錯,艷陽當空;風力也合適,不大不小,坐在湖邊不覺得悶熱,可是釣竿放下去沒半個小時洪濤就急了。
漁獲還是不錯的,兩條七八斤重的鯉魚和草魚已經入護。但有幾隻水鳥和天鵝跑過來湊熱鬧,就在窩子附近游弋,還有試圖往魚竿上站的,嚴重擾亂了釣魚節奏。
「萬歲爺使不得啊,讓奴婢划船把它們趕走!」但王承恩顯然不同意皇帝的做法,很認真的為水鳥們求情。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有何使不得?這裡以前除了野鴨子沒水鳥,是誰擅自放進來的!」洪濤更煩了,堂堂大明帝國皇帝,平日裡不怎麼擅殺大臣,怎麼連打水鳥也不成了呢。
「萬歲爺有所不知,這些鳥都是各地進貢來的,深得皇后喜愛。大前年萬歲爺還下旨在太液池西岸建了鳥舍,不允許任何人傷其性命。」
對於皇帝在某些事上健忘的毛病,王承恩已經見怪不怪了。當下又把水鳥的來歷從頭說了一遍,希望能喚起皇帝的記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