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與哲學家爭論
第1089章 與哲學家爭論
尤其是西班牙,虛弱的國力再也無法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逐漸被歐洲各國瓜分。失去了從殖民地獲得的巨額財富之後,就一頭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上跌落塵埃,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其實這樣的戲碼很眼熟,後世的英國也曾登上過日不落帝國寶座,同樣也受到了歐洲各國的輪番挑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被後世人如何定性,實際上和三十年戰爭一樣,都是為了爭奪利益,與正義、公理沒有一點關係。
結果也很相似,兩次世界大戰完全榨乾了英國的國庫,只能心有不甘的將頭把交椅讓給了表弟,從此之後和西班牙差不多,一年不如一年。
要是按照這個邏輯推論,當第三次或者第四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世界霸權很可能也要易主,到底會落在誰的手裡真的很難推測。
「外部騷擾……難道陛下也要參與進去?這太不合理了,大明帝國與歐洲遠隔重洋,沒有任何利益上的衝突!哦……我明白了,是不是荷蘭人在暗中搗鬼,試圖說服陛下參戰?
請聽我一句忠告,如果陛下不想讓帝國陷入困境,最好的選擇就是隔岸觀火。無論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都需要快速恢復國力。
到時候大明帝國就是唯一的商業夥伴,可以將海量的貨物賣到歐洲,賺取大量財富。放著這麼好的局面不要,為何非要去為了歐洲貴族的利益,犧牲帝國士兵的生命呢?」
搞哲學研究且有成就的人,沒一個是書呆子,必須非常深入社會,還要特別關注時勢。換句話講,他們與政客只隔著一層薄紙,有時候甚至是一體的。沒有這樣的眼光和能力,就無法給哲學研究提供足夠的素材。
此時的笛卡爾就把哲學家的身份扔到了一邊,轉眼成了政治家,以敏銳的洞察力,給大明帝國皇帝勾畫著未來的發展遠景,說得頭頭是道。
「你分析的很對,帝國在歐洲是沒有需要用戰爭爭奪的利益。但你猜錯了,這件事與荷蘭人毫無關係,他們也不曾提出類似的建議。
其實帝國與荷蘭之間的關係並不牢靠,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帝國需要在歐洲尋找代理人,以便售賣貨物,荷蘭需要在亞洲得到安全保障,以便打通海路。
代理人並不是唯一,可選擇的對象比較多,比如不列顛和丹麥的東印度公司,他們都應該願意承擔這個角色。而在亞洲有能力給予安全保障的只有依靠帝國,地位上不平等就永遠也不可能有平等的交易。
但帝國確實有可能參戰,只是地點不在歐洲,而是在東邊那塊大陸上。帝國理應獲得一片土地,誰攔著誰就會成為敵人。很不幸,西班牙再次站在這個位置上。」
可是這次洪濤沒有因為對方是很有成就的科學家就盲目同意其觀點,讓笛卡爾身兼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等諸多頭銜都心服口服,唯獨在當皇帝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不太服氣。
「陛下要去攻打西班牙的海外總督區?哦,上帝啊,這太瘋狂了……讓我想想……讓我好好想一想!」
這個答案很出乎笛卡爾的預料,讓他不由得驚呼了出來,三步並作兩步走到地圖前,仰著脖子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大概率是進入了多線程運算模式。
「拿些點心和乾果,還有葡萄酒。」洪濤沒去打攪,轉頭小聲吩咐王承恩。
能和笛卡爾從歐洲問題說到美洲,確實超出了自己的計劃。但並不屬於失誤,反而有些收穫和啟發。既然這樣就還得深聊下去,保不齊那句話又能讓自己受益匪淺呢。
「陛下這樣做確實有利可圖,但並不是最優解。因為由此引發的諸多連鎖反應是不可控的,其中肯定有讓帝國受損的可能性。
比如造成西班牙政府直接崩潰!當來自美洲的收益受到巨大威脅時,這種可能性會隨之增高。到時候神聖羅馬帝國會在第一時間向各國尋求和談,結束這場戰爭。
您看,這樣的結果對大明帝國沒有任何好處。當歐洲和平降臨時,新大陸就會被瓜分。但他們不會允許有另一方的存在,新大陸是戰利品,沒有分享的可能。
這樣一來您的帝國就會取代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歐洲各國集體的敵人,如果不能快速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戰爭在所難免。
不知道陛下是如何估算新大陸收益的,是否願意因其引發一場大規模戰爭。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有兩個大帝國在坐山觀虎鬥,奧斯曼和俄羅斯。」
經過了四五分鐘的思考,笛卡爾慢慢走回桌邊,但沒坐下,站著闡述通過邏輯分析得出的結果。總體上講不算很樂觀,雖然比較確定大明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會獲勝,卻對勝利之後能否得到足夠的收益產生了比較大的疑慮。
「歐洲與亞洲之間早晚會有一場大戰,用來確定誰才是主導。站在我個人的立場上,這一時刻來的越早對帝國越有利。如果拋開出生地和家鄉因素,你更希望誰能獲勝?」
有時候洪濤會很嫉妒這些天才,別人用一輩子時間辛辛苦苦獲得的知識和見識,對他們而言可能並不算太難。笛卡爾純靠思考分析出來的結果,與自己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總結出來的結論居然很相似,真是不講理啊!
「陛下打算把帝國變成什麼樣子?僅就目前的狀態評價它已經很強大了,最關鍵的是貴族並不奢靡,百姓也沒那麼辛苦。難道這還不夠嗎?為什麼還需要在新大陸上占據領地,如此遙遠又該如何管理呢?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西班牙的下場已經很清楚了,即便占據了世界上最廣袤的土地,獲得了海量財富,可並沒為其帶來繁榮和發展。如果陛下沒有辦法克服同樣的問題,會不會也走上同樣的道路?」
笛卡爾很狡猾,沒有回答這個簡單卻又致命的問題,而是展開了反問,打算從根本上否定皇帝的計劃,之後也就不用去探討該支持誰了。
(本章完)
尤其是西班牙,虛弱的國力再也無法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逐漸被歐洲各國瓜分。失去了從殖民地獲得的巨額財富之後,就一頭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上跌落塵埃,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其實這樣的戲碼很眼熟,後世的英國也曾登上過日不落帝國寶座,同樣也受到了歐洲各國的輪番挑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管被後世人如何定性,實際上和三十年戰爭一樣,都是為了爭奪利益,與正義、公理沒有一點關係。
結果也很相似,兩次世界大戰完全榨乾了英國的國庫,只能心有不甘的將頭把交椅讓給了表弟,從此之後和西班牙差不多,一年不如一年。
要是按照這個邏輯推論,當第三次或者第四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世界霸權很可能也要易主,到底會落在誰的手裡真的很難推測。
「外部騷擾……難道陛下也要參與進去?這太不合理了,大明帝國與歐洲遠隔重洋,沒有任何利益上的衝突!哦……我明白了,是不是荷蘭人在暗中搗鬼,試圖說服陛下參戰?
請聽我一句忠告,如果陛下不想讓帝國陷入困境,最好的選擇就是隔岸觀火。無論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都需要快速恢復國力。
到時候大明帝國就是唯一的商業夥伴,可以將海量的貨物賣到歐洲,賺取大量財富。放著這麼好的局面不要,為何非要去為了歐洲貴族的利益,犧牲帝國士兵的生命呢?」
搞哲學研究且有成就的人,沒一個是書呆子,必須非常深入社會,還要特別關注時勢。換句話講,他們與政客只隔著一層薄紙,有時候甚至是一體的。沒有這樣的眼光和能力,就無法給哲學研究提供足夠的素材。
此時的笛卡爾就把哲學家的身份扔到了一邊,轉眼成了政治家,以敏銳的洞察力,給大明帝國皇帝勾畫著未來的發展遠景,說得頭頭是道。
「你分析的很對,帝國在歐洲是沒有需要用戰爭爭奪的利益。但你猜錯了,這件事與荷蘭人毫無關係,他們也不曾提出類似的建議。
其實帝國與荷蘭之間的關係並不牢靠,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帝國需要在歐洲尋找代理人,以便售賣貨物,荷蘭需要在亞洲得到安全保障,以便打通海路。
代理人並不是唯一,可選擇的對象比較多,比如不列顛和丹麥的東印度公司,他們都應該願意承擔這個角色。而在亞洲有能力給予安全保障的只有依靠帝國,地位上不平等就永遠也不可能有平等的交易。
但帝國確實有可能參戰,只是地點不在歐洲,而是在東邊那塊大陸上。帝國理應獲得一片土地,誰攔著誰就會成為敵人。很不幸,西班牙再次站在這個位置上。」
可是這次洪濤沒有因為對方是很有成就的科學家就盲目同意其觀點,讓笛卡爾身兼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等諸多頭銜都心服口服,唯獨在當皇帝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不太服氣。
「陛下要去攻打西班牙的海外總督區?哦,上帝啊,這太瘋狂了……讓我想想……讓我好好想一想!」
這個答案很出乎笛卡爾的預料,讓他不由得驚呼了出來,三步並作兩步走到地圖前,仰著脖子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大概率是進入了多線程運算模式。
「拿些點心和乾果,還有葡萄酒。」洪濤沒去打攪,轉頭小聲吩咐王承恩。
能和笛卡爾從歐洲問題說到美洲,確實超出了自己的計劃。但並不屬於失誤,反而有些收穫和啟發。既然這樣就還得深聊下去,保不齊那句話又能讓自己受益匪淺呢。
「陛下這樣做確實有利可圖,但並不是最優解。因為由此引發的諸多連鎖反應是不可控的,其中肯定有讓帝國受損的可能性。
比如造成西班牙政府直接崩潰!當來自美洲的收益受到巨大威脅時,這種可能性會隨之增高。到時候神聖羅馬帝國會在第一時間向各國尋求和談,結束這場戰爭。
您看,這樣的結果對大明帝國沒有任何好處。當歐洲和平降臨時,新大陸就會被瓜分。但他們不會允許有另一方的存在,新大陸是戰利品,沒有分享的可能。
這樣一來您的帝國就會取代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歐洲各國集體的敵人,如果不能快速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戰爭在所難免。
不知道陛下是如何估算新大陸收益的,是否願意因其引發一場大規模戰爭。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有兩個大帝國在坐山觀虎鬥,奧斯曼和俄羅斯。」
經過了四五分鐘的思考,笛卡爾慢慢走回桌邊,但沒坐下,站著闡述通過邏輯分析得出的結果。總體上講不算很樂觀,雖然比較確定大明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會獲勝,卻對勝利之後能否得到足夠的收益產生了比較大的疑慮。
「歐洲與亞洲之間早晚會有一場大戰,用來確定誰才是主導。站在我個人的立場上,這一時刻來的越早對帝國越有利。如果拋開出生地和家鄉因素,你更希望誰能獲勝?」
有時候洪濤會很嫉妒這些天才,別人用一輩子時間辛辛苦苦獲得的知識和見識,對他們而言可能並不算太難。笛卡爾純靠思考分析出來的結果,與自己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總結出來的結論居然很相似,真是不講理啊!
「陛下打算把帝國變成什麼樣子?僅就目前的狀態評價它已經很強大了,最關鍵的是貴族並不奢靡,百姓也沒那麼辛苦。難道這還不夠嗎?為什麼還需要在新大陸上占據領地,如此遙遠又該如何管理呢?
無錯版本在讀!首一發一本小說。讀
西班牙的下場已經很清楚了,即便占據了世界上最廣袤的土地,獲得了海量財富,可並沒為其帶來繁榮和發展。如果陛下沒有辦法克服同樣的問題,會不會也走上同樣的道路?」
笛卡爾很狡猾,沒有回答這個簡單卻又致命的問題,而是展開了反問,打算從根本上否定皇帝的計劃,之後也就不用去探討該支持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