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華語樂壇舉重冠軍
第737章 華語樂壇舉重冠軍
「14首歌???」
當錢江拿到周易扔過來的文件,準備按照上面的要求去籌備新專輯事宜時,對於數字格外敏感的他第一時間注意到了周易這不同尋常的歌曲數目。
通常來說,一張正常的原創錄音室專輯是10-15首歌,但這只是理論上。
過去歌手們與唱片公司通常都會保持在11-13首歌之間,一是為了省錢,二嘛,也是為了與歌曲多的精選集拉開差距,好讓精選集專輯顯得更實惠——歌多嘛。
畢竟以前的唱片公司們發起精選集來那都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
周易的專輯過去基本上都是在12首以下,怎麼冷不丁還搞出了一張14首的?
在錢江這麼多年的行業進程中,一個有原創能力的歌手一旦打破常規,要麼是這張專輯需要這麼多首歌來表達他的音樂人格,要麼就是需要多點歌來濫竽充數——
凸顯專輯內大歌的同時,也算是給粉絲看,證明自己沒有割韭菜。
又當又立嘛,牌坊還是要的。
只有極少數歌手放14-15首歌的因素是純看心情。
可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周易的音樂人格已經塑造完畢了。
易經三部曲+《江南》已經把他在業內最看重的音樂人格這一塊拉到了頂。
再想往上走,那就是真是得靠時間,已經不是靠專輯能完成的事情了。
時間會讓周易依靠前四張專輯定型的華語音樂人格愈發璀璨——直到遇上某件事、在某個極具政治意義的時間節點,這股璀璨會轉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文被大眾所理解。
羅大右就是這麼走上神壇的——在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依靠著他的社會人文、依靠著他的批判與反思、乃至於是呼籲。
李綜盛在地位上一直差羅大右一頭也是輸在這裡,雖然他走的也不是羅大右那條路。
周易則是兼容了這兩者——個人、社會、家國、戰爭。
區別在於,周易現在還沒寫出羅大右的《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這種已經上升到了另外一個環境的歌曲,同時關於反思與批判的歌曲數量也遠不如羅大右多。
這是特殊的時代原因造就的,哪怕是強如周易也無法複製——
比如《東方之珠》與《明天會更好》,97年香港回歸用的就是這兩首歌,你總不能讓香港再回歸一次吧?
在這種情況下,本以為周易今年專輯只是常規規模的錢江立刻嗅到了一絲不對勁:事出反常,他作為經紀人肯定得注意一下。
「什麼音樂人格不音樂人格的,那都是業內自己約束自己的想法,普通大眾只知道好聽不好聽、悅耳不悅耳。」
周易抻了個懶腰,笑著餵他吃了顆定心丸:「這就是一張單純的市場導向專輯,只不過有一個確切統一的主題而已。」
與他前四張專輯不同,這張《噓》里,足足10首歌都是後來在流行層面上爆火的歌曲——不火的就四首:方大桐的《歌手與模特》、《Love song》、《每個人都會》,許松的《最佳歌手》。
論流行金曲程度,這張專輯是最多的。
「市場導向——是因為索尼與博德曼唱片嗎?」一開始還有些疑惑的錢江猛然間想到了一件事,沉默了一會兒後開口問道。
2004年7月20日,歐盟正式通過了索尼唱片與德國博德曼唱片合併的議案,兩家合併的流程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時至今日,兩家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合併章程。
索尼(美國)董事長霍華德·斯金格在上星期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將會在11月成立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索尼博德曼音樂娛樂公司),總部設立在紐約。
至此之後,瓜分全球音樂市場多年的國際五大唱片公司將會削減為四大,這對全球唱片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大洗牌,華語樂壇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合併之後的索尼博德曼唱片將會一躍超越環球、華納,成為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唱片公司,市場占有率將會高達30%左右,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要知道博德曼也是歷史悠久的五大唱片巨頭之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痛罵歐盟委員會反壟斷事務相關官員收了索尼黑錢,這才批准了合併法案的通過。
合併之後的公司職位也出現了變動,原博德曼唱片ceo若爾夫-施密特-霍爾茨降級,成為了新公司的董事長;
原索尼ceo職位保持不變,仍舊擔任索尼博德曼唱片的ceo。
好死不死的是,周易曾經就嘴過這位施密特先生——當初施密特罵他選擇線上音樂,被他還擊好好反省這些年有沒有好好帶領公司、業績有沒有漲。
老小子記著仇。
這下合併完了實力大增,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私底下肯定會要求針對周易的市場份額瘋狂打壓——先從中國區開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中國區盜版太多了,同時還不具備線上音樂收費的土壤。只要操作得當,未必不能破了周易的市場神話一角。
畢竟,現在的華納唱片已經不是當初背靠母公司時代華納的唱片公司了。才獨立一年不到,雖然仍然坐擁周易這根定海神針,但整體勢力比之合併後的索尼博德曼唱片肯定是遠遠不如的。
在這種情況下,周易一說市場導向專輯,錢江立刻就聯想到了周易可能在擔心的事情——市場上極有可能會被狙擊不說,盜版都得小心翼翼的防著,不然專輯還沒發就泄露的滿天飛也不用賣了。
「……有一點吧。」
周易神色如常地點了點頭:「不過你對外別這麼說,到時候就宣傳這是一張企圖重新拯救華語唱片市場的救市之作就行了。」
說歸說,做歸做,該有的牌坊還是得立一立,順帶給他以後退出樂壇提前埋個伏筆、找個藉口。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老實講,他能復刻出來組成高逼格專輯的歌曲已經很少很少了,畢竟千禧年後華語樂壇蓬勃發展的年份也就那麼些年。
真要繼續搞點業內口碑含金量高的專輯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樣的話市場上就得翻車了——
因為時間線再往下走,那就真的是除了音樂發燒友以外完全不會去聽的歌。
方大桐路人緣最好的專輯《橙月》是他最流行的一張,陶哲路人口碑最差的《69樂章》卻是他個人最藝術化表達、同時也是他個人最喜歡的專輯,遠超《黑色柳丁》;
周杰綸個人生涯塑造音樂人格最好的專輯也只是第一、二張專輯,後面的路人緣越好越商業,越商業成績越好,比如《葉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
而現在,依靠前四張專輯立住了業內地位的周易認為自己是時候需要轉型了,畢竟再不轉型以後真沒歌能復刻了。現在記憶中剩下的那些歌他都得挑挑揀揀,還有很多歌壓根不能用。
總不能說現在回頭去唱什麼《一萬個傷心的理由》、《傷不起》、《兩隻蝴蝶》、《秋天不回來》、《求佛》之類的歌曲吧,那才是真正的崩人設。
前四張專輯架的太高了。
正好,索尼與博德曼唱片的合併給他徹底轉型商業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理由與藉口——
「周易五專被逼到大搞商業化導致專輯質量下滑,完全就是索尼博德曼的錯!他們要靠市場壓力壓倒周易!周易這是為了華納的市場份額選擇了脫下藝術外衣,以非凡的個人才華對抗兩大國際資本!」
「索尼罪大惡極!」
「2004年的冬天,周易靠才華戰勝了資本。」
這就是之後的營銷策略,周易已經給索尼安排好了一個個坑位,就等他們來跳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這專輯內的歌曲明明都充斥著「愛」這個主題,但專輯名卻叫《噓》的另一個原因——甚至連專輯封面都在叫人(索尼博德曼)閉嘴。
苦一苦索尼,多擔些罵名,好處他來收,以後逢年過節指定給索尼上柱香。
當然,這是周易自己給華納內部的說辭。
華納對外的說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高低得把周易說的高大上一點——周易為此選定的說法就是「救市之作」。
眾所周知,2004年的國內實體唱片市場已經徹底崩盤了。
別看現在各家你50萬張我70萬張的報,慶功會今天這裡開完明天那裡開,但實際拉清單一查,注水超過20萬的比比皆是,超過30萬的也隨處可見。
都是為了面子。
再加上網絡音樂的崛起,盜版導致市場環境惡劣到了極點,胡彥兵實際銷量到現在為止,賣了20萬張就已經是香檳大開特開了。
整個實體唱片市場可謂是異常的低迷,無數的音樂人、業內人被干碎了夢想。
在這個時候,偉大的音樂皇帝周易企圖用自己的影響力拯救這個驟然崩盤了的唱片市場,為此不惜打破自己專輯一直以來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大搞商業化,就是想要以一己之力為唱片市場打一針強心劑。
你問證據?
10首超強商業化歌曲就是證據!
你何曾見過周易會在一張專輯裡塞這麼多的商業化歌曲?
不是為了救市他怎麼會這麼做?
他這麼寫歌唱歌就是為了留住更多人保留買唱片的習慣啊!
這是愛!是大愛!所以他這張歌曲的主題都是愛!
索尼罪大惡極!
周易最後的倔強就是還在專輯內保留了幾首深度融合了soul、R&B等唱法以及思想深度高的歌曲,如果這幾首歌火了,那周易就會重新回歸到過去那個把握藝術與商業平衡的狀態當中;
如果沒火,那就是國內還缺乏成熟的音樂商業市場,周易雖然很失望,但還是企圖培養好國內的音樂商業市場,為此才開始多寫流行度特別高的歌曲。
不管會有多少人信,反正這個營銷得打出去——等到時間過去個幾年,自然會被坐實成事實。
這個營銷方法是很經典的,哪怕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都有大量受眾。
最典型的例子還是周杰綸——
《床邊故事》專輯因為過於過於商業化且質量進一步下滑的緣故,唯一爆火的《告白氣球》就被拉出來當了挽尊的犧牲品——
你能在包括微博、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台在內的任何地方都看到這麼一種說辭:「其實《告白氣球》的大火周杰綸也很意外,因為這是他隨手寫的商業之作,其他用心製作的深度歌曲無人問津,他失望了巴拉巴拉……」
實際上就是純扯淡,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歌手可以預見自己的歌寫出來能不能火。
但你卻能在全平台都看到這種意思的說辭,並且每個人都在很積極的在對外傳播,問就是沒有水軍、周杰綸怎麼可能需要水軍。
路人們也由此接受了一個周杰綸對華語音樂環境失望的人設,為他這張專輯挽尊。
可實際上,如果沒有水軍定風向的話,是不會在全平台形成如此統一認知的,更不會有如此雷同的話術。
《床邊故事》一共10首歌,結果足足塞了四首合作品牌方的商業GG曲,這叫對華語音樂環境失望?
鬧呢。
不是《告白氣球》的爆火成為了遮羞布吸引了大量路人的目光,這專輯底褲都得被扒光。
周杰綸的商業化都能這麼洗地,沒道理他周易不行,更何況他就算是商業化歌曲塞多了,那塞的也是流行度極高的。
在路人大眾層面上,周易估摸著自己這張《噓》怕不是要成為五年以來口碑最好的一張。
等到了那個時候,哪怕周易往後的專輯質量再商業,但只要保持一定的高質量水準線,那就都可以套用這個萬能的公式:都是為了培養出一個好的商業市場啊。
中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一個台灣省的實體唱片市場都在周易一肩上擔著!
甚至於,他還可以為往後告別留個引子——發完專輯後配合宣傳,時不時說一些「音樂人需要一起維護音樂市場」的言論。
那樣一來,經過幾年的潛移默化影響後,最後周易的退出就是因為寫高度商業化的專輯救市實在是救不動了,周易心生黯然,決定體面的告別樂壇。
往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民考古的時候再偷偷摸摸撒點料帶帶節奏,一個犧牲在時代巨輪下的悲情英雄形象就將躍然紙上。
而且這個悲情英雄說退出樂壇那是真退出樂壇啊。
如此一來,往後考古的網民們自然會自發的腦補出一個議題:如果周易不需要救市、或者說他沒有心累退出樂壇,那他能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
一位明明正在巔峰的天下第一因為時代原因而不得不黯然退場,留給世人一個難以逾越的背影以及那令人遐想的未來——
如果沒有時代因素干擾,那麼一個沒有任何掣肘的完全體周易將會有多強?
正因為沒有見過,才會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章完)
「14首歌???」
當錢江拿到周易扔過來的文件,準備按照上面的要求去籌備新專輯事宜時,對於數字格外敏感的他第一時間注意到了周易這不同尋常的歌曲數目。
通常來說,一張正常的原創錄音室專輯是10-15首歌,但這只是理論上。
過去歌手們與唱片公司通常都會保持在11-13首歌之間,一是為了省錢,二嘛,也是為了與歌曲多的精選集拉開差距,好讓精選集專輯顯得更實惠——歌多嘛。
畢竟以前的唱片公司們發起精選集來那都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
周易的專輯過去基本上都是在12首以下,怎麼冷不丁還搞出了一張14首的?
在錢江這麼多年的行業進程中,一個有原創能力的歌手一旦打破常規,要麼是這張專輯需要這麼多首歌來表達他的音樂人格,要麼就是需要多點歌來濫竽充數——
凸顯專輯內大歌的同時,也算是給粉絲看,證明自己沒有割韭菜。
又當又立嘛,牌坊還是要的。
只有極少數歌手放14-15首歌的因素是純看心情。
可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周易的音樂人格已經塑造完畢了。
易經三部曲+《江南》已經把他在業內最看重的音樂人格這一塊拉到了頂。
再想往上走,那就是真是得靠時間,已經不是靠專輯能完成的事情了。
時間會讓周易依靠前四張專輯定型的華語音樂人格愈發璀璨——直到遇上某件事、在某個極具政治意義的時間節點,這股璀璨會轉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文被大眾所理解。
羅大右就是這麼走上神壇的——在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依靠著他的社會人文、依靠著他的批判與反思、乃至於是呼籲。
李綜盛在地位上一直差羅大右一頭也是輸在這裡,雖然他走的也不是羅大右那條路。
周易則是兼容了這兩者——個人、社會、家國、戰爭。
區別在於,周易現在還沒寫出羅大右的《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這種已經上升到了另外一個環境的歌曲,同時關於反思與批判的歌曲數量也遠不如羅大右多。
這是特殊的時代原因造就的,哪怕是強如周易也無法複製——
比如《東方之珠》與《明天會更好》,97年香港回歸用的就是這兩首歌,你總不能讓香港再回歸一次吧?
在這種情況下,本以為周易今年專輯只是常規規模的錢江立刻嗅到了一絲不對勁:事出反常,他作為經紀人肯定得注意一下。
「什麼音樂人格不音樂人格的,那都是業內自己約束自己的想法,普通大眾只知道好聽不好聽、悅耳不悅耳。」
周易抻了個懶腰,笑著餵他吃了顆定心丸:「這就是一張單純的市場導向專輯,只不過有一個確切統一的主題而已。」
與他前四張專輯不同,這張《噓》里,足足10首歌都是後來在流行層面上爆火的歌曲——不火的就四首:方大桐的《歌手與模特》、《Love song》、《每個人都會》,許松的《最佳歌手》。
論流行金曲程度,這張專輯是最多的。
「市場導向——是因為索尼與博德曼唱片嗎?」一開始還有些疑惑的錢江猛然間想到了一件事,沉默了一會兒後開口問道。
2004年7月20日,歐盟正式通過了索尼唱片與德國博德曼唱片合併的議案,兩家合併的流程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時至今日,兩家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合併章程。
索尼(美國)董事長霍華德·斯金格在上星期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將會在11月成立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索尼博德曼音樂娛樂公司),總部設立在紐約。
至此之後,瓜分全球音樂市場多年的國際五大唱片公司將會削減為四大,這對全球唱片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大洗牌,華語樂壇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合併之後的索尼博德曼唱片將會一躍超越環球、華納,成為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唱片公司,市場占有率將會高達30%左右,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要知道博德曼也是歷史悠久的五大唱片巨頭之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痛罵歐盟委員會反壟斷事務相關官員收了索尼黑錢,這才批准了合併法案的通過。
合併之後的公司職位也出現了變動,原博德曼唱片ceo若爾夫-施密特-霍爾茨降級,成為了新公司的董事長;
原索尼ceo職位保持不變,仍舊擔任索尼博德曼唱片的ceo。
好死不死的是,周易曾經就嘴過這位施密特先生——當初施密特罵他選擇線上音樂,被他還擊好好反省這些年有沒有好好帶領公司、業績有沒有漲。
老小子記著仇。
這下合併完了實力大增,雖然面子上不好看,但私底下肯定會要求針對周易的市場份額瘋狂打壓——先從中國區開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中國區盜版太多了,同時還不具備線上音樂收費的土壤。只要操作得當,未必不能破了周易的市場神話一角。
畢竟,現在的華納唱片已經不是當初背靠母公司時代華納的唱片公司了。才獨立一年不到,雖然仍然坐擁周易這根定海神針,但整體勢力比之合併後的索尼博德曼唱片肯定是遠遠不如的。
在這種情況下,周易一說市場導向專輯,錢江立刻就聯想到了周易可能在擔心的事情——市場上極有可能會被狙擊不說,盜版都得小心翼翼的防著,不然專輯還沒發就泄露的滿天飛也不用賣了。
「……有一點吧。」
周易神色如常地點了點頭:「不過你對外別這麼說,到時候就宣傳這是一張企圖重新拯救華語唱片市場的救市之作就行了。」
說歸說,做歸做,該有的牌坊還是得立一立,順帶給他以後退出樂壇提前埋個伏筆、找個藉口。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老實講,他能復刻出來組成高逼格專輯的歌曲已經很少很少了,畢竟千禧年後華語樂壇蓬勃發展的年份也就那麼些年。
真要繼續搞點業內口碑含金量高的專輯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樣的話市場上就得翻車了——
因為時間線再往下走,那就真的是除了音樂發燒友以外完全不會去聽的歌。
方大桐路人緣最好的專輯《橙月》是他最流行的一張,陶哲路人口碑最差的《69樂章》卻是他個人最藝術化表達、同時也是他個人最喜歡的專輯,遠超《黑色柳丁》;
周杰綸個人生涯塑造音樂人格最好的專輯也只是第一、二張專輯,後面的路人緣越好越商業,越商業成績越好,比如《葉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
而現在,依靠前四張專輯立住了業內地位的周易認為自己是時候需要轉型了,畢竟再不轉型以後真沒歌能復刻了。現在記憶中剩下的那些歌他都得挑挑揀揀,還有很多歌壓根不能用。
總不能說現在回頭去唱什麼《一萬個傷心的理由》、《傷不起》、《兩隻蝴蝶》、《秋天不回來》、《求佛》之類的歌曲吧,那才是真正的崩人設。
前四張專輯架的太高了。
正好,索尼與博德曼唱片的合併給他徹底轉型商業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理由與藉口——
「周易五專被逼到大搞商業化導致專輯質量下滑,完全就是索尼博德曼的錯!他們要靠市場壓力壓倒周易!周易這是為了華納的市場份額選擇了脫下藝術外衣,以非凡的個人才華對抗兩大國際資本!」
「索尼罪大惡極!」
「2004年的冬天,周易靠才華戰勝了資本。」
這就是之後的營銷策略,周易已經給索尼安排好了一個個坑位,就等他們來跳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這專輯內的歌曲明明都充斥著「愛」這個主題,但專輯名卻叫《噓》的另一個原因——甚至連專輯封面都在叫人(索尼博德曼)閉嘴。
苦一苦索尼,多擔些罵名,好處他來收,以後逢年過節指定給索尼上柱香。
當然,這是周易自己給華納內部的說辭。
華納對外的說辭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高低得把周易說的高大上一點——周易為此選定的說法就是「救市之作」。
眾所周知,2004年的國內實體唱片市場已經徹底崩盤了。
別看現在各家你50萬張我70萬張的報,慶功會今天這裡開完明天那裡開,但實際拉清單一查,注水超過20萬的比比皆是,超過30萬的也隨處可見。
都是為了面子。
再加上網絡音樂的崛起,盜版導致市場環境惡劣到了極點,胡彥兵實際銷量到現在為止,賣了20萬張就已經是香檳大開特開了。
整個實體唱片市場可謂是異常的低迷,無數的音樂人、業內人被干碎了夢想。
在這個時候,偉大的音樂皇帝周易企圖用自己的影響力拯救這個驟然崩盤了的唱片市場,為此不惜打破自己專輯一直以來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大搞商業化,就是想要以一己之力為唱片市場打一針強心劑。
你問證據?
10首超強商業化歌曲就是證據!
你何曾見過周易會在一張專輯裡塞這麼多的商業化歌曲?
不是為了救市他怎麼會這麼做?
他這麼寫歌唱歌就是為了留住更多人保留買唱片的習慣啊!
這是愛!是大愛!所以他這張歌曲的主題都是愛!
索尼罪大惡極!
周易最後的倔強就是還在專輯內保留了幾首深度融合了soul、R&B等唱法以及思想深度高的歌曲,如果這幾首歌火了,那周易就會重新回歸到過去那個把握藝術與商業平衡的狀態當中;
如果沒火,那就是國內還缺乏成熟的音樂商業市場,周易雖然很失望,但還是企圖培養好國內的音樂商業市場,為此才開始多寫流行度特別高的歌曲。
不管會有多少人信,反正這個營銷得打出去——等到時間過去個幾年,自然會被坐實成事實。
這個營銷方法是很經典的,哪怕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都有大量受眾。
最典型的例子還是周杰綸——
《床邊故事》專輯因為過於過於商業化且質量進一步下滑的緣故,唯一爆火的《告白氣球》就被拉出來當了挽尊的犧牲品——
你能在包括微博、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台在內的任何地方都看到這麼一種說辭:「其實《告白氣球》的大火周杰綸也很意外,因為這是他隨手寫的商業之作,其他用心製作的深度歌曲無人問津,他失望了巴拉巴拉……」
實際上就是純扯淡,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歌手可以預見自己的歌寫出來能不能火。
但你卻能在全平台都看到這種意思的說辭,並且每個人都在很積極的在對外傳播,問就是沒有水軍、周杰綸怎麼可能需要水軍。
路人們也由此接受了一個周杰綸對華語音樂環境失望的人設,為他這張專輯挽尊。
可實際上,如果沒有水軍定風向的話,是不會在全平台形成如此統一認知的,更不會有如此雷同的話術。
《床邊故事》一共10首歌,結果足足塞了四首合作品牌方的商業GG曲,這叫對華語音樂環境失望?
鬧呢。
不是《告白氣球》的爆火成為了遮羞布吸引了大量路人的目光,這專輯底褲都得被扒光。
周杰綸的商業化都能這麼洗地,沒道理他周易不行,更何況他就算是商業化歌曲塞多了,那塞的也是流行度極高的。
在路人大眾層面上,周易估摸著自己這張《噓》怕不是要成為五年以來口碑最好的一張。
等到了那個時候,哪怕周易往後的專輯質量再商業,但只要保持一定的高質量水準線,那就都可以套用這個萬能的公式:都是為了培養出一個好的商業市場啊。
中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一個台灣省的實體唱片市場都在周易一肩上擔著!
甚至於,他還可以為往後告別留個引子——發完專輯後配合宣傳,時不時說一些「音樂人需要一起維護音樂市場」的言論。
那樣一來,經過幾年的潛移默化影響後,最後周易的退出就是因為寫高度商業化的專輯救市實在是救不動了,周易心生黯然,決定體面的告別樂壇。
往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民考古的時候再偷偷摸摸撒點料帶帶節奏,一個犧牲在時代巨輪下的悲情英雄形象就將躍然紙上。
而且這個悲情英雄說退出樂壇那是真退出樂壇啊。
如此一來,往後考古的網民們自然會自發的腦補出一個議題:如果周易不需要救市、或者說他沒有心累退出樂壇,那他能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
一位明明正在巔峰的天下第一因為時代原因而不得不黯然退場,留給世人一個難以逾越的背影以及那令人遐想的未來——
如果沒有時代因素干擾,那麼一個沒有任何掣肘的完全體周易將會有多強?
正因為沒有見過,才會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