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不給不行
第276章 不給不行
從後世諾貝爾獎頒發的結果來看,經濟獎就不說了,和平獎、文學獎天然受各種政治因素影響,幾乎成了歐美顯示政治正確的平台。
就連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這些自然類科學獎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章星九打算沖獎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首先是種族問題,哪怕是後世,歐美的種族歧視都一直存在,更何況是現在?諾貝爾物理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一堆白人做評委,肯定會更傾向於自己的種族。
所以從諾貝爾物理獎開始頒發以來,前三十年基本上全部是來自歐美的獲獎者,直到1930年,印度的錢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才成為第一位獲獎的非歐美學者。
可印度跟英國的關係大家都清楚,而且拉曼在獲獎之前就已經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了,還拿到了英國的爵位。
時間再往後推,到了1949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獲獎,他倒是日本本土培養出來的學者,只是在獲獎的前一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
很難說他獲獎沒有受這一因素的影響。
章星九現在在法國留學,倒是比完全華夏出身要稍微好一點兒,可這也不能保證法國就會幫他爭取獎項,他們肯定會優先推舉純粹本國出身的學者。
法國也有不少有資格獲獎的學者,比如李普曼,比如發現天然放射性的貝克勒爾,比如皮埃爾-居里,或許要等到他們拿完獎項之後,法國才會考慮幫助章星九。
其次是政治上的影響,再過幾年華夏就要面臨近代以來最大的屈辱之一,八國聯軍進攻華夏,華夏和法蘭西已經成了敵對國家,他們就更不會幫章星九了。
瑞典雖然沒有直接參戰,可他們肯定會站在這些侵略者一邊,也不會給章星九頒獎。
再加上人脈關係、圈層影響等因素,章星九就算已經做出了足以獲得諾獎的成就,想要獲獎也非常困難。
電子的發現和黑體輻射實驗的影響都是能拿諾獎的成就,可現如今以及之後一段時間,類似級別的成就還有很多,到時候人家不給章星九發獎,章星九也沒啥好辦法。
因為這兩項成就跟馬可尼、倫琴、居里夫婦、洛倫茲等人的貢獻相比,
確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到時候瑞典皇家科學院推遲十來年,甚至二三十年頒發,也有足夠的理由,只是到那時候,這東西對章星九究竟還有多大用處就不好說了。
所以還是早點拿到的好,章星九已經想好了策略,大不了我把一開始幾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成就全部搶了,讓瑞典皇家科學院不給都不行。
任何一個獎項,在創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樹立威信,物理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要是章星九的成就明顯高出其他學者一大截,成為其他物理學家做研究繞不開的人物,這要是不給,學界就該質疑該獎項的公正性了。
只是也不能隨便亂抄,還是跟之前的想法一樣,優先理論領域,輕易不涉及應用領域,就算一定要涉及,最好也是跟做陰極射線實驗一樣,只領先很短的時間。
不然以歐美國家的工業優勢,肯定會率先開始大規模工業應用,章星九搞出來的東西就會幫歐美國家拉大和華夏的差距,那他就成歷史的罪人了。
確定了這一原則,章星九直接根據腦海中的記憶,把開始幾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成就以此進行篩選。
首屆獲獎者是德國的倫琴,他依靠發現x射線獨享了1901年的獎項,這個稍微有點可惜,他發現×射線的時候,章星九還在徐匯公學讀書,沒有足夠的實驗條件搶過來。
然後是洛倫茲和塞曼,洛倫茲用電子論成功地解釋了由塞曼新近發現的原子光譜磁致分裂現象。
洛倫茲斷定該現象是由原子中負電子的振動引起的,他從理論上導出的負電子的荷質比,與湯姆遜翌年從陰極射線實驗得到的結果相一致,由於塞曼效應的發現和解釋,洛倫茲和塞曼分享了190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實驗現在已經完成了,洛倫茲解釋的論文也已經發表,章星九也沒辦法搶。
第三屆的獲獎者是貝克勒爾和居里夫婦,前者的實驗已經完成,後兩者跟章星九關係不錯,也不好意思搶,而且搞放射物質提純很危險,章星九比較惜命,不打算摻和。
第四屆得主是英國科學家約翰-威廉-斯特拉特,他依靠對那些重要的氣體的密度的測定,以及由這些研究而發現氬獲獎,這些成就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完成。
到了第五屆,章星九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自標,這次的獲獎者是海德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菲利普-萊納德,他和佩林、維恩和湯姆遜等人一樣都證實了陰極射線由帶負電的粒子組成,但是萊納德在1898年發表了《關於陰極射線的靜電特性》,使他取得了這一發現的優先權,並憑此獲獎。
現在章星九也完成了類似的實驗,並用論文證明了電子的存在,搶到了第六屆獲獎者湯姆遜的機緣,接下來他只需要稍微更改實驗方案,精確測量出陰極射線的靜電特性,再寫成論文發出來,就可以趕在萊納德前面,拿到這次獲獎的機緣。
第七屆得主麥可遜、第八屆得主李普曼的獲獎成就也早就誕生了。
第九屆得主馬可尼和布勞恩的獲獎貢獻是陰極射線管和無線電,這恰好也是章星九的研究範疇,他倆會在1897年和1898年完成這兩項成就。
章星九可以密切關注他們的動向,再制定好自己的實驗計劃,卡點截胡,只領先他們一兩個月把成就拿出來,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第三項諾獎成就。
第十屆得主范德華也完成了他的公式。
第十一屆得主恰好是章星九的熟人,發明了維恩公式的維恩,這個成就也能搶。
前十一屆獲獎成就,章星九能拿下四個,要是這樣瑞典皇家科學院還不給他頒獎,那恐怕說不過去吧?
從後世諾貝爾獎頒發的結果來看,經濟獎就不說了,和平獎、文學獎天然受各種政治因素影響,幾乎成了歐美顯示政治正確的平台。
就連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這些自然類科學獎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章星九打算沖獎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首先是種族問題,哪怕是後世,歐美的種族歧視都一直存在,更何況是現在?諾貝爾物理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一堆白人做評委,肯定會更傾向於自己的種族。
所以從諾貝爾物理獎開始頒發以來,前三十年基本上全部是來自歐美的獲獎者,直到1930年,印度的錢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才成為第一位獲獎的非歐美學者。
可印度跟英國的關係大家都清楚,而且拉曼在獲獎之前就已經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了,還拿到了英國的爵位。
時間再往後推,到了1949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獲獎,他倒是日本本土培養出來的學者,只是在獲獎的前一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客座教授,
很難說他獲獎沒有受這一因素的影響。
章星九現在在法國留學,倒是比完全華夏出身要稍微好一點兒,可這也不能保證法國就會幫他爭取獎項,他們肯定會優先推舉純粹本國出身的學者。
法國也有不少有資格獲獎的學者,比如李普曼,比如發現天然放射性的貝克勒爾,比如皮埃爾-居里,或許要等到他們拿完獎項之後,法國才會考慮幫助章星九。
其次是政治上的影響,再過幾年華夏就要面臨近代以來最大的屈辱之一,八國聯軍進攻華夏,華夏和法蘭西已經成了敵對國家,他們就更不會幫章星九了。
瑞典雖然沒有直接參戰,可他們肯定會站在這些侵略者一邊,也不會給章星九頒獎。
再加上人脈關係、圈層影響等因素,章星九就算已經做出了足以獲得諾獎的成就,想要獲獎也非常困難。
電子的發現和黑體輻射實驗的影響都是能拿諾獎的成就,可現如今以及之後一段時間,類似級別的成就還有很多,到時候人家不給章星九發獎,章星九也沒啥好辦法。
因為這兩項成就跟馬可尼、倫琴、居里夫婦、洛倫茲等人的貢獻相比,
確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到時候瑞典皇家科學院推遲十來年,甚至二三十年頒發,也有足夠的理由,只是到那時候,這東西對章星九究竟還有多大用處就不好說了。
所以還是早點拿到的好,章星九已經想好了策略,大不了我把一開始幾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成就全部搶了,讓瑞典皇家科學院不給都不行。
任何一個獎項,在創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樹立威信,物理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要是章星九的成就明顯高出其他學者一大截,成為其他物理學家做研究繞不開的人物,這要是不給,學界就該質疑該獎項的公正性了。
只是也不能隨便亂抄,還是跟之前的想法一樣,優先理論領域,輕易不涉及應用領域,就算一定要涉及,最好也是跟做陰極射線實驗一樣,只領先很短的時間。
不然以歐美國家的工業優勢,肯定會率先開始大規模工業應用,章星九搞出來的東西就會幫歐美國家拉大和華夏的差距,那他就成歷史的罪人了。
確定了這一原則,章星九直接根據腦海中的記憶,把開始幾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成就以此進行篩選。
首屆獲獎者是德國的倫琴,他依靠發現x射線獨享了1901年的獎項,這個稍微有點可惜,他發現×射線的時候,章星九還在徐匯公學讀書,沒有足夠的實驗條件搶過來。
然後是洛倫茲和塞曼,洛倫茲用電子論成功地解釋了由塞曼新近發現的原子光譜磁致分裂現象。
洛倫茲斷定該現象是由原子中負電子的振動引起的,他從理論上導出的負電子的荷質比,與湯姆遜翌年從陰極射線實驗得到的結果相一致,由於塞曼效應的發現和解釋,洛倫茲和塞曼分享了190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實驗現在已經完成了,洛倫茲解釋的論文也已經發表,章星九也沒辦法搶。
第三屆的獲獎者是貝克勒爾和居里夫婦,前者的實驗已經完成,後兩者跟章星九關係不錯,也不好意思搶,而且搞放射物質提純很危險,章星九比較惜命,不打算摻和。
第四屆得主是英國科學家約翰-威廉-斯特拉特,他依靠對那些重要的氣體的密度的測定,以及由這些研究而發現氬獲獎,這些成就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完成。
到了第五屆,章星九終於找到了合適的自標,這次的獲獎者是海德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菲利普-萊納德,他和佩林、維恩和湯姆遜等人一樣都證實了陰極射線由帶負電的粒子組成,但是萊納德在1898年發表了《關於陰極射線的靜電特性》,使他取得了這一發現的優先權,並憑此獲獎。
現在章星九也完成了類似的實驗,並用論文證明了電子的存在,搶到了第六屆獲獎者湯姆遜的機緣,接下來他只需要稍微更改實驗方案,精確測量出陰極射線的靜電特性,再寫成論文發出來,就可以趕在萊納德前面,拿到這次獲獎的機緣。
第七屆得主麥可遜、第八屆得主李普曼的獲獎成就也早就誕生了。
第九屆得主馬可尼和布勞恩的獲獎貢獻是陰極射線管和無線電,這恰好也是章星九的研究範疇,他倆會在1897年和1898年完成這兩項成就。
章星九可以密切關注他們的動向,再制定好自己的實驗計劃,卡點截胡,只領先他們一兩個月把成就拿出來,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第三項諾獎成就。
第十屆得主范德華也完成了他的公式。
第十一屆得主恰好是章星九的熟人,發明了維恩公式的維恩,這個成就也能搶。
前十一屆獲獎成就,章星九能拿下四個,要是這樣瑞典皇家科學院還不給他頒獎,那恐怕說不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