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電子出世
第272章 電子出世
這次章星九沒有急著發論文,因為該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不同,能把實驗做到這一步,距離電子的發現就只差一層窗戶紙了,稍微靈光一閃就能捅破。
所以現在就發論文,有可能被其他學者搶先發現更重要的成果,雖然章星九對自己的速度也很有信心,卻也不能不防,萬一實驗過程出岔子了呢?
就算沒有,兩位學者在相差很短的時間內同時取得了突破,學界到底會更認同他這個來自華夏的學者,還是某位劍橋、牛津、哥廷根等知名高校的權威專家?
章星九可不認為學術界就是一片純淨,而且還是在十九世紀這個充滿歧視的年代,所以還是等最重要的成果拿出來之後再寫論文,一次性發出來吧。
這樣或許會讓他少幾次刷論文的機會,卻更加安全,至於少的那幾篇論文,章星九也不在乎,發一篇頂級期刊對普通學者來說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對大學者而言則根本不算什麼。
李普曼聽完章星九的計劃也沒有反對,,「你的顧慮確實有道理,那就按照你的節奏繼續做實驗吧,等將來取得新的突破,我會給你提供支持。」
有了這話,章星九就更放心了,李普曼的人品和影響力還是信得過的,
有了他的支持,自己的成就被其他學者的機率就少了幾分。
想到這兒他不由得再次慶幸自己選了個合適的學校,要是去了牛津、劍橋或者哥廷根,可不一定能遇到這樣的老師。
回到實驗室,章星九馬上拿出了新的實驗方案一一測試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路徑。
把接收電荷的金屬筒安在側面,平常接收不到電荷,只有當磁場加到足夠大時,靜電計才有指示;再加大磁場,靜電計的指示又減到零,就可以說明這些電荷確實來自陰極射線。
皮埃爾再次高效地完成了實驗準備,章星九實在是太喜歡這樣的實驗搭檔了,有了他這樣的天才試驗管理人員的配合,幫他節省了大量時間,要是換成其他人,就沒這麼順利了。
說不定光是改造設備就得耗費好幾個月時間,這樣的話,就算章星九提前知道答案,也有可能被卡文迪許實驗室趕超。
新的實驗啟動,經過幾次失敗和調試,章星九得到了自已想要的結果,
實驗數據顯示,在磁場和電場的作用下,陰極射線和負電荷有相同的運動路徑。
於是,就可以憑此大膽推斷: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流組成的。
「這次實驗可以終結物理學界關於陰極射線到底是電磁波還是粒子流的爭論了,孩子,我為你感到驕傲,這樣的成就足以充當博士的畢業論文,你卻在本科的第一年就拿了出來。」李普曼看完實驗讚嘆不已。
「那麼,我們是不是現在就可以開始看手撰寫論文了?」郎之方摩拳擦掌地問道,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湯姆遜教授驚訝的表情了。
「不,還不到時候。」章星九再次搖頭,「這項實驗只證明了陰極射線是粒子流,是由某種帶負電的微粒組成,但是這種微粒是什麼?是原子還是分子?或者是比原子、分子更小的物質微粒?我們依舊沒有答案。」
*所以必須儘快進行下一次實驗,測量出這種粒子的質量和電荷的準確值,這樣才是一次完整的實驗。」
目前這兩次實驗,就可以說是本年度索邦大學物理系最重要的成果了,
現在章星九要做新的實驗,李普曼教授當然不會反對。
他馬上給了最大的支持,「那麼你就儘快拿出新的實驗方案吧!需要什麼設備、需要多少經費,儘管報上來,系裡的年度預算可以支撐就從系裡出,要是不夠,我再給你想辦法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儘快完成這次實驗!」
李普曼教授表面淡定,內心卻激盪不已,今年索邦大學已經在黑體輻射領域取得了領先,現在要是還能在陰極射線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那可就太棒了。
要是還能繼續在這兩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索邦大學物理系就能超過英國、德國的諸多高校,成為全球頂尖的存在。
至於美國的高校,眼下還不放在歐洲科學界的眼裡,他們現在雖然偶爾也有突破,可在絕大多數領域,依舊處於追趕的地位。
測量陰極射線的粒子質量和電荷是個高難度工作,因為像鉛筆尖大小的陰極射線里就有上千億個高速運動的微粒子。
章星九先根據所測陰極射線在大氣中射程約半厘米的結果,推斷出未知行子戶又進行了測試氣體離子電荷的實驗,測出了未知粒子的電荷量,
根據這些結果完全可以判定,陰極射線的微粒要比普通分子原子小得多,是原子的組成部分。
187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約翰斯通-斯托尼研究電解現象後指出,
存在「單一確定的電量」é,他通過法拉第電解定律估計了這個值,然而他認為這些電荷永久附著在原子上,無法去除,並把這一微粒正式取名為「電子」。
章星九沿用了斯托尼的說法,將這種新發現的粒子稱之為「電子」。
到了現在這種程度,這一系列的實驗總算是可以宣告成功了,而新的論文也可以著手開始寫作了,依舊是他主筆、郎之萬進行輔助。
兩個年輕人熬夜完成了這篇論文,早上顧不上睡覺就拿去給李普曼教授看。
李普曼教授認真地看完論文,許久沒有說話,因為他太明白這樣的發現有多麼重要了。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八「這一發現可以說是索邦大學物理系.......不,是全球物理界,1896年度最重要的發現了!」
「現在正好還趕得上本年度最後一期《自然》,那麼,我們就用這篇論文,為1896年的物理界獻上一件最美好的禮物吧!」
這次章星九沒有急著發論文,因為該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不同,能把實驗做到這一步,距離電子的發現就只差一層窗戶紙了,稍微靈光一閃就能捅破。
所以現在就發論文,有可能被其他學者搶先發現更重要的成果,雖然章星九對自己的速度也很有信心,卻也不能不防,萬一實驗過程出岔子了呢?
就算沒有,兩位學者在相差很短的時間內同時取得了突破,學界到底會更認同他這個來自華夏的學者,還是某位劍橋、牛津、哥廷根等知名高校的權威專家?
章星九可不認為學術界就是一片純淨,而且還是在十九世紀這個充滿歧視的年代,所以還是等最重要的成果拿出來之後再寫論文,一次性發出來吧。
這樣或許會讓他少幾次刷論文的機會,卻更加安全,至於少的那幾篇論文,章星九也不在乎,發一篇頂級期刊對普通學者來說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對大學者而言則根本不算什麼。
李普曼聽完章星九的計劃也沒有反對,,「你的顧慮確實有道理,那就按照你的節奏繼續做實驗吧,等將來取得新的突破,我會給你提供支持。」
有了這話,章星九就更放心了,李普曼的人品和影響力還是信得過的,
有了他的支持,自己的成就被其他學者的機率就少了幾分。
想到這兒他不由得再次慶幸自己選了個合適的學校,要是去了牛津、劍橋或者哥廷根,可不一定能遇到這樣的老師。
回到實驗室,章星九馬上拿出了新的實驗方案一一測試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路徑。
把接收電荷的金屬筒安在側面,平常接收不到電荷,只有當磁場加到足夠大時,靜電計才有指示;再加大磁場,靜電計的指示又減到零,就可以說明這些電荷確實來自陰極射線。
皮埃爾再次高效地完成了實驗準備,章星九實在是太喜歡這樣的實驗搭檔了,有了他這樣的天才試驗管理人員的配合,幫他節省了大量時間,要是換成其他人,就沒這麼順利了。
說不定光是改造設備就得耗費好幾個月時間,這樣的話,就算章星九提前知道答案,也有可能被卡文迪許實驗室趕超。
新的實驗啟動,經過幾次失敗和調試,章星九得到了自已想要的結果,
實驗數據顯示,在磁場和電場的作用下,陰極射線和負電荷有相同的運動路徑。
於是,就可以憑此大膽推斷: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荷的粒子流組成的。
「這次實驗可以終結物理學界關於陰極射線到底是電磁波還是粒子流的爭論了,孩子,我為你感到驕傲,這樣的成就足以充當博士的畢業論文,你卻在本科的第一年就拿了出來。」李普曼看完實驗讚嘆不已。
「那麼,我們是不是現在就可以開始看手撰寫論文了?」郎之方摩拳擦掌地問道,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湯姆遜教授驚訝的表情了。
「不,還不到時候。」章星九再次搖頭,「這項實驗只證明了陰極射線是粒子流,是由某種帶負電的微粒組成,但是這種微粒是什麼?是原子還是分子?或者是比原子、分子更小的物質微粒?我們依舊沒有答案。」
*所以必須儘快進行下一次實驗,測量出這種粒子的質量和電荷的準確值,這樣才是一次完整的實驗。」
目前這兩次實驗,就可以說是本年度索邦大學物理系最重要的成果了,
現在章星九要做新的實驗,李普曼教授當然不會反對。
他馬上給了最大的支持,「那麼你就儘快拿出新的實驗方案吧!需要什麼設備、需要多少經費,儘管報上來,系裡的年度預算可以支撐就從系裡出,要是不夠,我再給你想辦法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儘快完成這次實驗!」
李普曼教授表面淡定,內心卻激盪不已,今年索邦大學已經在黑體輻射領域取得了領先,現在要是還能在陰極射線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那可就太棒了。
要是還能繼續在這兩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績,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索邦大學物理系就能超過英國、德國的諸多高校,成為全球頂尖的存在。
至於美國的高校,眼下還不放在歐洲科學界的眼裡,他們現在雖然偶爾也有突破,可在絕大多數領域,依舊處於追趕的地位。
測量陰極射線的粒子質量和電荷是個高難度工作,因為像鉛筆尖大小的陰極射線里就有上千億個高速運動的微粒子。
章星九先根據所測陰極射線在大氣中射程約半厘米的結果,推斷出未知行子戶又進行了測試氣體離子電荷的實驗,測出了未知粒子的電荷量,
根據這些結果完全可以判定,陰極射線的微粒要比普通分子原子小得多,是原子的組成部分。
187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約翰斯通-斯托尼研究電解現象後指出,
存在「單一確定的電量」é,他通過法拉第電解定律估計了這個值,然而他認為這些電荷永久附著在原子上,無法去除,並把這一微粒正式取名為「電子」。
章星九沿用了斯托尼的說法,將這種新發現的粒子稱之為「電子」。
到了現在這種程度,這一系列的實驗總算是可以宣告成功了,而新的論文也可以著手開始寫作了,依舊是他主筆、郎之萬進行輔助。
兩個年輕人熬夜完成了這篇論文,早上顧不上睡覺就拿去給李普曼教授看。
李普曼教授認真地看完論文,許久沒有說話,因為他太明白這樣的發現有多麼重要了。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八「這一發現可以說是索邦大學物理系.......不,是全球物理界,1896年度最重要的發現了!」
「現在正好還趕得上本年度最後一期《自然》,那麼,我們就用這篇論文,為1896年的物理界獻上一件最美好的禮物吧!」